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guān)于《系辭》著作年代的上限,我們可以將其與《中庸》一書的思想內(nèi)容作一比較。近人由于疑古思潮的影響,多認為《中庸》是秦漢時期的作品,20世紀90年代湖北荊門門郭店楚簡的出土,證實了《中庸》出于子思。值得我們注意的是:《文言》《系辭》恰恰在很多地方與《中庸》一致。茲作一比較:
1.《中庸》:“君子依乎中庸,遁世不見知而不悔。唯圣者能之?!薄段难浴?“不易乎世,不成乎名,遁世無悶,不見是而無悶。樂則行之,憂則違之,確乎其不可拔,潛龍也?!?/p>
二者都提到了“遁世”。 《中庸》發(fā)揮孔子“人不知而不慍”的君子之道,實有頌揚孔子圣者之意;《文言》則借對龍德的歌頌講了君子所應(yīng)該具有的曠達品質(zhì)。二者比較,似是《文言》進一步闡發(fā)了《中庸》的思想。
2.《中庸》: “故君子之道:本諸身,征諸庶民,考諸三王而不繆,建諸天地而不悖,質(zhì)諸鬼神而無疑,百世以俟圣人而不惑....仲尼祖述堯舜,憲章文武;上律天時,下襲水土。辟如天地之無不持載,無不覆幬;譬如四時之錯行,如日月之代明?!?/p>
《文言》: “夫大人者,與天地合其德,與日月合其明,與四時合其序,與鬼神合其吉兇?!?/p>
二者皆肯定“鬼神”。《中庸》肯定以孔子為代表的君子之道合“天地”“鬼神”“四時”“日月”之德,《文言》則說《乾》卦之“大人”具備此四德。
3.《中庸》:“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薄段难浴?“君子學以聚之,問以辨之,寬以居之,仁以行之。”《中庸》講了“道問學”的五個環(huán)節(jié),
《文言》在襲用的時候?qū)ⅰ皢枴薄氨妗焙隙鵀橐?,但卻漏掉了孔子頗為強調(diào)的“思”的環(huán)節(jié)。
4. 《中庸》:“庸德之行,庸言之謹,有所不足,不敢不勉?!?/p>
《文言》:“ 庸言之信,庸行之謹,閑邪存其誠,善世而不伐,德博而化?!?/p>
《中庸》講“庸言”“庸德”,《文言》講“庸言”“庸行”,且《中庸》的中心思想在于“誠”,《文言》一并借用了過來。
5.《中庸》:“鬼神之為德,其盛矣乎!視之而弗見,聽之而弗聞,體物而不可遺。使天下之人齊明盛服,以承祭祀。洋洋乎如在其上,如在其左右。”
《系辭》:“ 精氣為物,游魂為變,故知鬼神之情狀....此所以成變化而行鬼神也...人謀鬼謀,百姓與能?!?/p>
《中庸》出于崇尚祭祀的目的而言“鬼神”,《系辭》出于推崇易占的目的而言“鬼神”,《系辭》“鬼神”思想當來源于《中庸》。
6.《中庸》:“禮儀三百,威儀三千,待其人而后行。故日:茍不至德,至道不凝焉?!?/p>
《系辭》:“既有典常,茍非其人,道不虛行?!?/p>
《中庸》所講的“禮儀”“威儀”, 就是《系辭》所講的“典?!保叨颊J為這需要得人得道才能推行。
7.《中庸》: “國有道,其言足以興;國無道,其默足以容?!?/p>
《系辭》:“君子之道,或出或處,或默或語?!?/p>
《中庸》分說國家有道、無道時君子或言、或默兩種情況,《 系辭》則將其合而為一。
8.《中庸》:“子日:回之為人也,擇乎中庸,得一善,則拳拳服膺而弗失之矣。”
《系辭》:“子日:顏氏之子,其殆庶幾乎!有不善未嘗不知,知之未嘗復行也。”
《中庸》是從顏回擇善方面說的,《系辭》是從顏回去不善方面說的,二者在思想上是一致的。由之可見,《文言》《系辭》的著作年代當介于子思、莊子之間,約當戰(zhàn)國中期;在學派特色上則基本體現(xiàn)了儒家思想傾向。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qimenjichu/40703.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quán),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quán)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luò),轉(zhuǎn)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quán)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
上一篇: 《文言》當成書于《彖》《小象》之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