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紫檀老師的三門生命學課程:
原文:
關尹子曰:“死胎中者,死卵中者,亦人亦物,天地雖大,彼固不知。計天地者,皆我區(qū)識。譬如手不觸刃,刃不傷人?!?/p>
太易先生曰:
死于母胎之中或者死于卵蛋之中的生命,它們的未來亦有可能是人類或其他物種。然而,對它們來說,天地雖然廣大,它們本來是不能識別知曉的,對于它們而言,天地乃是虛幻且沒有意義的。其實,計量、辨認所謂的天地的主體,都是我們的區(qū)區(qū)識神在起作用,如果可以把識神去除,則天地對于“我”而言,也是虛幻且無意義的。就好比,手掌不去觸碰刀刃,刀刃是不會傷害到人的。
天地本身皆至精幻化之象,且每個生命,因元神記憶的不同,其“心”中的天地之象,也是各不同,更是幻中之幻。就好像人類可以看到七彩斑斕的天地,而相對而言狗類則如同色盲。人類看到的紫色在狗類看來是藍色,人類看到的紅色在狗類看來是深灰色與黑色,至于橘色、黃色、綠色對于狗類來說,都是視覺盲區(qū)。人類的聽力范疇一般不會高于20 000 Hz,但是狗類可以聽到35 000—45 000 Hz的聲波;對狗而言,人類又像是聾子。
聾者不能聞大音,盲者不能見七色;同樣的“象”,在不同生命的認知里,是不一樣的。站在終極的層次的認知,萬象之差異,由心而起;萬象之破出,由心而滅。
然而,道學是求真務實、變易而又不易的。道學具全最終極的絕對認知觀,同時也具有相對的局部認知觀。道學認識到,不同人在不同階段,破象的能力是有差異的,某個特定個體,對待某種他所還未破除之“象”,該“象”對他而言就是真實的。道學之一個核心精神,就是“求真”。求真,既包括了求最終極的“真”,也包括了在不同階段正視現(xiàn)實,求相對之“真”。
終極為陽,則階段為陰;絕對與相對,亦無非陰陽。有“陽”無“陰”乃是殘缺。只求“終極之真”,沒有對“相對之真”的正確認知與直視,是一種僵死的沒有生命力的低水平的學說,只能錯鑄處處碰壁不懂變通之人。
由此也可見,《易》與道不分,《易經》是生命學的證悟著作,易學是道學和生命學的基礎理論框架與最高指引。
添加至大師兄(微信:17896392836),獲取更多黃紫檀老師著作.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wszjdpf/61858.html.
上一篇: 2-4色數(shù)形方
下一篇: 2-6圣人不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