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風散的功效與作用,消風散的組方思路與靈活運用
道醫(yī)
2023-06-26 07:48:32
在眾多的消風散同名方中
,明代的醫(yī)學大家陳實功所著的《外科正宗》里的消風散較為有名。本方由當歸
、生地
、防風
、蟬蛻
、知母
、苦參
、胡麻仁、荊芥
、蒼術、牛蒡子
、石膏
、甘草、木通組成
,功用是疏風養(yǎng)血
、清熱除濕,主治風疹
、濕疹
。
以濕疹為例,該病的典型經(jīng)過是皮膚局部出現(xiàn)丘疹
、紅斑
、水泡或膿皰,伴隨瘙癢
;經(jīng)過搔抓
,出現(xiàn)抓痕、皮膚破潰
,伴隨流血
、滲液;繼而結痂,痂皮脫落
,皮膚粗糙增厚
、干燥、脫屑
。全程伴隨瘙癢
,且反復發(fā)作,纏綿難愈
。從中醫(yī)病因學角度可以把其全過程的病因概括為風(癢)
、熱(紅斑、膿皰)
、血(紅斑
、流血)、濕(水泡
,滲液
、纏綿難愈)、燥(皮膚粗糙增厚
、干燥
、脫屑)。這些病因或者聯(lián)合
、或者單獨出現(xiàn)
,交替反復,構成疾病的不同時期
。
對此
,中醫(yī)處方法可以給出對應的治法,即疏風祛風
、清熱涼血
、祛濕、潤燥
。陳實功創(chuàng)立的消風散中
,荊芥、防風
、牛蒡子
、蟬蛻,疏風止癢兼清表熱
;配伍石膏
、知母清熱瀉火,配伍生地清熱涼血
;蒼術芳香化濕
,苦參清熱燥濕止癢,木通清熱利濕;當歸
、胡麻仁養(yǎng)血潤燥
。

本方全面考慮到一般瘙癢類的皮膚病的自然進程和演變規(guī)律,針對各個環(huán)節(jié)設計了治法
,選取行之有效的藥物
,故而收效優(yōu)良。本方的多種治法沒有相害之處
,故可以一方同納
,可以運用于濕疹的多個時期。即使是祛濕和潤燥這一對治法表面看來相反
,但環(huán)節(jié)完全不同
,潤燥是通過養(yǎng)血實現(xiàn)的,而養(yǎng)血是可以祛風止癢的
。即使如此
,臨床運用的時候加以變通仍是非常重要的。
本方一出
,大受歡迎
,風頭蓋過《和劑局方》、《普濟方》等方書中收錄的大量的消風散
。從《和劑局方》的消風散后
,眾多的消風散皆以其為藍本,將疏風止癢法加以發(fā)揮
,并無創(chuàng)新之處
。其制方的理論源泉直接來自于內(nèi)經(jīng)“風邪客于肌中”這一關于“癢”的成因的基本理論。但陳實功沒有囿于這種學說
。陳實功是可以與華佗比肩的大醫(yī)學家,尤其長于外科
,實踐和理論都屬一流
。在創(chuàng)編此方時,他考慮了風疹
、濕疹類疾病的成因的復雜性
,組方更為全面、完備
。
除上述分析外
,本方還考慮到了其他相關因素。首先從病位和臟腑的關系來看
,發(fā)生部位在皮膚
,與五臟相關的就是肺,所以中醫(yī)的皮膚病多從肺治;內(nèi)經(jīng)又說
,“諸痛癢瘡皆屬于心”
,因而與心也有關,因為心主血
,有“血虛生風”之說
,有“養(yǎng)血熄風”、“血行風自滅”之說
;心屬火
,火能生風,因此清心熱也是主要的治法選項之一
。其次從病因和方劑的立法用藥來看
,風、熱
、血
、濕、燥
,虛實皆有涉及
,但其中風是主要的。因為在本類疾病中
,最為突出
、同時也是貫穿始終的癥狀是“癢”,恰恰《內(nèi)經(jīng)》認為“癢”屬于風
,所以疏風熄風之法幾乎成為止癢的首選治法
。本方考慮和運用了疏散祛風、養(yǎng)血熄風
、祛風勝濕等多種祛風法
,因此既可以運用于實證,又可運用于虛證
。通過對本方制方原理的分析來看
,足可見創(chuàng)制者之良苦用心,而皮膚科的中醫(yī)理論及其運用
,也遠非有些人想像的那樣簡單
。
研發(fā)前景
現(xiàn)代研究反復證實本方有廣泛的抗炎和免疫調節(jié)作用。其機制十分復雜
,包括降低白細胞數(shù)量和細胞因子水平
,從而抑制Ⅳ型超敏反應及肥大細胞脫顆粒,達到抗變態(tài)反應的目的
;并能通過多種途徑減少白三烯的產(chǎn)生
,以緩解遲發(fā)相變態(tài)反應
。
本方現(xiàn)代廣泛用于治療蕁麻疹、濕疹以及多種過敏相關的皮炎(如蟲咬皮炎
、接觸性皮炎
、藥物性皮炎、神經(jīng)性皮炎)等屬風濕病患者
。
從臨床運用來看
,本方和防風通圣散(丸)的主治覆蓋面非常相似。防風通圣散的運用已經(jīng)深入人心
,銷售量很大
。按照本方配伍生產(chǎn)的消風止癢顆粒是現(xiàn)代新劑型,其功效應與傳統(tǒng)散劑一致
。本方無論是傳統(tǒng)劑型還是現(xiàn)代制劑
,其生產(chǎn)、銷售都有極大的空間
。
活用消風散
,體悟中醫(yī)組方之妙作者 田耿
老師們常說,我們學《傷寒》
、學《金匱》
,學方子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學習醫(yī)圣的組方思路
。我們中醫(yī)組方有君臣佐使的概念
,每當講到君臣佐使,很多人習慣用麻黃湯
、桂枝湯舉例
,但我喜歡舉消風散、龍膽瀉肝湯的例子
,我們今天來聊聊消風散
。
我們說的消風散一般是指《外科正宗》中的方子,現(xiàn)在按照書中的比例可以開作荊芥
、防風
、牛蒡子、蟬蛻
、石膏、知母
、苦參
、蒼術、當歸
、黑芝麻
、生地黃各10克
,木通、甘草各5克
。
方中荊芥
、防風、牛蒡子
、蟬蛻疏風透邪為君
;石膏、知母清熱瀉火
,苦參清熱燥濕
,蒼術香烈勝濕,木通清熱利濕
,俱為臣藥
;當歸、黑芝麻
、生地黃養(yǎng)陰活血為佐
;甘草解毒和中為使。君臣佐使清晰明了
,且與現(xiàn)代《中藥學》教材對諸藥的認識與分類基本相同
。總的來說
,本方疏風
、清熱、除濕
,兼以滋陰補血
,主治風疹、濕疹等癥
。
活用一:趨利避害 ,止癢如神
我外公耿炳燃先生開消風散一般去掉木通,改用地膚子10克
。眾所周知木通有關木通和川木通兩種
,前者超量使用可導致腎功能衰竭。雖然我們使木通使得非常安全
,但有些患者一知半解
,心下惴惴,如此這般對疾病的治療非常不利
,故稱之為“害”
。地膚子與木通同為清熱利濕藥,且具有顯著的止癢效果
,可稱之為“利”
,非常適合治療瘙癢劇烈的風疹
、濕疹之癥。
活用二:有散有收 ,脫敏有方
荊芥
、防風、牛蒡子
、蟬蛻均為發(fā)散表邪之藥
,我治療皮膚過敏時,常加烏梅10克
,此乃效仿祝諶予先生的過敏煎
,有收有散,收者固其本
、散者祛其邪
,且根據(jù)現(xiàn)代藥理學研究,烏梅
、蟬蛻
、防風均有明顯的抗過敏作用。
活用三:內(nèi)外兼治,搜風通絡
荊芥
、防風、牛蒡子
、蟬蛻均為疏散外風之品
,然則患病日久、失治誤治所致的風邪入絡
,應配伍搜風通絡之品
,如全蝎。
內(nèi)外兼治還可理解為大部分中藥即可內(nèi)服
,還能局部濕敷
。
活用四:標本兼治,固衛(wèi)御風
關于佐藥
,我小時候看《中藥學》
,對生地黃的認知是清熱涼血,所以我想不通它是怎么“混”到消風散的補血的當歸和補陰的黑芝麻里的
。我外公說你不要把它當成犀角地黃湯里的地黃
,它是生四物湯里的地黃。四物湯是三個補血藥
、一個活血藥
,補血藥里有熟地黃。熟地黃微溫
,對于血虛有熱的患者可以用生地黃代替
,俗稱生四物湯。消風散的患者基本都是實證
,你把它當成熟地黃的代替品不就想通了嗎
。另外不管是生地黃還是熟地黃,本身就兼有補陰的作用
,這下你看它和當歸
、黑芝麻在一起就不違和了吧。
其實對于衛(wèi)虛不固的患者
,我常用黃芪代替生地
。黃芪益氣固表,配伍當歸可資生血之源
,如當歸補血湯
,配伍防風可固衛(wèi)御風,如玉屏風散
。方中蒼術可看作是玉屏風散白術的代替品
,二者同為菊科植物,南北朝以前一直是當作同一種藥使用
。而且在《筆花醫(yī)鏡》中玉屏風散僅用黃芪
、防風兩味。
活用五:有的放矢,精準作用
我常說消風散里有個四妙丸
,消風散里的除濕藥苦參、蒼術
、木通
,不正對應四妙丸里的黃柏、蒼術
、薏苡仁
。四妙丸中牛膝一味最妙,引藥下行
,針對下焦?jié)駸岬牟C直達病所
、精準作業(yè)。所以我對皮損處多在下肢的患者常加川牛膝
,同理
,上肢可加姜黃。即使沒有明顯的局部偏向
,我也常加蘇木5克活血祛瘀
。我外公說,常言“十方九歸”
,他理解的是酒當歸
,即取活血祛瘀之效
。我用蘇木,因其略有和血祛風之效
。
以上講的是發(fā)病部位
,還可以精準到某一臟腑。如曾治一蕁麻疹患者
,辨證為心火熾盛
,我去掉知母,改用竹葉
,寓導赤散于其中
。
活用六:靈活加減,變化無窮
若見寒證
,酌去牛蒡子
、石膏、知母
、苦參
,加附子10克、肉桂5克(后下)
。病程日久
、憂郁失眠,可加合歡皮
。痰濁壅遏
,可加半夏。
我外公常用的一個止癢方
,在我看來就是消風散的簡化版
,方為荊芥10克、防風10克
、蟬蛻10克
、浮萍10克、徐長卿10克
、蠶沙10克
、黃精30克、當歸10克
。
風清揚說
,獨孤九劍雖只九式,但有千種變化
。天山童姥說
,天下任何武功都可化入六路天山折梅手之中。掌握了消風散的組方思路,不只可以治皮膚病
。
如過敏性紫癜
,加烏梅,再加連翹
。連翹既能消血熱
,又能散血結,是治過敏性紫癜之要藥
,現(xiàn)代藥理學研究顯示,該藥含有能夠增強毛細血管致密性的蘆丁成分
。
治療發(fā)熱
,可去掉當歸、黑芝麻以防閉門留寇
,加金銀花
、連翹清熱解毒。
眼科名家路際平先生將此方重組為防風6克
、白芷6克
、薄荷6克、蕤仁9克
、梔子9克
、決明子9克、黃柏9克
、赤芍9克
、土茯苓9克、胡黃連9克
、蒼術6克
、澤瀉9克、茵陳9克
、當歸12克
、川芎6克、甘草3克治療潰瘍性瞼緣炎
。
附:參考消風散組方思路的自擬方講解
各位同道下午好
,下面由我來和大家分享過敏性紫癜的治療經(jīng)驗。我以前治這個
,濕重的用四妙丸
,熱重的用犀角地黃湯,氣虛的用補中益氣湯
,血虛的用歸脾湯
,陰虛的用知柏地黃湯。還有一些比較少見的,比如陽虛的
,用過桂枝加附子湯
,寒熱錯雜的,用半夏瀉心湯
。后來我父親跟我說
,既然你這么擅長治這個病,能不能擬一個通治的基礎方
。誒
,我覺得可以。
這個病的病機是什么
,有風
、有濕、有熱
,這些外感六淫長期盤踞在體內(nèi)是不是會耗傷陰血啊
,所以還有虛。那我們就祛風
、除濕
、清熱,外加滋陰補血
,這是不是消風散的路子啊
,所以我這個是消風散的底。
消風散里祛風有四個藥
,荊芥
、防風、牛蒡子
、蟬蛻
,這四個藥都是散的,我們選兩個
,防風
、蟬蛻,再給加上烏梅
,有散有收
,是不是有點過敏煎的意思。防風
、蟬蛻
、烏梅都是咱們中醫(yī)的抗過敏藥,王琦老師治過敏性疾病就常用防風
、蟬蛻
、靈芝
、烏梅四味。
再往下看
,消風散的臣藥是石膏
、知母、苦參
、蒼術
、木通,其中石膏
、知母清熱瀉火
,苦參清熱燥濕,蒼術香烈勝濕
,木通清熱利濕
。我不大愛用石膏、知母
,教材上寫著石膏“性大寒,易傷脾胃陽氣
,脾胃虛寒者當慎用”
;知母“性寒而滋膩,易傷脾胃而滑腸
,脾胃虛弱及便溏者
,縱有熱邪或陰虛,亦當慎用”
。雖然孔伯華先生說石膏性涼而微寒
,但它還涉及到一個先煎的問題,有點麻煩
,所以咱們干脆給換成別的藥
。誒,就是梔子了
。張錫純先生說梔子“屈曲下行”
,溫和地“清君相二火”,“功用極妙”
,咱們就用它了
。還有木通這個藥我不太敢用,關于這個藥的爭議那是由來已久
,咱們穩(wěn)妥點
,用薏苡仁吧,梔子和薏苡仁都是國家衛(wèi)計委認定的藥食同源之品
。
再往下看
,消風散的佐藥是生地、當歸、胡麻
,我去掉生地
,加黃芪。黃芪補氣固表
、利尿托瘡
,配當歸是當歸補血湯,配防風是玉屏風散
。雖然咱們現(xiàn)在的玉屏風散還有個白術
,但是清代江涵暾所著的《筆花醫(yī)鏡》里就這兩味藥。我們都知道張仲景做過長沙太守
,江涵暾是二甲進士
,做過會同知縣,在廣東那個地方
,不能小看跨界的
。不過話說回來,咱們雖然沒有白術
,但是咱們有蒼術啊
。那么不管是當歸補血湯還是玉屏風散,都重用黃芪
,所以黃芪在我們這也是要被重用的
。這里的當歸和上面的苦參還能配成當歸苦參丸。
再往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