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1 張某
,男,42歲大黃6g 黃芩12g 黃連10g 枳殼12g
服3劑后病愈
案2 李某
制附子(先煎)12g 大黃6g 黃連10g 黃苓10g 枳殼10g
4劑
服4劑后,自感諸癥大減
案3 王某
甘草15g 黃芩10g 干姜10g 法半夏10g 黃連3g 黨參18g 遠志12g 大棗10枚
服6劑后病愈
案4 趙某
生姜18g 大棗8枚 黃芩10g 黃連10g 黨參10g 法半夏10g 炙甘草10g 干姜6g 枳殼10g 神曲12g
服6劑后病愈
。案5 陳某
,男31歲,成都鋼管廠技術(shù)員。初診:1980年10月5日。自述近1年來胸脘痞塞,惡心欲嘔,口中熱苦法半夏15g 黃芩10g 黃連6g 炙甘草10g 黨參12g 荷葉10g 生姜10g 大棗5枚
服8劑后
,痊愈。按:痞滿一證
,在傷寒多因誤下或下之過早,致胃氣受傷,邪熱結(jié)于心下而成痞;在雜病則因胃陽素虛,內(nèi)有痰飲,郁久成熱,阻滯氣機而成。其基本病機均為寒熱互結(jié),清濁交混,氣機升降失常,阻滯心下胃脘,而以心下痞滿,按之柔軟不痛,嘔逆暖氣或兼有腸鳴下利為特征。故其治療則以寒熱并用、辛開苦降、補瀉兼施、調(diào)理氣機為法,而以《傷寒論》諸瀉心湯最為常用,再視其寒熱虛實偏重與其兼夾諸證之不同,而分別選用和適當化裁。若證屬無形邪熱聚結(jié)心下者,則宜選用大黃黃連瀉心湯以泄熱開結(jié),如案1之治療。如心下痞而復(fù)惡寒者,則屬痞證兼有表陽不足之證,治宜選用附子瀉心湯,以三黃清泄痞熱,以附子溫陽助表,如案2之治療。如中陽虛弱,胃氣傷甚,而見干暖食臭、腸鳴下利者《張氏醫(yī)通》說:“諸痞塞及噎膈……并宜連理湯
、干姜黃芩黃連人參湯、黃連湯、諸瀉心湯選用?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本文摘自《宋鷺冰60年疑難雜癥治驗錄》一書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pianfang/88126.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quá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