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組成】生地黃 當歸身各三分(各6g)牡丹皮半錢(9g)黃連六分(6g),夏月倍之 升麻一錢(9g)
【方歌】清胃散中升麻連,當歸生地丹皮全,或加石膏瀉胃火,能消牙痛與牙宣。
【用法】上藥為細末,都作一服,水一盞半,煎至七分,去滓,放冷服之(現(xiàn)代用法:作湯劑,水煎服)
【功用】清胃涼血。
【主治】胃火牙痛。牙痛牽引頭疼,面頰發(fā)熱,其齒喜冷惡熱,或牙宣出血,或牙齦紅腫潰爛,或唇舌腮頰腫痛,口氣熱臭,口干舌燥,舌紅苔黃,脈滑數。
【方解】本方證是由胃有積熱,循經上攻所致。足陽明胃經循鼻入上齒,手陽明大腸經上項貫頰入下齒,胃中熱盛,循經上攻,故牙痛牽引頭痛、面頰發(fā)熱、唇舌腮頰腫痛;胃熱上沖則口氣熱臭;胃為多氣多血之腑,胃熱多波及血分,血絡受傷,故牙宣出血,甚則牙齦潰爛;口干舌燥,舌紅苔黃,脈滑數俱為胃熱津傷之候。治宜清胃涼血。
方用苦寒瀉火之黃連為君,直折胃腑之熱。臣以甘辛微寒之升麻,一取其清熱解毒,以治胃火牙痛;一取其輕清升散透發(fā),寓“火郁發(fā)之”之意。黃連得升麻,則瀉火而無涼遏之弊;升麻得黃連,則散火而無升焰之虞。胃熱熾盛易耗傷陰血,故以生地涼血滋陰;丹皮涼血清熱,皆為臣藥。當歸養(yǎng)血活血,以助消腫止痛,為佐藥。升麻兼以引經為使。諸藥合用,共奏清胃涼血之效。
《醫(yī)方集解》載本方有石膏,其清胃之力更強。
【清胃散臨床運用】 1.用方要點 本方為治胃火牙痛之方,凡胃熱證或血熱火郁者均可使用。臨床應用以牙痛牽引頭痛,口氣熱臭,舌紅苔黃,脈滑數為用方要點。
2.臨床加減 本方常用于口腔炎、口腔潰瘍、牙周炎、三叉神經痛等屬胃火上攻者。
牙周炎伴發(fā)熱明顯、口渴,重用生石膏;牙齦充血、腫脹明顯者,加山梔、黃柏;舌紅、口干等陰虧之象明顯者,加石斛、北沙參、蘆根、花粉;化膿者加桔梗、皂角刺;出血明顯者,重用生地、水牛角;伴淋巴結腫大者,加夏枯草。口腔炎伴煩躁不安、口渴多飲者加知母、生石膏;便秘加大黃;火熱壅盛、潰瘍嚴重者加金銀花、連翹、黃芩。牙痛伴牙齦紅腫潰爛、口臭加蒲公英、白頭翁、桃仁清熱解毒涼血消癰;伴牙齦出血,加牛膝導血熱下行。復發(fā)性口瘡見口渴便秘加知母、天花粉、大黃生津止渴,瀉火通便。尋常痤瘡加連翹、蒲公英、知母、石膏以增清熱解毒瀉火之功。
3.典型醫(yī)案 某男,32歲。2017年2月12日初診。患者平素工作緊張,坐多動少,近3年來口腔潰瘍反復發(fā)作,影響飲食,甚為苦惱。癥見:口腔內黏膜及舌體兩側可見數個大小不等的潰瘍,其邊緣紅,伴寐差,食后易饑,舌紅、苔黃,脈弦滑細數。診斷為頑固性口腔潰瘍。證屬脾胃郁火。治擬清瀉胃火,運脾散濕。方用清胃散加減:生地、生石膏、百合各30g,當歸、牡丹皮、升麻各12g,黃連、淡竹葉、生甘草各9g,丹參15g,白芷6g,細辛3g。14劑。復診口腔潰瘍消失,其余諸癥好轉,效不更方,原方再服14劑,隨訪3個月未見復發(fā)。[沈秀偉,王建康,鮑平波,等.王建康運用清胃散臨床治驗選介.浙江中醫(yī)雜志,2018,53(5):381.]
【使用注意】牙痛屬風火或腎虛火炎者,不宜使用。
【附方】瀉黃散(又名瀉脾散)(《小兒藥證直訣》卷下)藿香葉七錢(21g)山桅子仁一錢(6g)石膏五錢(15g)甘草三兩(90g)防風去蘆,切,焙,四兩(120g)。上藥銼,同蜜酒微炒香,為細末,每服一至二錢(3-6g),水一盞,煎至五分,溫服清汁,無時。功用:瀉脾胃伏火。主治:脾胃伏火證。口瘡口臭,煩渴易饑,口燥唇干,舌紅脈數,以及脾熱弄舌等。
本方與清胃散均有清胃瀉火之功。但瀉黃散清瀉與升散并用,重在瀉脾胃伏火,主治脾胃伏火之口瘡口臭及脾熱弄舌;清胃散清氣與涼血相伍,兼能散瘀消腫,主治胃熱及血之牙痛牙宣。
相關文章:
清胃散加減治療胃脘痛
以中醫(yī)學術思想為基礎,以科學方法論為指導,以方劑為主要研究對象,這樣就能貫通整個方劑學了。
方劑學于20世紀50年代方劑理論體系才得以初步形成,方劑學才逐漸地從中醫(yī)藥學中分化出來而成為一門獨立的學科,具有基礎和臨床的雙重屬性,聯(lián)系中醫(yī)基礎和臨床,溝通中醫(yī)和中藥,銜接傳統(tǒng)中醫(yī)和現(xiàn)代生命科學。
研究方法是在傳統(tǒng)中醫(yī)臨床觀察和思辨方法的基礎上,引入和吸取現(xiàn)代科學方法發(fā)展起來的體現(xiàn)了中醫(yī)學整體、系統(tǒng)、辨證的基本思想與現(xiàn)代自然科學方法的結合,方劑學科理論與現(xiàn)代多學科技術手段的結合。
擴展資料
方劑學研究具體工作主要有臨床試驗,文獻整理,邏輯分析,實驗研究,多學科研究等方面。
方劑學與現(xiàn)代藥理、化學、制劑及生命科學等多學科的滲透,運用實驗研究的手段,從實證的角度認識方劑效用與方內藥物之間的配伍關系,闡明方劑效用的物質基礎和作用機理,發(fā)現(xiàn)方劑的潛在功效和新用途以及改進傳統(tǒng)劑型,研發(fā)復方新藥。
-方劑學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pianfang/88524.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絡,轉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