橘皮竹茹湯
出自《金匱要略》
【組成】 橘皮二斤(15g) 竹茹二升(15g) 大棗三十枚(5枚) 生姜半斤(9g) 甘草五兩(6g) 人參一兩(3g)
【用法】 上六味,以水一斗,煮取三升,溫服一升,日三服。
【功用】 降逆止呃,益氣清熱。
【主治】 胃虛有熱之呃逆。呃逆或干嘔,虛煩少氣,口干,舌紅嫩,脈虛數(shù)。
【方歌】 橘皮竹茹治嘔逆,人參甘草棗姜齊,胃虛有熱失和將,久病之后更相宜。
【方解】 呃逆之證,皆因胃氣不能和降而起,但有寒熱虛實之分。本方證因胃虛有熱,氣逆不降所致。胃虛宜補,有熱宜清,氣逆宜降,故立清補降逆之法。方中橘皮辛溫,行氣和胃以止呃;竹茹甘寒,清熱安胃以止嘔,皆重用為君藥。人參甘溫,益氣補虛,與橘皮合用,行中有補;生姜辛溫,和胃止嘔,與竹茹合用,清中有溫,共為臣藥。甘草、大棗助人參益氣補中以治胃虛,并調藥性,是為佐使藥。諸藥合用,補胃虛,清胃熱,降胃逆,且補而不滯,清而不寒,對于胃虛有熱之呃逆、干噦,最為適宜。
【運用】
1.辨證要點:本方為治療胃虛有熱嘔逆之常用方。臨床運用以呃逆或嘔吐,舌紅嫩,脈虛數(shù)為辨證要點。若因實熱或虛寒而致者,則非所宜。
2.加減運用:若胃熱嘔逆兼氣陰兩傷者,可加麥冬、茯苓、半夏、批杷葉以養(yǎng)陰和胃;兼胃陰不足者,可加麥冬、石斛等以養(yǎng)胃陰;胃熱呃逆,氣不虛者,可去人參、甘草、大棗,加柿蒂降逆止呃。
3.現(xiàn)代運用:本方常用于妊娠嘔吐,幽門不完全性梗阻,膈肌痙攣及術后呃逆不止等屬胃虛有熱者。
【附方】
丁香柿蒂湯(《癥因脈治》): 丁香(6g) 柿蒂(9g) 人參(3g) 生姜(6g)(原書未著用量)用法:水煎服。功用:溫中益氣,降逆止呃。主治:胃氣虛寒。呃逆不已,胸痞脈遲者。
【文獻摘錄】
1.原方主治:
《金匱要略·嘔吐噦下利病脈證治》:“噦逆者,橘皮竹茹湯主之?!?/p>
2.方論選錄:
吳昆《醫(yī)方考》卷3:“大病后,呃逆不已,脈來虛大者,此方主之。呃逆者,由下達上,氣逆作聲之名也。大病后則中氣皆虛,余邪乘虛入里,邪正相搏,氣必上騰,故令呃逆。脈來虛大,虛者正氣弱,大者邪熱在也。是方也,橘皮平其氣,竹茹清其熱,甘草和其逆,人參補其虛,生姜正其胃,大棗益其脾。”
王子接《絳雪園古方選注》卷中:“橘皮湯治嘔噦,橘皮竹茹湯治噦逆。嘔者,張口有物有聲;噦者,撮口有聲無物。若嘔噦四肢厥冷,乃胃中虛冷,陰凝陽滯,主之以陳皮、生姜,辛香溫散,開發(fā)胃陽,而嘔噦自止。若噦逆無寒證,明是胃虛,虛陽上逆,病深聲噦,當重用橘皮通陽下氣,臣以竹茹清胃中虛火,又不涉寒涼,佐以參、甘、姜、棗奠安胃氣,御逆止噦。病有虛實,治有淺深,勿謂病深聲噦為難治之候也。”
【臨床報道】
本方加減消除腫瘤患者化療期間的消化道反應。將41例患者隨機分為中西藥組和西藥組,西藥組用維生素B6、滅吐靈常規(guī)治療,中西藥組在用西藥的基礎上加橘皮竹茹湯煎劑內服,結果中西藥組除1例無效外,其余20例均順利通過化療,與單純西藥組相比,療效顯著優(yōu)于西藥組(P<0.05)。[徐祖德.中西藥聯(lián)用治療腫瘤化療消化道反應的觀察。黑龍江中醫(yī)藥 1991;(3):19]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pianfang/90218.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轉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
上一篇: 金鈴子散方歌,有哪些作用和功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