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組成】懷牛膝 生赭石(先煎)各30g 生龍骨(先煎)生牡蠣(先煎)生龜板(先煎)生杭白芍 玄參 天冬各15g 川楝子 生麥芽 茵陳各6g 甘草4.5g
【主治】鎮(zhèn)肝熄風,滋陰潛陽。主治類中風。癥見頭目眩暈,目脹耳鳴,腦部熱痛,心中煩熱,面色如醉,或時常噫氣,或肢體漸覺不利,口角漸形歪斜,甚或眩暈顛仆,昏不知人,移時始醒,或醒后不能復原,脈弦長有力。
【病案】患者王某,男,55歲,高血壓、右耳聾3年余,左耳鳴、耳聾已有1年余。近日工作繁忙,外加天氣炎熱,雙耳聾如堵棉花,左耳還時有蟬鳴之聲。他說已分不清是自己耳朵里響,還是外面的蟬在叫了,所以十分心煩。血壓140/90mmHg,頭暈,中午猛起時已跌倒3次?,F(xiàn)時有腰酸,雙腿打軟,二便尚可。診脈沉弦有力,舌胖有裂紋,邊有齒痕。證屬肝腎陰虛,肝陽上亢,治以育陰潛陽之法,方用鎮(zhèn)肝熄風之湯:生龍牡各30g(先下),敗龜板30g(先下),川牛膝30g,代赭石15g(先下),杭白芍15g,天門冬12g,玄參9g,茵陳6g,川楝子6g,生麥芽6g,炙甘草6g,7劑水煎服。7劑藥后,患者左耳鳴、耳聾均有好轉。 (摘自《家庭中醫(yī)藥》)
【分析】高血壓為西醫(yī)病名,據其癥狀,中醫(yī)辨證大多屬肝陽上亢范疇。肝陽上亢證其本質是肝腎陰虛為其本,肝陽上亢為其標,為本虛標實之候。該患者以“高血壓、右耳聾3年余,左耳鳴、耳聾已有1年余”為主訴,同時還“有腰酸,雙腿打軟”等腎虛之象,結合其年齡已55歲,年齡較大,故綜合考慮其高血壓及耳鳴耳聾等的病機是肝腎陰虛為其本,肝陽上擾為其標。
治療當平肝潛陽治其標,滋補肝腎治其本。鎮(zhèn)肝熄風湯完全具有這一功效,故處方以此方為主。該方中懷牛膝改為川牛膝,在本方中還可引血下行,降其上逆之肝陽。藥證相合,所以7劑后癥狀明顯改善。
鎮(zhèn)肝熄風湯所治類中風,大多為中風先兆,病情如不能得到有效治療,可以很快發(fā)展為中風而有生命危險。故對類中風的治療要加以重視,同時注意血壓,如血壓過高,當采用中西醫(yī)結合的方法以降低血壓,防止中風的出現(xiàn)。徹底解除隱患,終須中藥治療。
——本文摘自《方劑學案例分析》
諸風掉眩,皆屬于肝
發(fā)表者:趙東奇 4167人已訪問
諸…皆… 譯作:"一般…多屬…。"
掉:搖也,即肢體的震顫動搖?!?br>眩:頭目昏花之癥。
風:有兩種涵義,一為六淫之風邪,即后世所稱之"外風"(病因),以發(fā)熱、惡風、汗出、脈浮等為其主證。一指病變過程中,主證類似于自然界的"風"的病理現(xiàn)象,即后世所稱的"內風"(病機,本條所指),以動搖、眩暈、抽搐為其主證。然內風與外風又是互相作用,互相影響的,總的體現(xiàn)出"風性善行而數(shù)變","風為百病之長","風勝則動"的病理特點。
一般表現(xiàn)為抽搐、眩暈的風證,多屬于肝的病變。
生理:肝藏血,肝主筋,肝開竅于目。
病機:肝風內動。疾病表現(xiàn)在筋、目等。
肝陽上亢-平肝熄風
陽盛{
熱極生風-清熱熄風
肝風內動{ 血虛生風-養(yǎng)血熄風
陰虛{
肝腎虛風—育陰熄風
“諸”,諸多也,指一切或多數(shù)之意;“風”, 既為六淫中的外風,也指內生五邪中的內風,又稱肝風,故風包括外風與內風二種;“掉”,搖動之意,其范圍包括頭面、四膚、身體各部的搖動及肌肉的跳動(在頭部的,亦指病人自覺有旋轉的一種癥狀);“?!?,習慣稱作“眩暈”。
我們再看看內經:“風盛則動”。這就明白了,“掉?!逼鋵嵕褪侵v風在人體內的表現(xiàn),沒有這個表現(xiàn),我們也就無法得知體內是否有風了?!把!敝秆灒凑宅F(xiàn)代醫(yī)學來看,其實也就是“腦血管痙攣”,腦缺血時的頭暈,細想一下,“眩”也是“掉”的表現(xiàn),只是“掉”表現(xiàn)在了腦血管上,這樣就與“風盛則動”完全一致了,風在體內表現(xiàn)就是“動”。
“動”在臨床上可以看到眼皮跳動、嘴群蠕動、面部肌肉抽動、頭部顫動、雙手抖動等這些明顯的“動”,最典型的就是帕金森氏癥,也很容易想到“風盛”的問題,但下面的情況是否會想到是風盛的原因嗎?是否想到“諸風掉眩,皆屬于肝”?
1、腸道病變:患者的腸蠕動亢進,出現(xiàn)腹痛腹瀉。針對蠕動亢進,想到腸道有風?
或問:這腸蠕動亢進也與肝有關?
答曰:看看痛瀉藥方,再結合現(xiàn)代醫(yī)學的腸蠕動過快問題,再想想痛瀉藥方中的白芍、防風,你的思路可能就一下子開闊了。
2、嗝逆證:嗝逆屬于膈肌痙攣所致,即膈肌抖動太過所致,治療時是否考慮過祛風,考慮過調肝?
3、眩暈,頭疼:TCD檢查報告腦血管痙攣。西醫(yī)就是一個活血,擴張腦血管。中醫(yī)治療時,是否考慮到從肝入手,配合祛風?用上天麻、鉤藤、蜈蚣……
4、心動過速:是否考慮為內風所致,潛陽熄風、養(yǎng)血祛風等的運用?
“諸風掉眩,皆屬于肝”、“風盛則動”,“動之太過即為風”,明白了這一層,再回過頭來看臨床上的一些疾病,思路就會開闊不少,就知道是怎么回事了!
病例1楊XX,男,43歲,干部?;缄嚢l(fā)性頭痛10余年,近2個月加重,前來就診。10余年來,每日下午2時左右開始頭痛,持續(xù)數(shù)小時后方可緩解,痛時伴有眩暈、惡心、心煩等。經服中、西藥效果不明顯。近2個月來逐漸加重,發(fā)作時以巔頂、后頭部疼痛為主,劇烈難忍,不能正常工作,服用鎮(zhèn)痛藥后仍不能緩解。觀其體態(tài)胖大,顏面潮紅,查其舌紅、體胖大邊有齒痕,苔黃厚膩,脈弦數(shù)無力。辨證:肝虛生風風熱頭痛。治法:養(yǎng)陰清熱,活血祛風。方藥:生地50g,吳萸5g,川芎15g,黃芩15g,羌活15g,龍骨50g,牡蠣50g,夏枯草10g,菊花20g。水煎服,每日l劑。治療經過:服藥3劑后,自覺眩暈、惡心明顯好轉,頭痛亦緩解。8劑后頭痛明顯減輕。于上方去羌活,加山楂片20g。共服藥12劑,基本痊愈。追訪5年未復發(fā)。
病例2張X,女,52歲。以發(fā)作性眩暈3日就診。該患1年前患突發(fā)性眩暈,西醫(yī)確診為"美尼爾氏綜合征",經治療好轉。3日前因勞累、動怒復發(fā)?,F(xiàn)癥頭暈目眩,頭部不敢轉動,動則天旋地轉,惡心、嘔吐,有強烈的恐懼感。經用西藥阿托品、安定、培他定等,未見明顯好轉。查其舌紅、苔黃、脈沉細數(shù)無力。辨證:肝郁氣滯,肝風內動。治則:養(yǎng)陰清熱,平肝熄風。方藥:鎮(zhèn)肝熄風湯加減。天麻15g,鉤藤15g,龍骨50g,牡蠣50g,牛膝15g,龜板20g,代赭石20g,天門冬15g,麥門冬15g,茵陳20g,玄參15g,甘草10g,川楝子15g,生地20g,白芍上5g。水煎服。每1.5日1劑。治療經過:服藥1劑即明顯緩解,已能坐起進食。2劑后可下地行走,已無惡嘔之癥,只是不敢突然轉頭,守方連服5劑,諸癥悉解,調養(yǎng)幾日后上班工作。
病例3于XX,女,34歲,以3年來經常失眠為主訴就診。該患3年前因與婆母口角,心情抑郁,后發(fā)生失眠、多夢,逐漸加重?,F(xiàn)癥頭暈、乏力、消瘦、納呆、煩躁易怒,每日睡眠4-5個小時,且多夢,醒來頗覺疲乏。查其舌尖紅,苔薄黃,脈細數(shù),左關弦。細觀其頭部有輕微的不自主顫功,再查其雙手也不停顫動,追問其病情,自訴手足經常"抽筋"。辨證:虛風內動,熱擾心神。治法:疏肝健脾,安神熄風。方藥:黨參15g,清半夏15g,天麻15g,鉤藤15g,石決明30g,靈磁石30g,柴胡15g,白芍10g,甘草10g,茯苓15g,當歸15g,白術15g,丹皮15g。水煎服,每日1劑。以鐵銹水浸藥后再煎。治療經過:服藥3劑后,自覺諸癥見輕,但失眠仍無明顯好轉。上方去天麻、鉤藤,加夜交藤15g,元參15g。繼服3劑。自訴睡眠明顯好轉,頭暈、乏力見輕。守原方加減,共服藥20余劑,諸癥悉解,健康如初。囑其調節(jié)生活節(jié)奏,保持心情愉快,遇事不急不躁?;颊咦襻t(yī)囑,至今健康。
學生甲以上所舉3例為頭痛、眩暈、失眠3種不同病證,為什么都用"熄風"的治法?
老師:問得很好。之所以皆以熄風(或祛風)為治法,就是因為雖為3種不同病證,臨床表現(xiàn)也不-樣,但都有"風"的證侯。中醫(yī)診病的主要方法,就是辨證施治,通過辨證以求其因,并確定治療法則。中醫(yī)基礎理論中,用取類比象的方法將人體內的病理變化加以歸類,認為有一類疾病類似自然界的風,并引伸其義,將其與春、木、肝等聯(lián)系起來,總結了其常、其變的各種表現(xiàn)。指出風有外風、內風之分。外風是一種外來的邪氣。內風是臟腑變化導致的病變,因其特點與風類似,所以稱內風,并認為與肝密切相關,乃有肝風之稱。《內經·至真要大論》說"諸風掉眩,皆屬于肝",諸風,是指各種風證,掉,張介賓注"掉,搖也",即抽動,"眩,運也",即眩暈。意思是說,各種風證,例如抽搐、眩暈等,大都屬于肝病范疇。臨床上,凡是見到有抽搐、眩暈等表現(xiàn),皆可以風辨治,并將其與肝聯(lián)系起來考慮。那么,當然就應以熄風為治療法則了。
學生乙:請結合3個病例談一下"風"證的辨治。
老師:所謂"風"證,在臨床上表現(xiàn)十分復雜。中醫(yī)認為,風性"善行而數(shù)變",并可挾濕、挾熱、挾寒。另有中風之證,亦是歷代醫(yī)家研究的課題,不在此論之列。(內經)"諸風掉眩皆屬于肝",對風證的辨治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病例1為頭痛。古人稱頭痛亦作"頭風",可見其與風的關系。此例特點為定時發(fā)作,并伴有眩暈、脈弦,可以認為是肝虛生風,肝陽上亢,病久虛而生熱,熱郁脈絡,風熱相煽而作頭痛,故治以養(yǎng)陰清熱為法,兼以活血祛風。方中生地、黃芩、夏枯草、菊花養(yǎng)陰清熱,龍骨、牡蠣平肝熄風,川芎行血化瘀,羌活祛風以治太陽經之頭痛。更用吳茱萸一味,既治厥陰頭痛,又佐諸清熱藥,使之清熱而不傷陽。諸藥合用,共達祛風止痛之目的。
病例2為眩暈,其特點為發(fā)病急驟,癥狀重。其病因與"怒"有關。因肝主怒,故與肝關系密切,綜觀其證,乃肝郁生熱,熱而生風,肝風內動,風熱相搏,上犯清竅,因作眩暈。所以治療從"肝風"著手,以清,張壽甫之鎮(zhèn)肝熄風湯為主加減。方中天麻、鉤藤為熄風之晶,龍骨、牡蠣、代赭石為鎮(zhèn)肝降逆藥,龜板、天冬、麥冬、玄參、生地、白芍為養(yǎng)陰柔肝之物,兼以清肝之熱,茵陳、川楝子入肝經行氣化濕,牛膝引氣下行,甘草調和諸藥。諸藥協(xié)同,平肝清熱以熄風,故療效迅捷。
病例3以失眠為主癥,西醫(yī)診斷為"神經官能癥"(神經衰弱)。此病臨床表現(xiàn)各種各樣,雖不算重癥,但治療也不是輕而易舉之事。應細心辨證,對證施治,方可收效,此例經細致診查,發(fā)現(xiàn)其頭、手震顫,正與"諸風掉眩"之意吻合,故認為屬虛風內動之證。乃以治風疏肝為原則組方,果收良效,證明辨證無誤。用方以天麻鉤藤飲合逍遙散加減,方中石決明、靈磁石、鐵銹水鎮(zhèn)靜安神,黨參、清夏升降并用,健脾化痰,逍遙散疏肝達郁,丹皮清陰虛之熱。諸藥同用,共奏疏肝健脾,安神熄風之功。
綜合以上3例,因臨床表現(xiàn)都有掉或眩的證侯,所以都從風辨治.并追本溯源求之于肝,取得滿意療效,可見,深刻理解(內經)"諸風掉眩,皆屬于肝"的指導意義,頗有臨床價值。
【答案】:B
玉女煎主治胃熱陰虛之頭痛、齒痛,方中用牛膝滋補腎水,并可引熱下行;鎮(zhèn)肝熄風湯主治肝腎虧虛,肝陽上亢,肝風內動,氣血逆亂所致之類中風,方中用牛膝引血下行,且補益肝腎。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pianfang/88405.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絡,轉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
上一篇: 大定風珠醫(yī)案分析
下一篇: 大廣化湯方:主治胃炎胃脘痛的方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