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參與黃芪是臨床上常用的補氣藥,這是眾所皆知的。既然都是補氣藥,為什么又要區(qū)別使用呢?因為人參與黃芪補氣各有側(cè)重,如果不區(qū)別使用,就不能充分發(fā)揮它們的作用。再則,用之不當,還會增加病人的痛苦,造成藥物之浪費。為此,特將此問題書之如下,以饗讀者。
人參味甘微苦,性微溫;黃芪味甘,性溫,兩者雖然都能補氣之作用,但前者更強。此外,人參尚具有止渴生津和安神之作用,這是黃芪所不具備的。黃芪的補氣作用,遠不及人參,然而,黃芪其補偏于走表,其升陽、固表、內(nèi)托和利尿消腫等功效,卻為人參所無。鑒于它們之功效同中有異所以必須區(qū)別使用。
人參為大補元氣之品,以其能益氣固脫,所以,臨床上多用來治療大病或久病,或血脫致氣脫而出現(xiàn)短氣神疲,周身乏力,肢冷,汗出而多,脈微欲絕等。本品可單用,也可與附子或黃芪同用,且效果非常滿意。大補元氣還表現(xiàn)在補益肺腎而平喘方面,如人參配胡桃肉,或人參配蛤蚧治肺腎氣虛喘息,或短氣不足以息,聲音低微,脈虛弱等,皆是其例。人參之補還在于善走中焦,也表現(xiàn)在健脾止瀉方面。如人參配白術(shù)、茯苓、砂仁、蓮米、山藥、苡仁等,可治脾胃氣虛引起的精神不振,四肢倦怠,食少便溏,或久瀉不止等,就是明證。
止渴生津,乃人參之又一功效。因此,在臨床上,可用來治療下述諸種病證:1。熱病傷津而見高熱,口渴,大汗,氣傷液耗,脈大而乏力,可用清熱養(yǎng)陰藥同用,如人參配石膏、知母等即是。2。溫病或暑熱傷及氣液而見汗出而多,口渴神疲,或津氣不足引起心煩失眠,短氣自汗,心慌心悸,脈細而弱等,用人參配麥冬、五味子等治之,即是其例。
因為人參還具有安神鎮(zhèn)靜之功效,所以,它又可用來治療心腎不交所致之驚悸、恍惚,入睡不安等,且常與酸棗仁、遠志等同用。心脾兩虛而證見神疲健忘,心悸怔忡,食欲不振,大便稀溏,短氣乏力者,用人參配黃芪、當歸、白術(shù)、龍眼肉等治之,甚為效驗。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yinshiyingyang/76183.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quán),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quán)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luò),轉(zhuǎn)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quán)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
上一篇: 九種人不宜服人參
下一篇: 可與人參媲美的中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