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某,男,38歲,劍閣縣群運社工人。初診:1981年9月16日。由其妻扶來就診。頭傾不立,面容憔悴。自述患痢疾已2日,腹痛按之尤甚,大便膿血,每日8~10次,里急后重。飲食不思,夜不能寐。舌質(zhì)紅、苔黃黑而燥,脈象細弱而數(shù)。病屬氣液大傷,毒熱滯于腸道。方用增液承氣湯加減。
紅人參6g 大生地18g 玄參18g 麥門冬10g 黃芩10g 白芍10g 地錦草18g 生大黃(另包,后下)5g
2劑。
二診:服上藥中,大便解出硬結(jié)糞塊12枚,外裹膿血,于解出后腹痛即止。2劑服完,膿血已無,頭始能抬,面色微紅潤。但仍夜寐不眠,舌質(zhì)紅、苔黃黑而燥,口干,手指有時蠕動,脈細弱而數(shù)。改用二甲復脈湯加味。
紅人參10g 大生地18g 黑芝麻24g 阿膠(另包,烊化兌沖)12g 麥門冬12g 白芍12g 生鱉甲(先煎)18g 生牡蠣(先煎)24g 生甘草6g
4劑。
三診:服后黃黑燥苔消退,舌質(zhì)轉(zhuǎn)紅潤,睡眠安,手指蠕動停止。囑以黑豆芡實粥調(diào)養(yǎng),旋即康復。
按:
本案為氣液大傷,熱毒滯腸,以增液承氣湯去芒硝之峻下,加白芍、地錦草增水行舟、涼血解毒,用紅參以補元氣之傷。服后雖里急后重、下利膿血等癥得除,陽明積滯燥結(jié)得下,然因陰血大損,雖有甘寒增液之品,但因下焦精血耗損,水不涵木,故虛風內(nèi)動,見手指蠕動等,故轉(zhuǎn)用滋陰潛陽的二甲復脈湯,使精血得充,虛風得息,同時囑食用芡實黑豆粥滋養(yǎng)脾腎,先天后天同治。
——本文摘自《宋鷺冰60年疑難雜癥治驗錄》一書
解表劑 1、辛溫
麻黃湯
麻黃湯中用桂枝,杏仁甘草四般施;發(fā)汗解表又平喘。
桂枝湯
桂枝湯治風寒虛,芍藥甘草姜棗同,發(fā)汗解肌調(diào)營衛(wèi)。
小青龍湯
小青龍湯桂芍麻,干姜辛夏草味加,解表蠲飲止咳喘。
九味羌活湯
九味羌活防蒼術(shù),細芷川芩生地草,外感寒濕里蘊熱,發(fā)汗祛濕清里熱。
香蘇散
香蘇散用陳皮草,理氣和中散風寒。
止嗽散
止嗽散中百部前,紫菀陳桔荊芥草,止咳化痰兼解表。
2、辛涼
銀翹散
銀翹散主風熱疴,竹葉荊牛豉薄荷,甘桔蘆根涼解法,辛涼透表又解毒。
麻杏石甘湯
麻杏石甘清肺熱,辛涼宣泄平咳喘。
桑菊飲
桑菊飲中杏桔翹,蘆根甘草薄荷饒,疏風宣肺輕宣劑,風溫咳嗽服之消。
柴葛解肌湯
柴葛解肌羌芷芍,膏芩桔草姜棗同,邪在二陽熱勢張,解肌清熱雙解方。
升麻葛根湯
升麻葛根用芍草,解肌透疹效果好。
3、扶正
敗毒散
人參敗毒羌獨活,芎枳柴前桔苓草,氣虛外感風寒濕,益氣解表散風濕。
參蘇飲
參蘇飲中葛夏前,陳桔枳苓草木香,氣虛外感內(nèi)有痰,益氣化痰兼理氣。
加減葳蕤湯
加減葳蕤草白薇,豆豉桔棗蔥薄荷,滋陰解表又發(fā)汗。
麻黃細辛附子湯
麻黃細辛附子湯,助陽解表治少陰。
瀉下劑 1、寒下
大承氣湯
大承氣湯用大黃,枳實厚樸加芒硝,峻下熱結(jié)治腑實。
小承氣湯
小承氣湯枳樸黃,輕下熱結(jié)治腑實。
調(diào)胃承氣湯
調(diào)胃承氣硝黃草,緩下熱結(jié)治燥實。
大黃牡丹湯
大黃牡丹用桃仁,冬瓜子內(nèi)加芒硝,腸癰初起膿未成,瀉熱破瘀散結(jié)腫。
大陷胸湯
大陷胸湯治結(jié)胸,芒硝甘遂大黃供,心堅硬滿便難通,瀉熱逐水為峻劑。
2、溫下
溫脾湯
溫脾附子與干姜,甘草人參及大黃,溫補脾陽攻冷積,冷積久痢自爾康。
大黃附子湯
大黃附子細辛湯,脅下寒凝痛莫當,溫陽散寒瀉積滯,功在溫下妙非常。
3、潤下
麻子仁丸
麻子仁丸治脾約,枳樸大黃麻杏芍,潤腸瀉熱又行氣,津傷便秘服之易。
濟川煎
濟川歸膝肉蓯蓉,澤瀉升麻枳殼從,腎虛津少腸中燥,溫腎益精便自通。
4、逐水
十棗湯
十棗湯攻逐水飲,大戟芫花與甘遂,咳唾引痛心下痞,實水身腫效無差。
5、攻補兼施
黃龍湯
黃龍湯有大承氣,參歸草桔姜棗同,陽明腑實氣血虛,補益氣血兼清熱。
和解劑 1、和解少陽
小柴胡湯
小柴胡湯和解方,半夏人參甘草從,更用黃芩加姜棗,少陽為病此方宗。
大柴胡湯
大柴胡湯用大黃,枳實芩夏芍姜棗,往來寒熱心下滿,和解泄熱表里方。
蒿芩清膽湯
蒿芩清膽碧玉須,陳夏茯苓枳竹茹,少陽熱重痰挾濕,清膽利濕痰自除。
達原飲
達原飲用檳草果,厚樸芍芩知母草,開達膜原辟穢濁,瘟疫瘧疾服之安。
2、調(diào)和肝脾
四逆散
四逆散柴枳草藥,透邪解郁理肝脾,專治陽郁成厥逆。
逍遙散
逍遙散用歸芍柴,苓術(shù)甘草姜薄荷,疏肝健脾和營血,肝郁血虛效驗良。
痛瀉要方
痛瀉藥術(shù)防陳,補脾瀉肝治泄瀉。
3、調(diào)和腸胃
半夏瀉心湯
半夏瀉心黃連芩,干姜草棗與人參,開結(jié)除痞又降逆,痞滿吐利用此方。
清熱劑 1、清氣分熱
白虎湯
白虎湯中石膏君,知母甘草加粳米,熱盛傷津口大渴,清熱生津有奇功。
竹葉石膏湯
竹葉石膏用人參,麥冬半夏甘草粳,清熱生津又益氣,暑熱煩渴脈虛尋。
夏門人竹石甘粳米
2、清營涼血
清營湯
清營湯中角地玄,丹麥銀翹竹葉連,邪熱傳營陰血傷,清營透熱養(yǎng)陰血。
犀角地黃湯
犀角地黃芍藥丹,解毒涼血又散瘀,熱入營血服之安。
3、清熱解毒
涼膈散
涼膈散用翹芩梔,薄荷竹葉硝黃草,瀉火通便清上下,胸膈熱聚燥實消。
普濟消毒飲
普濟消毒芩連鼠,玄參甘桔藍根煮,升柴馬勃連翹陳,薄荷僵蠶大頭瘟。
防風通圣散
防風通圣硝黃草,荊麻薄荷膏芩翹,術(shù)桔梔滑歸芎芍,疏風瀉熱能通便。
仙方活命飲
仙方活命金銀花,防芷陳當草芍加,貝母花粉加乳沒,山甲皂刺酒煎佳,消腫潰堅治癰瘍。
黃連解毒湯
黃連解毒芩柏梔,瀉火解毒治火毒。
清瘟敗毒飲
清瘟敗毒犀角湯,白虎解毒去粳柏,再加玄桔翹竹葉,涼血瀉火氣血清。
4、清臟腑熱
龍膽瀉肝湯
龍膽瀉肝梔芩柴,生地車前澤瀉來,木通甘草當歸合,肝經(jīng)濕熱力可挑。
龍車通黃山,當?shù)貫a柴草
左金丸
左金連茱六一丸,肝經(jīng)火郁吐吞酸,清肝瀉火又降逆。
清胃散
清胃散用升麻連,當歸生地牡丹全,清胃涼血治牙痛,頰腫口臭與牙宣。
玉女煎
石母麥地一頭牛,胃熱陰虛玉女愁。
芍藥湯
芍藥湯用芩香連,歸草肉桂檳大黃,調(diào)和氣血又解毒,濕熱成痢自爾康。
白頭翁湯
白頭翁湯治熱痢,黃連黃柏秦皮入,清熱解毒兼涼血,熱毒陷血此方最。
葛根芩連湯
葛根芩連加甘草,解表清熱兼和胃,喘汗下利保安康。
導赤散
導赤生地與木通,草梢竹葉四般攻,口糜淋痛心經(jīng)火,清心養(yǎng)陰又通淋。
瀉白散
瀉白桑皮地骨皮,甘草粳米四般宜,瀉肺清熱止咳喘,肺虛伏火氣喘急。
葦莖湯
葦莖湯治肺癰咳,冬瓜桃仁薏苡仁,清肺逐瘀又排膿。
5、清虛熱
青蒿鱉甲湯
青蒿鱉甲知地丹,夜熱早涼無汗者,養(yǎng)陰透熱服之安。
清骨散
清骨散主銀柴胡,蒿秦知連鱉草骨,陰虛骨蒸勞熱證,清虛熱來退骨蒸。
當歸六黃湯
當歸六黃治盜汗,芪柏芩連二地黃,固表止汗又滋陰。
祛暑劑
清絡(luò)飲
清絡(luò)飲用荷葉邊,竹絲銀扁翠衣添,暑傷氣分輕清劑,祛暑清熱預防先。
香薷散
香薷散中扁豆樸,祛暑和中又化濕,陰暑外寒內(nèi)濕治。
六一散
六一散中滑石草,祛暑利濕基本方。
新加香薷飲
新加香薷銀花翹,扁豆鮮花厚樸標,暑溫口渴汗不出,清熱化濕又透表。
桂苓甘露散
桂苓甘露滑石膏,澤術(shù)寒水二苓草,祛暑化氣又利濕,發(fā)熱煩渴吐利消。
清暑益氣湯
西斛荷葉翠,草黃(連)知粳冬,養(yǎng)陰又生津。
溫里劑 1、溫中祛寒
理中丸
理中丸主理中鄉(xiāng),甘草人參術(shù)干姜,嘔利腹痛陰寒盛,祛寒健脾兼補氣。
小建中湯
小建中湯用飴糖,桂枝湯溫中緩急,虛勞里急能補虛。
大建中湯
大建中湯建中陽,蜀椒干姜參飴糖,寒疝沖起有頭足,降逆止痛用此方。
吳茱萸湯
吳茱萸湯人參棗,更用生姜溫胃好,陽明寒嘔少陰利,溫中補虛又止嘔。
2、回陽救逆
四逆湯
四逆湯中附姜草,四肢厥冷急煎嘗,腹痛吐利脈沉微,救逆回陽用此方。
回陽救急湯
回陽救急用六君,四逆肉桂加麝香,三陰寒厥脈復生,益氣生脈用此方。
3、溫經(jīng)散寒
當歸四逆湯
當歸四逆芍桂枝,細辛草棗木通施,血虛寒客手足寒,養(yǎng)血溫經(jīng)又通脈。
黃芪桂枝五物湯
黃芪桂枝五物湯,芍藥生姜大棗同,益氣和血又通痹,專治血痹肌膚麻。
陽和湯
陽和湯方治陰疽,鹿膠地麻肉桂姜,甘草白芥同煎服,溫陽補血又通滯。
固澀3劑 1、固表止汗
牡蠣散
牡蠣散中有黃芪,浮麥麻黃根最宜,衛(wèi)虛自汗或盜汗,固表斂汗有奇功。
2、斂肺止咳
九仙散
九仙散中烏梅參,貝母桑皮與桔梗,粟殼五味阿膠科,斂肺止咳又益氣。
3、澀腸固脫
真人養(yǎng)臟湯
真人養(yǎng)臟木桂罌,參術(shù)歸芍草蔻訶,溫補脾腎能澀腸,脫肛久痢服之康。
四神丸
四神骨脂吳茱萸,肉蔻五味加姜棗,溫補脾腎又止瀉,五更泄瀉最相宜。
4、澀精止遺
桑螵蛸散
桑螵蛸治小便數(shù),龍骨龜板茯神歸,人參遠志加菖蒲,補腎寧心健忘除。
金鎖固精丸
金鎖固精沙苑蒺,蓮子蓮須芡龍牡,補腎澀精止滑遺。
5、固崩止帶
固沖湯
固沖湯用芪術(shù)芍,山茱龍牡棕五倍,海蛸茜草能攝血,益氣健脾又固沖。
易黃湯
易黃白果與芡實,車前黃柏加山藥,能消帶下粘稠穢,補腎清熱又祛濕。
補益劑 1、補氣
四君子湯
四君子湯補中氣,參苓術(shù)草健脾胃。
六君子湯
六君子祛痰止嘔,四君加陳皮半夏。
異功散
異功散行氣和胃,四君子湯加陳皮。
參苓白術(shù)散
參苓白術(shù)用四君,薏連桔藥砂扁豆,益氣健脾又滲濕,脾虛濕瀉止瀉功。
補中益氣湯
補中益氣芪當柴,異功無茯加升麻,升陽舉陷益中氣。
玉屏風散
玉屏風散芪術(shù)防,益氣固表又止汗。
完帶湯
完帶湯中參山術(shù),蒼陳柴芍草芥車,化濕止帶補脾氣,脾虛帶下自爾康。
生脈散
生脈散中味人麥,補氣生津斂陰汗,少氣汗多口干渴。
2、補血
四物湯
四物湯歸芎芍地,補血調(diào)血基本方。
當歸補血湯
當歸補血又補氣,黃芪當歸五比一。
歸脾湯
歸脾湯健脾養(yǎng)心,四君歸芪棗,遠志龍眼香。
3、氣血雙補
炙甘草湯
炙甘草湯益氣滋陰兼復脈。
阿麻麥地,桂大人甘生(氣),氣得脈結(jié)代來心動悸。
八珍湯
八珍湯補益氣血,四君四物加姜棗。
4、補陰
六味地黃丸
六味地黃益肝腎,地八山山四,丹澤茯苓三。
大補陰丸
大補陰丸豬脊髓,熟地龜板知柏蜜,滋陰降火治真水。
左歸丸
左歸丸補腎水,地山菟山鹿杞龜牛。
一貫煎
一貫煎中生地黃,沙參杞麥歸楝加。
5、補陽
腎氣丸
腎氣丸主腎陽虛,六味地黃加附桂。
右歸丸
右歸丸補腎填精,左歸去龜牛,杜當肉桂附。
6、陰陽雙補
地黃飲子
地黃飲子山茱斛,蓯蓉巴戟麥附桂,五味菖遠苓薄荷,再加姜棗治喑痱。
龜鹿二仙膠
龜鹿二仙人參杞,滋陰補精又壯陽,治在陰陽精血少。
七寶美髯丹
七寶美髯益肝腎,烏發(fā)壯骨精血虛。
安神劑 1、重鎮(zhèn)安神
朱砂安神丸
朱砂安神鎮(zhèn)心方,歸連甘草合地黃,怔忡不寐心煩亂,瀉火滋陰可安神。
2、滋養(yǎng)安神
酸棗仁湯
酸棗仁湯治失眠,川芎茯苓知母草,心悸盜汗肝血虛,除煩養(yǎng)血清虛熱。
天王補心丹
補心丹用柏棗仁,二冬生地當歸身,三參桔梗朱砂味,遠志茯苓共養(yǎng)神。
甘麥大棗湯
甘麥大棗湯養(yǎng)心,婦人臟躁服之安。
開竅劑 1、涼開
安宮牛黃丸
安宮牛黃開竅方,清熱豁痰又解毒。
紫雪丹
紫雪治熱陷痙厥,清熱鎮(zhèn)痙又安神。
至寶丹
至寶丹治痰熱閉,清熱化濁又解毒。
2、溫中
蘇合香丸
蘇合香治寒痹,砂術(shù)犀九香冰茇訶。
理氣劑
1、行氣
越鞠丸
越鞠丸治六般郁,芎蒼香附神曲梔,行氣解郁痛悶平。
半夏厚樸湯
半夏厚樸姜苓蘇,痰凝氣滯梅核氣,散結(jié)降逆又化痰。
枳實薤白桂枝湯
枳實薤白桂枝湯,瓜蔞厚樸合成方,散結(jié)通陽又理氣,胸痹心痛可安康。
金鈴子散
金鈴子散止痛方,玄胡等分酒調(diào)服,疏肝泄熱行氣血。
厚樸溫中湯
厚樸溫中陳草苓,干姜草蔻姜木香,寒濕腹脹痛莫當,溫中行氣兼燥濕。
天臺烏藥散
天臺烏藥香楝檳,茴香巴豆良姜青,行氣疏肝散寒痛,寒凝疝氣腹痛停。
暖肝煎
暖肝煎中杞茯歸,茴沉烏藥合肉桂,下焦虛寒疝冷痛,溫補肝腎又行氣。
2、降氣
蘇子降氣湯
蘇子降氣半夏歸,前胡桂樸草姜棗,上盛下虛痰嗽喘,祛痰止咳兼納氣。
定喘湯
定喘白果和麻黃,款冬半夏桑白皮,蘇杏黃芩加甘草,膈熱肺寒喘哮良。
旋覆代赭湯
旋覆代赭湯,老人夏大姜,噫氣不除心下痞,降逆化痰又益氣。
小半夏湯
小半夏湯加生姜,心下支飲嘔不渴,散飲降逆又和胃。
橘皮竹茹湯
橘皮竹茹治嘔逆,人參甘草姜棗同,降逆止呃又清熱。
丁香柿蒂散
丁香柿蒂人參姜,溫中益氣兼降逆,呃逆胸痞脈遲康。
理血劑 1、活血化瘀
桃核承氣湯
桃核承氣治蓄血,大黃芒硝草桂枝,熱結(jié)膀胱小腹脹,破血下瘀此方良。
血府逐瘀湯
血府逐瘀柴枳草,桃紅四物加桔牛,胸中血瘀行不暢,活血祛瘀又行氣。
復元活血湯
復元活血用柴黃,桃紅歸甲草瓜蔞,損傷瘀血酒煎服,活血祛瘀通經(jīng)絡(luò)。
補陽還五湯
補陽還五用黃芪,桃紅四物地改龍,半身不遂中風證,益氣活血經(jīng)絡(luò)通。
溫經(jīng)湯
溫經(jīng)湯中桂萸芎,丹皮芍歸夏姜冬,參草益脾膠養(yǎng)血,調(diào)經(jīng)重在暖胞宮。
生化湯
生化湯宜產(chǎn)后嘗,歸芎桃仁草炮姜,惡露不行少腹痛,溫經(jīng)活血能止痛。
失笑散
失笑散用靈蒲黃,少腹血瘀時作痛,活血散結(jié)用醋調(diào)。
桂枝茯苓丸
桂枝茯苓桃丹藥,活血化瘀消癥塊,專治瘀血在胞宮。
鱉甲煎丸
鱉甲煎丸治瘧母,脅下痞硬成積塊,行氣活血消癥積。
七厘散
七厘散是跌打方,血竭紅花冰麝香,乳沒兒茶朱共末,活血止痛又止血。
通竅活血湯
通竅活血蔥麝香,桃紅四物去生地,表里通經(jīng)第一方。
膈下逐瘀湯
膈下逐瘀靈脂殼,香附烏藥元胡草,桃紅四物去生地,行氣止痛作用強。
少腹逐瘀湯
少腹茴香與干姜,元胡靈脂沒芎當,蒲黃官桂赤芍藥,調(diào)經(jīng)種子第一方。
身痛逐瘀湯
身痛逐瘀治痹痛,秦艽沒當靈龍牛,芎芪桃紅草香附,通痹止痛效力強。
2、止血
咳血方
咳血方中青黛梔,瓜蔞海石與訶子,斂肺止咳兼瀉肝,咳吐血痰服之安。
小薊飲子
小薊飲子藕蒲黃,滑竹歸地通梔草,涼血止血兼通淋,熱結(jié)血淋服之安。
槐花散
槐花散治腸風血,枳殼芥穗側(cè)柏葉,清腸止血又疏風。
黃土湯
黃土湯用附術(shù)芩,阿膠甘草與地黃,便后下血脾陽虛,養(yǎng)血止血健脾陽。
十灰散
十灰散用二薊丹,梔黃茜柏荷茅棕,涼血止血效力強。
治風劑 1、疏散外風
消風散
消風散治風濕疹,荊防蟬蒡苦參蒼,胡麻通知當?shù)夭荩栾L養(yǎng)血去濕熱。
川芎茶調(diào)散
川芎茶調(diào)用荊防,細芷薄荷羌甘草,鼻塞目眩頭痛癥,疏風止痛清茶調(diào)。
大秦艽湯
大秦艽湯羌獨防,細芷芩芎二地黃,石膏歸芍苓術(shù)草,祛風養(yǎng)血又活血。
牽正散
牽正散治風痰阻,僵蠶全蝎白附子,祛風化痰止痙良。
玉真散
玉真散治破傷風,南星附麻羌防芷,祛風化痙解痙方。
小活絡(luò)丹
小活絡(luò)丹用二烏,南星乳沒加地龍,風痰瘀血阻在經(jīng),祛風除濕通血絡(luò)。
2、平肝熄風
羚角鉤藤湯
羚角鉤藤菊茯桑,竹茹草貝芍地黃,肝經(jīng)熱盛致痙厥,涼肝熄風舒筋脈。
鎮(zhèn)肝熄風湯
鎮(zhèn)肝熄風膝龍牡,龜赭玄參芍天冬,茵陳川楝麥芽草,肝腎陰虧陽亢平。
天麻鉤藤湯
天麻鉤藤石決明,寄生梔杜膝與芩,茯神夜交益母草,主治眩暈與耳鳴。
大定風珠
大定風珠雞子黃,三甲五味復脈湯,
手足瘈疭真陰虧,滋陰熄風是妙方。
治燥劑 1、輕宣潤燥
杏蘇散
杏蘇散內(nèi)陳夏前,苓枳甘桔棗姜研,輕宣溫潤治涼燥。
清燥救肺湯
清燥救肺治溫燥,杷麻膠人麥桑葉,草杏仁膏。
桑杏湯
桑杏湯中用豆豉,沙參貝母梨皮梔,干咳無痰又身熱,清宣溫燥潤肺咳。
2、滋陰潤燥
百合固金湯
百合固金二地黃,貝母玄參甘桔藏,當歸芍藥麥冬配,咳喘痰血肺腎虛。
麥門冬湯
麥門冬湯用人參,半夏粳米甘草棗,肺胃陰虛咳逆證,滋養(yǎng)肺胃降逆和。
養(yǎng)陰清肺湯
養(yǎng)陰清肺玄地冬,貝母薄荷芍丹草,時疫白喉是妙方。
增液湯
增液湯中玄地冬,滋陰潤燥能通便。
益胃湯
益胃生地與麥冬,沙參玉竹加冰糖,陽明溫病胃陰損,養(yǎng)陰益胃是妙方。
祛濕劑 1、燥濕和胃
平胃散
平胃散中蒼術(shù)樸,陳皮甘草姜棗同,濕滯脾胃腹脹滿,行氣和胃有奇功。
藿香正氣散
藿香正氣治暑濕,解表化濕又和中,二陳桔香棗姜蘇白芷術(shù)樸大腹皮。
2、清熱 祛濕
茵陳蒿湯
茵陳蒿湯梔大黃,瘀熱陽黃小便難,清熱利濕退黃靈。
三仁湯
三仁樸通滑竹夏,宣暢氣機利濕熱,濕溫胸悶身重除。
八正散
八正木通和車前,扁蓄瞿麥滑石草,大黃梔子燈芯草,熱淋血淋病能除。
甘露消毒丹
甘露消毒茵滑芩,豆蔻菖薄翹藿香,射干貝母木通合,利濕化濁兼解毒。
連樸飲
連樸飲中用豆豉,半夏菖蒲蘆根梔,胸脘痞悶兼吐利,濕熱霍亂此方施。
二妙散
二妙散中有蒼柏,清熱燥濕治下注。
當歸拈痛湯
當歸拈痛能止痛,利濕清熱又疏風,風濕熱痹腳氣愈。
3、利水滲濕
五苓散
五苓散治太陽腑,澤瀉白術(shù)二苓桂,利水滲濕溫陽氣。
豬苓湯
豬苓湯內(nèi)用二苓,滑石阿膠澤瀉同,育陰利水兼清熱,溺秘渴嘔與心煩。
防己黃芪湯
防己黃芪白術(shù)草,再加姜棗和營衛(wèi),益風祛風又健脾,表虛濕滯服之安。
五皮飲
五皮飲中五種皮,姜桑苓陳大腹皮,利濕消腫健脾氣,脾虛腹脹服之宜。
4、溫化寒濕
真武湯
真武附茯術(shù)芍姜,脾腎陽虛小便少,溫陽利水是妙方。
實脾散
實脾散治陰水腫,茯附術(shù)干姜草,瓜果姜棗樸皮香,溫陽利水又健脾。
苓桂術(shù)甘湯
苓桂術(shù)甘能利濕,溫化痰飲兼健脾,頭暈?zāi)垦P貪M去。
5、祛風勝濕
羌活勝濕湯
羌活勝濕芎獨草,藁本蔓荊與防風,風濕在表身重痛,祛風勝濕有奇功。
獨活寄生湯
獨活寄生艽防辛,八珍去術(shù)牛杜桂,益肝腎祛濕止痹,冷風頑痹能屈伸。
祛痰劑 1、燥濕化痰
二陳湯
二陳湯中陳半夏,梅苓草姜一起加,燥濕化痰兼理氣,濕痰咳嗽療效佳。
導痰湯
導痰湯行氣開郁,枳實南星加二陳。
滌痰湯
滌痰湯兼開竅,人參菖蒲加導痰。
溫膽湯
溫膽湯治煩不眠,枳實竹茹加二陳,理氣清膽又和胃。
茯苓丸
茯苓丸中半夏君,枳殼風梢姜汁丸,痰停中脘兩臂痛,燥濕行氣消痰方。
2、清熱化痰
清氣化痰丸
清氣化痰膽南星,瓜芩陳枳茯杏夏,清熱化痰兼止咳,專治痰熱和內(nèi)結(jié)。
小陷胸湯
小陷胸湯連夏蔞,滌痰散結(jié)又寬胸。
滾痰丸
滾痰丸中青礞石,黃芩大黃與沉香,實熱老痰發(fā)癲狂,瀉火逐痰此方靈。
3、潤燥化痰
貝母瓜蔞散
貝母瓜蔞用花粉,茯苓桔梗陳皮入,肺燥有痰澀難出,潤肺清熱化痰涎。
4、溫化寒痰
苓甘五味姜辛湯
苓甘五味姜辛湯,寒飲內(nèi)蓄咳喘方,溫肺化飲保安康。
三子養(yǎng)親湯
三子養(yǎng)親萊蘇芥,老人氣實痰壅盛,降氣快膈化痰良。
5、化痰熄風
半夏白術(shù)天麻湯
半夏白術(shù)天麻湯,苓草橘紅棗生姜,眩暈頭痛兼痰飲,平肝熄風化痰良。
定癇丸
定癇天麻貝二茯,丹麥陳遠蒲姜夏,星竹琥蝎蠶砂草,滌痰熄風治癇證。
消食劑 1、消食化滯
保和丸
保和神曲與山楂,陳翹苓夏萊菔子,消食和胃化滯氣,一切食積效甚夸。
枳實導滯丸
枳實導滯芩連曲,茯苓澤術(shù)與大黃,食積郁熱腹脹秘,消導化積清濕熱。
木香檳榔丸
木香檳榔青陳皮,莪術(shù)枳殼黃連柏,香附牽牛加大黃,行氣導滯與攻積。
2、健脾消食
健脾丸
健脾丸用四君連,山藥肉蔻陳砂仁,神曲麥芽香山楂,消食止瀉健脾胃。
枳實消痞丸
枳實消痞樸連夏,四君干姜與麥芽,消痞除滿健脾胃。
葛花解醒湯
葛花解醒治酒積,分清酒濕健脾氣。
驅(qū)蟲劑
烏梅丸
烏梅丸用細辛桂,人參附子椒干姜,黃連黃柏及當歸,溫臟安蛔寒厥劑。
涌吐劑
瓜蒂散
瓜蒂散用小豆豉,涌吐痰涎及宿食。
淺議傷寒與溫病 自溫病學從醫(yī)林之中獨樹一幟以來,一直存在著“傷寒”與“溫病”的爭論。傷寒與溫病的區(qū)分取決于癥狀反應(yīng)明清時期,一些溫病學家在沒有搞清楚溫病和傷寒區(qū)別的情況下,便主觀認為“傷寒是傷于寒邪”,“溫病是傷于溫熱之邪”。其實,中醫(yī)辨證論治所說的證,是人體感受風寒暑濕燥火等外邪后與人體正氣相爭所反應(yīng)出的癥狀、證候來判斷,而不依據(jù)感受的是什么外邪,因感受寒邪后,可反應(yīng)出寒證,也可反應(yīng)出熱證;感受了熱邪也可反應(yīng)出寒證或熱證。而溫病學派特別注重病邪的作用,如吳又可在《溫疫論》中指出:“疫者,感天地之厲氣”,“此氣之來,無論老少強弱,觸之即病?!比~天士在《外感溫熱病篇》中謂:“溫邪上受,首先犯肺,逆?zhèn)餍陌?,“熱邪不燥胃津,必耗腎液”,“風挾溫熱而燥生,清竅必干,濕與溫合,蒸郁而蒙蔽于上,清竅之壅塞,濁邪害清也”等等。溫病學派多認為溫熱病中的各種變化,主要是由感受溫熱病邪的性質(zhì)所決定,而多忽略人體與病邪的斗爭的反應(yīng)。中醫(yī)學研究“病邪”,則不能離開臨床,不能離開“證”,必須遵循“從辨證中來到辨證中去”的原則。換句話說,是“證”決定“邪”,而不是“邪”決定“證”。《傷寒論》中傷寒,廣義者包括溫病、雜病,狹義者單指傷寒?!峨y經(jīng)·五十八難》:“傷寒有五:有中風,有傷寒,有濕溫,有溫病,有熱病?!鼻耙粋€傷寒是廣義的,而后一個傷寒是狹義的。對于溫病的概念,張仲景《傷寒論》第6條說:“太陽病,發(fā)熱而渴,不惡寒者,為溫病?!边@是簡單明了的判斷方法,即以癥狀特點而不是以感受何種六淫之邪來判定?!秱摗妨?jīng)辨證涵蓋溫病六經(jīng)實質(zhì)問題是長期以來各位醫(yī)家爭鳴的焦點,誠如惲鐵憔在《傷寒論研究》中所說:“《傷寒論》第一重要之處為六經(jīng),而第一難解之處亦為六經(jīng)?!敝嗅t(yī)治病規(guī)律是“辨證治療”或“隨癥治療”,根據(jù)人體患病后的癥狀而用相應(yīng)藥物治療,是調(diào)節(jié)機能療法。龐祝如教授將其歸納為三點:一是非特殊性,即幾乎所有疾病都可適用;二是注重病人生理機轉(zhuǎn)的促進,而不直接消除病原和癥狀;三是整體性,即照顧到病人整體的生理機轉(zhuǎn),根據(jù)全身證候而采取相適應(yīng)的綜合療法。根據(jù)機體抗病的生理機轉(zhuǎn)的反射性現(xiàn)象,給予相應(yīng)的扶助和調(diào)節(jié),使機體恢復正常。馮世綸教授總結(jié)為:于患病人體一般的規(guī)律反應(yīng)的基礎(chǔ)上,而適應(yīng)整體,講求疾病的通治方法。最能體現(xiàn)中醫(yī)這種治療規(guī)律的,就是仲景的《傷寒論》。根據(jù)人體患病后的反應(yīng)情況,中醫(yī)分為陰、陽、虛、實、寒、熱、表、里八大類型,即八綱分類。如《漢書·藝文志》記載:“經(jīng)方者,本草石之寒溫,量疾病之淺深,因氣感之宜,辨五苦六辛,致水火之齊,以通閉解結(jié),反之以平。及失其宜者,以致益熱,以寒增寒,精氣內(nèi)傷,不見于外,是所獨失也?!薄稖航?jīng)方》亦載:“大青龍湯,治天行、表不解”,“小瀉脾湯,治……里寒外熱?!卑司V辨證理念早于《傷寒論》六經(jīng)辨證。由《傷寒論》第148條:“傷寒五六日,頭汗出,微惡寒,手足冷,心下滿,口不欲食,大便硬,脈細者,此為陽微結(jié),必有表,復有里也,脈沉亦在里也,汗出為陽微,假令純陰結(jié),不得復有外證,悉入在里,此為半在里半在外(表)。脈雖沉緊,不得為少陰病,所以然者,陰不得有汗,今頭汗出,故知非少陰也??膳c小柴胡湯,苦不了了者,得屎而解?!睆堉倬霸诎司V辨證之表、里理念基礎(chǔ)上,加入了半表半里病位理念,由此創(chuàng)建了六經(jīng)辨證體系。所謂表、里、半表半里三者,是疾病病位相對而言,均屬人體患病后,出現(xiàn)的癥狀在病位的反應(yīng)。所謂陰、陽、寒、熱、虛、實六者,均屬病情的反應(yīng)。病情必反應(yīng)于病位,病位亦必因病情的反應(yīng)才表現(xiàn)出來。故表證、里證、半表半里證必伴有或陽、或陰、或寒、或熱、或?qū)?、或虛的病情反?yīng),同理則所謂陰證、陽證、寒證、熱證、實證、虛證亦必伴有或表、或里、或半表半里的病位反應(yīng)。有人認為《傷寒論》是治傷于寒邪之“傷寒”,不治傷于溫熱病邪之“溫病”或內(nèi)傷雜病,是沒有真正理解《傷寒論》精神。實際上,仲景以六經(jīng)賅百病,無論外感、內(nèi)傷,還是溫病,皆不出六經(jīng)范疇。故柯琴提出“六經(jīng)鈐百病”的觀點,徐大椿亦說:“醫(yī)之學問,全在明傷寒之理;傷寒理明,則萬病皆通?!惫P者認為:六經(jīng)理明,萬病理通?!秱摗分袕V義溫病《傷寒論》第182條:“陽明病外證……身熱,汗自出,不惡寒,反惡熱也。”這里的外證是有別于太陽、少陽的外證、表證,即第6條所說的溫病?!秱摗返?97條:“病有太陽陽明,有正陽陽明,有少陽陽明……太陽陽明者,脾約是也;正陽陽明者,胃家實是也;少陽陽明者,就是發(fā)汗、利小便已,胃中燥煩實,大便難是也?!彼^太陽陽明,就是太陽陽明合病、并病,亦當屬溫病。治療太陽陽明合病的方劑,如葛根湯、葛根芩連湯、麻杏石甘湯、麻杏苡甘湯、大青龍湯、越婢湯、越婢加術(shù)湯、越婢加半夏湯、桂枝二越婢一湯、白虎加桂枝湯、竹葉石膏湯等,實際是治療溫病之方。故陸九芝說“傷寒有五,傳入陽明遂成溫病?!庇终f:“溫病之病本隸于《傷寒論》中,治溫病之方,并不在《傷寒論》之外?!笨马嵅嗵岢觥皽夭∽C治散見于六經(jīng)”、“陽明為成溫之藪”觀點,指出:“溫病者,陽明也”,“病之始自陽明者為溫,則邪自太陽已入陽明者亦為溫?!彼€分析了一些溫病學家的經(jīng)驗方,認為皆不外《傷寒論》的陽明方。如楊栗山的治溫疫十五方,“特將僵蠶、蟬蛻之不擔重任者加入芩、連、膏、黃方中,使人看似楊氏新方,而又不知不覺已暗將《傷寒論》方參入?!闭J為溫病學家學說雖多,實際上不過是將他經(jīng)或他證之名來代替陽明之實而已。而事實上,在溫病中所運用的許多方劑,都同傷寒方劑有著密切的關(guān)聯(lián)。如涼膈散源自梔子豉湯;化斑湯源自白虎湯;新加黃龍湯、宣白承氣湯、導赤承氣湯、牛黃承氣湯、增液承氣湯源自大、小、調(diào)胃承氣湯;加減復脈湯、一甲、二甲、三甲復脈湯源自炙甘草湯;少陰病的黃連阿膠湯就是后世溫病滋陰清熱基礎(chǔ)等等。某些溫病學家聲稱“跳出傷寒圈子”,實際上并未離開這個基礎(chǔ),而是結(jié)合醫(yī)療實踐所提出的新問題,加以創(chuàng)造性發(fā)展,如辨舌驗齒、觀察疹蓓以及創(chuàng)立一些療效穩(wěn)妥的方劑等,而且還在理論上有新突破如創(chuàng)立了衛(wèi)氣營血和三焦辨證,也功不可沒。
目錄1拼音2概述3內(nèi)治法 3.1解表法3.2瀉下法3.3和解法3.4溫經(jīng)法3.5清熱法3.6消導法3.7補虛法3.8理氣法3.9調(diào)血法3.10滲濕法3.11潤燥法3.12祛痰法3.13逐飲法3.14開竅法3.15熄風法3.16祛蟲法1拼音 ér kē nèi zhì fǎ
2概述 兒科內(nèi)治法,是將治療疾病的方藥給患兒內(nèi)服,使其性能發(fā)揮一定作用以求達到治療目的的一種方法。小兒疾病,一般以內(nèi)治法為主。是從治病必求其本的前提下,結(jié)合兒科用藥的特點進行辨證,提出治療法則,恰當應(yīng)用解表,瀉下、和解、溫經(jīng)、清熱、消導、補虛、理氣、調(diào)血、滲濕、潤燥、祛痰、逐飲、開竅、熄風、祛蟲等法。
運用內(nèi)治法時,首先要分清疾病的標本。小兒疾病的發(fā)展變化是迅速而復雜的,要辨明其主次和輕重緩急,確立其施治步驟,關(guān)鍵在于識別其病變的標與本。標本的概念是相對的,有著多方面的含義。以病因與癥狀來講,病因為本,癥狀為標;以正氣與邪氣來講,正氣為本,邪氣為標;以病的新舊或發(fā)病的先后來講,舊病是本,新病是標;先病是本,后病是標。一般先治其本,后治其標。因感受寒邪而發(fā)熱者,寒邪是本,發(fā)熱是標,治療應(yīng)散寒以退標熱。在一定條件下,標證急于本證者則應(yīng)先治其標,后顧其本。如小兒腹泄,大便頻數(shù),尿少,煩躁,出現(xiàn)津傷液脫,病情嚴重,當先采取急救措施以治標,待病情緩解后,再按治病必求于本的理論,運用健脾燥濕等固本方法,以冀徹底治愈。這就是“急則治標,緩則治本”的原則。又 如肺癆患兒,復又風寒感冒,則肺癆是本,感冒是標,是由于肺癆病兒,正氣不足,容易感冒,而感冒又往往會引起肺癆加重,這時應(yīng)既與理癆又治感冒,稱之為“標本兼治”。
一切疾病的過程都是正邪斗爭的過程。疾病的發(fā)生發(fā)展及其表現(xiàn)的形式,是由正邪雙方力量的消長而決定的。正氣盛則邪不能侵而兒體健康; 正氣虛則邪侵兒體而成疾病。因此治療上的根本目標,是改變正邪雙方力量的對比,包括扶正與祛邪兩個方面。扶正,就是扶助正氣,使正氣充足而消除病邪。祛邪,就是除去病邪,使邪去而正安。小兒初病,實證較多,邪盛而正氣未衰時,常以祛邪為主。但某些急癥,如小兒暑溫大熱汗多,津傷液耗出現(xiàn)厥、脫證候時,雖邪熱熾盛,正氣實已衰微則應(yīng)以扶正固脫,益氣生津為主,待厥脫已固,再治暑溫。又如水腫病久而體質(zhì)虛者,邪氣雖不強盛,正氣實已虧虛,可用攻補兼施的方法,即一方面用利水消腫的方藥以祛邪,一方面又用益腎健脾的方藥以扶正。疾病的本質(zhì)與現(xiàn)象一般是相一致的;但在比較復雜的病變過程中,有時表現(xiàn)不相一致,必須正確辨別現(xiàn)象與本質(zhì)的關(guān)系。逆治法與從治法是在治病求本的原則下采取的兩個治療法則。逆治法是采用與疾病外在證象相反的治療方法,如寒證用熱藥,熱證用寒藥等。適用于病情比較單純,疾病的本質(zhì)與現(xiàn)象相一致的病證。從治法,是采用順從疾病外在現(xiàn)象的治療方法,如姜附熱服,芩連寒飲等,適應(yīng)于病情比較復雜,疾病的本質(zhì)與現(xiàn)象不完全一致的病證。因此,從治法是逆治法在特殊情況下的一種變治方法。
由于小兒病變迅速,危重疾患較多,治療用藥既要果斷及時,更須審慎,一清一補,均要恰到好處。芩、連、桂、附,用之得當,則效如桴鼓,稍一不當,則誅伐無過,能傷臟腑功能,促使病情劇變。因為大苦、大寒、大辛、大熱、攻伐和有毒之品,既能戕伐生生之氣,又足耗損真陰,用時均宜慎重。吳鞠通指出小兒用藥“稍呆則滯,稍重則傷,稍不對證,則莫知其鄉(xiāng),……”故必須根據(jù)具體病情,靈活掌握,當用則用之,不當用則不用,倘若病重藥輕,則不能取效,貽誤病機,證輕藥重,則攻伐過甚,反傷正氣。對于無病的小兒,則不宜濫服補劑,因藥物的性能,皆有所偏勝,濫用或過用,都足以產(chǎn)生弊端。正如朱丹溪指出: “藥石皆偏勝之氣,雖參茋之輩,為性亦偏?!毙荷鷻C蓬勃,只要哺養(yǎng)得當,護理得宜,自能正常生長發(fā)育,故健康的小兒,不必靠藥物來補養(yǎng),即使小兒有病,也不一定全靠藥治。清,陳飛霞指出:“無情草木,氣味不純,原非嬌嫩所相宜也?!庇衷疲骸胺灿形⒓玻挥脗}忙,但令乳母嚴戒油膩暈酒,能得乳汁清和,一二日間,不藥自愈”??梢娦汉芏嗉不?,只要注意休息,調(diào)攝飲食,自可告愈。
3內(nèi)治法 至于藥物劑型,湯劑能隨證加減,祛邪迅速,兒科臨床運用較廣。但對危急病證,可選用應(yīng)急的丸、散、丹等劑型配合治療,療效當更顯著。小兒服藥,湯液可適當濃縮,以少量多次分服為適宜,以免引起嘔吐,亦可使藥力持續(xù),收效更好。對有些疾病,給藥要靈活。如哮喘發(fā)于夜間者,一半量須在睡前半小時服下。散劑要用水調(diào),以免嗆咳,在不影響藥物療效的前提下,還可加食糖調(diào)味。如疳積散(雞內(nèi)金,神曲、麥芽、山楂)或雞內(nèi)金粉之類,可摻少許食糖,加水調(diào)和,或混入乳汁或米粥內(nèi)調(diào)成糊狀,慢慢給服。喂藥時可固定小兒頭手,用小匙將藥放到舌根部,使之自然吞下,切勿捏鼻,以防藥液進入氣道。兒科常用的內(nèi)治法則如下: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pianfang/88142.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quán),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quán)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luò),轉(zhuǎn)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quán)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
上一篇: 犀角地黃湯加味治療熱毒痢
下一篇: 涼膈散化裁治療熱毒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