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暗頭旋暈眩稱,病前無兆陡來臨。耳鳴眼震翻騰嘔,伐木消痰作指針。
眩暈,指目花頭暈并見而言;耳性眩暈,則專指內耳疾患所致特殊的眩暈,癥見頭暈旋轉,突然發(fā)作,且有一側耳鳴,惡心嘔吐,面色蒼白,冷汗淋漓,眼球震顫,輕者片刻緩解,重則數日方休。《醫(yī)林繩墨·眩運》卷三稱“真眩運”,以示與一般眩暈有別,實則相當于“美尼爾氏病”。
探求眩暈之機理,可引三段名言?!端貑枴ぶ琳嬉笳摗吩唬骸爸T風掉眩,皆屬于肝”,朱丹溪謂:“無痰不作眩”,張景岳稱:“無虛不作?!?。三者綜合,其說即圓。
臨床常見者,大體可分五類。肝火上擾者,眩暈遇怒輒發(fā),耳中高調轟鳴,舌苔薄黃,脈弦有力,治宜清肝瀉火,代表方如龍膽瀉肝湯;
痰濁中阻或痰飲內停者,眩暈輕緩,病程較長,嘔吐痰涎甚多,舌苔白膩,脈多濡滑,治宜化痰熄風,代表方如半夏白術天麻湯;
氣血虛虧者,眩暈反復發(fā)作,遷延不愈,聽力不聰,失眠倦怠,舌有齒印,脈細而弱,治宜益氣養(yǎng)血,代表方如歸脾湯;
若兼陽虛,形寒肢冷,大便溏薄,則加附、桂以溫脾腎之陽;
陰虛火炎者,眩暈而伴心煩少寐,形體消瘦,舌紅苔薄,脈來細數,治宜滋陰降火,選用六味地黃丸、知柏地黃丸之類。臨床證型夾雜尤多,尚須靈活機變選方。
另有一驗方,由五味子、當歸、山藥、酸棗仁各12克,龍眼肉7個組成,上述各種證型,只要舌苔不甚腐膩,皆可服用,發(fā)作時服,取效甚捷;緩解期服,則能預防。此方曾于《新中醫(yī)藥)發(fā)表(1955年3月,干祖望),現由上海眼耳鼻咽喉科醫(yī)院制成“五味子合劑”,廣泛應用。
耳性眩暈,多時作時休,數月不發(fā),尚難言痊,僅稱緩解,故此病之護理與預防至為重要。對發(fā)病患者,宜置安靜環(huán)境休息,避免聲、光刺激,且控制飲水、食鹽,唯恐水飲上犯清竅。緩解之后,除針對病因加強預防之外,可配合應用健脾助運方藥,選用補中益氣湯、參苓白術散之類。脾主升發(fā)清陽,清陽升則濁陰降,耳竅空清而能司平衡。若眩暈因痰飲上犯而作者,此法更為重要,亦如華云岫所說:“飲食不失其度,運化不停其機,何痰飲之有?”
——本文摘自《中醫(yī)精華淺說》
眩暈癥的治療分中醫(yī)和西醫(yī)兩種方法,具體情況如下:1、中醫(yī)治療:根據病因進行對癥治療,中醫(yī)講究辨證論治,根據不同的病因采取不同的方法,開不同的方藥,再結合針灸、推拿、拔罐等傳統(tǒng)理療方法;2、西醫(yī)治療:先明確病因,再采取治療方法,以藥物治療為主,結合現代理療,采用磁、熱、光、超聲等對頸部、頭部進行局部刺激改善眩暈。
中醫(yī)藥治療突發(fā)性耳聾中醫(yī)認為突發(fā)性耳聾多為氣滯血淤,耳部經絡被淤血所阻塞,清陽之氣不能上達于耳竅,使得耳部的正常生理功能減退,從而發(fā)生了耳鳴、耳聾等表現。治法:活血祛淤,通絡開竅。方法:柴胡6克、香附10克、川芎10克、當歸10克、赤芍10克、路路通10?、菖?0克、生甘草6{克。伴有眩暈加菊花10克、雙勾藤10克、夏枯草6克。體質虛弱者加黨參10克、炙黃芪10克。情緒易急躁者加白芍10各、靈磁石30克。此外,針灸治療或做體外反搏治療均有輔助作用。突發(fā)性耳聾的防治措施:1.突發(fā)性耳聾的病人應在家安心靜養(yǎng),尤應避免接觸噪聲或過大的聲音。保持家庭環(huán)境整潔,病人心情舒暢,才有利于疾病恢復。2.預防感冒,有一部分突發(fā)性耳聾的病人可能與感冒有間接關系,故預防感冒則可減少一個發(fā)病因素。3.注意勿過度勞累,做到起居有時,飲食定量。本病多發(fā)于中年人,故中年人更應注意這一點。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pianfang/88511.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絡,轉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
下一篇: 五味消毒飲臨床應用醫(yī)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