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極系統(tǒng)遺存太極圖
太極系統(tǒng)由太極球、太極圈、乾坤圈三模型組成,三模型表示宇宙的整體結構、運行方式、運行軌道、陰陽變化的基本原理。太極球表示整體結構,太極圈表示整體結構的內涵,乾坤圈表示整體結構的外延,三者結合表示宇宙萬物的基本形態(tài),是人類創(chuàng)造的最早的字宙萬物的系統(tǒng)楔型。這套系統(tǒng)模型,在上古時期逐漸失傳。據《尚書?顧命》記載,周初尚有天球作為傳國之寶保存于最高統(tǒng)治者的寶庫之中,說明周初僅存太極球模型,太極圈模型和乾坤圈模型已經失傳。周初以后,被稱為天球的太極球模型也無人提及了,但是,到了漢代卻有張衡發(fā)明了渾天儀,渾天儀當是天球的改進,而天球則是太極球模型的改進品或精制品。“球”字從玉求聲,說明周初的天球是玉制太極球模沏,因為周初是中國文字的完善齊備階段,許多文字是在周初定形定聲定義的,最早的典籍簡策也出現在周初。商殷時期只是文字的草創(chuàng)階段,許多文字的作法還很不統(tǒng)一,還沒有達到定形定聲定義的階段,這可從后世發(fā)現商殷甲骨文字得到證明。渾天儀的發(fā)明,說明天球或有關天球的資料傳到漢代,張衡是見到了天球或有關天球的資料才發(fā)明渾天儀的。也許有人認為,既然遠古人能發(fā)明創(chuàng)造表示宇宙的系統(tǒng)模型,漢代的張衡也就能發(fā)明創(chuàng)造渾天儀,又何必一定要見到了天球或有關天球的資料才能發(fā)明渾天儀呢?張衡還發(fā)明了候風地動儀,又是見到了什么才發(fā)明候風地動儀的呢?要知進遠古人的發(fā)明創(chuàng)造不是一人一次完成的,而是許多人在漫長的歲月中接力完成的。一項超出日??梢宰矫秶衷⒁飧哌h的發(fā)明創(chuàng)造,單靠一個人的智意和想象,是難以完成的。別說是漢代的張衡,就是現代的科學家,不接觸和利用前人的經驗和成果,即使是一項簡單的發(fā)明創(chuàng)造,也是無法設想和完成的。渾天儀不會是張衡獨自一人的首創(chuàng),至于候風地動儀則比渾天儀現實得多,只要見過一個圓柱體木棒兩端是平面又不太長,就可以直立在一個平面上,當平面底座受到某個方向沖擊波的影響而產生微小的位移時,木棒就會向那個方向倒去,將這個木櫸立于封閉的容器中,按八方位設木棒例向的通道,通道中有八方位容器外龍口可張的杠桿,木櫸倒向某一方向,觸動杠桿,龍口張開,口內所含小珠落入下面蟾蜍口中,指示那個方向發(fā)生了地震。這就是候風地動儀的原理和構造,所需智慧和想象,并不十分抽象和高遠,有了前人許多經驗和成果知識的張衡,是可以獨自發(fā)明創(chuàng)造的,因此,它是張衡的發(fā)明創(chuàng)造,而渾天儀只能是張衡的摹仿改造。其后,就無人知道遠古時期有過表示宇宙萬物的太極系統(tǒng)模型了。但在一些易學典籍中,卻有宇宙一太極,萬物亦各為一太極的理論在廣泛流傳,證明遠古時期確實有過太極系統(tǒng)模型,只不過失傳了而已。太極系統(tǒng)模型失傳了,還有什么遺存可作證據呢?有的,那就是被人稱為“陰陽魚”的太極圖和演示太極圈和乾坤圈的演示法。分別介紹如下:
遺存太極球模型和太極圈模型的綜合圖
太極球模型和太極胞模型的綜合圖就是太極閣。所謂綜合圖,并非遠古人有意將兩個模型的形象綜合在一起畫出的圖,而是遠古人在發(fā)明圖畫之初,只能畫出太極球模型和太極圈模型的平面圖,不會畫它們的立體圖。兩個模型的平面圖完全一樣,畫不出兩樣來,所以成了一個圖。這一個圖表示的是兩個不同的模型,也許應叫兩個模型的重合圖,叫綜合圖也可以,所以就叫綜合圖了。叫什么是不重要的,重要的是應當知道它表示的是太極球和太極圈兩個不同的模型。這兩個模型,一個是球,一個是圈,從名稱上就可以知道它們有很大的差別。那為什么它們的平面圖又完全一樣了呢?因為太極球和太極圈的圓心和直徑相同,太極圈的內圓直徑又接近于零,太極球和太極圈的陰陽面在平面圖上也一樣,所以,它們的平面圖就完全一樣了。太極球和太極圈模型雖然失傳了,但它們的平面重合圖或綜合圖總箅是流傳下來了。流傳下來的圖就叫太極圖,幾乎所有的中國人都知道或見過這個圖,而且都認為它是中國最古老最貧有哲理性的圖,古代典籍中多有提到“太極”這,一名稱的。有人說它是伏羲氏畫的,有人說它是燧人氏畫的,究競是誰畫的,已難考定。說它是遠古之末或上古之初的人畫的,總不會錯。因為圖很簡單,那時的中國已有最初的圖畫,這樣的圖是幽得出來的。問題是那時的人為什么要畫出這樣一個圖來?畫出它來有什么用處或意義?最初的圖畫都是寫實的,它寫的實又是什么呢?這些問題是需要后人去認真思考認真研究才能明白的。因此,這個圖就成了后人的研究對象,也成了后人的研究結果的有力證據。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qimenjichu/40754.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絡,轉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
下一篇: 太極太極圖系統(tǒng)宇宙模型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