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組成】生牡蠣(先煎)生龜板(先煎)生鱉甲(先煎)炙甘草各12g 麻仁 五味子各6g 雞子黃2枚 干地黃 麥冬 生白芍各18g 阿膠9g
【主治】陰虛動風證。癥見溫病后期,神倦瘛疭,脈氣虛弱,舌絳苔少,有時時欲脫之勢者。
【病案】患者蘇某,男,68歲,1986年9月23日初診。中風病史半年,久臥床笫。6天前始發(fā)熱、咳嗽、汗出,午后及入夜尤甚,體溫波動于39.1~40℃之間。診見面赤如妝,大汗淋漓,汗出如珠,揩拭不及,精神萎頓,聲低氣怯,咳痰無力,手足灼熱,腰骶酸弱,溲赤便艱,舌光紅瘦小而少苔,脈數(shù)沉細。體溫39.5℃,雙肺底聞及濕性啰音。胸透示雙肺紋理粗糙,尤以肺底為著。白細胞8X10?/L,中性0.78,診斷:急性墜積性肺炎。病屬高熱、漏汗重證而有陰竭陽脫之虞。亟宜固攝真陰為要;予以大定風珠出入:生地24g,山萸肉12g,白芍、麥冬各15g,天冬12g,遼五味6g,生鱉甲10g(先煎),生牡蠣24g(先煎),肉桂2g,雞子黃2枚(沖入)。水煎頻服,日1劑。藥進1劑即汗出熱減,精神漸振,溲轉清。3劑甫畢,體溫復常。繼予上方3劑諸癥告愈。 (摘自《江蘇中醫(yī)》)
【分析】該患者大熱、大汗,極似白虎湯證,然脈無洪大反見沉細數(shù),“面赤如妝”、“舌光紅瘦小而少苔”,則顯非陽明經熱可比。脈癥互參,究其病機,實以高熱傷陰,真陰欲竭,陽隨汗越為病理特征。
治法以峻補真陰佐以斂汗固攝,兼清余熱,故資以咸味質重之品大劑,慎防抽掣(陰虛風動)及厥逆(陽隨汗脫)之變。故選大定風珠加減,方中生地、白芍、二冬、山萸肉滋陰養(yǎng)液,填補欲竭之真陰;鱉甲、牡蠣、五味子育陰熄風,收澀外泄之津液;反佐小量肉桂,一防病甚拒藥,且可導陽入陰,令其交泰,有引火歸源之意。藥畢陰充液足,虛火得平,腠理以密,而收熱退汗止之效。
——本文摘自《方劑學案例分析》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pianfang/88404.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絡,轉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
上一篇: 杏蘇散醫(yī)案分析
下一篇: 鎮(zhèn)肝熄風湯醫(yī)案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