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老師曰:今天解讀這一章——
關尹子曰:“如桴扣鼓。鼓之形者,我之有也;鼓之聲者,我之感也。桴已往矣,余聲尚在,終亦不存而已矣。鼓之形,如我之精;鼓之聲,如我之神;其余聲者,猶之魂魄。知夫倏往倏來,則五行之氣,我何有焉?”
太易先生曰:用身心內(nèi)外的蕓蕓萬象比喻棒槌,用身體比喻圓鼓,則有形之生命現(xiàn)象如同棒槌敲擊圓鼓一般。其中,圓鼓的外資形色,比喻我之所擁有的身體;圓鼓發(fā)出的聲音,比喻我之身體接受到的諸多內(nèi)在感覺。棒槌的敲擊行為已經(jīng)逝去了,余音暫時還在,但亦不會長久,最終也將歸于不存在而已。身體生起的感覺也是如此,受到內(nèi)外諸象的干擾而被動生起,隨著時間的流逝,終將不存。
圖片僅作為配圖使用,與原對話場景無關
再說深一點,構成鼓的形狀之物質(zhì),如同構成我的身體之粗精;敲鼓發(fā)出的聲音,如同寄寓在身體上的后天元神;而敲鼓發(fā)出的久久不逝的余音,就像身心被較深干擾留下的痕跡——魂魄;魂魄是后天元神的核心,是身心的深層次記憶痕跡。
不管什么樣的聲音,都是極快地往來、短暫地存在,精神魂魄意五行之氣也是如此,不過是或長或短的虛幻存在。破象功夫做到能破精神魂魄意之象,自然知道,先天元神本來之真我,是從沒有過精神魂魄意五行之氣的存在的。
真我無五行,因槌而有之。
桴,擊鼓之棒槌,喻內(nèi)外前來干擾的諸多“象”。鼓,比喻由粗精構成的形體,包括大腦。鼓被槌敲擊發(fā)出的聲音,比喻包括大腦在內(nèi)的身體對待“象”的刺激而產(chǎn)生的諸多奇妙、神妙的身心反應。這些反應即使已經(jīng)過去,但是會在后天元神的“魂魄”里面留下痕跡,這些痕跡就是元神記憶。
其中,與身體有關的元神記憶,會通過血脈、基因的形式,一代代遺傳;在遺傳的過程中,身體會為了適應這些元神記憶而做出諸多改變,所謂進化和遺傳現(xiàn)象,由此而來。道學稱身體的元神記憶為“魄”。
與心靈相關的元神記憶,道學則稱為“魂”,這些元神記憶不儲存在身體里面,而是儲存在“魂”的胎光里面,一旦身體死亡,胎光攜帶“魂”的全部信息,回歸大道家園。經(jīng)歷動極生靜、靜極生動的過程,一覺而動而入胎,與胎兒身體里面的“魄”相結(jié)合,逐漸又生成爽靈、幽精,于是三魂七魄齊備,成為一個獨有的生命個體。
此個體之獨有性,既表現(xiàn)在身體的形貌之上,更表現(xiàn)在他的包括興趣、愛好、特長在內(nèi)的性格以及智商上,性格與智商,就決定于胎光所儲存的過往世元神記憶。
棒槌擊鼓,當下即可發(fā)生,但是余音尚可繞梁三日,久遠傳播。儲存元神記憶的魂魄亦復如此。其理司空見慣,其事經(jīng)得起考證。至道修煉一旦達至見獨之境界,過往世之元神記憶往往會以內(nèi)景形式成象,潛能、智商會得到高度開發(fā),此時最宜注意,不能逐象而走,更不能沾沾自喜。包括魂魄在內(nèi)的元神記憶,是最難破之象,務必謹慎對待。
從理論上說,過去發(fā)生過的所有事情,我們都能夠記得,只是暫時記不起而已。然而,鼓聲久遠畢竟難以琢磨,猶如宇宙微波背景輻射,去創(chuàng)世已久,已然微乎其微。元神記憶也是至精幻化的五行之氣所構成,不會長久留存。
知“魂魄”之影響,自知“魂魄”亦不可長久,我之為我,來龍去脈,也就清晰了然。不執(zhí)著,不貪戀,不神秘,不虛化,那么,破“我”之象,也就大有把柄了。
轉(zhuǎn)發(fā)請聲明原文地址: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tyxsdy/62153.html.
上一篇: 黃紫檀老師課堂點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