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兒溫?zé)岵〉闹嗅t(yī)治療醫(yī)案
道醫(yī)
2023-06-26 00:37:56
牛某某
,男
,8歲
,學(xué)生
。于1977年4月28日初診。
癥狀:不斷發(fā)熱
,時(shí)輕時(shí)重,已四十余天
。但發(fā)熱而不惡寒,早輕晚重
,夜出盜汗
,頭暈頭疼
,口干咽燥
、渴而不多飲水,飲食日減
,精神不振,大便微干
,小便色黃
。
岵〉闹嗅t(yī)治療醫(yī)案.png)
檢查:脈象虛數(shù)無力
,舌質(zhì)紅絳,舌苔薄黃微燥
,體溫38.5C,肝臟腫大
,劍突下約兩公分半
,脾不腫大
,心肺(-)
。面色發(fā)黃
,營養(yǎng)欠佳
。驗(yàn)血:白血球18000/立方毫米,其它未驗(yàn)
。
辨證:溫?zé)峋昧?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邪不宣散,熱入營陰
。
治則:清溫解熱,養(yǎng)陰清營
。
處方:清營湯合鱉甲青蒿湯加減。生地10克 元參10克 麥門冬10克 丹參15克 金銀花10克 連翹10克 胡黃連10克 銀柴胡10克 青蒿15克 生鱉甲15克 知母肉10克 地骨皮15克 紫草15克 白茅根20克
。
5月2日二診:服藥兩劑發(fā)熱漸減
,又服一劑夜熱亦止
,體溫37℃
,盜汗亦輕,飲食漸增
,繼服上方兩劑。
5月6日三診:諸熱全止
,精神好轉(zhuǎn),飲食增加
,二便正常
,脈象緩弱無力
,舌質(zhì)淡紅
、舌苔薄白而潤。驗(yàn)血:白血球9000/立方毫米
,但頭暈,四肢乏力
。服六味地黃丸一盒
,每服一丸
,日服三次
,休養(yǎng)而愈
。
按:本例患兒因發(fā)熱不止
,住院治療其熱不止而來就診。其癥狀但熱而不惡寒
,夜熱早涼
,舌紅脈數(shù),證屬溫?zé)峋昧?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邪熱入營,故常用抗菌素
、清熱消炎劑不能勝病,營熱不清
,其病不愈
。《溫病條辨》說:“太陰溫病
,寸脈大,舌絳而干
,法當(dāng)渴,今反不渴者
,熱在營中也……”
。因此
,治宜清營湯加減
,清營解毒,透熱養(yǎng)陰
;又以鱉甲青蒿湯加減,養(yǎng)陰退熱
;加紫草
、白茅根等涼血以清營分之邪熱
,則諸證自愈。 (王現(xiàn)圖)
——本文摘自《臨證實(shí)效錄》
中醫(yī)助理醫(yī)師考點(diǎn):清熱藥
中醫(yī)助理醫(yī)師考點(diǎn):清熱藥
一、概述
1.分類、功效與主治病癥清熱藥根據(jù)其性能
,主要分為清熱瀉火、清熱燥濕
、清熱涼血
、清熱解毒
、清虛熱五類
。分別具有清熱瀉火
、涼血
、解毒及清虛熱的作用
。其中清熱瀉火藥主治氣分實(shí)熱證及臟腑火熱證,清熱燥濕藥主治濕熱證
,清熱涼血藥主治血熱證,清熱解毒藥主治熱毒證
,清虛熱藥主治虛熱證。
2.配伍方法使用清熱藥
,首先要辨別熱證的虛實(shí)
。若里熱有表證者
,當(dāng)先解表或表里同治;氣血兩燔者
,宜氣血兩清;里熱兼陰虛者,應(yīng)兼以滋陰;里熱積滯者
,當(dāng)配以瀉下;兼脾胃虛弱者,應(yīng)輔以補(bǔ)脾
。
3.使用注意本類藥物多寒涼
,易傷脾胃
,故脾胃氣虛
,食少便 溏 慎用;苦寒藥物宜化燥傷陰
,熱證傷陰或陰虛患者慎用;陰盛格陽
、真寒假熱之證,禁用清熱藥;使用本類藥物
,中病即止,以免克伐太過損傷正氣
。
二、清熱瀉火藥
1.石膏
【性味歸經(jīng)】甘、辛
,大寒
。歸肺
、胃經(jīng)
。
【功效】生用清熱瀉火
,除煩止渴;煅用斂瘡生肌
,收濕,止血
。
【應(yīng)用】
(1)溫?zé)岵夥謱?shí)熱證。本品甘寒
,清熱瀉火力強(qiáng)
,并能除煩止渴
,為清瀉肺
、胃二經(jīng)氣分實(shí)熱的.要藥
。治溫病氣分實(shí)熱證
,常與知母相須為用,如白虎湯
。
(2)肺熱喘咳證。本品善清肺熱
,常與麻黃等同用
,如麻杏甘石湯
。
(3)胃火牙痛
、頭痛
、實(shí)熱消渴
。本品善清胃火,與升麻
、黃連等同用,如清胃散
。治胃火頭痛,可與川芎同用
。
(4)潰瘍不斂
、濕疹瘙癢,水火燙傷
,外傷出血等。煅石膏外用
,可收濕斂瘡
。
【用法】生石膏煎服
,15~60g
。宜先煎
。煅石膏適宜外用
,研末撒敷患處。
【使用注意】脾胃虛寒及陰虛內(nèi)熱者忌用
。
2.知母
【性味歸經(jīng)】苦、甘
,寒
。歸肺
、胃
、腎經(jīng)。
【功效】清熱瀉火
,生津潤燥。
【應(yīng)用】
(1)熱病煩渴
。善治外感熱病,高熱煩渴
,常與石膏同用
,如白虎湯二經(jīng)氣分實(shí)熱的要藥
。
(2)肺熱燥咳
。本品能清肺火,潤肺燥
,能治肺熱或肺燥咳嗽。
(3)骨蒸潮熱。本品滋陰降火
,常與黃柏相須為用,如知柏地黃丸
。
(4)內(nèi)熱消渴
。治陰虛內(nèi)熱消渴
,常配天花粉
、葛根,如玉液湯
。
(5)腸燥便秘。常配伍生地
、玄參
,如增液湯
。
【使用注意】本品性寒質(zhì)潤
,有滑腸作用,故脾虛便 溏 者不宜使用
。
【比較】石膏與知母二藥,均能清熱瀉火
,除煩止渴,常用于溫病氣分實(shí)熱證及肺熱咳嗽等
。但石膏清解力強(qiáng)
,重在清瀉火熱,并偏重于清瀉肺胃實(shí)火
,常用于肺熱喘咳
、胃火牙痛等,煅石膏外用還能收斂生肌;知母則滋陰潤燥力強(qiáng)
,重在滋潤肺、胃
、腎陰,常用于陰虛火旺證
。
3.蘆根
【功效】清熱瀉火
,生津止渴
,除煩
,止嘔
,利尿
。
【主治病證】熱病煩渴;胃熱嘔逆;肺熱咳嗽,肺 癰 吐膿;熱淋澀痛
。
4.天花粉
【功效】清熱瀉火
,生津止渴
,消腫排膿
。
【主治病證】熱病煩渴;肺熱燥咳;內(nèi)熱消渴;瘡瘍腫毒
。此外用于中期引產(chǎn)
。
5.淡竹葉
【功效】清熱瀉火,除煩
,利尿。
【主治病證】熱病煩渴;口瘡尿赤
,熱淋澀痛
。
6.梔子
【性味歸經(jīng)】苦
,寒
。歸心、肺
、三焦經(jīng)
。
【功效】瀉火除煩
,清熱利濕
,涼血解毒。焦梔子涼血止血
。
【應(yīng)用】
(1)熱病心煩。本品清瀉三焦火邪而除煩
,每與淡豆豉合用
,如梔子豉湯。
(2)濕熱黃疸
。常與茵陳
、大黃合用
,如茵陳蒿湯
。
(3)血淋澀痛。常配車前子
、滑石同用,如八正散
。
(4)血熱吐衄:配黃芩、黃連
、黃柏同用,治療三焦火盛迫血妄行之吐血
、衄血,如黃連解毒湯。
(5)目赤腫痛
。治肝膽火熱上攻之目赤腫痛,常配大黃
,如梔子湯。
(6)火毒瘡瘍
?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膳c金銀花、蒲公英配伍
。
【用法】煎服。外用生品適量
,研末調(diào)敷。
【使用注意】本品苦寒傷胃
,脾虛便 溏 者不宜用
。
7.夏枯草
【性味歸經(jīng)】辛
、苦
,寒。歸肝
、膽經(jīng)
。
【功效】清熱瀉火,明目
,散結(jié)消腫。
【應(yīng)用】
(1)目赤腫痛
,頭痛 眩 暈
,目珠夜痛
?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蓡斡茫部膳湮閼?yīng)用
。
(2) 瘰疬
, 癭 瘤
?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蓡斡眉宸蛉藦?fù)方用
。
(3)乳 癰 腫痛。常與蒲公英同用
。
8.決明子
【功效】清熱明目,潤腸通便
。
【主治病證】目赤腫痛
,羞明多淚
,目暗不明;頭痛 眩 暈;腸燥便秘
。
三、清熱燥濕藥
1.黃芩
【性味歸經(jīng)】苦
,寒。歸肺
、膽、脾
、胃
、大腸、小腸經(jīng)
。
【功效】清熱燥濕
,瀉火解毒,止血
,安胎。
【應(yīng)用】
(1)濕溫
,暑濕
,胸悶嘔惡
,濕熱痞滿
,黃疸瀉 痢 等。善清肺胃膽及大腸之濕熱
,尤善清中上焦?jié)駸帷?/p>
(2)肺熱咳嗽,高熱煩渴
。本品善清肺火及上焦實(shí)熱,可單用或入復(fù)方
。
(3)血熱吐衄
。用治火熱熾盛迫血妄行之吐血、衄血等
,配大黃,如大黃湯
。
(4) 癰 腫瘡毒
。常與黃連
、梔子同用
,如黃連解毒湯
。
(5)胎動不安
。有清熱安胎之功。
【用法】煎服
。清熱多生用,安胎多炒用
,清上焦熱多酒炙用
,止血可炒炭用
。
2.黃連
【性味歸經(jīng)】苦
,寒
。歸心
、脾
、胃
、膽
、大腸經(jīng)。
【功效】清熱燥濕
,瀉火解毒。
【應(yīng)用】
(1)濕熱痞滿
,嘔吐吞酸
。本品大苦大寒
,尤長于清中焦邪熱
,并能解毒。治肝火犯胃,常與吳茱萸同用
,即左金丸
。
(2)濕熱瀉 痢 。為治療瀉 痢 的要藥
,與木香同用以調(diào)氣行滯,如香連丸;或配葛根
、黃芩
、甘草同用
,即葛根芩連湯
。
(3)高熱神昏,心煩不寐
,血熱吐衄。本品瀉火解毒力強(qiáng)
,可用治多種熱毒病證。善清心經(jīng)實(shí)火
,可治心火亢盛證
。
(4) 癰 腫癤瘡
,目赤牙痛
。治胃火熾盛牙痛
,可與升麻、生地等配伍
,如清胃散。
(5)消渴
。治胃火盛之消渴證,常與麥冬等同用
。
(6)外治濕疹
、濕瘡、耳道流膿
。
3.黃柏
【性味歸經(jīng)】苦,寒
。歸腎
、膀胱
、大腸經(jīng)
。
【功效】清熱燥濕
,瀉火除蒸
,解毒療瘡。
【應(yīng)用】
(1)濕熱帶下
,熱淋澀痛。本品尤長于清瀉下焦?jié)駸?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常用治濕熱帶下
、熱淋?/p>
(2)濕熱瀉 痢
,黃疸
。善除大腸濕熱以治 痢 ,配白頭翁
、黃連等
,如白頭翁湯。
(3)濕熱腳氣,痿證
。治濕熱下注,足膝腫痛等證
,常配蒼術(shù)
、牛膝
,如三妙丸
。
(4)骨蒸勞熱,盜汗
,遺精。本品長于清相火
,退虛熱,常與知母相須為用
。
(3)瘡瘍腫毒
,濕疹瘙癢。內(nèi)服外用均可
。
【比較】黃芩、黃連
、黃柏三藥
,均能清熱燥濕
,瀉火解毒,常用于多種濕熱與熱毒病證
。但黃芩善清上焦熱邪,并善清肺熱
,用于肺熱咳嗽證
,兼能涼血止血
、清熱安胎
,可用于血熱出血與胎熱不安等證;黃連清熱燥濕與瀉火解毒力尤強(qiáng),并善清中焦熱邪
,并善瀉心火、清胃火,為治心
、胃火熱證常用之品;黃柏善清下焦熱邪
,多用于下焦?jié)駸嶙C
,并能退虛熱
,可用于陰虛發(fā)熱證。
4.龍膽草
【功效】清熱燥濕
,瀉肝膽火。
【主治病證】濕熱黃疸
、陰腫陰癢、帶下
、濕疹瘙癢;肝火頭痛
,目赤耳聾,脅痛口苦;驚風(fēng)抽搐
。
5.秦皮
【功效】清熱燥濕,收澀止 痢
,止帶
,明目
。
6.苦參
【功效】清熱燥濕
,殺蟲
,利尿
。
【主治病證】濕熱瀉 痢 、便血
、黃疸;濕熱帶下、陰腫陰癢
,濕疹濕瘡
、皮膚瘙癢
、疥癬;濕熱小便不利
。
【使用注意】脾胃虛寒者忌用,反 藜 蘆
。
7.白鮮皮
【功效】清熱燥濕
,祛風(fēng)解毒。
四 、清熱解毒藥
1.金銀花
【性味歸經(jīng)】甘,寒
。歸肺
、心、胃經(jīng)
。
【功效】清熱解毒
,疏散風(fēng)熱。
【應(yīng)用】
(1) 癰 腫 疔 瘡
。為治一切內(nèi) 癰 外 癰 的要藥。還可用治腸 癰
、肺 癰
。
(2)外感風(fēng)熱
,溫病初起
。本品善散肺經(jīng)熱邪,透熱達(dá)表
,常與連翹相須為用,如銀翹散
。也善清心
、胃熱毒
,有透營轉(zhuǎn)氣之功
,如清營湯。
(3)熱毒血 痢
。本品有清熱解毒,涼血
,止 痢 之效。單用濃煎有效
,或配黃芩、黃連
、白頭翁等同用
。
此外,尚可用治咽喉腫痛
,小兒熱瘡及痱子。
2.連翹
【性味歸經(jīng)】苦
,微寒
。歸肺、心
、小腸經(jīng)。
【功效】清熱解毒
,消腫散結(jié)
,疏散風(fēng)熱
。
【應(yīng)用】
(1) 癰 腫瘡毒
, 瘰疬 痰核。本品有?瘡家圣藥?之稱
。
(2)外感風(fēng)熱,溫病初起
。本品長于清心火
,散上焦風(fēng)熱
,常與銀花等相須為用
,如銀翹散。
(3)熱淋澀痛
。兼有清心利尿之功。
【比較】金銀花與連翹二藥
,均能清熱解毒
,疏散風(fēng)熱
,常相須為用
,治療 癰 腫瘡毒、外感風(fēng)熱與溫病初起
。但金銀花疏散風(fēng)熱之力較強(qiáng),并能涼血止 痢
,還可用于熱毒血 痢 證;連翹清心解毒之力強(qiáng)
,能消 癰 散結(jié),為?瘡家圣藥?
,并可治 瘰疬 痰核
。
3.穿心蓮
【功效】清熱解毒,涼血
,消腫,燥濕
。
【用法用量】6~9g
。煎服
,煎劑易致嘔吐
,故多作丸、散
、片劑。外用適量
。
【使用注意】不宜多服久服;脾胃虛寒者不宜用
。
4.大青葉
【性味歸經(jīng)】苦
,寒
。歸心、胃經(jīng)
。
【功效】清熱解毒,涼血消斑
。
【應(yīng)用】
(1)熱入營血
,溫毒發(fā)斑
。本品有較強(qiáng)的清熱解毒
,涼血消斑的作用。
(2)喉痹口瘡
, 痄 腮丹毒。本品能清火解毒
,利咽消腫
。
5.板藍(lán)根
【功效】清熱解毒
,涼血
,利咽。
【主治病證】外感發(fā)熱
,溫病初起,咽喉腫痛;溫毒發(fā)斑
, 痄 腮
,丹毒
, 癰 腫瘡毒
。
6.青黛
【功效】清熱解毒,涼血消斑
,清肝瀉火,定驚
。
【主治病證】溫毒發(fā)斑
,血熱吐衄;咽痛口瘡
,火毒瘡瘍;咳嗽胸痛
,痰中帶血;暑熱驚癇,驚風(fēng)抽搐
。
【用法用量】內(nèi)服1.5~3g。本品難溶于水
,一般作散劑沖服
,或入丸劑服用
。外用適量
。
7.貫眾
【功效】清熱解毒,涼血止血
,殺蟲。
【主治病證】風(fēng)熱感冒
,溫毒發(fā)斑;血熱出血
,蟲疾
。
8.蒲公英
【性味歸經(jīng)】苦
、甘,寒
。歸肝
、胃經(jīng)。
【功效】清熱解毒
,消腫散結(jié),利濕通淋
。
【應(yīng)用】
(1) 癰 腫 疔 毒
,乳 癰 內(nèi) 癰 。為清熱解毒
、消 癰 散結(jié)之佳品,為治療乳 癰 要藥
?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芍?癰 腫 疔 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