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文言》《系辭》當作于戰(zhàn)國中期
上文已述,從《文言》對于爻位說的理解上看,其當成書于《彖》《小象》之后。我們再將《彖》與《文言》中的相似文句作一比較:
《乾.彖》:“大哉乾‘元’,萬物資始,乃統(tǒng)天。云行雨施,品物流形。大明始終,六位時成,時乘六龍以御天。乾道變化,各正性命。保合太和,乃‘利貞’。首出庶物,萬國咸寧?!?/p>
《文言.乾》:“乾‘元’者,始而‘亨’者也?!憽撸郧橐?。乾始能以美利利天下,不言所利,大矣哉!大哉乾乎!剛健中正,純粹精也。六爻發(fā)揮,旁通情也。時乘六龍,以御天也。云行雨施,天下平也?!?/p>
二者比較,《文言》有襲用、拆分《彖》文句的痕跡。如將“大哉乾元”,拆分成“乾元者”“ 大矣哉!大哉乾乎”;將“時乘六龍以御天”,拆成“時乘六龍,以御天也”;將“云行雨施,品物流形”“萬國咸寧”,改成“云行雨施,天下平也”,很明顯,“品物流形”緊接“云行雨施”要順暢、自然得多。另外,《彖》言“性命”,《文言》則言“性情”,“性情”-詞的出現(xiàn)當晚于“性命”,并輔之以“精氣”說釋天,都可見《文言》的創(chuàng)作在《彖》之后。
另外,從《文言》的內(nèi)容來看,它專門論述乾坤兩卦卦爻辭的內(nèi)容,特別是對于乾卦,三次反復(fù)陳述六爻的意義,亦可見其帶有匯集眾說的性質(zhì),這當是《彖》和《小象》流行以后的產(chǎn)物。
關(guān)于《系辭》,為什么說其著作年代要晚于《彖》和《小象》呢?這由《系辭》與《彖》《小象》 解《易》體例的繼承關(guān)系可以看出。
《彖》是逐卦來解釋卦義和卦辭的,《小象》 是逐爻來解釋爻辭的;而《系辭》則與它們不同,集中討論了《周易》一書的性質(zhì)、內(nèi)容、作用諸方面的問題,是屬于通論性質(zhì)的著作。如果沒有《彖》《小象》 對《易經(jīng)》所作的象數(shù)上的構(gòu)建,《系辭》就成了無源之水、無本之木。下面從.二者的繼承與發(fā)揮兩個方面具體論述之。
關(guān)于爻的“剛?cè)嵴f”?!跺琛贰缎∠蟆?認為陽爻是剛,陰爻是柔,直接用“剛?cè)帷眮斫庹f卦爻辭。而《系辭》則進一步追尋“剛?cè)嵴f”內(nèi)蘊的哲理:
天尊地卑,乾坤定矣。卑高以陳,貴賤位矣。動靜有常,剛?cè)釘嘁?。方以類聚,物以群分,吉兇生矣。在天成象,在地成形,變化見矣。是故剛?cè)嵯嗄?,八卦相蕩?/p>
只有在人們熟練運用“剛?cè)嵴f”解《易》之后,才會去論述“剛?cè)帷闭f所蘊涵的義理。再如《系辭》:剛?cè)嵯嗤?,變在其?....柔者,立本者也。
這是進一-步將“剛?cè)帷弊鳛椤吨芤住返牧⒇灾荆J為剛?cè)醿韶车幕ハ嗤埔?,才形成了《周易》的變易之道。如果沒有《彖》《小象》 大量運用“剛?cè)帷庇^念解釋卦爻辭,并構(gòu)建了解《易》的體例,《系 辭》談何論述“剛?cè)帷敝?
關(guān)于“爻位說”?!跺琛贰缎∠蟆?將一卦六爻視為初、二、三、四、五、上六位,并提出了“當位說”“中位說”“應(yīng)位說”等各種解《易》體例。尤其是《小象》,因其是專門對六十四卦六爻的解釋,所以,除了特別推崇“當位說”“中位說”,對初位、.上位的卦辭特點也特別注意,對于卦爻六位的意義可謂闡發(fā)到了極致?!断缔o》則一方面確立了六爻的概念,提出了六爻的意義所在,如《系辭》日:
八卦成列,象在其中矣。因而重之,爻在其中矣。
這是說,只有在一一個六畫卦,各“畫”才稱得上“交”。又日:
《易》之為書也,廣大悉備。有天道焉,有人道焉,有地道焉。
兼三才而兩之,故六。六者非它也,三材之道也。道有變動,故日爻。爻有等,故日物。物相雜,故日文。文不當,故吉兇生焉。
這是進一步闡釋了一卦六爻的哲理依據(jù),認為其中蘊涵有天地人三才之道;并且進一-步闡述了吉兇與爻位的關(guān)系,因爻位有等差,若事物的文理處置不當,就會產(chǎn)生吉兇不同的結(jié)果。很顯然,這是對《彖》《小象》“爻位說”的深化。另- -方面,《系辭》對卦爻六位意義的論述,也顯然是本之于《彖》《小象》,如《系辭》日:
《易》之為書也,原始要終,以為質(zhì)也。六爻相雜,唯其時物也。
其初難知,其上易知,本末也。初辭擬之,卒成之終。若夫雜物撰德,辯是與非,則非其中爻不備。噫!亦要存亡吉兇,則居可知矣。知者觀其彖辭,則思過半矣。二與四同功而異位,其善不同,二多譽,四多懼,近也。柔之為道,不利遠者。其要無咎,其用柔中也。三與五同功而異位,三多兇,五多功,貴賤之等也。其柔危,其剛勝耶?
若非《彖》《小象》對爻辭的解釋、分析在前,《系辭》恐怕很難對“初、二、三、四、五、上”六爻特點作出如此系統(tǒng)而準確的揭示。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qimenjichu/40701.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quán),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quán)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luò),轉(zhuǎn)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quán)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
上一篇: 《大象》與《彖》的關(guān)系分析
下一篇: 《文言》《系辭》與《中庸》的對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