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辦法讓別人高興,這有什么不對的呢
?可是,如果一個人總是在考慮如何讓別人高興
,做事情前都要考慮一下別人是不是會喜歡自己這么做,那就是一種刻意的取悅了
。喜歡取悅他人的人在人際交往中往往一味放低自己的需求,對他人的要求一味滿足
;甚至在明知自身不能完成的情況下
,都不敢拒絕他人的要求
。
心理學上,把這種建立在別人評價上的安全感稱為“取悅癥”
。“取悅癥”是一種強迫的甚至成癮的行為模式——你對他人的認可上癮了
。取悅者會執(zhí)迷不悟地把自己看成是好人,而且認定別人也是這么看的
。為了始終保持好人形象,你就不能表現出憤怒和不悅
,不管這樣的 情感 表露多么正當。而且
,你會避免批評別人,以免被別人批評
。心理學家把這叫做“沖突避免”(conflict avoidance),你會把對抗和憤怒看做危險的 情感 體驗
。
取悅癥大致分為以下三種類型:
認知型
驅使你取悅于人的動力是這種思維定式:你希望,并且時刻準備著爭取讓每一個人都喜歡你
。而你衡量自尊和定義自我的依據,就是你為他們做了多少
。如果你是一個認知型取悅癥者,那么你就會陷入沉重的自我虧待心態(tài)中
。當你有取悅于人的心態(tài)時,你相信討好能讓你免遭他人的拒絕以及其他刻薄的對待
。
習慣型
一個習慣型取悅癥者會犧牲自己的需求而照顧他人的需求。你會為他人做得太多
,幾乎從來不說“不”
。無論你多么疲于應付
,你也不愿意把事情交給別人去做,你總是獨自承擔所有困難
。
情感 逃避型
對這一類型來說,取悅癥主要是因逃避令人害怕和不安的 情感 而導致的
。從心理學角度來看,討好他人的原因之一可能源于一個人深深的不安全感和擔憂被疏遠
、被拋棄的焦慮感
。說到底,討好別人
,只是為了感受到“我是重要的”。對于 情感 逃避型取悅者來說
,只有順從別人,得到別人的贊許
,他們才會覺得有安全感和存在感。
取悅者給人的感覺雖然是善于關心別人
,對誰都好,好說話
、好辦事,容易滿足對方當下的情緒和需求
,然而,這種壓低自己換來別人暫時的認可的做法并不總是意味著真正的“雙贏”
、“建立長遠的關系”或者“徹底解決問題”。
一方面
,由于長期令自己的情緒處于壓抑之中
,不僅會成為影響自身 健康 的一大禍害,而且他們的內心也積攢了很多的委屈
、抱怨、抑郁
,最終導致退縮、敷衍塞責
,喪失對工作的熱情。另一方面
,違背雙贏策略地滿足對方需求,在工作中
,沒有定位清楚自我與他人的界線,不知道自己可以擁有什么
,責任是什么,往往承擔屬于他人的責任
,而自己真正應該做的卻沒有做到極致。
生活中的“悅他者”不在少數
。他們事事都想著讓別人滿意,對于他人的要求全部予以接受
,而將自己的意愿完全拋在一邊
,而別人卻并不會因此感激他們
。心理學研究表明
,人與人之間的交往本質上是一個 社會 交換的過程,個體只有在付出和獲得成正比的時候
,才會更加珍惜那些所得;如果付出很少的代價就有收獲,那么個體會傾向于不那么珍惜它
。所以,人際交往中
,并不是一味滿足別人的要求就可以獲得友誼。那樣反而可能導致他人對你“悅他”行為的濫用
,覺得你的幫助能輕易獲得,并且非常廉價
,從而并不會在乎你給予他的這些。
另外
,取悅癥會造成心理障礙,阻止你發(fā)出和接受自己的消極 情感
。如果你不能表達消極 情感 ,你的人際關系就會變得不再真實
。你會被看成是平面的紙板人像,而不是立體的
、豐滿的
、多側面的血肉之軀。
為了阻止這種取悅癥的發(fā)展
,需要從行為、思維或 情感 方面的小改變開始
。
首先,你需要拋棄“需要人人都喜歡”這種念頭
。多數有成就的人都不是那種誰都喜歡的類型。這種“拋棄”可以看做是一個巨大的飛躍
。它會讓你的身邊只會圍繞著這樣的人們,他們喜歡的是你本人
,而非你為他們幫的忙
。
其次,在他人提出要求時
,一定要看其是否合理,并考慮自己是否愿意并有能力去提供幫助
。如果這兩個條件都能達到,可以伸出援手
;如果任意一條無法滿足,就可委婉謝絕他人的求助
。當你實在不愿意,違背自己的意愿而取悅別人時
,就說:“我能考慮一下嗎?”跟他們定下一個時間
,到時候你會對請求做出答復。這段時間內
,你完全可以想出拒絕他們的最好辦法。
最后
,你的拒絕可能會讓自己感到后悔,你會覺得自己傷害了別人
。但你必須克服這種想法,坦然地應對接下的局面——事情往往不會如你所想的那么糟
。
取悅別人,那么你在關系里是討好別人
,壓抑自己的,長此以往
,心理會有很多憤怒,需要自我成長,提高自我覺察的能力
,學會取悅自己再取悅別人,把自己放在第一位的人心理更 健康
。
知道自己在取悅了,直接改自己不就行了
?你有這樣好的覺察力,已經是特別棒了
,改掉這個取悅別人的能量,這個過程你會發(fā)現你還有很多點需要突破
,這些都會讓你變成更好的自己,加油
讀書筆記||你不必取悅所有人
核心內容
作者認為
,取悅癥主要可分為三種類型:認知型取悅癥、習慣型取悅癥
、逃避型取悅癥。這三種類型分別對應著不同的心理機制
。不論哪種類型和心理機制,都會給我們的工作和生活帶來高昂成本
,也會影響人格獨立和自我進步。
我們可以嘗試從三個方面調整心態(tài):一、多強調自我意愿和需求;二、懂得并學會拒絕
;三、內化自己的成就感
。
好多人的痛苦來源,不是來自別人的傷害
,而是 來自于他們自己想持續(xù)地做一個完美的好人 。就是想讓所有人都滿意讓
,所有人都喜歡,把別人的需求擺在第一位
,卻總是忽略自己的感受,從而產生了很多心里疾病和心理障礙
。
我們每個人從小都會受到一些創(chuàng)傷,而這些創(chuàng)傷的很多是來自于父母
,那你說是父母故意的嗎?那也肯定不是
,只不過就是他們不懂,都是無意間造成的
,最后對成年以后的自己產生影響。
取悅癥不是一種病
,它只是一種心理傾向,有點兒像拖延癥
,那你說拖延癥是病嗎?它肯定是不算病
。如果你不重視它的話,它就會把人弄得很難受
,就是如果旁邊人不拉一把,他也認識不到這個問題的話
,他就很容易陷入到一個怪圈兒出不來,這個就是取悅癥的一大危害
,它是處于灰色地帶的心理區(qū)域。
取悅癥是很常見的心理狀態(tài)
,只不過我們平時沒有準確的把它表達出來
,如果說你發(fā)現某些情形和自己相似
,那你只是說明有這種傾向罷了
,還千萬不要覺得自己就是有病
。
一、認知型取悅癥
這類取悅癥由三個錯誤觀念引起
,它們分別是:
1.邏輯陷阱
這類人認為,“只要我對別人好
,別人就應該對我好。如果別人對我不好
,那就是我自己不對?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彼麄儍刃牡拿苁冀K指向自己,不指向外部
,不管什么問題都先從自己身上找原因
,陷入邏輯陷阱中。
他們對自己要求特別高
,同時對別人也有很大期望,但從來不把自己的需求明確說出來,覺得這是麻煩別人
,這就導致別人無法滿足他們的高期望
。
當期望落空
,他們又會感到失落、難受
、沮喪,甚至憤怒
。他們對自己的高標準里還有一條:不允許自己表達憤怒。把所有的憤怒情緒都內化作用到自己身上
,造成他們認為這都是自己的錯。
辨識度 :邏輯詞是 應該
、必須
、一定
,對自己持續(xù)的進行情感虐待,習慣用笨蛋啊蠢貨啊這些詞來形容自己
。
他們這種人應該是人見人愛花見花開的類型,可實際上呢
,結果卻恰恰相反,喜歡取悅別人的人
,往往很難相處
,這又是什么道理呢
?
人際關系 :不管是做同事也好,做朋友也好
,做情侶吧
,都是非常的不愉快的
,因為他們對自己和對別人的要求都太高了。
產生原因:它是一種原始的自我保護模式
。
【 案例 】
比如說一個小孩兒
,他如果覺得這個衣柜里面有怪獸
,他害怕
,就自己設立一個條件,睡覺就把燈開著
,這個怪獸呢,他就不會出來傷害
。
再比如說有很多父母離異的家庭里面就可以看到這樣的例子,父母鬧離婚
,因為小孩兒讓他不想讓父母離開啊
,他也沒有辦法控制。于是他就會想
,只要我乖,我只要我什么都聽父母的話
,那么他們就不會分開了,他們會給自己設立一個條件
。
一個孩子到七八歲的時候
,他就會認識到愿望和現實它是有差距的,一到青春期大多數的孩子
,都會把自己腦海中的計劃落實為行動,就說如果他們有什么計劃
,他們就會去看
,而不會去想一些沒有用的東西
。
但是如果在這個過程當中受到了阻礙
,比如說受到了打擊,或者從小就生活在一個極度缺乏別人認可的這么一個環(huán)境下
,兒時這種自我保護的思維,他就會延續(xù)
。小時候害怕衣柜里面有怪獸
,長大之后他們害怕別人的拒絕
,別人的嫌棄
,害怕讓別人討厭,那為了讓別人不拒絕自己不討厭自己
,他們就會去取悅別人
。
2. 別人的需求永遠擺在第一位
有取悅傾向的人像圣人,永遠在無私奉獻
。他們不斷地給予,把最好的給別人
,把不好的留給自己。但其實這種做法在人際交往中并不合適
,當你一味不求回報付出時
,你的動機就會變的可疑
。
【案例】
一個哥們兒莫名其妙的一下對你特別好
,又是給你端茶倒水,給你借錢幫你扛事
,結果他還不要你任何回報,你想給他做點兒什么事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