地骨皮
【異名】杞根、地骨、地輔、地節(jié)(《本經(jīng)》),枸杞根,茍起根(《本草經(jīng)集注》),枸杞根皮(《藥性論》),山杞子根、甜齒牙根、紅耳墮根(《河南中藥手冊》),山枸杞根、狗奶子根皮(《山東中藥》),紅榴根皮(《中藥材手冊》),狗地芽皮(《四川中藥志》)。
【考證】出自《外臺秘要》。
【來源】地骨皮為茄種植物枸杞等的根皮。植物形態(tài)詳"枸杞子"條。
【采集】春初或秋后采挖,洗凈泥土,剝下根皮,曬干。
【藥材】干燥根皮為短小的筒狀或槽狀卷片,大小不一,一般長3~10厘米,寬0.6~1.5厘米,厚約3毫米。外表面灰黃色或棕黃色,粗糙,有錯雜的縱裂紋,易剝落。內(nèi)表面黃白色,較平坦,有細(xì)縱紋。質(zhì)輕脆,易折斷,斷面不平坦,外層棕黃色,內(nèi)層灰白色。臭微。味微甘。以塊大、肉厚、無木心與雜質(zhì)者為佳。
地骨皮的傳說故事:吃了地骨皮 與天地同壽
傳說大清王朝的一天,慈禧太后覺得有些發(fā)燒伴潮熱出汗,朝廷御醫(yī)診治無效。有位錢將軍對御醫(yī)們說,他母親也曾患過類似的病,后來,一位土郎中挖來枸杞根,洗凈后剝下根皮囑其煎湯服用,他的母親服藥后便病愈了。眾御醫(yī)聞之,便推舉錢將軍獻方。
慈禧太后立即詔令錢將軍回鄉(xiāng)取藥。錢將軍不負(fù)眾望,從家鄉(xiāng)取回一大包枸杞根皮。太醫(yī)親自在太醫(yī)院煎好藥湯,送至內(nèi)宮,照護太后用藥。幾天后,太后熱退身涼而愈,精神也好多了,便召見錢將軍,問他用的何種妙藥。錢將軍思忖,枸杞的“枸”和“狗”同音,為免太后生疑,便擇個吉利名稱——“地骨皮”。太后欣然贊嘆:“好,我吃了地骨之皮,可與天地同壽!”從此,枸杞根皮便叫地骨皮了。
地骨皮的功效與作用及食用方法
地骨皮的功效
地骨皮為茄科植物,也就是我們所說的枸杞的根皮,可以作用藥物來使用,具有一定的清肺降火和涼血除珍的功效。
用于陰虛潮熱、骨蒸盜汗、肺熱咳嗽。清熱,涼血;治虛勞潮熱盜汗,肺熱咳喘,吐血,衄血,血淋,消渴,高血壓,癰腫,惡瘡。涼血除蒸,清肺降火。中醫(yī)認(rèn)為地骨皮甘寒清潤,能清肺腎之虛熱,除有汗之骨蒸,為退虛熱、療骨蒸之佳品。據(jù)現(xiàn)代藥理分析,地骨皮的乙醇提取物、水提取物及乙醚殘渣水提取物等均有較強的解熱作用。地骨皮煎劑及浸膏還具有降血糖和降血脂作用。
地骨皮的作用
1、對心血管系統(tǒng)的作用
地骨皮的浸劑、酊劑及煎劑對麻醉犬、貓、兔靜脈注射均有明顯的降壓作用,并伴有心率減慢和呼吸加快;浸劑的作用似優(yōu)于煎劑;反復(fù)給藥可產(chǎn)生程度不等的快速耐受現(xiàn)象。濃縮酊劑給麻醉犬、貓肌肉注射或煎劑給不麻醉大鼠灌胃也呈現(xiàn)持久穩(wěn)定的降壓作用。
地骨皮的降壓作用和機體的中樞神經(jīng)系統(tǒng)有著密不可分的關(guān)聯(lián),而且還可以有效阻斷交感神經(jīng)的末梢以及直接舒張體內(nèi)的血管的作用。
降壓期間,心電圖除有心率變慢、T波減低外,無明顯變化,中毒劑量可使豚鼠心臟產(chǎn)生房室傳導(dǎo)的部分性乃至完全性阻滯。
2、降血糖作用
給家兔灌服地骨皮煎劑,先使血糖短時間升高,然后持久降低,4~8小時后尚未恢復(fù)。
對于注射腎上腺素引起的高血糖并無明顯對抗作用。家兔皮下注射浸膏,血糖亦降低。
另外,還有一種擁有髯毛的枸杞跟中的提取物質(zhì)可以引起體型較大的鼠類的血糖明顯且持久的降低,同時會使碳水化合物的耐量升高,它能夠降低血糖是因為它所含有的胍的衍生物的原因。
3、解熱作用
地骨皮對人工發(fā)熱家兔有顯著退熱作用。其乙醚提取物及乙醇提取后殘渣之水提取物并無作用,而乙醇提取物、水提取物或乙醚提取后殘渣的水提取物皆有作用。其解熱作用比氨基比林弱,約與其他解熱藥相等。
4、抗病原微生物作用
地骨皮煎劑對傷寒桿菌、甲型副傷寒桿菌與弗氏痢疾桿菌有較強的抑制作用, 但對金黃色葡萄球菌無作用;對流感亞洲甲型京科68-1病毒株有抑制其細(xì)胞病變作用;對結(jié)核桿菌為低效抑菌藥物。
5、其他作用
地骨皮水煎劑對正常小鼠脾細(xì)胞產(chǎn)生白細(xì)胞介素-2有抑制作用;對環(huán)磷酰胺所致小鼠脾細(xì)胞白細(xì)胞介素-2產(chǎn)生降低有顯著提高增強作用;對硫唑嘌呤所致白細(xì)胞介素-2產(chǎn)生超常有抑制作用。
地骨皮的炮制與藥性
【炮制】揀去雜質(zhì)及木心,略洗,曬干,切段。
【性味】甘,寒。
①《本經(jīng)》:"味苦,寒。"
②《別錄》:"大寒,無毒。"
③《綱目》:"味甘淡,寒。"
【歸經(jīng)】入肺、肝、腎經(jīng).
①《湯液本草》:"足少陰,手少陽經(jīng)。"
②《雷公炮制藥性解》:"入肺、腎二經(jīng)。"
③《本草匯言》:"入足少陰、足厥陰經(jīng)。"
【功用主治】清熱,涼血。治虛勞潮熱盜汗,肺熱咳喘,吐血,衄血,血淋,消渴,高血壓,癰腫,惡瘡。
①《本經(jīng)》:"主五內(nèi)邪氣,熱中消渴,周痹。"
②《別錄》:"主風(fēng)濕,下胸脅氣,客熱頭痛,補內(nèi)傷大勞噓吸,堅筋,強陰,利大小腸,耐寒暑。"
③《藥性論》:"細(xì)銼,面拌熟煮吞之,主治腎家風(fēng)。"
④《食療本草》:"去骨熱消渴。"
⑤《本草別說》:"治金瘡。"
⑥李杲:"治在表無定之風(fēng)邪,傳尸有汗之骨蒸。"
⑦王好古:"瀉腎火,降肺中伏火,去胞中火,退熱,補正氣。"
⑧《日用本草》:"治上膈吐血;煎湯漱口,止齒血,治骨槽風(fēng)。"
⑨《綱目》:"去下焦肝腎虛熱。"
⑩《本草述》:"主治虛勞發(fā)熱,往來寒熱,諸見血證、鼻衄、咳嗽血,咳嗽、喘,消癉,中風(fēng),眩暈,痙痼,腰痛,行痹,腳氣,水腫,虛煩,悸,健忘,小便不通,赤白濁。"
【用法與用量】內(nèi)服:煎湯,3~6錢;或入丸、散。外用:煎水含漱、淋洗,研末撒或調(diào)敷。
【宜忌】脾胃虛寒者忌服。
①《醫(yī)學(xué)入門》:"忌鐵。"
②《本草匯言》:"虛勞火旺而脾胃薄弱,食少泄瀉者宜減之。"
③《本草正》:"假熱者勿用。"
地骨皮的臨床應(yīng)用
①治骨蒸肌熱,解一切虛煩躁,生津液:地骨皮(洗,去心)、防風(fēng)(去釵股)各一兩,甘草(炙)一分。細(xì)末,每服二錢,水一盞,生姜三片,竹葉七片,煎服。(《本事方》地仙散)
②治熱勞:地骨皮二兩,柴胡(去苗)一兩。上二味搗羅為散,每服二錢匕,用麥門冬(去心)煎湯調(diào)下。(《圣濟總錄》地骨皮散)
③治虛勞口中苦渴,骨節(jié)煩熱或寒:枸杞根白皮(切)五升,麥門冬二升,小麥二升。上三味,以水二斗,煮麥?zhǔn)欤幊扇プ?,每服一升,日再?《千金方》枸杞湯)
④治小兒肺盛,氣急喘嗽:地骨皮、桑白皮(炒)各一兩,甘草(炙)一錢。上銼散,入粳米一撮,水二小盞,煎七分,食前服。(《小兒藥證直訣》瀉白散)
⑤治吐、下血:枸杞根皮、子,為散,煎服。(《普濟方》)
⑥治血淋:地骨皮,酒煎服。若新地骨皮加水搗汁,每盞入酒少許,空心溫服更妙。(《經(jīng)驗廣集》地骨酒)
⑦治消渴日夜飲水不止,小便利:地骨皮(銼)、土瓜根(銼)、栝樓根(銼)、蘆根(銼)各一兩半,麥門冬(去心,焙)二兩,棗七枚(去核)。上六味銼如麻豆;每服四錢匕,水一盞,煎取八分,去滓溫服。(《圣濟總錄》地骨皮飲)
⑧治消渴唇干口燥:枸杞根五升(銼皮),石膏一升,小麥三升。上三味切,以水煮,麥?zhǔn)鞙?,去滓,適寒溫飲之。(《醫(yī)心方》枸杞湯)
⑨治時行目暴腫癢痛:地骨皮(切)三斤。以水三斛,煮取三升,絞去滓,更內(nèi)鹽二兩,煎取一升,洗目。(《圣濟總錄》地骨皮湯)
⑩治風(fēng)蟲牙痛:枸杞根白皮煎醋漱之。用水煎飲亦可。(《肘后方》)
⑾治膀胱移熱于小腸,上為口糜,生瘡潰爛,心胃壅熱,水谷不下:柴胡、地骨皮各三錢。水煎服之。(《蘭室秘藏》地骨皮湯)
⑿治耳聾,有膿水不止:地骨皮半兩,五倍子一分。上二味搗為細(xì)末,每用少許,摻入耳中。(《圣濟總錄》地骨皮散)
⒀治瘭疽著手足、肩背,忽發(fā)累累如赤小豆,剝之汁出者:枸杞根、葵根葉。煮汁,煎如糖服之。(《千金方》)
⒁治腸風(fēng)痔漏,下血不止:地骨皮、鳳眼根皮各等分(同炒,微黃色)。搗為細(xì)末,每服三錢,空心溫酒調(diào)服。忌油膩。(《經(jīng)驗方》地骨皮散)
⒂治痔疾:枸杞根、地龍(搗)。枸杞根旋取新者,刮去浮赤皮,只取第二重薄白皮,暴干搗羅為末,每秤一兩,別入地龍末一錢,和勻,先以熱虀汁洗煠患處,用藥干摻,日可三次用。(《圣濟總錄》枸杞散)
⒃治氣瘺疳瘡,多年不愈:地骨皮不以多少,杵為細(xì)末,每用紙燃蘸絍瘡口內(nèi),頻用自然生肉,更用米飲調(diào)二錢,無時,日進三服。(《外科精義》應(yīng)效散)
⒄治婦人陰腫或生瘡:枸杞根煎水頻洗。(《永類鈐方》)
⒅腎經(jīng)虛損,眼目昏花,或云翳遮睛。和枸杞子一斤,好酒潤透。分作四份:一份用蜀椒一兩炒,一份用小茴香一兩炒,一份用芝麻一兩炒,一份用川楝肉一兩炒。炒后揀出枸杞,加熟地黃、白術(shù)、白茯苓各一兩,共研為末,加煉蜜做成丸子,每天服適量。此方名"四神丸"。
⒆壯筋骨,補精髓。用枸杞根、生地黃、甘菊花各一斤,搗碎,加水一石,煮取汁五斗,以汁炊糯米五斗,拌入細(xì)曲,照常法釀酒,待熟澄清,每日飲三碗。此方名"地骨酒"。
⒇骨蒸煩熟(包括一切虛勞煩熱及大病后煩熱)。用地骨皮二兩、防風(fēng)一兩,甘草(炙)半兩,和勻后。每取五錢,加生姜五片,水煎服。此方名"地仙散"。
(21)腎虛腰痛。和枸杞根、杜仲、萆解和一斤,好酒三斗浸泡,密封土罐中再放鍋內(nèi)煮一天,常取飲服。
(22)赤眼腫痛。用地骨皮三斤,加水三斗,煮成三升,去渣,放進鹽一兩,再煮成二程式,頻用洗眼和點眼。
(23)小便出血。用新地骨皮洗凈,搗取自然汁。無汁則加水煎汁。每服一碗,加一點酒,飯前溫服。
(24)風(fēng)蟲牙痛。用枸杞根白皮,煎醋含漱。
(25)口舌糜爛(膀胱移熱于小腸,口舌生瘡,心胃熱,水谷不下)。用柴胡、地骨皮各三錢,水煎服。此方名"地骨皮湯"。
(26)男子下疳。先以漿水洗過。再搽地骨皮末,即可生肌止痛。
(27)婦女陰腫或生瘡。用枸杞根煎水多洗。
(28)癰疽惡瘡,膿血不止。有地骨皮不拘多少,洗凈,刮去粗皮,取出細(xì)穰。以地骨皮煎湯洗,令膿血盡,以穰敷貼患處,很快見效。
(29)足趾雞眼,作痛作瘡。用地骨皮同紅花研細(xì)敷涂。
(30)目澀有翳。用枸杞葉、車前葉各二兩,搗出汁,以桑葉裹懸陰地一夜。取汁點眼,不過三、五次,即見效。
(31)五勞七傷,房事衰弱。用枸杞葉半斤,切細(xì),加粳米二合,豉汁適量,一起煮成粥。每日食用,有效。
臨床報導(dǎo)
①治療高血壓病
每日用鮮枸杞根皮或全根2兩(干品1兩),水煎2次分服,連服30天為一療程。觀察1~3期患者36例,顯效(按1964年蘭州心血管會議擬訂標(biāo)準(zhǔn))20例,有效5例,無效11例。其中I期3例全部有效;Ⅲ期療效最低,有效率62%。療效出現(xiàn)時間最快4小時,最慢7天。全部病例自覺癥狀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無體位性低血壓及其它副作用。
②治療青年扁平疣、掌跖疣、泛發(fā)性濕疹
地骨皮制成10%注射液,每次用2~3毫升,加自血2毫升,肌肉注射,每周2次,10次為一療程。如未痊愈亦可繼續(xù)一療程。曾治療青年扁平疣7例,6例痊愈,1例好轉(zhuǎn),皮疹大部消失;泛發(fā)性濕疹12例,痊愈9例,好轉(zhuǎn)2例,無效1例。有的經(jīng)2~4次治療即有明顯好轉(zhuǎn),5~6次即愈。個別注射后不久感覺輕度頭痛及面部潮紅。
③治療牙髓炎疼痛
取地骨皮1兩加水500毫升,煎至50毫升,過濾后以小棉球蘸藥液填入已清潔之窩洞內(nèi)即可。經(jīng)治11例,均有明顯止痛效果。有的用藥后1分鐘即止痛。
④治療瘧疾
取鮮地骨皮1兩,茶葉1錢,水煎后于發(fā)作前2~3小時頓服。試用于150例患者,其中145例均控制發(fā)作,有的服1劑即見效。
食療
《食療本草?枸杞》:“根∶主去骨熱,消渴?!辫坭礁ぞ褪堑毓瞧?。這是關(guān)于地骨皮用于食療的記載。
《滇南本草?地骨皮》:“枸杞尖作菜食,和雞蛋炒吃,治少年婦人白帶?!辫坭郊饬械毓瞧l下。
地骨皮食用方法
地骨皮粥
功效:滋陰食譜、清熱去火食譜、糖尿病食譜、高血壓食譜
主料:小麥面粉100克
輔料:地骨皮30克,桑白皮15克,麥門冬10克。
做法:取地骨皮、桑白皮、麥冬放入沙鍋浸泡20分鐘,煎20分鐘,去渣取汁,面粉調(diào)成糊共煮為稀粥。
地骨皮食療作用
地骨皮味甘,性寒;歸肺、肝、腎經(jīng);清潤入陰,降而微升;
具有清虛熱,瀉肺火,涼血的功效;
主治陰虛勞熱,骨蒸盜汗,小兒疳積發(fā)熱,消渴,肺咳喘,吐血,衄血,尿血。
地骨皮做法指導(dǎo)
1、地骨忌鐵。
2、地骨皮能清泄肺熱,肺熱除則肺氣清肅,喘咳等癥自可減除,常與桑白皮等同用。
3、用于吐血、衄血等癥,可與白茅根、側(cè)柏葉等配用。
4、對陰虛發(fā)熱、低熱不退等癥,常與青蒿、鱉甲、白薇等藥配用。
總結(jié):通過上述的文章對地骨皮的功效與作用及食用方法的詳細(xì)介紹,現(xiàn)在對于地骨皮,大家應(yīng)該不會陌生了吧!如果你喜歡這些知識,不妨分享給身邊的朋友吧!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pianfang/85224.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quán),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quán)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luò),轉(zhuǎn)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biāo)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quán)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
下一篇: 口腔潰瘍中藥治療方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