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草首載于《神農本草經》,并列為上品。梁代陶弘景《名醫(yī)別錄》言其可“治惡瘡病癬”。唐代甄權《藥性本草》謂其能“治斑疹痘毒,活血涼血,利大腸”。清代趙學敏《本草綱目拾遺》則說其“煮汁洗瘡腫,除血長膚”。受此理論啟發(fā),夏老在臨床上采用紫草濃煎液外擦防治化療引起的血栓性淺靜脈炎,效果顯著,介紹如下。
方法:取市售紫草飲片200g,加涼水1000mL,浸泡2小時,后用文火煎煮40~50分鐘,至藥液為250mL左右時過濾,收其濾液,裝瓶備用。使用時以棉簽蘸藥液涂擦患處。每日4~6次,癥狀嚴重者每日可涂擦10次以上。若作為預防,則在每次靜脈輸液后即用上述方法沿血管走向涂擦,每日2~4次,且只能涼用,不能加熱后涂擦。
如治李某,因患急性單核細胞白血病2年,已分別應用DA3-7、HOAP方案化療7個療程,致使左前臂2處、右前臂1處并發(fā)血栓性淺靜脈炎。癥見局部血管變硬呈條索狀,色暗紅,刺痛明顯,周圍輕度腫脹,用上法涂擦10天后疼痛腫脹及條索狀突起完全消失,局部色澤轉正常。此后每次靜脈化療或輸液前后均用以上方法涂擦,未見血栓性淺靜脈炎發(fā)生。
血栓性淺靜脈炎是靜脈化療病人常見的并發(fā)癥之一。其特點是穿刺部位及化療藥物途經的血管產生疼痛,變硬或成條索狀,周圍皮膚呈充血性紅斑,有時可伴水腫。若不及時治療,不僅妨礙化療的繼續(xù)進行,而且給患者帶來新的痛苦。根據其臨床特征,屬中醫(yī)血瘀證范疇,依據“痛則不通”的原理,擬定以上方法防治而獲效。同時,還可用于長期靜脈輸液引起的血栓性淺靜脈炎,以及藥物外滲等,且方法簡、便、驗、廉,值得推廣。
相關文章:
紫草的功效與作用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pianfang/86858.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絡,轉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
上一篇: 生石膏的臨床應用
下一篇: 炭藥止血的臨床應用經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