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人孔子不但是一位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而且還是一位養(yǎng)生學家。歷史記載,孔子73 歲去世,那個時代,不僅生活水平差,而且還缺衣少藥,人均平均壽命尚不能達到30歲,而孔老夫子卻能享年72歲,可謂長壽了。
孔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學,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痹诳鬃拥囊簧?,基本上是以每十歲為人生的一個階段。這里,我們從人體氣血盛衰的角度來談孔子的一生,反映孔子一生的身體、心靈變化過程,其實這也是所有人的身心的演變周期。不同的生命階段、生命周期應該怎樣養(yǎng)生?讓我們看一看孔夫子提出的人生“三戒”。
君子有三戒:少之時,血氣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壯也,血氣方剛,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氣既衰,戒之在得。
人生“三戒”是孔子根據(jù)人生三個階段不同的身體氣血特點,提出的養(yǎng)生基本原則,概述了在人生的不同階段應該如何養(yǎng)生,其主要內(nèi)容是:
(一)少之時,血氣未定,戒之在色
青少年時期,氣血未定,是發(fā)育不成熟,能量尚不充足的時期。什么是影響青少年發(fā)育的主要因素呢?中醫(yī)認為,是腎精。
腎精是人體生命的原始物質(zhì),能決定生殖能力盛衰。人出生之后,腎精漸充,各臟腑組織隨之生長壯大;至壯年,腎精不斷充盛,身體發(fā)育達到極致,隨后隨著年齡增長逐漸衰退。腎中精氣的盛衰變化,使得人體生命活動呈現(xiàn)出生長壯老的規(guī)律性變化。
中醫(yī)歷來以養(yǎng)精作為健康長壽的重要方法之一。少年之時,腎氣逐漸強盛,雖已具備生殖能力,但是生理結(jié)構(gòu)尚處為發(fā)育成熟,即所謂的“血氣未定”,過早沉湎色欲之中,易耗損腎精,縱欲過度,耗傷腎精,必致髓海空虛,耳竅失于充養(yǎng),可見腰膝酸軟、耳鳴、耳聾、頭暈目眩,會影響身體的正常發(fā)育與健康;可見“少之時,戒之在色”,是大有裨益的。
朱熹也對該句提出見解,說血氣,形之所待以生者,血陰而氣陽也。得,貪得也。隨時知戒,以理勝之,則不為血氣所使也。范氏曰:“圣人同于人者血氣也,異于人者志氣也。血氣有時而衰,志氣則無時而衰也。少未定、壯而剛、老而衰者,血氣也。
(二)及其壯也,血氣方剛,戒之在斗
壯年之時,血氣正盛,身體發(fā)育完全,精力充沛,是好勝善斗的年齡,“斗”,并非一味爭強斗狠,不愿服輸,內(nèi)心算計,激烈競爭等都是在“斗”。
《素問?靈蘭秘典論》說:“肝者,將軍之官,謀慮出焉”。中醫(yī)認為,人的精神活動與肝的疏泄功能有密切的關(guān)系。肝失疏泄,人就容易出現(xiàn)精神抑郁、多愁善感、胸悶、脅部脹痛等癥狀;疏泄太過,則會心煩氣躁、頭暈、失眠多夢等。肝失疏泄,還會導致氣機阻滯,若氣郁日久化火,火邪傷陰,嚴重者可導致肝陽上亢,從而肝風內(nèi)動,引發(fā)中風。壯年之人,身體強健,精力旺盛,本是大干一番事業(yè),追逐自己夢想的好時候,若一味地好勝善斗,終會勞傷身體,影響健康,所以,壯年之人,應平心靜氣,和諧寬容,“戒之在斗”。
李鴻章在《十律之一》中寫道,“丈夫只手把吳鉤,意氣高于百尺樓”,在這種情況下,有不合自己心意的人或事出現(xiàn),自然免不了爭斗??鬃犹岢龅摹敖涠贰?,不是不去拼搏,而是指控制自身的意氣或者火氣,自身太強硬,對人對己都會造成傷害,倒不如退一步,取一個中間點合作共贏更為實際。個人能力再強大,離開團隊也無用武之地,不去爭斗,團結(jié)他人,才會走更遠。青春年少的時候,人們的身體發(fā)育還不成熟,應該要注意保養(yǎng)身體,不能迷戀色欲,要節(jié)控情欲
(三)及其老也,血氣既衰,戒之在得
“得”字指的是“貪得”。人生步入老年,血氣逐漸衰退,特別應該注意順應天道,安其天命,切忌貪心不足,欲望過多,因此應該“戒貪”“戒得”。
為什么老年人要特別戒“貪得”呢?因為人在年輕的時候,會從社會上獲取到友誼、財富、情感、榮譽等很多東西,然而欲望是無窮的,越多越想多,越富越想富,最后就會累于“得”。
人到老年,身體各項功能都開始衰退,對名譽、金錢、地位的追求以及這些巨大利益所帶來的刺激,對老年人身體來說,是很難承受的。
“血氣既衰”這幾個字不僅有生理上的意義,也有心理上的意義。老年人年輕時服務(wù)社會,貢獻自己的力量,步入老年后應該學會返璞歸真,放空心靈,享受家庭和社會的回饋。而“得”,是人的欲望的表現(xiàn),欲望是無底洞,會吞噬老年人本該擁有的恬淡安適的生活。
我們國家現(xiàn)在正逐步走進老齡化社會,老齡人口持續(xù)增多,所以,除了身體健康,老年人的心理健康和情感需求更應該引起我們的關(guān)注。這幾年來,社會上各種針對老年人群的騙局層出不窮,可仍然有不少老年人上當受騙。因為老年人是一個特殊的群體,進入老年期,生理機能逐步下降,開始出現(xiàn)健康問題,因此為健康擔憂,怕生病,怕離開這個世界,所以老年人成為了社會上諸多騙局的欺騙對象;另外,社會地位發(fā)生轉(zhuǎn)變,老年人不再是社會的中流砥柱,心理上出現(xiàn)巨大落差,若再缺少家庭成員的尊重和關(guān)愛,很多老年人會把精力集中在一些瑣碎小事上,甚至心理上性格上出現(xiàn)極端固執(zhí)現(xiàn)象,甚至對子女出現(xiàn)逆反心理。這些都給騙子們提供了騙取錢財?shù)臋C會。
從社會發(fā)展和老年人心理的角度來說,人一旦上了年紀,退休是必然的,要舍去過去的社會生活和社會角色。這時,老年人一定要在心態(tài)上做一番調(diào)整,客觀地重新審視和認識自己。如果仍不能從容放下過去的社會角色,或者在心理上仍然追求名利和物欲,其結(jié)果只能是自尋煩惱。老年時,機體已經(jīng)衰弱,再竭力去追求名譽、金錢和地位,甚至貪婪無度,挖空心思地謀取不法利益,就會大傷元氣,損身折壽,于家庭,于社會,均百害而無一利。所以,老年人要“戒之在得”。
總而言之,“三戒”就指戒色,戒斗,戒得。孔子的“三戒”警告人們,青春年少的時候,人們的身體發(fā)育還不成熟,應該要注意保養(yǎng)身體,不能迷戀色欲,要節(jié)控情欲;壯年的時候,正值血氣方剛,身體強健,容易沖動,爭強好勝,意氣用事,容易導致體內(nèi)氣血紊亂,此時不要打架斗毆,否則既不利于生理健康,又容易損傷人的心理健康;年老時,人的氣血俱衰,精力不濟,體質(zhì)逐漸虛弱,此時身心不要過度勞累,要看淡名利,懂得取舍之道,對自己的欲望有所收斂。換言之,人在生命中的各個階段都不能放縱自己的欲望,需要節(jié)制。正如朱熹所言“隨時知戒,以理勝之,則不為血氣所使也”,不為血氣所使,就能調(diào)和體內(nèi)的陰陽平衡,達到健康長壽。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rujia/140918.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quán),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quán)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luò),轉(zhuǎn)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quán)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
下一篇: 跟孔子學學君子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