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關鍵詞:美齒香口
熟地黃 : 20g
枸杞子 : 20g
甘菊花 : 10g
雞脯肉 : 100g
粳米 : 60g
細鹽 : 適量
生姜末 : 適量
味精 : 適量
蔥花 : 適量
將雞脯肉洗凈,剁成肉泥,備用;將熟地黃等3味中藥水煎2次,取汁,備用;粳米洗凈,放砂鍋內(nèi),加入藥汁與雞脯肉,文火煨粥,粥成時,加入細鹽、蔥花、生姜末與味精調(diào)勻,再煮片刻即可。每日1次,當早餐,1次趁熱吃完。每20天為1個療程,間隔5日后可用下1個療程。
……
歸芍地黃丸:即六味地黃丸加當歸、白芍組成。功效養(yǎng)血柔肝。主治肝血不足的病證。
左歸飲(《景岳全書》):由熟地、山藥、祀子、山茱英、獲荃、炙甘草組成。功效養(yǎng)陰補腎。主治腰酸遺泄、盜汗、舌燥咽干、口渴欲飲、舌光紅、脈細數(shù)等真陰不足的病證。
大補陰丸(原名大補丸)(《丹溪心法》): 由熟地黃、龜版、知母、黃柏,加豬脊髓蒸熟,煉蜜為丸。功效滋陰降火。主治肝腎陰虛,虛火上炎所致的病證。
虎潛丸(《丹溪心法》):由熟地黃、龜版、虎骨、知母、黃柏、鎖陽、白芍、干姜、陳皮組成。功效滋陰降火,強壯筋骨。主治腰膝酸楚、筋骨萎軟、腿足瘦弱、步履不便、舌紅少苔、脈細弱等肝腎陰虧的病證。
熟地的副作用
功效再強大的藥物,都是有副作用的。所以,我們在食用熟地的時候,一定要注意其擁有的副作用,判斷自身是否適合服用。
熟地的副作用主要為一點,即是過敏反應。因為熟地中含多種糖類物質(zhì),因其用酒制,偶有病人可能會引起過敏反應。腹瀉、腹痛、疲乏、心悸、面部癢、圓形風團、頸部向軀干及四肢蔓延,皮疹高出皮膚表面,散在分布。所以,我們一定要對癥治療,應用抗過敏藥物。
熟地的食用方法
地黃飲
材料:
熟地黃15克。
做法:
水煎30~60分鐘,取汁,一日內(nèi)分2~3次溫服。主治腰膝酸軟、遺精崩漏、目眩耳鳴之癥。
八珍湯
材料:
熟地黃15克,當歸、白術各10克,茯苓、白芍藥各8克,川芎、炙甘草各5克,人參3克,生姜6克,大棗3克。
做法:
將以上藥物一同放入砂鍋,水煎30分鐘,取汁即可。每日1劑,分2次溫服。
特點:
此湯具有補益氣血的作用,主治面色蒼白、頭暈目眩、食欲減退、心悸怔忡等癥。
首烏地黃粥
材料:
熟地黃15克,制何首烏(炮制后的何首烏)10 克,粳米100克,白糖15克。
做法:
先將熟地黃、何首烏放入砂鍋中,水煎取汁,然后用藥汁熬煮粳米,出鍋前調(diào)入白糖即可。每日早晚食用。
三才燉雞湯
材料:熟地黃30克,人參10克,天門冬20克,大棗10克,生姜2克,母雞500克,食鹽、味精各2克,蔥段、姜片各5 克。
做法:
一同放入雞腹中,加水燉煮,直至肉爛即可。
熟地燉牛肉
材料:
熟地黃30克,牛肉250克,當歸15克,黃芪30克,大棗10克,白芍10克,生姜5克,料酒、醬油各6毫升,食鹽、味精各1克。
做法:
將幾味一同放入鍋中,加水燉至肉爛即可食用。
熟地茶
材料:
熟地黃、麥冬各10克,酸棗仁15克,遠志5克。
做法:
將上述藥物研磨成粗末包入紗布中,把布包置于保溫杯內(nèi),以適量沸水沖泡,加蓋悶20分鐘,即可飲用。
熟地酒
材料:
熟地黃100克,胡麻仁50克,薏苡仁20克,低度白酒800毫升。
做法:
將上述三味藥物研磨后包入紗布中,然后把紗布包置于玻璃瓶內(nèi),密封浸泡15日后即可。每日早晚各飲用一小杯(約10 毫升)。
熟地豬蹄煲
材料:
豬蹄500克,油菜100克,蔥段、姜片各10克,藥包1個(內(nèi)裝熟地20克,酸棗仁10克),料酒10克,精鹽3克,味精1克,胡椒粉0.5克,清湯1000克,芝麻油5克。
做法:
(1)油菜從中間順長剖開。豬蹄治凈,從中間順骨縫劈開,再從關節(jié)處斬成塊,下入沸水鍋中焯透撈出。
(2)沙鍋內(nèi)放入清湯、料酒,下入藥包燒開,下入豬蹄塊、蔥段、姜片燒開,煲至豬蹄熟爛,揀出蔥、姜、藥包用。
(3)下入油菜、精鹽燒開,燉至熟爛,加味精、胡椒粉,淋入芝麻油即成。
熟地羊肉湯
材料:
羊肉(瘦)700克、熟地黃30克、當歸15克、黃芪30克、棗(干)10克、姜10克。
做法:
(1)將洗凈的羊肉切成小塊,用開水焯一下,除去血沫。
(2)羊肉塊放入盛有適量清水的鍋內(nèi),放入生姜、熟地黃、當歸、黃芪,用文火煲三個小時左右。
(3)放入大棗,加入糖、鹽、雞精、味精,攪拌均勻,再用文火煮十五分鐘左右即可。
巴戟熟地酒
材料:
巴戟天60g、熟地黃45g、枸杞子30g、制附子20g、甘菊花60g、蜀椒30g、醇酒1500ml。
做法:
(1)將上述6味藥材一起搗為粗末,放入干凈的器皿中。
(2)倒入醇酒浸泡,密封。
(3)3 、5日后開取,過濾去渣用。
熟地的注意事項
熟地的禁忌
炮制煎煮不可見銅鐵器
《雷公炮制藥性解》云:“采得生地黃,去白皮,磁鍋上柳木甑蒸之,攤令氣歇,拌酒,再蒸,又出令干,勿令犯銅鐵,令人腎消,并白發(fā),男損營,女損衛(wèi)也?!笔斓攸S炮制不可見銅鐵,煎煮亦不可用鐵鍋、鐵壺?!端庤b》:“若犯鐵器,令人腎消?!辟A藏應如《本草從新》言,“味甘如飴,須瓷器收之,以其脂柔喜潤也”。
服食忌蘿卜、三白、諸血等
《本草品匯精要》記載:忌蘿卜、蔥白、韭白、薤白。《要藥分劑》云“忌萊菔、蔥、蒜、諸血”。蓋萊菔子降氣,三白辛竄走氣,影響地黃的滋補作用。諸血為血肉有情之品,恐滋膩太過,故宜禁之。
傷寒家不宜用
傷寒之病,邪從外入,宜疏散而不宜滋補。如《神農(nóng)本草經(jīng)百種錄》言:“又仲景《傷寒》一百十三方,惟復脈用地黃。蓋傷寒之病,邪從外入,最忌滋滯。即使用補,必兼疏拓之性者,方可入劑。否則邪氣向里,必有遺害。今人一見所現(xiàn)之證,稍涉虛象,便以六味湯為常用之品,殺人如麻,可勝長嘆?!?/p>
脾虛痰多氣郁之人慎服
熟地黃味甘,性尤滋膩,脾虛痰多氣郁者慎用?!侗静輳男隆吩疲骸鞍词斓攸S性滯,痰多、氣郁之人,能窒礙胸膈,用宜斟酌?!薄侗静菡饕吩疲骸笆煺咝詼?,若痰多氣郁之人,能窒礙胸膈,當斟酌用之?!薄侗静萃ㄐ费浴笆斓匦詼?,痰多者,恐其泥膈,宜姜汁炒之,以制其滯。更須佐以砂仁、沉香二味,皆納氣歸腎,又能疏地黃之滯,此用藥之權衡也”。
生地和熟地的區(qū)別
地黃可分為生地和熟地兩種,《本草綱目》載:“地黃生則大寒,而涼血,血熱者需用之,熟則微溫,而補腎,血衰者需用之。男子多陰虛,宜用熟地黃,女子多血熱,宜用生地黃?!?。尤其是熟地,藥用“填骨髓,長肌肉。生精血,補五臟,利耳目、黑須發(fā)、通血脈”,確系祛病延年之佳品。
(1)生地黃甘,苦,寒,歸心,肝,腎經(jīng),功用:清熱滋陰,涼血止血,養(yǎng)陰生津。
(2)熟地黃甘,微苦,微溫,歸心,肝,腎經(jīng).功用:補血調(diào)經(jīng),滋陰補腎。
熟地黃是生地黃用黃酒拌悶,曬蒸的復制品,所以功效有別,生的多用于清熱滋陰,熟的多用于養(yǎng)血補腎。
上一頁全文完(共 13812 字) 展開全部內(nèi)容
大家都知道枸杞菊花茶具有清肝明目的作用,夏天到了,喜歡喝茶的朋友經(jīng)常會泡一杯枸杞菊花茶,那么大家知道枸杞菊花茶功效與作用有哪些嗎?下面就為大家詳細介紹枸杞菊花茶功效與作用。
枸杞菊花茶的功效
很多人都喜歡用枸杞和菊花泡茶喝,這兩種東西的使用率是非常高的,這也是大家公認的泡茶好助手,這是因為它們本身自帶的效果,具有清火的作用,很適合上班經(jīng)常熬夜的人喝,枸杞的效果就是更好了,可以有效緩解肝腎不足造成的頭昏耳鳴的癥狀,還和菊花一樣擁有明目的作用,非常適合現(xiàn)在都市的工作人群。
枸杞菊花茶有清肝明目、清熱祛火、降脂降壓、潤腸排毒、緩解眼睛干澀以及視疲勞的功效。菊花和枸杞都是護眼的藥材,對緩解眼睛疲勞、視力模糊有有很好的療效?,F(xiàn)代醫(yī)學研究證明:枸杞有免疫調(diào)節(jié)、抗氧化、抗衰老、抗腫瘤、抗疲勞、降血脂、降血糖、降血壓、補腎、保肝、明目、養(yǎng)顏、健腦、排毒、保護生殖系統(tǒng)、抗輻射損傷等十六項功能。另外,還能起到美白作用,這是因為,枸杞子可以提高皮膚吸收氧分的能力。菊花可清肝明目。兩者配合在一起,一清一補,標本兼顧,對眼睛有明顯的保護作用。
1、養(yǎng)肝明目
枸杞養(yǎng)肝明目,菊花明目,抗電腦輻射,對治療眼睛疲勞,視力模糊有很好的療效,除了涂抹眼睛可消除浮腫之外,平常就可以泡一杯菊花茶來喝,能使眼睛疲勞的癥狀消退,如果每天喝3-4杯的菊花茶對恢復視力也有幫助,不過枸杞菊花茶會有點苦,建議姐妹們可以放些冰糖在里面,味道就非常棒了。
2、瘦身減肥
其實,常喝菊花枸杞茶還有減肥的作用,很多減肥的朋友相比都知道這點吧,如果你覺得自己身材偏豐滿,沒有達到你的理想身材,那么不妨每天喝上一杯哦,簡單又實在。
3、養(yǎng)顏美容
明代著名醫(yī)學家張景岳就用菊花,白芷等藥擦面治雀斑,頗有功效。常吃菊花枸杞茶可以美容,這點可是很多人都不知道。這是因為,枸杞可以提高警惕皮膚吸收養(yǎng)分的能力,另外還能起到美白作用呢。
4、養(yǎng)護頭發(fā)
幾乎每個人都希望自己秀發(fā)飄飄吧,其實不難,秘訣就是喝菊花枸杞茶,它可以讓秀發(fā)光澤,黑亮,還可以防止頭發(fā)脫落哦。早在元代《御藥院方》中就有以甘菊為主藥制成菊花洗發(fā)劑的記載。
枸杞菊花茶的禁忌
哪些人適宜喝
菊花和枸杞搭配在一起泡茶,具有養(yǎng)陰補血、疏風清熱、解毒明目的功效,適合長期坐在電腦前的白領和學生服用。
哪些人不宜喝
菊花性涼,枸杞中含有植物激素會影響內(nèi)分泌,所以下面幾類人最好不要喝。
1、孕婦
菊花茶性寒、味甘,有極好的祛除火氣之效,但孕婦自身免疫力低下、脾胃較為虛弱,食用菊花茶容易刺激腸胃,引起肚疼腹瀉等癥狀,不利于胎兒的健康成長。
2、過敏體質(zhì)者
在我們的.現(xiàn)實生活中有人會對菊花茶過敏,如果喝了菊花茶就會引起皮膚紅腫、紅疹等過敏現(xiàn)象。所以那些過敏體質(zhì)的人喝菊花茶反而會有副作用,對自己的健康不利。
3、寒性體質(zhì)者
很多女性都是寒性體質(zhì),那么你在喝枸杞菊花茶的時候就要注意了,寒性體質(zhì)者畏寒怕冷、身體孱弱、脾胃虛弱、免疫力低下,即使夏季也會有手腳冰涼、腹瀉腸胃不適等癥狀,菊花茶性寒,只會加重其癥狀,對健康不利。
4、老人及兒童
也許大家認為老人喝菊花茶可以降血壓、膽固醇,夏季食用并無大礙,但老人消化功能減退、脾胃較為虛弱,喝菊花茶有引起腸胃疾病的可能性,老人需慎重。
小孩處在生長發(fā)育的高峰期,陽氣正當時,喝菊花茶有削減陽氣之效,最好禁止食用。
5、傷寒感冒者
一般情況下,傷寒感冒者都是因為著涼引起的,而菊花茶的屬性決定此種感冒患者不適合喝,另外,感冒并伴有咽喉炎者更加不能喝菊花茶了。
因為菊花茶有刺激胃酸分泌,加重咽喉炎癥的作用,延緩患者復原的時間、降低復原的質(zhì)量。
枸杞菊花茶主要用什么
菊花枸杞茶里面一般是中藥的杭白菊或者亳白菊。主要是疏風散熱和清肝明目。有疏風、清肝、解毒的功效。脾胃要是寒涼的話,不宜過多服用。春季容易上肝火,很適合喝。中藥里面還有野菊花,主要是清熱解毒的功效。菊花枸杞茶用杭白菊或亳白菊就可以。
結(jié)語: 看了上面的介紹,相信大家都了解枸杞菊花茶功效與作用了,除了這些還介紹了枸杞菊花茶的禁忌,主要介紹的就是生活中不能喝菊花茶的群體,朋友們都有所了解了嗎?菊花茶清熱解毒,效果好,因此,我們在喝茶的時候要注意,要正確飲茶哦。
菊花
(《本經(jīng)》)
【異名】節(jié)華(《本經(jīng)》),金精(《金匱玉函方》),甘菊、真菊(《抱樸子》),金蕊(《綱目》),家菊(《群芳譜》),饅頭菊、簪頭菊(《醫(yī)林纂要》),甜菊花(《隨息居飲食譜》),藥菊(《河北藥材》)。
【來源】為菊科植物菊的頭狀花序。
【植物形態(tài)】菊
多年生草本,高50~140厘米,全體密被白色絨毛。莖基部稍木質(zhì)化,略帶紫紅色,幼枝略具棱。葉互生,卵形或卵狀披針形,長3.5~5厘米,寬3~4厘米,先端鈍,基部近心形或闊楔形,邊緣通常羽狀深裂,裂片具粗鋸齒或重鋸齒,兩面密被白絨毛;葉柄有淺槽。頭狀花序頂生成腋生,直徑2.5~5厘米;總苞半球形,苞片3~4層,綠色,被毛,邊緣膜質(zhì)透明,淡棕色,外層苞片較小,卵形或卵狀披針形,第二層苞片闊卵形,內(nèi)層苞片長橢圓形;花托小,凸出,半球形;舌狀花雌性,位于邊緣,舌片線狀長圓形,長可至3厘米,先端鈍圓,白色、黃色、淡紅色或淡紫色,無雄蕊,雌蕊1,花柱短,柱頭2裂;管狀花兩性,位于中央,黃色,每花外具1卵狀膜質(zhì)鱗片,花冠管長約4毫米,先端5裂,裂片三角狀卵形,雄蕊5,聚藥,花絲極短,分離,雌蕊1,子房下位,矩圓形,花柱線形,柱頭2裂。瘦果矩圓形,具4棱,頂端平截,光滑無毛?;ㄆ?~11月。果期10~11月。
我國大部分地區(qū)有栽培。
本植物的根(白菊花根)、嫩莖葉(菊花苗)、葉(菊花葉)亦供藥用,各詳專條。
【采集】霜降前花正盛開時采收,其加工法因各產(chǎn)地的藥材種類而不同。白菊:割下花枝,捆成小把,倒掛陰干。然后摘取花序。滁菊:摘取花序。經(jīng)硫黃熏過,曬至六成干時,用篩子篩成球狀,曬干。貢菊:摘取花序,烘干。杭菊:有杭白菊、杭黃菊兩種,杭白菊摘取花序,蒸后曬干;杭黃菊則用炭火烘干。
【藥材】干燥頭狀花序,外層為數(shù)層舌狀花,呈扁平花瓣狀,中心由多數(shù)管狀花聚合而成,基部有總苞,系由3~4層苞片組成。氣清香,味淡微苦。以花朵完整、顏色鮮艷、氣清香、無雜質(zhì)者為佳。
各種菊花商品,其性狀互有差異:
①白菊
呈不規(guī)則的球狀或壓扁狀,直徑約2厘米,瓣多緊密?;ㄐ虻慕^大部分為白色舌狀花,長約18毫米,寬約3毫米,中央為極少數(shù)短小的淡黃色管狀花。主產(chǎn)安徽亳縣,稱亳菊,品質(zhì)最佳。另有懷菊(河南)、祁菊(河北)、川菊(四川)也屬白菊一類。但質(zhì)量較次。
②滁菊
呈球狀,形較小,瓣緊密。舌狀花白色,長約15毫米,寬約3毫米,中央管狀花黃色。主產(chǎn)安徽滁縣,品質(zhì)亦佳。
③貢菊
形似滁菊,瓣細而厚。舌狀花白色,長10~12毫米,寬約2毫米,中央有少數(shù)黃色管狀花。主產(chǎn)安徽歙縣,亦稱徽菊。過去浙江德清亦產(chǎn),稱德菊。
④杭菊
一杭白菊,又名白茶菊(《綱目拾遺》)。呈不規(guī)則壓扁狀,朵大,瓣寬而疏。舌狀花較少,類白色,長約22毫米,寬約6毫米,中央有少數(shù)深黃色管狀花。二杭黃菊,又名黃甘菊(《圣惠方》)。形與杭白菊相似,但舌狀花黃色至淡棕色。均產(chǎn)浙江。
【化學成分】花和莖含揮發(fā)油,并有腺嘌呤、膽堿、水蘇堿等?;ㄓ趾者啊被?、黃酮類及微量維生素B1。揮發(fā)油主要含龍腦、樟腦、菊油環(huán)酮等。黃酮類有木犀草素-7-葡萄糖甙、 *** 斯菊甙、刺槐甙。尚含丁二酸二甲基酰肼。
【藥理作用】①抗病原體作用
菊花在體外對革蘭氏陽性細菌(金黃色葡萄球菌及β-溶血性鏈球菌)、人型結(jié)核桿菌有某些抑制作用。其水浸劑(1:4)對某些常見皮膚致病性真菌亦有些抑制作用。高濃度在體外還有抗病毒(PB8株)及抗螺旋體作用。
②增強毛細血管抵抗力
菊花提取物剛、鼠腹腔注射,可使皮內(nèi)注射組織胺之局部臺盼藍之擴散較小,顯示其能抑制毛細血管的通透性而有抗炎作用。其提取物10毫克相當蘆丁2.5毫克之效力。
【炮制】菊花:揀凈葉梗、花柄及泥屑雜質(zhì)。菊花炭:取揀凈的菊花,置鍋內(nèi)炒至焦褐黃色,但須存性,噴灑清水,取出曬干。
【性味】甘苦,涼。
①《本經(jīng)》:"味苦,平。"
②《別錄》:"甘,無毒。"
③《天寶單方圖》:"白菊:味辛,平,無毒。"
④《隨息居飲食譜》:"甘,涼。"
【歸經(jīng)】入肺、肝經(jīng)。
《雷公炮制藥性解》:"入肺、脾;肝、腎四經(jīng)。"
【功用主治】疏風,清熱,明目,解毒。治頭痛,眩暈,目赤,心胸煩熱,疔瘡,腫毒。
①《本經(jīng)》:"主諸風頭眩、腫痛,目欲脫,淚出,皮膚死肌,惡風濕痹,利血氣。"
②《別錄》:"療腰痛去來陶陶,除胸中煩熱,安腸胃,利五脈,調(diào)四肢。"
③陶弘景:"白菊:主風眩。"
④《藥性論》:"能治熱頭風旋倒地,腦骨疼痛,身上諸風令消散。"
⑤《日華子本草》:"利血脈,治四肢游風,心煩,胸膈壅悶,并癰毒,頭痛;作枕明目。"
⑥《珍珠囊》:"養(yǎng)目血。"
⑦《用藥心法》:"去翳膜,明目。"
⑧王好古:"主肝氣不足。"
⑨《綱目拾遺》:"專入陽分。治諸風頭眩,解酒毒疔腫。""黃茶菊:明目祛風,搜肝氣,治頭暈目眩,益血潤容,入血分;白茶菊:通肺氣,止咳逆,清三焦郁火,療肌熱,入氣分。"
【用法與用量】內(nèi)服:煎湯,1.5~3錢;泡茶或入丸、散。
【宜忌】①《本草經(jīng)集注》:"術、枸杞根、桑根白皮為之使。"
②《本草匯言》:"氣虛胃寒,食少泄瀉之病,宜少用之。"
【選方】①治風熱頭痛:菊花、石膏、川芎各三錢。為末。每服一錢半,茶調(diào)下。(《簡便單方》)
②治太陰風溫,但咳,身不甚熱,微渴者:杏仁二錢,連翹一錢五分,薄荷八分,桑葉二錢五分,菊花一錢,苦桔梗二錢,甘草八分,葦根二錢。水二杯,煮取一杯,日三服。(《溫病條辨》桑菊飲)
③治風眩:甘菊花 *** 。作末,以米饋中,蒸作酒服。(徐嗣伯·菊花酒)
④治熱毒風上攻,目赤頭旋,眼花面腫:菊花(焙)、排風子(焙)、甘草(炮)各一兩。上三味,搗羅為散。夜臥時溫水調(diào)下三錢匕。(《圣濟總錄》菊花散)
⑤治眼目昏暗諸疾:蜀椒(去目并閉口,炒出汗,一斤半搗羅取末)一斤,甘菊花(末)一斤。上二味和勻,取肥地黃十五斤,切,搗研,絞取汁八、九斗許,將前藥末拌浸,令勻,暴稍干,入盤中,攤暴三、四日內(nèi)取干,候得所即止,勿令大燥,入煉蜜二斤,同搗數(shù)千杵,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三十丸,空心日午,熱水下。(《圣濟總錄》夜光丸)
⑥治肝腎不足,虛火上炎,目赤腫痛,久視昏暗,迎風流淚,怕日羞明,頭暈盜汗,潮熱足軟:枸杞子、甘菊花、熟地黃、山萸肉、懷山藥、白茯苓、牡丹皮、澤瀉。煉蜜為丸。(《醫(yī)級》杞菊地黃丸)
⑦治肝腎不足,眼目昏暗:甘菊花四兩,巴戟(去心)一兩,蓯蓉(酒浸,去皮,炒,切,焙)二兩,枸杞子三兩。上為細末,煉蜜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三十丸至五十丸,溫酒或鹽湯下,空心食前服。(《局方》菊睛丸)
⑧治病后生翳:白菊花、蟬蛻等分。為散。每用二、三錢,入蜜少許,水煎服。(《救急方》)
⑨治疔:白菊花四兩,甘草四錢。水煎,頓服,渣再煎服。(《外科十法》菊花甘草湯)
⑩治膝風:陳艾、菊花。作護膝,久用。(《扶壽精方》)
【臨床應用】①治療冠心病
以菊花煎劑觀察61例,對心絞痛癥狀的總有效率為80%,其中顯效43.3%,改善36.7%,以輕度者療效較好;對胸悶、心悸、氣急及頭暈、頭痛、四肢發(fā)麻等癥狀,亦有不同程度的療效;心電圖的總有效率為45.9%,其中顯效18.8%,好轉(zhuǎn)27.1%。對部分高血壓患者有降壓作用;對心率無明顯影響;對血清膽甾醇、三酸甘油酯未見明顯的規(guī)律性變化。服藥期間除1例有上腹痛、1例有輕度腹瀉外,均無其他副作用。即使原有潰瘍病的患者,亦多無影響。制劑及用法:白菊花10兩,加溫水浸泡過夜,次日煎2次,每次半小時;待沉淀后除去沉渣,再濃縮至500毫升。每日2次,每次25毫升。2個月為一療程。
②治療高血壓病
每日用菊花、銀花各0.8~1兩(頭暈明顯加桑葉全錢,動脈硬化、血清膽甾醇高者加山楂4~8錢),混勻,分4次用沸滾開水沖泡10~15分鐘后當茶飲。一般沖泡2次后,藥渣即可棄掉另換。不可煎熬,否則會破壞有效成分。據(jù)46例觀察,服藥3~7天后頭痛、眩暈、失眠等癥狀開始減輕,隨之血壓漸降至正常者共35例,其余病例服藥10~30天后,自覺癥狀均有不同程度的好轉(zhuǎn)。
【名家論述】①《本草衍義補遺》:"菊花,能補陰,須味甘者,若山野苦者勿用,大傷胃氣。"
②《綱目》:"菊花,昔人謂其能除風熱,益肝補陰。蓋不知其尤多能益金、水二臟也,補水所以制火,益金所以平木,木平則風息,火降則熱除,用治諸風頭目,其旨深微。"
③《本草經(jīng)疏》:"菊花專制風木,故為去風之要藥??嗫尚篃?,甘能益血,甘可解毒,平則兼辛,故亦散結(jié),苦入心、小腸,甘入脾、胃,平辛走肝、膽,兼入肺與大腸。其主風頭眩、腫痛、目欲脫、淚出、皮膚死肌、惡風、濕痹者,諸風掉眩,皆屬肝木,風藥先入肝,肝開竅于目,風為陽邪,勢必走上,血虛則熱,熱則生風,風火相搏故也。腰痛去來陶陶者,乃血虛氣滯之候,苦以泄滯結(jié),甘以益血脈,辛平以散虛熱也。其除胸中煩熱者,心主血,虛則病煩,陰虛則熱收于內(nèi),故熱在胸中,血益則陰生,陰生則煩止,苦辛能泄熱,故煩熱并解。安腸胃,利五脈,調(diào)四肢,利血氣者,即除熱,祛風,益血,入心,入脾,入肝之驗也。生搗最治疔瘡,血線疔尤為要藥,疔者風火之毒也。"
④《藥品化義》:"甘菊,取白色者,其體輕,味微苦,性氣和平,至清之品?!督?jīng)》曰,治溫以清。凡病熱退,其氣尚溫,以此同桑皮理頭痛,除余邪。佐黃芪治眼昏,去翳障。助沙參療腸紅,止下血。領石斛、扁豆,明目聰耳,調(diào)達四肢。是以肺氣虛,須用白甘菊。如黃色者,其味苦重,清香氣散,主清肺火。凡頭風眩暈.鼻塞熱壅,肌膚濕痹,四肢游風,肩背疼痛,皆繇肺氣熱,以此清順肺金,且清金則肝木有制。又治暴赤眼腫、目痛淚出。是以清肺熱須用黃甘菊。"
⑤《本草新編》:"甘菊花,氣味輕清,功亦甚緩,必宜久服始效,不可責以近功,惟目痛驟用之,成功甚速,余則俱于緩始能取效也。近人多種菊,而不知滋補之方間有用之者。又取作茶茗之需,以為明目也。然而甘菊不單明目,可以大用之者,全在退陽明之胃火。蓋陽明內(nèi)熱,必宜陰寒之藥以瀉之,如石膏、知母之類,然石膏過于太峻,未免太寒以損胃氣,不若用甘菊花至一,二兩,同元參、麥冬共劑之,既能平胃中之火,而不傷胃之氣也。"
⑥《本草經(jīng)百種錄》:"凡芳香之物,皆能治頭目肌表之疾。但香則無不辛燥者,惟菊不甚燥烈,故于頭目風火之疾,尤宜焉。"
⑦《本草便讀》:"甘菊之用,可一言以蔽之,曰疏風而已。然雖系疏風之品,而性味甘寒,與羌、麻等辛燥者不同,故補肝腎薊中可相需而用也。"
⑧《本草正義》:"凡花皆主宣揚疏泄,獨菊花則攝納下降,能平肝火,熄內(nèi)風,抑木氣之橫逆?!侗窘?jīng)》主風頭眩者,以陰虛陽浮,氣火升騰,肝風上擾之眩暈言之,非外來風邪,能令人眩也。腫痛,連上風頭眩三字讀。肝火直上頂巔,而為眩,為腫,為痛,陽焰直升,其勢最暴。凡是頭風作痛,無非內(nèi)火內(nèi)風震撼不息,而菊花能治之,非肅降靜鎮(zhèn)迥異尋常者,殆難有此力量。目如欲脫,乃肝陽內(nèi)風之尤甚者。世謂頭風痛甚,至于喪明,抑知且有目珠突出,形如雀卵者。淚出亦陰虛于下,肝火上揚,真陰無攝納之權,而風陽以疏泄為用,則迎風而淚下,此皆肝腎陰虧,而浮陽上亢為虐,惟菊花之清苦泄降,能收攝虛陽而納歸于下,故為目科要藥。又治皮膚死肌,惡風濕痹者,則血熱而絡脈不潔,漸以積穢成腐。菊花苦辛宣絡,能理血中熱毒,則污濁去而痹著之死肌可愈。石頑渭清利血脈,而痹著濕邪,得以開泄,持論甚正。惟此是沖和純粹之品,以清經(jīng)隧積淤之濁血,斷非旦夕可以速效,弗以無近功,而遽疑《經(jīng)》言之不可信也。《別錄》謂治腰痛去來陶陶,蓋言其悠久不已之狀,是亦腎陰不足,而濕邪痹著為患,故其痛續(xù)續(xù)不息。菊花滋腎陰而清濕熱,是以主之。又治胸中煩熱而安腸胃,固無一非清肅泄熱之功用也。甄權謂治頭目風旋倒地,腦骨疼痛,則肝陽內(nèi)風頭痛,固有直上頂巔,腦骨如裂者,若風旋倒地,則血沖腦經(jīng),而失其知覺運動矣。又謂治身上一切游風,令消散,利血脈,則是血熱生風之癥,苦泄清理,而風自息。大明謂作枕明目,葉亦明目。潔古謂養(yǎng)目血,去翳膜。海藏謂主肝氣不足。蓋亦養(yǎng)肝陰,滋肝血之意。雖其氣味清芬,然終非肝家氣藥。仲醇謂生搗最治疔瘡,血線疔尤為要藥。按疔是火毒,非大劑清解不可,外敷諸藥如忍冬藤、馬齒莧、蒲公英、草河車、芙蓉葉、青菊葉等,不過清熱退腫,皆非專主之任,繆所稱之血線疔,蓋即紅絲疔,有一痕紅暈,自瘡口上竄,直過肘膝者。治皆以內(nèi)服清解為主。但知外治,斷不可恃。"
提醒您:菊花 此中草藥來源于網(wǎng)絡,使用前請遵醫(yī)囑。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yinshiyingyang/53118.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轉(zhuǎn)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