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是中國儒家典籍中的一部,記錄了戰(zhàn)國時(shí)期思想家孟子的治國思想和政治策略,是孟子和他的弟子記錄并整理而成的?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睹献印吩谌寮业浼姓加泻苤匾牡匚?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孟子·離婁章句上
本篇開始出現(xiàn)短章
,長篇大論減少。內(nèi)容涉及政治和為人處事的各個(gè)方面,以論“仁”的為最多。全篇原文共28章。【第一章】不以規(guī)矩
,不能成方圓【原文】
孟子曰:“離婁之明
、公輸子之巧,不以規(guī)矩,不能成方圓; 師曠之聰,不以六律,不能正五音;堯舜之道,不以仁政,不 能平治天下。今有仁心仁聞而民不被其澤,不可法于后世者,不 行先王之道也。故曰,徒善不足以為政,徒法不能以自行。《詩》 云:‘不愆不忘,率由舊章。’遵先王之法而過者,未之有也。圣 人既竭目力焉,繼之以規(guī)矩準(zhǔn)繩,以為方圓平直,不可勝用也;既 竭耳力焉,繼之以六律正五音【譯文】
孟子說:“即使有離婁那樣好的視力,公輸子那樣好的技巧
【第二章】仁得天下,不仁則失
【原文】
孟子曰:“三代之得天下也以仁
【譯文】
孟子說:“夏商周三代獲得天下是由于仁,失去天下是由于不 仁.諸侯國家的興衰存亡也是由于同樣的原因
。天子不仁,不能 夠保有天下;諸侯不仁【第三章】行有不得
【原文】
孟子曰:“愛人不親
【譯文】
孟子說:“愛別人卻得不到別人的親近
【第四章】人有恒言
,天下國家【原文】
孟子曰:“人有恒言
,皆曰,‘天下國家?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譯文】
孟子說:“人們有句口頭語
,都說‘天下國家。’天下的基礎(chǔ) 是國,國的基礎(chǔ)是家,家的基礎(chǔ)是個(gè)人?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第五章】水清濯纓
,水濁濯足【原文】
孟子曰:“不仁者可與言哉?安其危而利其菑
,樂其所以亡 者。不仁而可與言,則何亡國敗家之有?有孺子歌曰:‘滄浪之 水清兮,可以濯我纓太甲》曰:《公孫丑上》(3?4)已引過這句話
,可參見。【譯文】
孟子說:“不人的人難道可以和他商議嗎?他們對(duì)別人的危險(xiǎn) 心安理得
,從別人的災(zāi)難中牟利,把導(dǎo)致家破國亡的事當(dāng)作樂趣。 不仁的人如果可以和他商議,那怎么會(huì)有國亡家破的事發(fā)生呢?從 前有個(gè)小孩子唱道:‘滄浪的水清呀,可以洗我的帽纓;滄浪的水 濁呀,可以洗我的雙腳?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第六章】為淵驅(qū)魚
【原文】
孟子曰:“桀紂之失天下也,失其民也
;失其民者,失其心也。 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 民矣;得其心有道:所欲與之聚之,所惡勿施,爾也。民之歸仁 也,猶水之就下、獸之走壙也。故為淵驅(qū)魚者,獺也;為叢驅(qū)爵者,鹯也;為湯武驅(qū)民者,桀與紂也。今天下之君有好亡者,則 諸侯皆為之驅(qū)矣。雖欲無王,不可得已。今之欲王者,猶七年之 病求三年之艾也。茍為不畜,終身不得。茍不志于仁【譯文】
孟子說:“桀和紂之所以失去天下
【第七章】自暴自棄
【原文】
孟子曰:“自暴者,不可與有言也
【譯文】
孟子說:“自己糟蹋自己的人
【第八章】不要舍近求遠(yuǎn)
【原文】
孟子曰:“道在邇而求諸遠(yuǎn)
【注解】
邇:近
【譯文】
孟子說:“本來很近的路,卻偏偏要跑老遠(yuǎn)去求
【第九章】真誠是立身之本
【原文】
孟子曰:“居下位而不獲于上
【譯文】
孟子說:“在下位的人
【第十章】眼睛是心靈的窗戶
【原文】
孟子曰:“存乎人者,莫良于眸子
【注釋】
存:察。瞭:明。眊(mao):不明
,蒙眊。廋 (sou):藏匿。【譯文】
孟子說:“觀察一個(gè)人
,再?zèng)]有比觀察他的眼睛更好的了。眼睛不能掩蓋一個(gè)人的丑惡。心中光明正大,眼睛就明亮;心中不光明正大,眼睛就昏暗不明,躲躲閃閃。所以,聽一個(gè)人說話的時(shí)候,注意觀察他的眼晴,他的善惡真?zhèn)文芡睦镫[藏呢?”【第十一章】嫂溺
,援之以手【原文】
淳于髡 曰:“男女授受不親
,禮與?”孟子曰:“禮也
?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曰:“嫂溺,則援之以手乎
?”曰:“嫂溺不援
,是豺狼也。男女授受不親曰:“今天下溺矣
,夫子之不援,何也?” 曰:“天下溺,援之以道;嫂溺,援之以手——子欲手援天下 乎?”【注釋】
淳于髡(kun):齊國著名辯士
,曾在齊威王、齊宣王和梁惠王的朝廷 做官。事跡見于《戰(zhàn)國策?齊策》、《史記?孟荀列傳》、《史記?滑稽列 傳》等。②權(quán):本指秤錘,衡量輕重。引申為衡量輕重而變通處理,即 變通之意。【譯文】
淳于髡問:“男女之間不親手遞接?xùn)|西
,這是禮的規(guī)定嗎?”孟子說:“是的
?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淳于髡又問:“那么,假如嫂嫂掉在水里
,小叔子用手去拉她 嗎?” 孟子說:“嫂嫂掉在水里而不去拉,這簡直是豺狼!男女之間 不親手遞接?xùn)|西,這是禮的規(guī)定;嫂嫂掉在水里,小叔子用手去 拉她,這是通權(quán)達(dá)變?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淳于髡說:“現(xiàn)在整個(gè)天下都掉在水里了
,先生不去救援,這 又是為什么呢?”孟子說:“整個(gè)天下掉在水里了
【第十二章】毀譽(yù)不必太在意
【原文】
孟子曰:“有不虞之譽(yù),有求全之毀
【譯文】
孟子說:“有意料不到的贊譽(yù),也有過分苛求的詆毀
【第十三章】好為人師的毛病
【原文】
孟子曰:“人之患在好為人師?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p>
【譯文】
孟子說:“人的毛病在于喜歡做別人的老師
【第十四章】不孝有三,無后為大
【原文】
孟子曰:“不孝有三
,無后為大。舜不告而娶,為無后也。君子以為猶告也?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譯文】
孟子說:“不孝的情況有三種
,其中以沒有后代的罪過為最大.舜沒有稟告父母就娶妻,為的就是怕沒有后代。所以,君子認(rèn)為他雖然沒有稟告,但實(shí)際上和稟告了一樣?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第十五節(jié)
孟子曰:“存乎人者,莫良于眸子
。眸子不能掩其惡。胸中正,則眸子了焉;胸中不正,則眸子眊焉。聽其言也【譯文】
孟子說:“觀察一個(gè)人
第十六節(jié)
孟子曰:“恭者不侮人
【譯文】
孟子說:“為人謙恭的人不會(huì)欺侮他人
第十七節(jié)
淳于髡曰:“男女授受不親
【譯文】
淳于髡說:“男女之間不親手傳遞接受東西
孟子曰:“禮也?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p>
【譯文】
孟子說:“是禮制
曰:“嫂溺則援之以手乎
【譯文】
淳于髡說:“如果嫂嫂掉入水中
曰:“嫂溺不援
【譯文】
孟子說:“嫂嫂淹入水中不伸手去救
曰:“今天下溺矣
【譯文】
淳于髡說:“如今天下百姓都淹入水中
曰:“天下溺
【譯文】
孟子說:“天下百姓都淹入水中,要想救援
第十八節(jié)
公孫丑曰:“君子之不教子
【譯文】
公孫丑說:“君子不親自教育兒子,這是為什么呢
孟子曰:“勢不行也
【譯文】
孟子說:“這在情勢上是不行的
第十九節(jié)
孟子曰:“事孰為大
?事親為大;守孰為大?守身為大。不失其身而能事其親者,吾聞之矣;失其身而能事其親者,吾未之聞也。孰不為事?事親,事之本也;孰不為守?守身【譯文】
孟子說:“侍奉之事
,什么最大?侍奉父母最大。操守之事,什么為最大?守住自身最大。沒有喪失操守又能很好侍奉父母的人,我聽說過。喪失了自身操守又能很好地侍奉父母親的,我沒有聽過。誰不做侍奉人的事呢?侍奉父母,是侍奉之事的根本;守住自身,是操守之事的根本。曾子奉養(yǎng)他的父親曾皙,每餐一定有酒有肉,撤走飯菜的時(shí)候,一定請示‘把剩下的飯菜送給誰?’曾皙如果問‘還有沒有剩余?’必然回答說‘有?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第二十節(jié)
孟子曰:“人不足與適也
,政不足間也。惟大人為能格君心之非。君仁莫不仁,君義莫不義,君正莫不正。一正君而國定矣。”【譯文】
孟子說:“那些當(dāng)權(quán)的小人不值得去指責(zé)
,他們的政事也不值得去非議。惟有那些高智慧的大人能糾正國君思想上的錯(cuò)誤。國君仁,便沒有人不仁;國君義,便沒有人不義;國君正,便沒有人不正。一旦端正了國君,國家便安定了。”第二十一節(jié)
孟子曰:“有不虞之譽(yù)
,有求全之毀。”【譯文】
孟子說:“有意料不到的贊美
,也有苛求完美的詆毀。”第二十二節(jié)
孟子曰:“人之易其言也
,無責(zé)耳矣。”【譯文】
孟子說:“人總是輕易的發(fā)表言論
,是因?yàn)樗麤]有責(zé)任心罷了?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第二十三節(jié)
孟子曰:“人之忌,在好為人師
【譯文】
孟子說:“人們的毛病,在于總是喜歡充當(dāng)別人的老師
第二十四節(jié)
樂正子從于子敖之齊。樂正子見孟子
【譯文】
樂正子隨同王子敖到了齊國。樂正子去見孟子
曰:“先生何為出此言也?”
【譯文】
樂正子說:“先生為什么說這樣的話呢
曰:“子來幾日矣
【譯文
孟子說:“你來了幾天了
曰:“昔者
【譯文】
孟子說:“前些日子
?那么我說這樣的話,不是正合適嗎?”曰:“舍館未定?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譯文】
樂正子說:“我是因?yàn)樽〉目蜕徇€沒有找好
。”曰:“子聞之也
,舍館定,然后求見長者乎?”【譯文】
孟子說:“你曾聽說過
,要等客舍找好后,才來求見長輩的嗎?”曰:“克有罪
?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p>【譯文】
樂正子說:“是我的錯(cuò)。”
第二十五節(jié)
孟子謂樂正子曰:“子之從于子敖來
【譯文】
孟子對(duì)樂正子說:“你這次跟隨王子敖來,只不過為了吃喝而已
第二十六節(jié)
孟子曰:“不孝有三
【譯文】
孟子說:“不孝的情況有三種
第二十七節(jié)
孟子曰:“仁之實(sh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