賈誼特別重視“ 道術(shù)”,《新書》中專門有《道術(shù)》篇以闡述“道”與“術(shù)”:
道者所道接物也,其本者謂之虛,其末者謂之術(shù)。虛者,言其精微也,平素而無設(shè)諸也;術(shù)也者,所從制物也,動靜之數(shù)也。凡此皆道也....術(shù)者,接物之隊。凡權(quán)重者心謹于事,令行者必謹于言,則過敗鮮矣。此術(shù)之接物之道也者。其為原無屈,其應(yīng)變無極,故圣人尊之。
可見,就賈誼的思想來說,講求明道而尚術(shù)。他深受戰(zhàn)國時期《易傳》或《易說》的影響,認為“術(shù)”,對于人主圣君來講就是治理天下之道術(shù),對于智者賢才來說就是修身行事之道術(shù)?!兑住分g(shù),體現(xiàn)了一種智或圣的法則。如“同類相感”之術(shù),《文言》日:
子日:“同聲相應(yīng),同氣相求;水流濕,火就燥;云從龍,風從虎;圣人作而萬物睹;本乎天者親上,本乎地者親下,則各從其類也?!?/p>
賈誼對此有明顯的借鑒,《新書●胎教》:
文王請除炮烙之刑而殷民徙,湯去張網(wǎng)者之三面而二垂至,越王不頹舊冢而吳人服,以其所為順于人也。故同聲則處異而相應(yīng),意和則未見而相親,賢者立于本朝,而天下之士相率而趨之。
此處所言“同聲相應(yīng)”意和相親”,天下人以類相感、相察之術(shù),
明顯是受了《說卦》感應(yīng)理論的影響。文中后面還敘述了管仲同聲于鮑叔牙,以證明賢者同聲于賢者;敘述了姜太公同聲于微子、比干,以證明圣人同聲于圣人,可見,賈誼認為《易》之術(shù),既體現(xiàn)了智,又體現(xiàn)了圣,是智與圣的統(tǒng)一?!缎聲翊呵铩?
故愛出者愛反,福往者福來。《易》日:‘
“鳴鶴在陰,其子和之?!浯酥^乎!故日:‘天子有道,守在四夷;諸侯有道,守在四鄰?!?/p>
此外還引用了《中孚●九二》爻辭,以說明同類相感之理。再如“慎言慎行”的處世觀?!断缔o》強調(diào)君子要慎言行,日:言行,君子之樞機。樞機之發(fā),榮辱之主也;言行,君子之所以動天地也,可不慎乎?這對賈誼也有很深的影響,《新書. 大政上》:
夫一出而不可反者,言也;一見而不可得掩者,行也。故夫言與行者,知愚之表也,賢不肖之別也。是以智者慎言慎行,以為身福;愚者易言易行,以為身災(zāi)。故君子言必可行也,然后言之;行必可言也,然后行之。鳴呼!戒之哉!戒之哉!行之者在身,命之者在人,此福災(zāi)之本也。
賈誼的“智者慎言慎行,以為身福;愚者易言易行,以為身災(zāi)”之語,不正是對《系辭》“ 言行,榮辱之主也”的詮釋嗎?《易》之術(shù),正是智者當選擇的立身行事的法則。
再如“慎微慎積”的立身行事法則?!断缔o下傳》強調(diào)君子要謹小慎微,警惕平常之所“積”:
善不積不足以成名,惡不積不足以滅身。小人以小善為無益而弗為也,以小惡為無傷而弗去也,故惡積而不可掩,罪大而不可解。
賈誼《新書》中有《審微》篇,對《系辭》的思想有所發(fā)揮:
善不可謂小而無益,不善不可謂小而無傷。非以小善為一足以利天下,小不善為一足以亂國家也。當夫輕始而傲微,則其流而令于大亂,是故子民者謹焉。
他將“小善”“小惡”上升到治國理民的高度。關(guān)于“積”的思想,賈誼更是有著深刻的認識,《漢書●賈誼傳》載賈誼奏疏曰:
安者非一日之安也,危者非一日之危也,皆以積漸然,不可不察也。人主之所積,在其取舍。以禮義治之者,積禮義;以刑罰治.之者,積刑罰。
賈誼提出,天下的安危治平與否,是一個平時“積漸”的結(jié)果,積禮義得禮義之天下,積刑罰則得刑罰之天下。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qimenjichu/40727.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quán),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quán)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luò),轉(zhuǎn)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quán)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
上一篇: 《易》之理:天與人的統(tǒng)一
下一篇: 賈誼易學的時代意義探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