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漫育兒路
身為父母的你,會漸漸發(fā)現(xiàn):
曾經(jīng)的小寶貝變成如今的“破壞大王”
曾經(jīng)怎么都不舍得打罵的小不點兒
變成如今分分鐘想把他射向外太空的“小惡魔”
媽媽們常常會抱怨:
“不管說多少次,孩子就是聽不進去!”
“真的是要氣炸了!孩子怎么就這么不講道理?”
……
圖片來源于網(wǎng)絡
講道理
看似是人與人之間最公平的溝通方式
但面對犯錯的孩子,父母選擇和他講道理
那就大錯特錯了
為什么呢?
圖片來源于網(wǎng)絡
1我們都知道,每個人都有左腦和右腦。左腦是掌管語言、邏輯、推理、抽象、計算等的,是理性的、具有邏輯的,而右腦則是掌管直覺、情感、圖形、知覺、形象記憶和靈感的,是感性并且直觀的。
當左腦和右腦一起協(xié)調起來工作的時候,人的生命活動才會非常和諧,但是我們的孩子先天發(fā)育的特點是右腦發(fā)育靠前,左腦發(fā)育靠后。
圖片來源于網(wǎng)絡
科學研究表明,大腦的完全發(fā)育成熟,已經(jīng)是25歲以后的事情了。也就是說,當孩子出現(xiàn)情緒問題時,大多都是因為他們右腦激發(fā)的情緒在起作用,而掌管理性的左腦還處于發(fā)育當中。
正如西格爾《全腦教育法》一書中說的:不管是孩子還是成人,當情緒泛濫不可收拾時,罪魁禍首是我們的右腦和下層大腦出現(xiàn)了問題。
因此,在孩子犯錯誤時,聰明的父母不會選擇與孩子講道理。
思想家盧梭也在他的書中反復提到,世上最沒用的三種教育方法就是:講道理、發(fā)脾氣、刻意感動。
然而,這三種卻是當下許多家長最青睞的教育方式。
與其和孩子講道理,還不如讓孩子切實體驗生活。
2圖片來源于網(wǎng)絡
去年曾有一位泰國媽媽就在網(wǎng)上分享自己的育兒經(jīng)驗,引來了數(shù)萬網(wǎng)友點贊。
一天早上,她5歲的兒子起床后嚷嚷著不肯去上學,在這種情況下,大多數(shù)父母會選擇責備孩子,各種“威逼利誘”,強行將孩子送到學校去,但這位媽媽卻有自己獨特的想法,她同意孩子不去上課,但有一個條件,就是:如果在街上撿垃圾,并賺很多錢,就可以放假一天。
她告訴兒子,如果不想上學,就要從小學會賺錢,但因為現(xiàn)在很小什么都不會,所以只能依靠垃圾賺錢。
圖片來源于網(wǎng)絡
因為一心不想上學,撿垃圾還可以換到零錢,于是小男孩便興高采烈地和媽媽出門撿垃圾了。
在烈日炎炎下,總共3.5公里的路程,小男孩共撿了2公斤的可回收垃圾,換了2泰銖,約0.4元人民幣。
圖片來源于網(wǎng)絡
一天漫長的路程下來,孩子已經(jīng)精疲力盡,問媽媽:
“媽媽,我們可以坐公交車回家嗎?”
“你有足夠的錢嗎?搭公交需要10泰銖?!?/p>
媽媽一句話讓他啞口無言,只能默默跟著一起往回走。當路過冰淇淋店時,又熱又渴的他想吃冰淇淋,于是說:
“媽媽,我想吃冰淇淋?!?/p>
“冰淇淋要5泰銖,我們錢夠嗎?”
失望的小男孩說:“不夠,我不想吃了?!?/p>
和媽媽撿垃圾的整個過程,小男孩體驗到了工作的艱辛。
最后媽媽問小男孩:“你想工作還是上學?”
男孩回答:“我想上學?!?/p>
圖片來源于網(wǎng)絡
這位泰國媽媽通過一場撿垃圾的生活體驗,不講一句道理,卻讓孩子從心底里明白生活不易,應該珍惜上學機會的道理,讓孩子在感受幸福生活的同時體會到自己所擁有的來之不易。
對于孩子的教育,從來都不是講道理的過程,而是讓孩子切實體驗的過程,孩子的一切所見所聞所感,都來源于自身的實踐,孩子是在實踐中完成對道理的認知的。
圖片來源于網(wǎng)絡
與孩子講道理,常常只是單方面的輸出信息,但我們要明白,孩子的世界是和我們不一樣的。
作為父母,我們應該盡可能地創(chuàng)造機會讓孩子去實踐、去體驗,孩子做一次,比父母說100次都有用。
3當孩子出現(xiàn)情緒問題的時候,我們不要去跟孩子講他們根本聽不進去的大道理,而是創(chuàng)造機會讓孩子真正地去做一次,孩子就什么都明白了。
孩子不想上學,就去撿垃圾,因為不上學就只能依靠撿垃圾為生;
孩子挑食不吃飯,就讓他餓餓肚子,嘗到餓肚子的苦頭自然就會好好吃飯了;
孩子磨蹭拖延,就讓他嘗嘗遲到被懲罰的后果……
只有讓孩子真真切切地體驗生活,為自己的“錯誤”全權負責,孩子才能從中習得知識,明白道理。
教育家杜威曾經(jīng)說過,教育不是一個告知與被告知的事情,而是一個主動的、建設性的過程。
圖片來源于網(wǎng)絡
曾經(jīng)有一個新聞,說的是父母偶然發(fā)現(xiàn)自己的孩子喜歡惡作劇,在回家路上捉弄一位盲人。
但是父母并沒有教育孩子說要尊重他人之類的大道理,而是用毛巾蒙上孩子的眼睛,讓他自己在外面走上一段路程。
孩子因為這樣的經(jīng)歷之后,便認識到自己的錯誤,變得十分有禮貌,看到需要幫助的人,都會主動跑過去幫忙。
所以說,和孩子講道理,父母常常是從自身角度出發(fā),去給孩子強加道理的,而孩子思考問題、感受世界卻往往是從自己內(nèi)心出發(fā)的。
可以說,如果孩子在被教育的過程中,感受到教育意圖越少,受到的教育效果就越明顯。
4除了創(chuàng)造機會讓孩子親身體驗,父母的以身作則、親身示范,也是最好的教育方式。
想讓孩子早睡早起,父母也應該作息規(guī)律;
想讓孩子好好看書,父母就應該放下手機拿起書本閱讀;
想讓孩子熱愛運動,父母就應該擺脫“懶惰”,堅持鍛煉;
想讓孩子禮貌待人,養(yǎng)成良好的行為習慣,父母也應該懂得尊重他人、愛護公物……
圖片來源于網(wǎng)絡
想讓孩子懂道理,父母就應該少講道理!
多多引導孩子去看見、去體驗、去感受生活,以身作則,言傳身教,實踐遠遠比單純的講道理強得多,因為所有的道理都是孩子在成長過程中明白的,孩子的世界觀也是在無盡的生活經(jīng)驗中慢慢形成的。
每個人的一生猶如一場旅游,美麗的風景永遠在路上,不要與孩子講太多“假大空”的道理,讓孩子用心靈去感受、去領悟生活的每一份美好吧!
PS: ……
為什么說父母對孩子講道理、發(fā)脾氣的教育方式對孩子沒有用呢?
因為對于年紀很小的孩子,比如學齡前兒童, 父母每天對他們講的大道理,他們幾乎是聽不明白的。 他們不明白,也不理解父母說的大道理, 也就不會去反思和改正自己的錯誤。
而且父母發(fā)脾氣指責孩子的行為, 還會讓孩子性格變得膽怯,對孩子造成不好的影響。其實對于孩子來說, 最有用的教育方式恰恰是孩子犯錯后父母說的這幾句話。
1、寶貝,你有沒有被嚇到在很多情況下,孩子在犯錯以后, 自己就會意識到自己可能做錯了事情。 所以這個時候孩子的內(nèi)心往往是十分恐慌和自責的。
這時候家長應該先安撫孩子過于緊張的情緒,讓孩子慢慢安靜下來。 不能直接對孩子發(fā)脾氣或者嚴加指責孩子, 如果家長這樣做的話很可能會使孩子變得膽怯, 以后在做事情的時候缺乏勇氣。
2、發(fā)生了什么?在孩子犯錯之后,家長千萬別立刻就指責和批評孩子的錯誤, 首先要控制好自己的脾氣,先詢問孩子事情的經(jīng)過, 讓自己從孩子的角度來了解情況,學會換位思考。
這個時候父母還要多給孩子一點時間, 讓孩子自己意識到自己的錯誤。 要正確地引導孩子去反省自己。即使孩子有錯誤, 也要給孩子一個機會去辯解,這樣會讓孩子有一個自我思考的過程, 等孩子真正意識到自己錯誤后,孩子的認錯態(tài)度才會誠懇, 而且以后會改正自己的錯誤。
3、你的想法是怎樣的當孩子犯錯之后,父母過激的語言和舉止并不能挽回事情的結果, 所以父母要先冷靜下來,不妨先問問孩子的想法, 讓孩子把自己的所思所想表達出來, 這不僅是給孩子了一個辯解、哭訴的機會, 還有利于父母了解自己孩子內(nèi)心最真實的想法, 能增加父母和孩子之間的交流。
4、那你覺得下次該怎么做如果孩子已經(jīng)意識到了自己的錯誤,還感到很自責, 父母這時候就應該和孩子一起探討一下下次該怎么做才是正確的行為。
通過這種手段不僅讓孩子反省自己的錯誤, 還能讓孩子知道下次該怎么做。父母通過這種引導手段, 還可以讓孩子意識到犯錯之后是有挽救措施的, 只要自己下次注意,錯誤就不會發(fā)生了。
而且這樣教育孩子也不會使孩子在犯錯后性格變得極度膽小懦弱, 反而會讓孩子變得勇于承認自己的錯誤,也有勇氣去改正自己的錯誤。 父母們在平時對孩子進行教育時可一定要重視教育的方式。
要知道, 孩子犯錯并不可怕,可怕的是, 父母用一個不恰當?shù)姆绞饺ヌ幚?,對孩子造成一些不好的影響?/strong>
#風船計劃2.0#生活當中,我們見過太多的父母沖孩子發(fā)脾氣,講大道理,可是你發(fā)現(xiàn)沒有無論你的道理講得多么好,也無論你的脾氣有多大,孩于該是怎樣,還是怎樣。
孩子也許會在你的“威嚴”之下順從幾天,可用不了多久,他們就又恢復了原樣,我們不禁要問,是道理講得不夠完美,還是脾氣發(fā)的不夠猛烈為什么孩子如此“頑強”,軟硬不吃?其實在我看來,我們搞不定孩子,并不是孩于的問題,是我們不知道正確的方法。當你對一件事情輕車熟路時,你根本用不著發(fā)脾氣,也不需要整天嘮嘮叨叨,說一些孩子聽煩了的話..
方法很簡單,“雞蛋里面挑骨頭”。就是從孩子身上挖掘優(yōu)點,發(fā)現(xiàn)亮點,然后表達出來。
首先要弄明白,為什么發(fā)脾氣和講道理沒用。(很早的摘抄里有過5538]定律7.55387.定律:
當你跟一個人說話時,對方能感知到的 小紅書
是55%的形象和態(tài)度+38%的眼神和語氣+7%的具體內(nèi)容。換句話說,如果你帶著脾氣跟孩于說話,那兒孩子真正聽到的只有7%,這意味著,你不得不反反復復地吼叫。
當大腦遇到突發(fā)危機時只會有3種情況:攻擊、逃跑、冰凍。對孩子來說,當你發(fā)脾氣時他們的大腦會不自覺地感受到危機,因此,他們表現(xiàn)出來的行為,要心反抗,要么逃避,再就是呆住
所以,你以為你說的很清楚,但實際上孩子并沒有完全接收到你的信息,他們的大腦還在考慮安全的問題。
為什么對孩于發(fā)脾氣和講道理沒用。
我們對于兒童有兩種板端的心理,都于兒童有害,一是忽視;二是期望太切.忍視則任其象茅草那樣自生自滅,期望太切不免揠苗助長,反而促其天折.所以合理的教導是解除兒童痛苦增進兒童幸福之正確路線一。
教育家盧梭說:“世界上最沒用的教育方式,就是發(fā)脾氣、講道理和自我感動”
知道這句名言很久很久啦,可是一直不知道為什么?發(fā)脾氣沒用可以理解。但是為何講道理擺事實也沒用呢?
這篇文章給了很好的解答!
抄寫完后恍然大悟,真是如此啊,別說給孩子講道理沒用了,給成年人講道理一樣無效!
比如,我老爸愛喝酒,一圈人都勸上了年紀了,不能再這樣喝了,吧啦吧啦的道理一堆,有用嗎?沒有!直到他鼻竇炎頭痛時,他自己就開始控制了……
感同身受,這個詞,必須是先有“身受”才能有“感同”
對于孩子們來說,他們是活在當下的,活在此時此刻里,給孩子們講遙遠的未來,他可能在想,早著呢,急什么?
路,是一步步走的;道理也得自己慢慢的領悟才有用!
【寶媽反省,學做60分的媽媽】
2號和3號兩天,想著恰好大寶有時間,可以帶他倆一起玩耍,安排的行程有點緊,忽略了小寶不能過度勞累,昨天午睡后小寶寶一直哎呀哎呀的,聽他的哭聲和臉蛋紅紅的,我知道他感冒了,瞬間很恐慌因為鼻炎會因此加重影響到呼吸……
已經(jīng)出現(xiàn)多次因為太過勞累而感冒的情況了,可我還是記不住。
馬上春節(jié)假期,請自己切記切記,小寶寶在精神很興奮高興的時候,適當?shù)挠浀米屗菹ⅲ豢蛇^度運動,過度玩耍!# 育兒 研習社# # 育兒 知識, 育兒 也是育自己#
相信不少家長都針對打罵教育不屑一顧,感覺這樣的行為不但傷透了孩子,而且沒有一點科技含量,因此在面對孩子上,均以講道理的方式來文化教育孩子,為此做到理想的教育結論,但在剛開始的時候,這種行為看似和打罵教育區(qū)別非常大,但認真觀察就會發(fā)現(xiàn),二者的實質沒有區(qū)別。
唯一不一樣的是,一個是用責罵來強制性孩子去做,而另一種是,以語言的形式,向孩子傳送自己的觀點和看法,用看似平和的方法,將自己的觀點強制額外到孩子的身上,因此二者看似差距很大,但實際上區(qū)別不大。
但是這種教育方式也不是說不太好,只需應用恰當就是好,畢竟對于孩子而言,家長的教育方式一直是令他們沖突的,因為我們即不喜歡被教導,不喜歡身邊有個唐三藏叨嘮,因此正確教育方式一定要先依據(jù)孩子難題進行合理隨機應變。
最先,家長一定要明白,我們說的道理,孩子也懂,但這并不等于孩子就覺得自己做法就是錯,僅有讓孩子親自來體驗,來了解在其中的原因,才能完全認可某一大道理,那如果孩子自身的作法沒錯,家長仍在一直以“某些”大道理去扭曲孩子的念頭,那么就不僅也會引起孩子的抵觸,還會繼續(xù)將孩子完全靠近另一個“死路”,所以被惹急的孩子也能做出我們不能預料的事。
次之,并沒有孩子不太喜歡開明的教育方式,當然前提是,家長有立在孩子的視角進行思考過難題,來了解過孩子,例如孩子打人,假如家長直接以講道理的方式來文化教育孩子得話,那么這根本就不是大道理。來了解孩子做某件事的主要原因,真真正正地站在孩子的視角進行思考過,這時候你敘述這個道理才是賢明。
思想家盧梭說過,世上最沒用的三種教育方法就是:講道理、發(fā)脾氣、刻意感動。這三種方法恰恰是當下許多家長和教師最熱衷運用的。
無論都市或鄉(xiāng)村,貧窮或富有,高官或平民,你都可以把最好的教育送給孩子,即親自做出良好的表率,這也將是孩子生命中所能得到的最美饋贈。
為孩子做出表率,不僅是你在外人面前是什么樣子,更重要的是你和孩子相處時是什么面貌。
小時候聽過一個“手端銀碗討飯吃”的故事:有三位父親經(jīng)常到廟里為兒子祈福,天長日久感動了菩薩。有一天他們同時被菩薩請去,允許他們從眾多的寶物中每人挑一樣,回去送給兒子。
第一位父親挑了一只鑲嵌著寶石的銀碗,第二位父親挑了一輛包滿黃金的馬車,第三位父親挑了一付鐵鑄的弓箭。得了銀碗的兒子每天熱衷于吃喝,得了金馬車的兒子喜歡在街市上招搖,得了弓箭的兒子整天在山間狩獵。
多年后,三位父親去世,愛吃喝的兒子坐吃山空,把碗上的寶石摳下來變賣,最后不得不手端銀碗討飯吃;愛招搖的兒子每天從金馬車上剝點金子,換回糧食辛苦度日;會打獵的兒子練就了一身狩獵好功夫,經(jīng)??钢C物回來,一家人有吃有穿。
這個民間故事有著深刻寓意:作為父母,如果我們留給孩子的只是一些消耗性的財富,是不可靠的;只有給孩子留下一些生產(chǎn)性的財富,才是真正對他們負責。
那么到了今天,什么是我們能送給孩子、可保障他們一生幸福健康的禮物呢?
第一件禮物是——閱讀
閱讀可塑造孩子的智力、品質
我相信,雖然家長對孩子的具體期望各不相同,但共同的地方也很多,那就是孩子一生健康、幸?!@種大目標,通過“教育”所能實現(xiàn)的就是:第一給孩子良好的智力,第二給孩子良好的心理品質。
人在智力方面可能有一些先天差異,但塑造智力的空間也很大。發(fā)展智力最重要的手段就是閱讀,這一點已被現(xiàn)代心理學研究證實。一個人的智力水平與其閱讀量呈正比:閱讀可拓寬見識,讓人獲得超越日常生活的知識。
前蘇聯(lián)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說:“一個不閱讀的孩子,就是一個學習上潛在的差生。”這是他多年在教學一線研究和觀察后得出的重要結論。
閱讀不但可以塑造一個孩子的智力,還可以塑造孩子的品質。任何一部書,只要是一本好書,往往都充滿真善美的情懷,其核心價值觀也是正面的。這些東西會對孩子形成潛移默化的影響。一個從閱讀中經(jīng)歷了豐富的生活,傾聽了眾多的智慧,分享了無數(shù)思考成果的孩子,其思想會更成熟,人生境界會更美好。
很多道德和意識問題,從根本上講,都可以說是智力問題:有智力才有思考和反思的能力。由此也可以得出閱讀的第三層功效——修復心理創(chuàng)傷。一般來說,人們多少都帶有某種童年時代的心理創(chuàng)傷,只是輕重程度不一樣。
父母和老師都可能會在無意中傷害我們,生活和命運也可能對我們不公。有的人能戰(zhàn)勝這些傷害,有的人則在陰影中傷痛一生。一個從小建立了閱讀興趣的人,會有更好的自我治療的能力。這一點,也是基于前面提及的閱讀帶來的智力和心理兩方面良好的基礎。
當然,閱讀的功能不可能強大到解決所有的教育問題。拆一座房子可能只需一把鎬頭,而蓋一座房子則需要動用許多工具和手段。教育孩子也一樣,閱讀雖然非常重要,但還需要其它要素來配合。
第二件禮物是——自由給孩子選擇權、嘗試權與犯錯誤權
每當我談到給兒童自由的時候,總會遭遇質疑。質疑者一般都把自由理解為“放任自流”或“無法無天”。它顯示了我們對自由的理解尚處于一個幼稚的階段。
給孩子自由,不是對孩子放任不管,而是意味著你需要給孩子“三權”:選擇權、嘗試權、犯錯誤權。
怕孩子犯錯誤,凡事都要孩子按自己的想法來做,孩子一旦失敗就大加指責,這樣的家長,就是強權家長,他們對孩子“關心和付出”越多,對其自由意志的剝奪就越多。
自由和尊重是一個硬幣的兩面,全社會都在談“尊重孩子”,卻在“自由”的觀念上出現(xiàn)盲區(qū),尊重也就變成了空話。哲學家弗洛姆說:“如果沒有尊重,愛就很容易墮落為統(tǒng)治和占有?!币粋€被管制太多的孩子,他失去了探索和認識世界的機會,也就失去了自我認識和調整的信心。
一個人,首先是個自由的人,才可能成為一個自覺的人。自由的同義詞不是放縱,而是選擇力和判斷力。那些真正幸??鞓返暮⒆樱悄切┱嬲@得了自由的孩子,他們更清楚行為的界限在什么地方。
而一個無法無天的孩子,其行為只是放縱,而非自由。放縱是壓抑的后果,是選擇功能的失效。這樣的孩子內(nèi)心軟弱無力,因為他喪失了對自己的掌控力。
能否給孩子自由,是成人能否有分寸地表達關愛、有質量地去教育孩子的一塊試金石。成人只有首先解放自己的心態(tài),理解了自由意志在教育中具有何等價值,才能把“自由”這個無價之寶送給孩子。
第三件禮物是——身教家長的行動比語言更有說服力
我常收到家長來信,說自己的孩子跟小朋友玩時,老打別人,講道理沒用,揍一頓也沒用。還有人問,如何才能改掉孩子的壞脾氣?其實,這些家長只看到孩子的不是,卻看不到自己給了孩子一個生氣就打人、愛發(fā)脾氣的壞榜樣。而家長用行動告訴孩子的,遠比言語告訴得多。
思想家盧梭說過,世上最沒用的三種教育方法就是:講道理、發(fā)脾氣、刻意感動。這三種方法恰恰是當下許多家長和教師最熱衷運用的。古人說得多好,“言傳不如身教”,這六個字無人不曉,但有多少人會以此為鏡,真正踐行身教?
活在虛榮中的家長不可能教給孩子踏實,刻薄的教師也不可能教會孩子寬容。為孩子做出表率,不僅是你在外人面前是什么樣子,更重要的是你和孩子相處時是什么面貌——這是最直接有效的教材,你教給孩子的,全寫在這里面了。
父母和孩子,是生命中最親密的一種關系。現(xiàn)在大家已基本形成共識:給孩子好的教育就等于給孩子最可靠的財富。但到底給孩子的“教育”是什么,家長之間差別巨大。這個差別,主要不是理念、身份、地位或文化程度的差別,而是教育手段的差別。這些會決定你給孩子的到底是銀碗、金馬車還是良弓。
無論都市或鄉(xiāng)村,貧窮或富有,高官或平民,你都可以把最好的教育送給孩子——培養(yǎng)孩子的閱讀興趣、給孩子自由成長的空間、親自做出良好的表率——這是每位父母都有能力送給孩子的財富,也是孩子生命中得到的最美饋贈。
現(xiàn)在不養(yǎng)生,將來養(yǎng)醫(yī)生。千萬別贏了事業(yè),輸了健康。關注我,學點老祖宗的養(yǎng)生知識,對您有益無害!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yinshiyingyang/65033.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轉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