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摩穴位:脾俞穴,胃俞穴,中脘穴,氣海穴
糖尿病是一種由遺傳基因決定的全身慢性代謝性疾病。其基本病理為分泌的胰島素相對或絕對不足,而導致糖、脂肪和蛋白質代謝的紊亂。其典型癥狀可概括為“三多一少”,即多尿、多飲、多食及體重減少。糖尿病是危害人類健康最廣泛的疾病之一,見于任何年齡,女性早期糖尿病可出現外陰瘙癢及月經不調等癥狀。
特效穴位:
1、按揉胰俞穴
位置:在背部,當第8胸椎棘突下,左右2橫指寬處。
按摩方法:兩手握拳,用中指的掌指關節(jié)突起點于胰俞穴,順時針按揉約2分鐘,以局部酸脹感為度。
功效:主治急、慢性胃炎,胃、十二指腸潰瘍,胃神經癥,急、慢性胰腺炎,神經性嘔吐、膈肌痙攣、支氣管炎、胸膜炎、肋間神經痛、帶狀皰疹、糖尿病、慢性咽炎。
2、按揉脾俞穴
位置:第11胸椎棘突下,左右2橫指寬處。
按摩方法:取坐位或立位,雙手中指分別按于兩側脾俞穴(拇指附著在肋骨上),用力按 揉30?50次;或握拳用食指掌指關節(jié)突按揉穴位;或握空拳揉擦穴位30?50次,擦至局部有熱感為佳。
功效:治療胃痛、腹脹、腹瀉、嘔吐、痢疾、便血、糖尿病、低血壓等。
3、按揉胃俞穴
位置:第12胸椎棘突下,左右2橫指寬處。
按摩方法:取坐位或立位,雙手中指分別按于兩側胃俞穴,用力按揉30?50次;或握拳用食指掌指關節(jié)突按揉穴位;或握空拳揉擦穴位30?50次,擦至局部有熱感為佳。
功效:治療一切消化系統(tǒng)疾病,對糖尿病、低血壓等慢性疾病也有很好的療效。
4、按揉中脘穴
位置:胸骨下端和肚臍連接線中點處。
按摩方法:取坐位或仰臥位,用食指或中指向下按壓中脘穴半分鐘,然后順時針方向按揉約2分鐘,以局部有酸脹感為佳。
功效:治療消化系統(tǒng)疾病,如便秘、腹脹、腹瀉、腹痛、腸鳴、吞酸、嘔吐等,此外對因氣血不足引起的眩暈、耳鳴、低血壓、糖尿病等也有很好的療效。
5、按揉氣海穴
位置:肚臍下約2橫指寬處。
按摩方法:中指指端放于氣海穴,順時針方向按揉2分鐘,揉至發(fā)熱時療效佳。
功效:治療腹痛、腹脹、便秘、腹瀉、糖尿病,婦女月經不調、痛經、閉經,男子陽痿、早泄、遺精等。
6、點按足三里
位置:脛骨外側,在膝眼下方約3橫指寬處。
按摩方法:取坐位,用雙手的拇指尖,分別按于兩側足三里穴,徐徐用力,持續(xù)1分鐘。
功效:具有促進胃腸消化與吸收、促進糖原代謝、增強體質等作用。
局部按摩:
摩腹:取仰臥位,兩手掌重疊著力,置于上腹部,從左向右,自上而下,反復摩動約10分鐘。操作時手法宜輕柔,力度適宜,以腹部溫熱舒適為度。
捏揉足底:用手捏揉足底內緣第一跖趾關節(jié)下方區(qū)域約5分鐘,此處為足部胰反射區(qū),捏揉時,意念在上腹部,可感上腹部有溫熱舒適感。
足底按摩:
每次按摩30?40分鐘,每日1次,10?15天為1療程。
病理反射區(qū):胰腺、胃、垂體、腎、輸尿管、肺、腎上腺、小腸、升結腸、橫結腸、降結腸、腹腔神經叢等。
1、依次食指扣拳法頂壓胰腺、胃、垂體、腎、腎上腺、腹腔神經叢反射區(qū)各50次,頂壓力度以患者稍覺疼痛為佳。
2、依次拇指推壓法推按小腸、升結腸、橫結腸、降結腸、輸尿管、肺反射區(qū)各50次,拇指推掌法的力度以感到酸脹為宜。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tuina/23237.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系,或有版權異議的,請聯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絡,轉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
上一篇: 腹痛-腹脹按摩部位
下一篇: 膽囊炎按摩部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