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易中是以成象的乾和效法的坤這一對矛盾,表明了生生之道是建立在陰陽五行思想基礎(chǔ)上的。成象的陰陽,成物的五行,陰陽和五行兩者密切聯(lián)系,不可或分。陰陽是一對矛盾,五行是矛盾的屬性。五行中的五行相生是矛盾的同一性;五行中的五行相勝(或稱相克)是矛盾的斗爭性。過去一般學(xué)者錯誤地認為陰陽學(xué)說和五行學(xué)說是兩個不同的系統(tǒng),并且認為先有陰陽說,后來到了戰(zhàn)國時期才有五行說。
其實,在殷商時期就有了陰陽五行思想。這種思想是在天文歷法高度發(fā)展的基礎(chǔ)上產(chǎn)生的。
首先,歷法計時,需要支干。殷代已有支干,這是為甲骨卜辭所證實的。支干中包含陰陽五行。殷人所奉祀先公就是支干:自契至振七世為陰陽五行,將十二支約而為七:陰陽各得一支,五行各得二支。上甲六示為天干。周人也繼承了這種信仰。周以后稷為始祖,其下十二公為地支。文王十子為天干。
又殷人在先王的世系中有七甲,即:上甲、大甲、小甲、開甲、陽甲、沃甲、祖甲。上甲為陽,祖甲為陰,其余五甲為五行。上甲居上方,為天。祖甲居下方,為地。其余五甲居?xùn)|、中、南、西、北五方。馬王堆漢墓帛畫中天上、地下、人間三界的宗教信仰,淵源于殷代的七甲祀典,應(yīng)該是無可置疑的歷史事實。
《易經(jīng)》中包含陰陽的乾卦系統(tǒng)三十二卦,又有包含五行的坤卦三十二卦。迄今《易經(jīng)》中包含五行,尚未得到易學(xué)家的公認,那么,《易傳》中關(guān)于陰陽五行的論述無人提到,也就不足為奇了。
《左傳》(文公七年)說:“水、火、金、木、土、谷謂之六府?!边@里所講的就是乾坤六子,相當(dāng)于八卦中的坎、離、兌、震、艮、巽。谷物代表萬物的種子。由陰陽五行的作用,構(gòu)成種子,種子發(fā)芽生長而成萬物。
《系辭傳》說:《易經(jīng)》里包含產(chǎn)生萬物的這些根本因素。但《系辭傳》只是使用隱語,不肯明言陰陽五行?,F(xiàn)將原文抄錄如下:
《易》與天地準,故能彌綸天地之道?!c天地相似,故不違。知周乎萬物,而道濟天下,故不過。旁行而不流(留),樂天知命,故不憂C安土敦乎仁,故能愛。范圍天地之化而不過。曲成萬物而不遺。通乎晝夜之道而知。故神無方而易無體。天地具有陰陽五行,《易經(jīng)》也包含陰陽五行,所以說:“《易》與天地準”,“與天地相似而不違”。“知周乎萬物而道濟天下”指火;“范圍天地之化”指水。水火不相射,故兩者皆“不過”?!芭孕卸涣簦瑯诽熘?,故不憂”指金。金作騎,箭離弓弦,樂而無憂?!鞍餐炼睾跞?,故能愛”指木。仁指果仁?!扒扇f物而不遺”指土?!巴ê鯐円怪蓝敝腹龋ㄙ銥楣?,亦為木)?!断缔o傳》說:“剛?cè)嵴?,晝夜之象也。”晝有日,曰為箭;夜有月,月為弓。晝夜之象,象征弓箭,故晝夜之道即射道。種子或果仁發(fā)芽,如同射箭,此之謂知(智)。水火不相射以水火為弓箭的隱語。種子未到發(fā)芽的時候,不能發(fā)射火箭,而必須有弓(水)節(jié)制它。這就是“水火不相射”的緣故。
有了樹木,有了谷物,又需要冶煉金屬、砍伐樹木和收割谷物。陰陽五行說中乂包含了冶金業(yè)。水生木,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這一過程就是水生木以后,用木作燃料,去燃燒礦土,冶煉金屬,使之由固體變?yōu)橐后w。
如上所說,周易中的陰陽五行思想的內(nèi)容是十分豐富的,特別要提出的有:
1.陰陽五行思想是萬物生成的理論基礎(chǔ);
2.以日月的關(guān)系象征弓與箭的矛盾統(tǒng)一,從而以射箭之道比喻正確的思想方法論。陰陽五行思想既有宇宙論的意義,又有方法論的意義。這種思想方法就是最古的(但不是什么“樸素的”)唯物辯證法。
3.以日比箭,以月為弓,象征人類社會的漁獵經(jīng)濟階段。以射箭比喻植物種子發(fā)芽滋長,象征人類社會的農(nóng)業(yè)經(jīng)濟階段。以構(gòu)成萬物的五個元素發(fā)生的過程比喻冶煉金屬的工序,象征人類社會進入了銅器時代。陰陽五行思想充分反映了殷周之際高度的青銅器文化。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qimenjichu/40273.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quán),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quán)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luò),轉(zhuǎn)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quán)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
上一篇: 陰陽的概念與八卦的合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