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治:慢性膽囊炎。
處方:丹參、金錢草、蒲公英各30克,白芍20克,三棱、莪術(shù)、吳茱萸、半夏、郁金、甘草各10克,炮山甲、皂刺各6克。
用法:水煎服,氣滯者加柴胡24克,黃芩9克,川楝子6克:肝膽實熱(急性發(fā)作)去吳茱萸、炮山甲、皂刺,加大黃6~10克(后下),芒硝10~15克(溶服),柴胡24克,黃芩、枳實各9克;熱毒蘊結(jié)者去吳茱萸、炮山甲、皂刺、三棱、莪術(shù),加五味消毒飲或沖服安宮牛黃丸1丸;伴發(fā)黃疸者加入茵陳蒿湯;合并結(jié)石者,重用金錢草60~90克,加升麻6克,雞內(nèi)金6~10克(研細沖服)。另配合耳壓,主穴取神門穴、胰膽、肝、胃、脾、大腸、小腸等穴。3天換1次(將膠布剪成0.6×0.6cm小塊,將王不留行籽放在膠布中央貼敷在穴位上)。
療效:治患者50例,完全緩解(臨床癥狀,體征消失,B超檢查基本正常)41例;好轉(zhuǎn)(癥狀緩解,B超正?;蚰懩冶诼院?,有時輕度上腹或右上腹不適)9例,總有效率100%。療程10~30天,平均18天。
膽為清凈之腑,內(nèi)藏“精汁”,膽汁注于腸,助化物消谷,其功能以下行通降為順,故治療就離不開利膽通降法。從B超所見,本病膽囊壁增厚,與周圍組織粘連,因而需伍入活血化瘀之品,修復(fù)組織,使增厚的膽囊壁恢復(fù)常態(tài)。膽囊炎癥久而收縮無力,排瀉膽汁功能低下,膽汁濃縮,新陳代謝失常,有釀膿的可能,故需加入軟堅排膿之品。膽病常惡胃。從生理功能看,膽助胃降,升其清陽,降其濁陰,升降相因,燥濕相合,陰陽相濟,而升降之中,膽為其主宰。若膽的疏泄功能失職,首先影響胃的降濁功能。膽屬甲木,胃屬戊土,甲木惡戊土,故見膽之病,知膽犯胃,須兼顧胃,治膽不能忘胃,故需伍入安胃降濁之品。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pianfang/86563.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quán),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quán)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luò),轉(zhuǎn)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quán)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
上一篇: 生石膏的作用,名老中醫(yī)運用生石膏的臨···
下一篇: 土鱉蟲的功效與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