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夏白術(shù)天麻湯
出自《醫(yī)學心悟》
【組成】 半夏一錢五分(4.5g) 天麻 茯苓 橘紅各一錢(各3g) 白術(shù)三錢(9g) 甘草五分(1.5g)
【用法】 生姜一片,大棗二枚,水煎服(現(xiàn)代用法:加生姜1片、大棗2枚,水煎服)。
【功用】 化痰熄風,健脾祛濕。
【主治】 風痰上擾證。眩暈,頭痛,胸膈痞悶,惡心嘔吐,舌苔白膩,脈弦滑。
【方解】 本方證緣于脾濕生痰,濕痰壅遏,引動肝風,風痰上擾清空所致。風痰上擾,蒙蔽清陽,故眩暈,頭痛;痰阻氣滯,升降失司,故胸膈痞悶,惡心嘔吐;內(nèi)有痰濁,則舌苔白膩;脈來弦滑,主風主痰。治當化痰熄風,健脾祛濕。方中半夏燥濕化痰,降逆止嘔;天麻平肝熄風,而止頭眩,兩者合用,為治風痰眩暈頭痛之要藥。李杲在《脾胃論》中說:“足太陰痰厥頭痛,非半夏不能療,眼黑頭眩,風虛內(nèi)作,非天麻不能除” 。故以兩味為君藥。以白術(shù)、茯苓為臣,健脾祛濕,能治生痰之源。橘紅理氣化痰,俾氣順則痰消。使以甘草和中調(diào)藥。煎加姜、棗以調(diào)和脾胃,生姜兼制半夏之毒。綜觀全方,風痰并治,標本兼顧,但以化痰熄風治標為主,健脾祛濕治本為輔。
本方亦系二陳湯加味而成,在原燥濕化痰的基礎(chǔ)上,加入健脾燥濕之白術(shù)、平肝熄風之天麻,而組成化痰熄風之劑。
《醫(yī)學心悟·頭痛》條,另有一半夏白術(shù)天麻湯,較本方多蔓荊子三錢,白術(shù)減為一錢,治痰厥頭痛,胸膈多痰,動則眩暈之證。
【運用】
1.辨證要點:本方為治風痰眩暈、頭痛的常用方。臨床應(yīng)用以眩暈頭痛,舌苔白膩,脈弦滑為辨證要點。對于陰虛陽亢、氣血不足所致之眩暈,不宜使用。
2.加減運用:若眩暈較甚者,可加僵蠶、膽南星等以加強化痰熄風之力;頭痛甚者,加蔓荊子、白蒺藜等以祛風止痛;嘔吐甚者,可加代赭石、旋覆花以鎮(zhèn)逆止嘔;兼氣虛者,可加黨參、生黃芪以益氣;濕痰偏盛,舌苔白滑者,可加澤瀉、桂枝以滲濕化飲。
3.現(xiàn)代運用:本方常用于耳源性眩暈、高血壓病、神經(jīng)性眩暈、癲癇、面神經(jīng)癱瘓等屬風痰上擾者。
【文獻摘要】
1.原書主治
《醫(yī)學心悟》卷4:“眩,謂眼黑,暈者,頭旋也,古稱頭旋眼花是也。其中有肝火內(nèi)動者,經(jīng)云,諸風掉眩,皆屬肝木是也,逍遙散主之。有濕痰壅遏者,書云,頭旋眼花,非天麻、半夏不除是也,半夏白術(shù)天麻湯主之。有氣虛挾痰者,書曰,清陽不升,濁陰不降,則上重下輕也,六君子湯主之。亦有腎水不足,虛火上炎者,六味湯。亦有命門火衰,真陽上泛者,八味湯。此治眩之大法也?!?/p>
2. 方論選錄
冉先德《歷代名醫(yī)良方注釋》:“諸風掉眩,皆屬于肝。肝風內(nèi)動,痰濁上擾,故眩暈頭痛;痰阻氣滯,故胸膈痞悶。痰厥頭痛,非半夏不能療;眼黑頭暈,風虛內(nèi)作,非天麻不能除。故方中以半夏燥濕化痰,天麻熄風止眩暈,二藥合用為主藥,以治風痰眩暈頭痛;白術(shù)、茯苓健脾祛濕,以治生痰之源,為輔藥;橘紅理氣化痰,甘草、生姜、大棗調(diào)和脾胃,均為佐使藥。諸藥相合,方簡力宏,共同體現(xiàn)化痰熄風,健脾祛濕之功?!?/p>
【臨床報道】
孫氏以半夏白術(shù)天麻湯加菖蒲、郁金為基本方辨證加減治療眩暈40例(高血壓病9例,腦動脈硬化14例,椎-基底動脈供血不足11例,頸椎病3例,梅尼埃病3例)。結(jié)果:痊愈19例,顯效14例,有效5例,無效2例。[孫立亭.加味半夏白術(shù)天麻湯治療眩暈40例。黑龍江中醫(yī)藥 1998;(2):19]
《脾胃論》卷下:半夏白術(shù)天麻湯
【處方】 黃柏(酒洗)0.6克 干姜0.9克 天麻 蒼術(shù) 白茯苓 黃耆 澤瀉 人參各1.5克 白術(shù) 炒神曲各3克 半夏(湯洗七次)大麥蘗面 橘皮各1.5克
【制法】上藥哎咀。
【功能主治】補脾胃,化痰濕,定虛風。主脾胃虛弱,痰濕內(nèi)阻,虛風上擾,致成痰厥頭痛,證見頭痛如裂,目眩頭暈,胸脘煩悶,惡心嘔吐,痰唾稠粘,氣短懶言,四肢厥冷,不得安臥者。
【用法用量】每服15克,用水300毫升,煎至150毫升,去滓,帶熱服。
【備注】方中人參、黃耆、白術(shù)補脾胃,養(yǎng)元氣;干姜、蒼術(shù)、半夏、茯苓、澤瀉祛寒濕,化痰飲;天麻定虛風,止眩暈;神曲、大麥蘗面、陳皮理脾胃,助消化;黃柏以制蒼術(shù)之爆,并能降內(nèi)伏之虛火。配合成方,共奏補脾胃,化痰濕,定虛風的功效。
【摘錄】《脾胃論》卷下
《古今醫(yī)鑒》卷七:半夏白術(shù)天麻湯
【處方】半夏(制)4.5克 白術(shù)(炒)6克 天麻4.5克
【制法】上藥銼碎。
【功能主治】健脾化痰,平肝息風。主脾胃氣虛,痰涎內(nèi)停,虛風上攪,以致頭旋眼黑,惡心煩悶,氣促上喘,心神不安,目不敢開,頭痛如裂,身重如山,四肢厥冷,不能安睡。
【用法用量】加生姜3片,用水400毫升,煎至320毫升,食后溫服。
【摘錄】《古今醫(yī)鑒》卷七
《奇效良方》卷二十五:半夏白術(shù)天麻湯
【處方】半夏1錢半,白術(shù)2錢,天麻1錢,茯苓(去皮)1錢,橘皮1錢,蒼術(shù)1錢,人參1錢,神曲(炒)1錢,麥糵(炒)1錢,黃耆1錢,澤瀉1錢,干姜半錢,草果半錢。
【功能主治】頭眩惡心煩悶,氣喘短促,心神顛倒,兀兀欲吐,目不敢開,如在風云中,苦頭痛眩暈,身重如山,不得安臥。
【用法用量】上作1服。水2鐘,加生姜3片,煎至1鐘,食遠服。
【摘錄】《奇效良方》卷二十五
《脾胃論》(人衛(wèi)本)卷下:半夏白術(shù)天麻湯
【別名】半夏茯苓天麻湯、白術(shù)半夏天麻湯、半夏天麻湯、半術(shù)天麻湯
【處方】 黃柏2分,干姜3分,天麻5分,蒼術(shù)5分,白茯芩5分,黃耆5分,澤瀉5分,人參5分,白術(shù)1錢,炒曲1錢,半夏(湯洗7次)1錢5分,大麥糵面1錢5分,橘皮1錢5分。
【功能主治】溫涼并濟,補瀉兼施,補脾燥濕,化痰息風。主痰厥頭痛,咳痰稠粘,頭眩煩悶,惡心吐逆,身重肢冷,不得安臥,舌苔白膩,脈弦滑?,F(xiàn)用于美尼爾氏綜合征見有上述癥狀者。
【用法用量】半夏茯苓天麻湯(《衛(wèi)生寶鑒》卷九)、白術(shù)半夏天麻湯(《扶壽精方》)、半夏天麻湯(《杏苑》卷四)、半術(shù)天麻湯(《簡明醫(yī)彀》)。①本方方名,《濟生拔萃》本作“制半夏白術(shù)天麻湯”,《醫(yī)方集解》引作“半夏天白術(shù)湯”。②改為丸劑,名“半夏天麻丸”(見《北京市中藥成方選集》)。
【各家論述】 1.《脾胃論》:此頭痛苦甚,謂之足太陰痰厥頭痛,非半夏不能療;眼黑頭旋,風虛內(nèi)作,非天麻不能除,其苗為定風草,獨不為風所動也;黃耆甘溫,瀉火補元氣;人參甘溫,瀉火補中益氣;二術(shù)俱苦溫甘,除濕補中益氣;澤、芩利小便導濕;橘皮苦溫,益氣調(diào)中升陽;曲消食,蕩胃中滯氣;大麥孽面,寬中助胃氣;干姜辛熱,以滌中寒;黃柏苦大寒,酒洗以主冬天少火在泉發(fā)燥也。
2.《醫(yī)略六書》:脾氣大虧,痰食滯逆,不能統(tǒng)運于中,故厥逆頭痛眩暈不已焉。蒼術(shù)燥痰濕以強脾;白術(shù)健脾元以燥濕;人參扶元補氣,黃耆補氣固中,天麻法風濕以豁痰;澤瀉瀉濁陰以卻濕;神曲消食積開胃,麥芽化濕和中;茯芩滲脾濕;半夏燥濕痰;橘紅利氣和胃)生姜快膈散痰;黃柏清濕熱,干姜溫中氣也,使氣健脾強,則自能為胃行其津液,而痰厥自平,良遠溫服,俾痰化氣行,則胃氣融和而清陽上奉,頭痛眩暈無不保矣。此溫涼并濟,補瀉兼施之劑,為氣虛痰厥頭痛眩暈之專方。
【臨床應(yīng)用】 1.痰厥頭痛:范天騋之內(nèi),素有脾胃之證,時顯煩躁,胸中不利。大便不通,初冬出外而晚歸,為寒氣fo郁,悶亂大作,火不得伸故也。醫(yī)疑有熱,治以疏風丸,大便行而病不減,又疑藥力小,復(fù)加70-80丸,下兩行,前證仍不減,復(fù)添吐逆,食不能停,痰唾稠粘,涌出不止,眼黑頭旋,惡心煩悶,氣短促上喘,無力不欲言,心神顛倒,兀兀不止,目不敢開,如在風云中,頭苦如裂,身重如山,四肢厥冷,不得安臥。余謂前證乃胃氣已損,復(fù)下2次,則重虛其胃而痰厥頭痛作矣,制半夏白術(shù)天麻湯主之而愈。
2.不寐:丁某某,男,46歲。失眠已三月余,精神恍惚,頭暈乏力,心悸氣短,胸悶脘脹,噯氣泛惡,納谷無味,大便不爽,舌質(zhì)紅,苔膩微黃,脈滑數(shù)。治擬和胃寧心,用半夏白術(shù)天麻湯加減:天麻10g,清半夏、白術(shù)、枳殼、黃連、橘皮各7.5g,茯苓、遠志、麥芽、瓜萎、棗仁、竹茹各15g,水煎服。共進24劑,能正常人睡,追訪至今,未見復(fù)發(fā)。
3.美尼爾氏綜合征:張某某,女,70歲。冬月冒寒,頭昏頭痛,視物旋轉(zhuǎn)10天。西醫(yī)診為“美尼爾氏綜合證”,服藥罔效??滔卵炍礈p,泛惡干嘔吐涎沫,心悸氣短,胸痞納差,口中粘膩,舌尖發(fā)麻,屢欲更衣,大便量少而細軟,形體豐腴,舌苔白膩,六脈濡弱,診為風痰上犯,中氣素匱。處方:法半夏、天麻、陳皮各10g,白術(shù)12g,茯苓、黨參、山楂各15g,吳茱萸5g,生姜6g,炙甘草3g。眼藥3劑,諸癥大減,已不泛惡,繼服3劑而愈。
【摘錄】《脾胃論》(人衛(wèi)本)卷下
半夏白術(shù)天麻湯的功效
半夏白術(shù)天麻湯的功效,半夏白術(shù)天麻湯具有燥濕化痰,降逆止嘔,生用消癤腫等作用,但它的功效不僅于此,下面就由我來為大家詳細介紹半夏白術(shù)天麻湯的功效吧,希望對你有所幫助!
半夏白術(shù)天麻湯的功效1 半夏白術(shù)天麻湯是什么
半夏,又名地文、守田等,屬天南星目。廣泛分布于中國長江流域以及東北、華北等地區(qū)。藥用植物,具有燥濕化痰,降逆止嘔,生用消癤腫作用,獸醫(yī)用以治鎖喉癀。在西藏也有分布,海拔3000m左右。
白術(shù)別名桴薊,于術(shù),冬白術(shù),淅術(shù),楊桴,吳術(shù),片術(shù)、蒼術(shù)等,屬于菊科、蒼術(shù)屬多年生草本植物。喜涼爽氣候,以根莖入藥,具有多項藥用功能。
天麻又名赤箭、獨搖芝、離母、合離草、神草、鬼督郵、木浦、明天麻、定風草、白龍皮等,是蘭科天麻屬多年生草本植物。根狀莖肥厚,無綠葉,蒴果倒卵狀橢圓形,常以塊莖或種子繁殖。其根莖入藥用以治療頭暈?zāi)垦?、肢體麻木、小兒驚風等癥,是名貴中藥。
半夏白術(shù)天麻湯怎么做
半夏白術(shù)天麻湯又叫做半夏茯苓天麻湯、白術(shù)半夏天麻湯、半夏天麻湯、半術(shù)天麻湯。那么半夏白術(shù)天麻怎么做呢?
半夏白術(shù)天麻湯所需材料:半夏9克,天麻9克,白術(shù)9克,茯苓9克,橘紅6克,甘草6克,生姜6克,大棗3枚。
那么半夏白術(shù)天麻湯的做法是怎樣的'呢?其實方法很簡單,只要上藥銼碎,加生姜3片,用水400毫升,煎至320毫升就好了。
半夏白術(shù)天麻湯怎么吃
半夏白術(shù)天麻湯制作比較簡單,但是是藥的就要注意,不能夠隨便就胡亂的喝了,那么應(yīng)該怎么吃半夏白術(shù)天麻湯呢?
半夏白術(shù)天麻湯的用法是:上(口父)咀。每服半兩,水2盞,煎至1盞,去滓,食前帶熱服。
如果不清楚的,最好在買藥材的時候跟藥店的人員和醫(yī)院的人員詢問清楚,不要等熬好藥了才手忙腳亂的去問。
半夏白術(shù)天麻湯的功效
半夏白術(shù)天麻湯的主要成分都是比較常見的珍貴藥材,那么半夏白術(shù)天麻湯有哪些功效呢?半夏白術(shù)天麻湯對人體有什么作用?
半夏白術(shù)天麻湯溫涼并濟,補瀉兼施,補脾燥濕,化痰息風。痰厥頭痛,咳痰稠粘,頭眩煩悶,惡心吐逆,身重肢冷,不得安臥,舌苔白膩,脈弦滑?,F(xiàn)用于美尼爾氏綜合征見有上述癥狀者。
半夏白術(shù)天麻湯的禁忌
相關(guān)醫(yī)學數(shù)據(jù)記載,陰虛肝陽上亢引起眩暈頭痛者忌用。也就是說,半夏白術(shù)天麻湯還是有一定的禁忌的。如果是陰虛肝陽上亢引起眩暈頭痛的,最好就不要服用半夏白術(shù)天麻湯了。
半夏白術(shù)天麻湯的功效2 半夏白術(shù)天麻湯的組成
半夏白術(shù)天麻湯的組成:黃柏2分,干姜3分,天麻5分,蒼術(shù)5分,白茯芩5分,黃耆5分,澤瀉5分,人參5分,白術(shù)1錢,炒曲1錢,半夏(湯洗7次)1錢5分,大麥糵面1錢5分,橘皮1錢5分。
半夏白術(shù)天麻湯 ,中醫(yī)方劑名。為祛痰劑,具有化痰熄風,健脾祛濕之功效。主治風痰上擾證。眩暈,頭痛,胸膈痞悶,惡心嘔吐,舌苔白膩,脈弦滑。臨床常用于治療耳源性眩暈、高血壓病、神經(jīng)性眩暈、癲癇、面神經(jīng)癱瘓等屬風痰上擾者。
半夏白術(shù)天麻湯有什么功效
半夏白術(shù)天麻湯,是一種中藥的方劑名,主要的作用就是祛痰的作用,它具有化痰熄風,健脾祛濕的功效。半夏白術(shù)天麻湯主要的作用就是用于緩解治療,耳源性眩暈、高血壓以及癲癇面神經(jīng)癱瘓等風痰上擾者。如果持續(xù)高溫是因為懷孕后卵巢分泌的荷爾蒙量增加之故。
半夏白術(shù)天麻湯以白術(shù)、茯苓為臣,健脾祛濕,能治生痰之源。佐以橘紅理氣化痰,俾氣順則痰消。使以甘草和中調(diào)藥;煎加姜、棗調(diào)和脾胃,生姜兼制半夏之毒。
半夏白術(shù)天麻湯怎么做
材料:半夏9克,天麻9克,白術(shù)9克,茯苓9克,橘紅6克,甘草6克,生姜6克,大棗3枚。
做法:1、把所有的藥材搗碎,然后加生姜3片、清水400毫升。
2、大火燒開,文火慢煎水至300毫升即可。服用上(口父)咀。每服半兩,水2盞,煎至1盞,去滓,食前帶熱服。
半夏白術(shù)天麻湯功效為息風,定驚主治治眩暈眼黑,頭風頭痛,肢體麻木,半身不遂,語言蹇澀,小兒驚癇動風用法用量為內(nèi)服:煎湯,3~10g;或入丸、散、研末吞服,每次1~1.5g。
半夏白術(shù)天麻湯可以治高血壓嗎
高血壓通過半夏白術(shù)天麻湯加減治療可以有效的提升治療療效,降低血壓水平,適用于臨床廣泛開展。
其中天麻平肝息風而止頭眩,兩藥合用,為治風痰眩暈頭痛要藥。白術(shù)、茯苓健脾祛濕,以治生痰之源,共為臣藥。陳皮理氣化痰,使氣順痰消,為佐藥。甘草調(diào)和諸藥,為使藥。煎加姜棗,以和中健脾。諸藥合用,能使風息痰消,眩暈自愈。
現(xiàn)如今,人們對于養(yǎng)生是越來越重視了,很多朋友都想讓自己身體健康了,并且尤其對中醫(yī)藥非常重視了,很多朋友都想要通過中醫(yī)的方法來解決身體出現(xiàn)的問題了,而半夏白術(shù)天麻湯就是一種很好的中藥湯了,但是藥都是有禁忌的了,這種湯有哪些禁忌呢,來看看吧。
首先,讓我們了解一下半夏白術(shù)天麻湯的情況吧,看看都是由哪些中藥材組成的吧。
半夏,又名地文、守田等,屬天南星目。廣泛分布于中國長江流域以及東北、華北等地區(qū)。藥用植物,具有燥濕化痰,降逆止嘔,生用消癤腫作用,獸醫(yī)用以治鎖喉癀。在西藏也有分布,海拔3000m左右。
白術(shù)別名桴薊,于術(shù),冬白術(shù),淅術(shù),楊桴,吳術(shù),片術(shù)、蒼術(shù)等,屬于菊科、蒼術(shù)屬多年生草本植物。喜涼爽氣候,以根莖入藥,具有多項藥用功能。
天麻又名赤箭、獨搖芝、離母、合離草、神草、鬼督郵、木浦、明天麻、定風草、白龍皮等,是蘭科天麻屬多年生草本植物。根狀莖肥厚,無綠葉,蒴果倒卵狀橢圓形,常以塊莖或種子繁殖。其根莖入藥用以治療頭暈?zāi)垦?、肢體麻木、小兒驚風等癥,是名貴中藥。
在對半夏白術(shù)天麻湯的組成有所了解了之后,大家就可以通過半夏白術(shù)天麻湯的成分來看看都有哪些禁忌了哦,一起看看都有哪些吧。
相關(guān)醫(yī)學數(shù)據(jù)記載,陰虛肝陽上亢引起眩暈頭痛者忌用。也就是說,半夏白術(shù)天麻湯還是有一定的禁忌的。如果是陰虛肝陽上亢引起眩暈頭痛的,最好就不要服用半夏白術(shù)天麻湯了。
這就是我們給大家介紹的有關(guān)半夏白術(shù)天麻湯的一些情況了,我們可以發(fā)現(xiàn),在食用半夏白術(shù)天麻湯的時候是有禁忌的了哦,所以在食用的時候就要根據(jù)自己的身體情況來看看適不適合吃了哦,希望我們的介紹可以幫助到各位有需要的朋友們。
……
半夏配天南星,燥濕化痰。
半夏與天南星均可辛溫燥濕化痰。半夏專入脾胃,主治濕痰,且能降逆止嘔;天南星兼走經(jīng)絡(luò),善治風痰,又能祛風定驚。兩藥相伍,半夏燥濕健脾,以杜生痰之源;天南星開泄化痰,以搜經(jīng)絡(luò)中之風痰;合可散周身痰結(jié),尤以祛風痰為著。臨床用于頑痰咳喘,風痰眩暈,中風仆倒,口眼歪斜,舌強語蹇以及癲癇驚風等癥。例如,《活幼心書》中如意膏以二藥治風痰停飲,咳嗽喘促?!妒備洝分杏褚簻源硕幦ヌ迪眩仉?。
半夏配旋覆花,止咳止嘔。
半夏消痰散結(jié),降逆和胃;旋覆花開結(jié)消痰,下氣行水,降氣止噫。然半夏偏于燥濕化痰,旋覆花則側(cè)于宣肺,下氣行水。兩藥相伍,一燥一宣,互為其用,祛痰止咳,可增強和胃止嘔之效。臨床常用于治療痰飲壅肺之咳喘及寒濕犯胃所致的嘔吐噫氣或支飲,胸悶短氣,咳逆倚息不得臥,面浮肢腫,心下痞堅等。
半夏配茯苓,健脾燥濕。
半夏辛溫,功擅燥濕化痰,和胃降逆,消痞散結(jié)。脾喜燥而惡濕,濕去則脾運,痰涎無以為生;茯苓味甘淡,長于補脾,利水濕,且補而不膩,利而不猛,既能扶正,又可祛邪。兩藥相伍,一為溫燥化濕,一為淡滲利濕;一為降逆止嘔治其標,一為健脾和中治其本,共奏健脾利水、燥濕化痰、利水寧心之功。臨床用于治療脾虛濕停、胃氣不降之脘痞腹脹、呃逆嘔吐、大便溏瀉或咳嗽痰多等癥?!秱蟀住分械陌胂能蜍邷远幹晤^汗,中焦閉塞,則周身不能敷布,但頭有汗。《云岐子脈訣》中的半夏湯以二藥治嘔逆,寒在上焦,脈緩者。
半夏配陳皮,理氣化痰。
半夏辛溫燥烈,功擅燥濕化痰,降逆止嘔。陳皮辛苦而溫,長于理氣健脾,燥濕化痰。兩藥合用,半夏得陳皮之助,則氣順而痰自消,化痰濕之力尤勝;陳皮得半夏之輔,則痰除而氣自下,理氣和胃之功更著。兩者相使相助,共奏燥濕化痰、健脾和胃、理氣止嘔之功。臨床常用于痰濕上犯之胸膈脹滿、咳嗽痰多;脾胃失和、濕濁內(nèi)困而致脘腹脹滿、惡心嘔吐等?!短交菝窈蛣┚址健分械拈倨ぐ胂臏匆远幹翁碉?、食積、寒痰停積,惡心嘔吐、目眩昏悶及瘴瘧。
半夏配藿香,兩調(diào)脾胃。
半夏性燥烈,偏于燥濕和胃,降逆止嘔;藿香與半夏皆歸脾胃經(jīng),藿香氣芳香,長于化濕悅脾,寬中快氣,和胃止嘔。二者合用,一以芳化,一以溫燥,有兩調(diào)脾胃之功,并有較強的止嘔之力。臨床用于寒濕困中、脾胃不和之頭目昏沉、胸脘痞悶、嘔惡腹瀉之癥?!短交菝窈蛣┚址健分械霓较惆胂臏赞较?、半夏聯(lián)袂,燥濕與化濕合用,治濕濁困脾較甚、胃中停飲嘔逆之證。
半夏配生姜,相使相畏。
半夏、生姜性味相同,均辛溫燥散,具降逆、止嘔、和胃、化痰之功。兩藥配伍,協(xié)同為用。半夏降逆止嘔為主,生姜化水止嘔為輔,且又具溫中化飲之功,相互協(xié)同而增強和胃止嘔之效。另外,半夏為有毒之品,生姜可制半夏之毒,屬相畏配對,制其所短,展其所長,可更好地發(fā)揮和胃降逆作用。臨床用于水飲停胃而見嘔吐清水痰涎,苔白膩等癥?!督饏T要略》中以二藥組成的生姜半夏湯和小半夏湯可治痰飲內(nèi)停、嘔吐、反胃等。
半夏配天竺黃,祛痰定驚。
半夏辛開苦降溫燥,偏于燥濕健脾,和胃降逆,脾健土燥,痰涎無以生;天竺黃甘寒,長于清熱化痰,清心定驚。兩藥共用,祛痰之力佳,并有一定的祛風定驚作用。臨床用于痰濕內(nèi)停之咳嗽痰多,胸悶脹滿;痰涎壅盛之中風不語或痰熱驚搐、癲癇等。
半夏配貝母,潤燥相濟。
半夏辛溫而燥,為燥濕化痰、溫化寒痰之要藥;貝母甘涼,潤肺止咳效佳。二藥一潤一燥,相反相成,治各種痰濕咳嗽。臨床見濕痰咳嗽、偏寒偏熱均可酌情配合使用。《魏氏家藏方》中的半貝丸以二藥等分姜汁為丸治風痰暑濕瘧疾,咳嗽痰多,飲食無味,癇眩。
半夏配瓜蔞,化痰消痞。
半夏辛溫燥烈,化痰降逆,消痞散結(jié)?!端幮员静荨费云洹跋迪職猓_胃健脾,止嘔吐,去胸中痰滿”;瓜蔞清熱化痰,寬胸散結(jié)。兩藥配對,相輔為用,化痰散結(jié),寬胸消痞之功顯著。臨床用于痰熱互結(jié)、氣郁不通之胸脘痞滿,或痰濁膠結(jié)所致的胸痹疼痛;痰熱壅肺之胸膈塞滿、氣逆咳嗽、吐痰黃稠等?!稘健分械陌胂耐枰远幚仉?,主治肺臟蘊熱,痰嗽,胸膈塞滿?!镀諠健分械陌胂臏远幹涡乇裕南聢云?,急痛徹背,短氣煩悶,自汗出。
半夏配天麻,化痰息風。
半夏辛溫,為治濕痰要藥,長于燥濕化痰;天麻甘平,為治內(nèi)風圣藥,善于息風止暈。前人有“無痰不作?!敝f。用半夏燥濕化痰治其本,天麻息風平肝治其標。兩藥配對,標本兼顧,化痰息風,治眩暈、頭痛?!镀⑽刚摗吩疲骸白闾幪地暑^痛,非半夏不能療;眼黑頭旋,虛風內(nèi)作,非天麻不能除。”臨床用于風痰上擾,癥見眩暈頭痛,胸悶嘔惡,舌苔白膩,脈弦滑?!夺t(yī)學心悟》中的半夏白術(shù)天麻湯和《圣濟總錄》中的天麻丸以二藥為主治偏頭痛,眼目昏花?熏或頭目眩暈,起坐不能者。
半夏配黃連,辛開苦降。
半夏辛散苦燥溫通,性質(zhì)沉降,長于燥脾濕化痰濁,降胃氣止嘔吐,又能辛散消痞結(jié);黃連苦寒降泄,清泄胃熱而燥濕,以開中焦氣分之熱結(jié)。兩藥配對,寒熱互用以和其陰陽,辛開苦降以調(diào)其升降。且清熱無礙祛濕,燥濕又無妨清熱,有相輔相成之妙用,共奏清熱化痰,散結(jié)止嘔之功。臨床用于濕熱痰濁,郁結(jié)不解,胸脘滿悶,痰多黃稠,苔黃膩,脈弦滑;寒熱互結(jié)、氣機失暢所致的心下痞悶,按之作痛;胃熱嘔吐,或干嘔痰少?!秱摗分械男∠菪販渣S連、半夏配瓜蔞合用治療痰火互結(jié),心下痞硬,按之痛。
半夏配黃芩,脾肺同治。
半夏辛溫性燥,入脾胃二經(jīng),功能化飲祛痰,和胃止嘔;黃芩苦寒,入肺經(jīng),苦燥肺中之痰,寒清肺中之熱。兩藥合用,脾肺同治,既杜生痰之源,又清貯痰之器,源清流潔,痰化肺清,濕去逆降之功顯矣。臨床用于痰熱壅肺,肺氣上逆之咳嗽痰多色黃者;痰熱痞結(jié),氣逆不降之嘔吐。《袖珍方》中的黃芩半夏丸即以二藥治上焦有熱,咳嗽生痰。
半夏配石膏,寒溫并用。
半夏辛散苦燥溫通,性質(zhì)沉降,長于燥脾濕而化痰濁,降胃氣而止嘔,為治濕痰、氣逆嘔吐,胸脘痞滿之良藥;石膏辛甘大寒,入于肺胃二經(jīng),為清泄肺胃實熱之要藥。兩藥配對,寒溫并用,既清泄肺胃之熱,又化痰降逆止嘔、止咳,有肺胃同治之妙用。莫枚士云:“胃熱犯肺者之治,當半夏石膏并用也?!迸R床用于胃熱濕阻,胃氣上逆所致脘腹痞悶,惡心嘔吐等癥;痰熱壅肺所致的咳嗽氣喘,黃痰粘稠等;肺胃俱熱或胃熱犯肺而喘嘔并見者?!秱摗分械男∏帻埣邮鄿允?、半夏配桂枝、麻黃等合用,治療內(nèi)飲化熱,外感風寒,咳而上氣,煩躁而喘的肺脹證。
半夏配夏枯草,調(diào)和肝胃。
半夏化痰濁,消痰散結(jié),通降和胃。藥理研究認為半夏有良好的鎮(zhèn)靜和安定作用。夏枯草宣泄肝膽郁火,暢利氣機之運行,補養(yǎng)厥陰。兩藥合用,宣散肝火,化痰濁,調(diào)和肝胃,順接陰陽。臨床用于痰火郁結(jié)的各種病證。
半夏配麥冬,和胃降逆。
半夏辛溫而燥,燥濕健脾,化痰降逆;麥冬甘苦微寒,養(yǎng)陰益胃,潤肺清心,滋而不膩。兩藥合用,潤肺胃而降逆氣,清虛熱而化痰濁,潤而不膩,燥不傷陰。但麥冬用量須大半夏一倍以上,始能取得和胃降逆止嘔之功。臨床用于熱病傷津、肺胃陰虛及肺癰、肺痿等病。《傷寒論》中載有竹葉石膏湯。
半夏配干姜,溫肺化飲。
半夏辛溫而燥,為燥濕化痰、溫化寒痰之要藥。干姜辛熱,主歸肺、脾、胃經(jīng),有溫肺化飲之功,既能溫散肺中寒邪而利肺氣之肅降,使水道通調(diào)而痰飲可化?熏又能溫脾胃去濕濁而絕生痰之源。兩者合用,對痰濁阻肺、咳嗽氣喘之證最宜。臨床用于寒痰阻肺,咳嗽氣喘,咳痰清稀之癥?!督饏T要略》中的半夏干姜散以二藥等分為末治干嘔吐逆,吐涎沫?!镀諠健分械陌胂耐枰源硕幹尉猛虏恢埂?/p>
半夏配皂莢,祛痰開竅。
風痰之證多為積痰生熱。積熱氣升則引動內(nèi)風,痰隨氣上升則清竅蒙蔽。半夏辛溫有毒,功專燥濕化痰;皂莢辛溫有小毒,辛散走竄,具祛痰、搜風、開竅之力,善治風痰壅盛、官竅阻閉之證。兩藥合用,可使皂莢得半夏之佐則祛痰之力大增,祛風痰、開官竅之功更著。共奏祛痰降氣開竅之功,痰去則氣降,氣降則風息,清竅自開。臨床用于中風痰厥之卒然昏迷、口噤不開、喉中痰聲漉漉;痰濕壅滯、胸悶咳喘、痰多、質(zhì)粘難出。
半夏配秫米,和胃安眠。
半夏辛溫,燥濕化痰而降逆和胃,能陰陽和表里,使陽入陰而令安眠;秫米甘微寒,健脾益氣而升清安中,制半夏之辛烈。兩藥合用,一瀉一補,一升一降,具有調(diào)和脾胃,舒暢氣機的作用,使陰陽通,脾胃和,可入眠,為治“胃不和,臥不安”的良藥。臨床用于治療脾胃虛弱,或胃失安和之夜寢不安?!秲?nèi)經(jīng)》有載半夏秫米湯。
半夏配甘遂,消痰瀉飲。
半夏辛溫,燥濕化痰,降逆化飲,和暢氣機,為燥無形痰濕之上品;甘遂苦寒性降逆,破氣行水,善行腸間經(jīng)隧之飲邪,為瀉有形水飲之專藥。兩藥合用,相輔相成,飲下痰消,邪衰而病愈。臨床用于飲留胃腸,脈伏,其人欲自利,利后反快,雖利心下續(xù)結(jié)滿?!秱摗分械母仕彀胂臏远帪橹髦瘟麸嫛?/p>
半夏配厚樸。
力可專通暢中焦,引其他諸藥(理氣藥)力專于調(diào)中焦之痞與氣滯,治療食積,積滯;以及中焦之痰濁,濕熱;此二藥為有效,增效之品。此得之臨床應(yīng)用總結(jié)。
半夏的副作用
半夏又名:三葉半夏;半月蓮;三步跳;地八豆;守田;水玉;羊眼。半夏為中國植物圖譜數(shù)據(jù)庫收錄的有毒植物,其毒性為全株有毒,塊莖毒性較大,生食0.1—1.8g即可引起中毒。對口腔、喉頭、消化道粘膜均可引起強烈刺激;服少量可使口舌麻木,多量則燒痛腫脹、不能發(fā)聲、流涎、嘔吐、全身麻木、呼吸遲緩而不整、痙攣、呼吸困難,最后麻痹而死。有因服生半夏多量而永久失音者。
重要:治療半夏中毒,用生姜搗汁服下,其毒解。
宜忌配伍
《本草經(jīng)集注》:“射干為之使。惡皂莢,畏雄黃、生姜、干姜、秦皮、龜甲。反烏頭?!?/p>
《藥性論》:“忌羊血、海藻、飴糖。柴胡為之使。”
《醫(yī)學入門》:“凡諸血證及自汗、渴者禁用?!?/p>
張元素:“諸血證及口渴者禁用。孕婦忌之,用生姜則無害?!?/p>
一切血證及陰虛燥咳、津傷口渴者忌服。
半夏的食用方法
半夏瀉心湯
出處:
《傷寒雜病論》
分類:
和解劑,調(diào)和腸胃
組成:
半夏(15克),黃芩(9克),干姜(9克),人參(9克),炙甘草(9克),黃連(3克),大棗(4枚)。
方訣:
半夏瀉心參芩連,干姜草棗一并添;寒熱互結(jié)心下痞,和胃降逆病自痊。
功用:
寒熱平調(diào),消痞散結(jié)。
主治:
寒熱錯雜之痞證。心下痞,但滿而不痛,或嘔吐,腸鳴下利,舌苔膩而微黃。(本方常用于急慢性胃腸炎、慢性結(jié)腸炎、慢性肝炎、早期肝硬化等屬中氣虛弱,寒熱互結(jié)者。)
半夏粥
主料:稻米100克。
輔料:半夏6克,黃芩6克,干姜5克,甘草5克,人參5克,棗(干)10克。
調(diào)料:白砂糖20克。
做法:
(1)將以上半夏、黃苓、干姜、炙甘草、黃連、人參、大棗,一同放入藥罐內(nèi);
(2)加入適量清水煎煮20分鐘后去渣留汁;
(3)將大米洗干凈后置于鍋內(nèi),倒入煎好的藥汁及適量清水;
(4)用武火煮30分鐘后,加入白糖即成。
半夏白術(shù)天麻湯
組成:半夏9克,白術(shù)12克、天麻6克、陳皮6克、茯苓15克、甘草3克、生姜2片、大棗3個。
主治:高脂血癥引起的脾胃氣虛、痰涎內(nèi)停、虛風上攪,以致頭眩眼黑、惡心煩悶、氣促上喘、心神不安、目不敢開、頭痛如裂、身重如山、四肢麻木、不能安睡等。
用法:日服一劑,每劑水煎2次,合并2次煎液,300——400毫升,分2次溫服。
半夏厚樸湯
組成:半夏一升(12g),厚樸三兩(9g),茯苓四兩(12g),生姜五兩(15g),蘇葉二兩(6g)。
用法:以水七升,煮取四升,分溫四服,日三夜一服。
主治:梅核氣:咽中如有物阻,咯吐不出,吞咽不下,胸膈滿悶,或咳或嘔,舌苔白潤或白膩,脈弦緩或弦滑。
功用:行氣散結(jié),降逆化痰.
生半夏、清半夏、姜半夏、京半夏的區(qū)別
(一)植物來源不同
半夏、法半夏均為天南星科半夏屬植物半夏Pinellia ternata (Thunb.) Breit.的干燥塊莖。
水半夏為天南星科梨頭尖屬植物鞭檐梨頭尖Typhonium flaglliforme (lodd) BL的干燥塊莖。
(二) 加工炮制所用輔料有別
生半夏,不用炮制輔料,將原藥材揀凈雜質(zhì),篩去灰屑即可。
清半夏,是生半夏用20%的白礬為輔料經(jīng)過炮制而得。
姜半夏,是生半夏用生姜25%,白礬12.5%為輔料經(jīng)過炮制而得。
京半夏,是生半夏用芒硝6%,姜粉2%,麻黃5%,桂支1.5%,小茴香3%,南坪細辛1%,石灰15%,甘草25%,皂角6%,白礬6%為輔料經(jīng)過炮制而得。
法半夏,是生半夏用甘草15%,生石灰10%為輔料,經(jīng)過炮制而得。
水半夏,僅有制水半夏一種規(guī)格。是生水半夏用生姜18%,白礬20%為輔料經(jīng)過炮制而得。
(三) 形狀特征不同
生半夏,呈類球形,有的稍偏斜,直徑1——1.5厘米。表面類白色或淺黃色,頂端有凹陷的莖痕,周圍密布麻點狀根痕,下面鈍圓,較光滑,質(zhì)堅實,斷面潔白,富粉性。氣微,味辛辣麻舌而刺喉。
清半夏,其形同生半夏。但質(zhì)脆,斷面略呈角質(zhì)樣。味微澀,微有麻舌感。
姜半夏,其形同生半夏。但表面棕色或棕褐色,質(zhì)硬脆,斷面淡黃色,常具角質(zhì)樣光澤。氣微香,味淡,微有麻舌感,嚼之略粘牙。
京半夏,其形同生半夏。但外表黃色或金黃色,顆粒大小均勻,質(zhì)脆,內(nèi)心黃色。無麻味。
法半夏,呈類球形或破碎成不規(guī)則的顆粒狀。表面淡黃色、黃色或棕黃色,質(zhì)較松脆或硬脆,斷面黃色或淡黃色,顆粒者質(zhì)稍硬脆。氣微,味淡略甘,微有麻舌感。
水半夏,多呈斜矩圓形,上端有凸起的葉痕及芽痕,下端略尖似梨頭,呈黃白色,角質(zhì)狀。微有麻辣感。
(四) 效用有別
半夏的四種炮制規(guī)格,法半夏,水半夏的功效有異,不能偏廢和盲目濫用,需“辨證施治,審證用藥”。
生半夏,辛溫有毒,生用對口腔、喉頭和消化道粘膜有強烈刺激性,可致上述部位腫脹,疼痛,失音,流涎,呼吸困難,甚至窒息而死。偏重于祛風,散瘀,消癤腫,多外用。內(nèi)服用于治療惡性腫瘤。
如:攻癌奪命湯治驗錄[李可志經(jīng)驗],就用生半夏來治多種惡性腫瘤,竟獲奇效。其方的組成是:海藻、甘草、木鱉子、鱉甲、白花蛇舌草、夏枯草、重樓、海蛤殼、黃藥子、生半夏、生姜、玄參、牡蠣各30克,浙貝母15克,山茨菇、山豆根各10克,全蝎12只,蜈蚣4條,雄黃1克,研粉吞服;用生半夏粉3份,面粉1份混勻外敷治療頸部淋巴結(jié)炎;用生半夏粉外敷治療雞眼;用生半夏粉15克,斑蝥5克浸泡200毫升白灑中,一周后可敷治療頭癬。
姜半夏,善于和胃止嘔,祛寒痰,鎮(zhèn)咳,蠲飲。
如:生姜半夏湯,來源于《金匱要略》卷中,用姜半夏9克,生姜汁15克,用于治療胸中似喘不喘,似嘔不嘔,似噦不噦,徹心中憒憒然無奈者。風痰上攻,頭旋眼花,痰壅作嗽,面目浮腫,取其姜半夏和胃化飲,降逆止嘔之功。
清半夏,長于清風痰,化飲,散胸痞,降逆止咳。
如:半夏白術(shù)天麻湯中的半夏就用清半夏為佳,配用天麻、茯苓、橘紅、白術(shù)、甘草以燥濕化痰,平肝息風。治療風痰上擾,眩暈頭痛,胸悶嘔惡,舌苔白膩,脈弦滑等。
京半夏,偏重于健胃化痰。
如:半夏瀉心湯中的半夏就要用京半夏為好,配用黃芩、干姜、人參、炙甘草、黃連、大棗以和胃降逆,開結(jié)除痞。治療胃氣不和,心下痞滿不痛,干嘔或嘔吐,腸鳴下痢,舌苔薄黃而膩,脈弦數(shù)。
法半夏,溫性低,長于祛痰止咳,除濕濁等。如:荷葉知母茶方中就用法半夏,其方的組成是荷葉15克,法半夏20克,茯苓20克,陳皮15克,甘草5克,生姜3片,知母15克,具有健脾利濕,理氣化痰之功。用于治療產(chǎn)后虛胖有效。
水半夏,具有燥濕化痰止咳之功,但無降逆止嘔之效。多用于治療咳嗽痰多、支氣管炎?;抵箍人胂目纱姘胂模糜诮的嬷箛I,消痞散結(jié)時水半夏不能代半夏用。
綜上所述:半夏、法半夏與水半夏,雖來源相同或相近,但其加工炮制方法不同,臨床運用有別,價格差別大,水半夏是半夏和法半夏的偽品,若把半夏稱為法半夏或法半夏稱為半夏仍按假藥論處。在中藥飲片的生產(chǎn)、經(jīng)營、使用環(huán)節(jié)中絕不能統(tǒng)稱為“半夏”,絕不能混淆、代用,唯利是圖,須以《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典》為標準,以《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品管理法》為準繩,準確定名,辨證運用,合理定價,才能確保臨床運用安全有效。
(五) 半夏和水半夏不能互代
不少藥店在調(diào)配中藥處方時,有用水半夏代替半夏的現(xiàn)象,這是錯誤的。作為用藥的患者,或代患者購藥的家屬,購藥時應(yīng)問清藥店營業(yè)員,所配藥方中到底是半夏還是水半夏,以避免不必要的麻煩。
半夏為天南星科植物半夏的干燥塊莖,具有燥濕化痰、降逆止嘔、消痞散結(jié)、消腫止痛、解毒抗癌之功效。主要用于治療痰多咳喘、嘔吐反胃、胸脘痞悶、梅核氣及癰腫痰核等癥。
水半夏為天南星科植物戟葉犁頭尖的干燥塊莖,其藥材正名為犁頭尖,分布于廣西、廣東、貴州、云南、福建、江西、湖南等省區(qū)。該藥原為南方民間用藥,有散瘀、止血、消腫、解毒之功效。主要用于治療跌打損傷、外傷出血、乳癰、疔瘡、瘰疬、疥癬及毒蛇咬傷等癥。
20世紀70年代后,由于半夏資源減少及用量增加,商品供應(yīng)不足,便從主產(chǎn)地開始以犁頭尖(水半夏)代半夏藥用。到20世紀80年代初,中藥材市場開放,水半夏便充斥市場,以其價格低廉之優(yōu)勢很快普及全國代半夏使用。
水半夏(犁頭尖)究竟能否代半夏藥用?從相關(guān)資料可得出結(jié)論:由上??茖W技術(shù)出版社出版的李家實等主編的《中藥鑒定學》(普通高等教育中醫(yī)藥類規(guī)劃教材)第216頁附注說明:“水半夏與半夏不同,不能代半夏使用”。故水半夏(犁頭尖)為半夏之偽品,不能代半夏藥用。而且截至目前,《中國藥典》只收載有半夏,并沒有收入水半夏一藥。
上一頁全文完(共 24825 字) 展開全部內(nèi)容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pianfang/90049.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quán),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quán)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luò),轉(zhuǎn)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quán)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
上一篇: 黨參的作用與功效,黨參的吃法
下一篇: 甘露消毒丹方歌,有哪些作業(yè)和功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