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 觀察桂枝芍藥知母湯治療產后痹的療效。方法 產后痹是指流產或分娩后風寒濕邪侵襲而產生關節(jié)及肢體的麻木
、疼痛及畏寒等癥狀為主要表現(xiàn)的疾病,中醫(yī)古籍常常稱為"產后身痛"
、"產后風"等。筆者將90例患者隨機分為兩組
,治療組采用桂枝芍藥知母湯,對照組給予口服益腎蠲痹丸比較兩組的臨床療效
。結果 治療組有效率占93.33% ,高于對照組之76.19%
,且不良反應少。結論 《金匱要略》的經方桂枝芍藥知母湯治療產后痹療效確切
。
產后痹是指婦女流產、生產或產后不久體虛后風寒濕之邪侵襲引起的肌肉、關節(jié)及肢體的重著
、酸痛、麻木
、困痛
、功能不利伴出汗
、惡風
、畏寒等,屬于痹癥范疇
。后經中國中醫(yī)藥學會風濕病分會倡議后將婦女產褥期及產后百日內所患痹病,統(tǒng)稱為"產后痹"[1]
。早期治療多可以臨床治愈或明顯改善[2]。但治療不及時?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墒共∏椴∏榉磸蜕踔吝w延,造成患者的痛苦
。筆者根據(jù)該病病機是正虛感邪,化熱傷陰后導致氣血不通
、寒熱錯雜
、經絡痹阻之癥故使用《金匱要略》的經方桂枝芍藥知母湯治療該病共計45例
,取得良好效果
,現(xiàn)總結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所有病例均來自2011年10月~2013年12月甘肅省中醫(yī)院風濕骨病科門診
。確診的符合標準的產后痹患者共納入90例,均為女性
,依照就診順序按門診號奇偶隨機分組;治療組 45例
,年齡21~48歲;病程0.5~18年
;對照組 45例;年齡19~45歲
,病程 0.3~14.2年
,所有患者臨床表現(xiàn)與治療組基本相同
。兩組患者一般資料對比
,差別無統(tǒng)計學意義 (P>0.05) ,具有可比性
。
1.1.1納入標準 參照《實用中醫(yī)風濕病學》自行擬定:①年齡>18歲并且
1.1.2排除標準 ①不能配合或有精神性疾病患者;②診斷明確的諸如如類風濕關節(jié)炎
、纖維肌痛綜合癥等其他風濕性疾病患者;③不能按規(guī)定服藥或已接受其他相關治療者
;④血常規(guī)異常或類風濕因子陽性患者
;⑤影像學檢查明確提示骨質存在異?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蚬琴|破壞者
。
1.2方法 治療組采用桂枝芍藥知母湯治療
。該方首見于張仲景的《金匱要略》:"諸肢節(jié)疼痛,身體抵贏
,腳腫如脫,頭眩短氣
,溫溫欲吐,桂枝芍藥知母湯主之[3]。"其藥物組成:桂枝15g
,芍藥10g
,甘草5g
,生姜20g
,知母15g,白術20g
,防風15g,麻黃5g
,附子5g。若疼痛明顯者
,加忍冬藤 30 g,若睡眠不佳者加酸棗仁15g
、遠志10g。藥物均購自本院藥房
,由煎藥機統(tǒng)一煎煮40min,分裝成袋150mL/袋
, 2袋/d
。對照組給予口服江蘇清江藥業(yè)生產的益腎蠲痹丸8g
,3次/d
。兩組均以治療1個月為 1個療程,其后連續(xù)治療3個月判定療效
。
1.3觀察指標 筆者參照《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4]相關要求自行擬定。①畏寒或惡寒喜暖:無任何癥狀
,0分
;保暖加單件衣服可以減輕或緩解
,2分;加厚衣服或2件以上單衣癥狀減輕或緩解 4分
;加厚衣服或2件以上單衣癥狀不解
,6分;②麻涼:無癥狀
,0分;時作時止或癥狀似有似無
,2分;時常發(fā)作但癥狀可以耐受不影響正常生活
,4分;持續(xù)不止且難以忍受
,6分;③肢體酸
、困、痛:無癥狀
,0分;能忍受且輕微
,2分;輕微影響生活
,4分
;難以忍受且自覺嚴重難忍
,6分
;④出汗:微微汗出后偶有輕微出汗
,2分
;動則汗出明顯或經常出汗
,4分
;持續(xù)性出汗,衣襟常濕
,6分;⑤加重因素:天陰無加重
,0分;天陰輕微加重
,2分;天陰加重明顯
,4分;每遇天陰則嚴重加重
,6分
。
1.4統(tǒng)計學方法 筆者使用SPSS17.0統(tǒng)計軟件對數(shù)據(jù)進行處理
,并且計數(shù)資料用χ2檢驗
、計量資料用t檢驗。
1.5療效判定方法
1.5.1癥候積分 筆者參照《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4]自行擬定:臨床控制為證候積分減少90%以上
,癥狀完全消失或大部分消失,
;顯效:證候積分減少70%~90%,癥狀大部分消失
;有效:證候積分減少30%~70%,癥狀大部分消失
;無效:證候積分減少在30%以下且癥狀無改善甚至加重。
1.5.2療效評價 臨床控制:肌肉
、關節(jié)及肢體的畏寒、麻木及疼痛等癥狀均消失且治療后2個月隨訪時病情無反復者
;顯效:肌肉、關節(jié)及肢體的畏寒
、麻木及疼痛等癥狀大部分消失,隨訪2個月無加重或反復者
;有效:肌肉
、關節(jié)及肢體的畏寒、麻木及疼痛等癥狀自覺好轉
;無效:各項癥狀均無明顯變化或加重者。
2 結果
2.1隨訪及脫失每療程(1個月)隨訪1次
,治療組無脫失,對照組中1例去外地
、2例電話聯(lián)系不通且未來再次復診故脫失,共脫失3例
。
2.2兩組治療前后中醫(yī)癥候積分對治療前后癥候積分總分兩組的進行統(tǒng)計學分析,見表1
。
2.3兩組療效對比 見表2
。
3 討論
產后痹在《經效產寶》中提到"產后中風,身體疼痛
,四肢弱不遂"
。認為"產后中風
,由產傷動血氣
,勞損臟腑
,風邪冷氣客于皮膚經絡
,不任少氣
。若又筋脈挾寒
,則攣急喎僻,挾溫則縱緩弱
,若入諸臟,恍惚驚悸
,隨其所傷臟腑經絡而生病"。后世醫(yī)家對于此病的論述多同其所見并有所深入
。如《長沙藥解》云:"肢節(jié)疼痛,腳腫
,身羸
,頭眩
,欲吐
,以四肢稟氣于脾胃,中脘陽虛
,四肢失養(yǎng),濕傷關節(jié)
,而生腫痛。濁陰阻格
,陽不下濟,郁升而生眩暈
,逆行而作嘔吐。"其發(fā)病多因
。《內經》云:"正氣存內
,邪不可干"且"邪之所湊,其氣必虛"
。該病的病因病機主要是因為正虛后肌腠不密致,百節(jié)空疏
,衛(wèi)外不固,故使外邪乘虛侵襲
,病久后化熱傷陰而出現(xiàn)肌肉
、關節(jié)及肢體的重著、酸痛
、麻木、困痛
、功能不利伴出汗
、惡風、畏寒等癥狀
。早期治療效佳
,若病情日久
,則正虛日甚
,病情頑固,治療要酌加活血通絡之藥力[5]
。產后痹為脾胃肝腎俱虛,足三陰表里皆痹
,桂枝芍藥知母湯中桂枝、芍藥
、白術調和營衛(wèi)
,充益五臟之元
,麻黃、防風
、生姜開腠行痹而祛風外出,知母保肺清金以使治節(jié)
,因風、寒
、濕三氣合而為痹,故以附子行陽燥濕除寒為佐也
,其中防風可散一身之風邪,附子可散一身之寒邪
,白術可散一身之濕邪,三藥合用
,意在祛邪。諸藥同用共奏祛風濕
,調陰陽,和氣血之效?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F(xiàn)代藥理研究表明:桂枝芍藥知母湯可減少致痛因子產生
,抑制炎癥細胞因子
,誘導細胞凋亡,調節(jié)T細胞功能
,抑制破骨細胞活化,從而對產后痹具有多方面的調節(jié)作用
。縱觀全方,此方固本祛邪
,進一步又不致于過多熱藥傷陰生燥
,證藥相合故療效較好
,使人不能不贊嘆古人遣藥組方之妙
!肝腎之虛只能緩調,故長期堅持服藥是保證療效的基礎
。
治療組未見明顯不良反應,對照組有3例出現(xiàn)肝功能異常
,4例出現(xiàn)胃腸道不良反應,表明桂枝芍藥知母湯治療產后痹安全性好
、無明顯毒副作用且療效滿意,現(xiàn)代醫(yī)家根據(jù)患者的癥狀臨證加減
,使其得到了更廣泛的應用
,也為桂枝芍藥知母湯在以后臨床運用中開辟了更廣闊的前景
。本病為慢性病
,病變復雜
,故對于病情穩(wěn)定的患者,湯劑服用1個月后將考慮將此方藥加工成散劑或膠囊服藥
,從而提高依從性及經濟性
。產后痹患者因為產后雌性激素水平下降常常容易出現(xiàn)易怒、焦慮、心情不暢等癥狀
,故用藥時應酌情予以疏肝理氣之品
,加之心理疏導往往可提高療效
。
參考文獻:
[1]路志正
,焦樹德.實用中醫(yī)風濕病學[M].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1998:388-389.
[2]徐麗霞
,鐘靜惠.益腎補氣血祛風和絡法治療產后身痛 26 例 [J].光明中醫(yī),2009
,24(6):1051-1052.
[3]漢·張仲景.金匱要略[M].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2013:19.
[4]鄭筱萸.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M].北京:中國醫(yī)藥科技出版社
, 2002:191.
[5]李家生.補血陽和湯辨治產后身痛經驗探索[J].遼寧中醫(yī)雜志
,2010
,01:683-684.
文章來源:醫(yī)學信息 ? ? ? ? 作者:王愛華
中藥知母的功效
中藥知母的功效
中藥知母的功效
,它的功效和作用才是最閃亮的一點,但是藥三分毒
,食物的功效和作用都是有跡可循的,不適量食用藥材可能會造成不可挽回的后果
,下面我?guī)懔私庵兴幹傅墓πУ降资鞘裁础?/p>
中藥知母的功效1 1、止渴除煩
它有滋陰潤肺
、生津止渴的效果
,若配合天花粉、五味子一起食用可加強療效
,對口渴
、尿多有很好的作用
。
2、清熱瀉火
有清熱瀉火的功效
,特別適合熱病或肺熱人群食用。
3、清肺化痰
它有瀉火潤肺之效,若配上貝母一同食用則可以清肺
、化痰、止咳
,因此,特別適合肺熱咳嗽
、陰虛燥咳的朋友食用。
4、滋陰補腎
它有滋陰降火之效
,若同黃柏相須一同食用
,則可以治療陰虛火旺
、盜汗、心煩等癥
。
中藥知母的功效2 止渴除煩
知母有滋陰潤澡、生津止渴功效
。同天花粉
、五味子等配合使用可增強療效,如玉液湯
。對口渴、飲多
、尿多有很好的作用
。
清熱瀉火
主治溫熱病
,用于外感熱病
,高熱煩渴,肺熱燥咳
。
清肺化痰
用于肺熱咳嗽或陰虛燥咳、痰稠等證
。本品有清瀉肺火,滋陰潤肺之效
,常與貝母同用以清肺化痰止咳,即二母散
。
滋陰補腎
用于陰虛火旺
,肺腎虧所致的骨節(jié)蒸潮熱
、盜汗、心煩等癥
。知母有滋陰降火的'作用
。常同黃柏相須為用
,配入養(yǎng)陰藥中
,如知柏地黃丸。
通便潤燥
治療因陰虛火旺引起的大便干燥
,泄瀉脾弱,飲食不消化
,胃虛不思食,腎虛溏泄等證
。
知母的食用方法 牡蠣知母蓮子湯
配料:生牡礪20克
,知母6克
,蓮子30克
,白糖1匙。
做法:生牡礪
、知母倒入小瓦罐內,加冷水1碗半
。小火煎半小時,濾汁
,棄渣。蓮子洗凈
,用熱水半碗浸泡1小時。將藥汁
、蓮子連浸液一起倒入小鍋內,小火燉1小時
,加白糖1匙。再燉1小時
,至蓮子酥爛
,離火
。當點心吃
。
功效作用:健脾安神,潛陽固精
。對相火旺的夢遺有效。血壓偏高尤宜
。
知母燉鵪鶉
材料:知母10克、薏米30克(中藥店均有售)
,鵪鶉1~2只
,生姜3片
。
烹制:知母
、薏米稍浸泡;鵪鶉宰洗凈,去爪
、腸雜。一起與生姜下燉盅
,加入冷開水4~5碗,加蓋隔水燉2個半小時
。進飲方下鹽。
功效作用:對春日時的風濕熱痹
、關節(jié)紅腫疼痛等有良好的輔助治療作用。
芍藥知母紅糖粥
芍藥
、桂心
、防風各10克
,知母
、麻黃各6克,制附子8克
,甘草3克,粳米150克
,紅糖適量,水煮成粥
。
功效作用:芍藥知母紅糖粥具有祛風除濕
、止痛的作用
。適用于四肢關節(jié)疼痛
、腳腫
、頭暈短氣等病癥
。
桂枝芍藥知母湯
材料:桂枝10~20g
、芍藥10~20g、甘草3~6g
、麻黃6~15g、生姜10~20g
、白術10~20g、知母10~20g
、防風10~20g、附子10~20g
。水煎
,分三次服。
桂枝的功效與作用及食用方法
桂枝為樟科喬木植物肉桂的干燥嫩枝
,春
、夏季剪下嫩枝
,曬干或陰乾
,切成薄片或小段用。以枝條細嫩均勻
、色紅棕、香氣濃者為佳
。
桂枝味辛、甘
,性溫,歸心
、肺、膀胱經
。最早載于《
神農本草經》,《中藥大詞典》言其有“發(fā)汗解肌
,溫經通陽
。治風寒表證,風濕痹痛
,胸痹痰飲,經閉癥瘕
,小便不利”等功用。
桂枝的功效:
散寒解表
桂枝辛溫發(fā)散
,具有疏散風寒之邪外出的功能,《神農本草經》(以下稱《本經》)言桂枝“味辛
,溫
,無毒”
。宋《本草別說》:“仲景《傷寒論》發(fā)汗用桂枝”
。清《本草備要》也云:“桂枝治傷風頭痛,無汗能發(fā)
。中風自汗,有汗自止”
。可見歷代本草書對桂枝具散寒解表功效的觀點是統(tǒng)一的
。但清代部分醫(yī)家認為桂枝性溫且熱,性偏則有“毒”
,宜辨證明確后使用,否則用之則傷人
。
調和營衛(wèi)
歷代醫(yī)家多認為桂枝有調和營衛(wèi)的作用?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侗静菥V目》說:“桂枝透達營衛(wèi),故能解肌而風邪去”
。
《景岳全書》說:“桂枝氣輕,故能走表
,以其善調營衛(wèi),故能治傷寒
,發(fā)邪汗,療傷風
,止陰汗”。清《本草求真》直接謂之“調和營衛(wèi)”
。可見歷代醫(yī)籍和本草著作都認為桂枝具有調和營衛(wèi)的功能
。
溫通經脈
桂枝藥材為枝條,枝條可通達四肢
,具溫通經脈之功
。清張秉成指出:“桂枝體用可通肢
,
辛甘能入血,溫經達絡散風寒
?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本草便讀》)
。汪昂評之“痛風有風痰、風濕、濕痰
、瘀血、氣虛
、血虛之異,桂枝用作引經”(《本草備要》)
。黃宮繡對其宣痹的功能進一步闡發(fā)說“桂枝能橫行于臂,治痛風(行痹)
,須用桂枝以為響導
?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本草求真》)清周巖在《本草思辨錄》中總結道:“桂枝所優(yōu)
,在溫經通脈
,內外證咸宜”,均說明桂枝具溫通經脈之效
。
溫助陽氣
桂枝性溫且熱,入氣分
,味辛甘
,正如《素問·至真要大論》說:“辛甘發(fā)散為陽”,為“陽中之陽”(《藥性賦》)
。桂枝氣厚
,“氣厚者為陽”、“厚者發(fā)熱”
、(《素問陰陽應象大論》)?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渡褶r本草經》言“補中益氣”,《名醫(yī)別錄》“主治心痛”
,《本草經集注》“主溫中,心腹寒熱冷疾
。理疏不足,導百藥無所畏
。”等
,從歷代醫(yī)家之論可見桂枝不僅溫通五臟的陽氣、調暢血脈和經絡
,
而且還可補中益氣,具治病養(yǎng)生駐顏的功能
。
利肝肺氣
陶弘景首次提到桂枝“利肝肺氣”的功效,利肝氣包括了平肝和疏肝兩方面的作用
,利肺氣則指肅降肺氣
。具辛溫之性的桂枝
,何以能平肝肅肺
。“桂樹之下無雜木”(《呂氏春秋》)
,
從古書的記載均可見桂樹能“克”其它樹木,為“百樹之王”
。中醫(yī)則引申為桂枝能平肝、伐肝
、抑肝木
?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侗静萸笳妗氛f:“桂枝,其體輕
,其味辛
,有升無降
,故能入肺而利氣,脅風本屬于肝
,凡治脅風之癥,當用桂枝入肝以平”
。溫病大家葉天士則更有精辟論斷:“桂氣溫
,秉天春和之氣
,入足厥陰肝經。味辛無毒
,得地西方潤澤之金味,入手太陰肺經
。”從桂枝的氣味和習性來說明桂枝利肝肺氣
。
平沖降逆
桂枝具有平沖降逆的功效,是針對下焦寒氣或水濕(飲邪)之氣上逆而言,通過溫化
、溫散寒凝水濕而達到平沖降逆的目的,與前利肝肺氣有著本質的區(qū)別
,彼為舒暢肝肺氣機,以順達為是
,此為降逆氣以平為是。仲景方中的桂枝加桂湯
、苓桂草棗湯均體現(xiàn)了這一平沖降逆以治奔豚的特點
。
桂枝能溫散膀胱水氣
,使沖氣不從腹部上逆,而能蒸騰水氣從背部和衛(wèi)表而出
。平沖降逆這一功效可以說是桂枝溫助陽氣功效的特殊運用,因其特殊所以歷代醫(yī)家多單列為一功效
。桂枝的功效正是:散寒解表調營衛(wèi)
,溫助陽氣“主百病”
,溫通血脈“無所畏”
,平肝降逆利肝肺。
桂枝的作用:
抗菌作用
桂枝醇提物在體外能抑制大腸桿菌
、枯草桿菌及金黃色葡萄球菌,有效濃度為25mg/ml或以下
。對白色葡萄球菌
、志賀氏痢疾桿菌、傷寒和副傷寒甲桿菌
、肺炎球菌
、產氣桿菌
、變形桿菌、炭疽桿菌
、腸炎沙門氏菌、霍亂弧菌等亦有抑制作用
。
抗病毒作用
用人胚腎原代單層上皮細胞組織培養(yǎng),桂枝煎劑(1∶20)對流感亞洲甲型京科68-1株和孤兒病毒(ECHO11)有抑制作用
。在雞胚上,對流感病毒有抑制作用
,以70%醇浸劑作用較好。
利尿作用
用含桂枝的五苓散0.25g/kg給麻醉犬靜脈注射
,可使犬尿量明顯增加,單用桂枝靜注(0.029g/kg)利尿作用比其他四藥單用顯著
,故認為桂枝是五苓散中主要利尿成分之一,其作用方式可能似汞撒利
。
擴張血管
、促進發(fā)汗
桂枝內的桂皮油
,可擴張血管,調節(jié)血液回圈
,使血液流向體表,加強麻黃發(fā)汗作用
。
解熱、鎮(zhèn)痛
桂枝內的桂皮醛
、桂皮酸鈉,可皮膚血管擴張
、散熱增加
、促進發(fā)汗
,提高痛閾值
。
鎮(zhèn)靜
、抗驚厥
桂枝內含桂皮醛。小鼠給予桂皮醛后
,小鼠自主活動減少,增加巴比妥類藥作用
,對抗苯丙胺作用
,抗士的寧作用
。減少煙堿致驚厥,抑制聽源性驚厥
。
抗炎、抗過敏
桂枝內的揮發(fā)油
,可抑制IgE所致肥大細胞顆粒反應。降低補體活性
,有抗過敏作用。
桂枝的食用方法:
桂枝湯
桂枝(去皮)三錢(9克)
,芍藥三錢(9克)
,生姜三錢(9克)
,大棗(切)十二枚(3枚)
,甘草二錢(炙,6克)
。治太陽中風,陽浮而陰弱
,陽浮者,熱自發(fā)
,陰弱者
,汗自出
,嗇嗇惡寒
,漸漸惡風,翕翕發(fā)熱
,鼻鳴干嘔者
。上五味
,細切三味
,以水七升
,微火煮取三升,去滓
,適寒溫,服一升
。服巳須臾,吸熱稀粥一升余
,以助藥力,溫覆令一時許
,遍身漐漐微似有汗者益佳。
桂枝龍骨牡蠣湯
出自《金匱要略》卷上
,又名桂枝甘草龍骨牡蠣湯
、龍骨湯、桂枝牡蠣湯
、龍骨牡蠣湯。取桂枝
、芍藥、生姜各45克
,甘草30克,大棗12枚,龍骨
、牡蠣各45克
。上七味
,以水700毫升
,煮取300毫升
,分三次溫服?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烧駣^心陽,調陰陽
,和營衛(wèi),兼固澀 ***
。
桂枝芍藥知母湯
出自《金匱要略》卷上,取桂枝12克
,芍藥9克,甘草6克
,麻黃12克,生姜15克
,白術15克,知母12克
,防風12克
,附子10克(炮)
?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蚬鹬?5克,芍藥18.5克
,甘草12.5克,麻黃12.5克
,生姜12.5克
,白術30克
,知母25克
,防風25克,附子12.5克
。以水700毫升,煮取210毫升
,每次溫服70毫升,日三服
。能祛風除濕,通陽散寒
,佐以清熱
。主治諸肢節(jié)疼痛,身體尪羸
,腳腫如脫,頭眩短氣
,溫溫欲吐者。
抗菌作用
桂枝醇提物在體外能抑制大腸桿菌
、枯草桿菌及金黃色葡萄球菌,有效濃度為25mg/ml或以下
。對白色葡萄球菌、志賀氏痢疾桿菌
、傷寒和副傷寒甲桿菌
、肺炎球菌、產氣桿菌
、變形桿菌、炭疽桿菌
、腸炎沙門氏菌、霍亂弧菌等亦有抑制作用
。
抗病毒作用
用人胚腎原代單層上皮細胞組織培養(yǎng),桂枝煎劑(1∶20)對流感亞洲甲型京科68-1株和孤兒病毒(ECHO11)有抑制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