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連的形態(tài)特征:根狀莖,黃色,常分枝,密生多數(shù)須根。葉有長柄;葉片稍帶革質,卵狀三角形,寬達10cm,三全裂,中央全裂片卵狀菱形,長3~8cm,寬2~4cm,頂端急尖,具長0.8~1.8cm的細柄,3或5對羽狀深裂,在下面分裂最深,深裂片彼此相距2~6mm,邊緣生具細刺尖的銳鋸齒,側全裂片具長1.5~5mm的柄,斜卵形,比中央全裂片短,不等二深裂,兩面的葉脈隆起,除表面沿脈被短柔毛外,其余無毛;葉柄長5~12cm,無毛。蓇葖長6~8mm,柄約與之等長;種子7~8粒,長橢圓形,長約2mm,寬約0.8mm,褐色。
黃連具有清熱燥濕、瀉火解毒的功效。用于濕熱痞滿、嘔吐、瀉痢、黃疸、高熱神昏、心火亢盛、心煩不寐、血熱吐衄、目赤吞酸、牙痛、消渴、癰腫疔瘡等;外治濕疹、濕瘡、耳道流膿等。酒黃連善清上焦火熱,用于目赤、口瘡。姜黃連清胃和胃止嘔,用于寒熱互結、濕熱中陰、痞滿嘔吐等。萸黃連舒肝和胃止嘔,用于肝胃不和,嘔吐吞酸。
黃連的應用
濕熱痞滿,嘔吐吞酸 尤長于清中焦之熱,治療由于濕熱阻滯中焦,氣機不暢所致的脘腹痞滿、惡心嘔吐常配蘇葉用,如蘇葉黃連湯?;蚺潼S芩干姜半夏如半夏瀉心湯。配石膏,可治胃熱嘔吐,如石連散。
濕熱瀉痢 本品為治療瀉痢的要藥,單用有效。
高熱神昏,心煩不寐 血熱吐衄尤善清瀉心經(jīng)實火,可用于治療心火亢盛所致神昏、煩躁之證。
消渴 善清胃火可用于治療胃火熾盛,消谷善饑之消渴證常配麥冬用如消渴丸。
外治濕疹、濕瘡、耳道流膿 制為軟膏外敷可治皮膚濕疹,濕瘡。取之浸汁涂患處,可治耳道流膿。煎汁滴眼,可治眼目紅腫。
黃連的副作用
中藥成分復雜,藥理作用更是復雜,現(xiàn)在的技術水平還不能準確的說明黃連的不良反應。黃連大苦大寒,過服久服易傷脾胃,拉肚子,影響到腸胃的運化功能,從而會影響到食欲,導致消化不良。除非體內有實熱,否則慎用。
黃連具有清熱解毒以及消炎作用,對于大腸桿菌等,都具有抑制作用??梢耘菟?,但是對于脾胃虛寒的人不宜服用,苦燥傷津,陰虛津傷者慎用,因為是苦寒之品。
一般中病即止,不宜久服,最好飯后服用。黃連的用量病輕者每日2~3g,病重者每日5~6g。兒童脾胃功能不健全,不可盲目服用黃連。
胡黃連
胡黃連為玄參科植物西藏胡黃連和胡黃連的根莖。與黃連名稱相似,且均為苦寒清熱燥濕之品,善除胃腸濕熱,同為治濕熱瀉痢之良藥。多年生草本,有毛。莖根圓柱形,稍帶木質,長15~20cm。生于海拔3.6~4.4km的高寒地區(qū)的巖石上及石堆中,或淺土層的向陽處。胡黃連善退虛熱,除疳熱;而黃連則善清心火,瀉胃火,為解毒要藥。
胡黃連味苦,性寒。入肝、胃、大腸經(jīng)。功效清熱、涼血、燥濕。主治疳疾、驚癇、瀉痢、勞熱骨蒸、自汗、盜汗、吐血、衄血、火眼、痔瘺、瘡瘍等。
【藥 名】:胡黃連
【拼 音】:huhuanglian
【英文名】:figwortflower picrorhiza rhizome
【來 源】:為雙子葉植物藥玄參科植物胡黃連或西藏胡黃連的根莖。
【功 效】:清退虛熱,涼血止血,清熱燥濕,清熱解毒,殺蟲消疳 。
【主 治】:治疳疾,驚癇,瀉痢,勞熱骨蒸,自汗,盜汗,吐血、衄血,火眼,痔瘺,瘡瘍。
【性味歸經(jīng)】:苦,寒。 ①《唐本草》: “大寒。” ②《開寶本草》: “味苦,平,無毒?!?br>
入肝、胃、大腸經(jīng)。①《雷公炮制藥性解》: “人肝、膽、胃三經(jīng)?!雹凇侗静輩R言》: “入手、足太陰,足陽明、厥陰經(jīng)?!?br>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0.5~1.5錢;或入丸、散。外用:研末調敷或浸汁點眼。
【用藥忌宜】:脾胃虛弱者慎服。
【藥物配伍】:配銀柴胡,相須配對,退虛熱效佳。配鱉甲,清補同用,清退虛熱。配秦艽,有良好的透肌退熱之功,擅治虛勞潮熱尤其對骨蒸勞熱,肌瘦頰赤,困倦盜汗之風勞病者所宜。配烏梅,一泄一斂,泄不傷正,斂不留邪。配生地,用治虛火內擾而致的吐血,衄血。既能泄火,亦可生津。
【別 名】:割孤露澤(《開寶本草》)、胡連(《本草正義》)
【處方名】:胡連、胡黃連
【商品名】:胡黃連:為玄參科植物胡黃連的根莖。產(chǎn)于我國西藏、云南。印度、越南等國也有出產(chǎn)。以根莖條粗、折斷時有粉塵、斷面灰黑色、苦味濃者為佳。
西藏胡黃連:又名假黃連。為玄參科植物西藏胡黃連picrorrhiza scrophulariiflora pennell的根莖。主產(chǎn)于西藏。以根莖粗大、體輕質脆、苦味濃者為佳。
【動植物資源分布】:胡黃連分布西喜馬拉雅山區(qū)。都為進口,產(chǎn)印度。西藏胡黃連分布西藏南部、云南西北部。產(chǎn)西藏。
【藥材的采收與儲藏】:在地上部分枯萎時采挖,去凈泥雜及地上部分,洗凈,曬干。
【拉丁名】:藥材rhizoma picrorhizae原植物胡黃連 picrorhiza kurrooa royleex benth 西藏胡黃連 picrorrhiza scrophulariaeflora pennell
【炮制方法】:揀去雜質,用清水淘凈,撈起潤透,切片曬干。
【考 證】:出自《唐本草》。
【生藥材鑒定】:①胡黃連:干燥根莖呈圓柱形,平直或彎曲,多不分歧,市售品多為長約2~4~9厘米的小段,直徑3~8毫米。表面灰黃色至黃棕色,有光澤,粗糙,具縱皺及橫環(huán)紋;桂皮有時剝落,露出褐色的皮部;頂端有殘留葉跡,密集呈鱗片狀,暗紅棕色,或脫落而殘留半環(huán)狀的節(jié)痕;根痕圓點狀,近節(jié)處較多。質硬而脆,易折斷,折斷時有粉塵飛出;斷面皮部灰黑色,木部黃白色,木部維管束4~7個,排列成環(huán)狀,中央有灰黑色的髓部。 氣微,味極苦而持久。以條粗、折斷時有粉塵、斷面灰黑色、味苦者為佳。②西藏胡黃連:干燥根莖呈圓柱形,多少彎曲,偶有分枝,長3~7~12厘米,直徑2~9~14毫米。表面灰棕色至暗棕色,有橫皺紋或縱皺紋,并有突起的芽或芽痕以及小圓形的根痕或細根殘基;頂端密被鱗片狀的葉柄殘基,呈灰棕色、黃棕色至暗棕色,革質。質硬而脆,易折斷;斷面略平坦,木栓層灰棕色,皮部淡棕色至暗棕色,約占半徑的l/3~l/2,有多數(shù)裂隙,木質部黃白色,通常為9個木部維管束,排列成環(huán)狀,髓部暗棕色,有多數(shù)裂隙。有的在根莖節(jié)部帶有少數(shù)的根,表面灰棕色,有縱皺紋。氣微弱,有持久性的苦味。以根莖粗大、無細根者為佳。顯微鑒定: 粉末灰黃褐色。①薄壁細胞長圓形或不規(guī)格形,細胞間隙明顯,壁稍厚,有的呈連珠狀,紋孔大,稀疏分布或集在紋孔域,有的細胞含黃棕色物。②木栓細胞表面觀不規(guī)則形,大小不一,壁波彎曲,木化;斷面觀扁長方形。③網(wǎng)紋、梯紋、螺紋及梯狀導管直徑 8-28μm。④升華結晶鮮黃色,針狀,有的集成針簇狀。此外,棕色塊隨處散在。
【中藥化學成分】:胡黃連根含胡黃連素(kutkin)3.4%和 d—甘露醇(d—mannitol)0.5%,香莢蘭酸 (vanillic acjd)0.1%,胡黃連醇(kutkiol), 胡黃連甾醇(kutkisterol)0.18%,以及香莢蘭乙酮(apocynin)。胡黃連素并不是一個簡單的化合物,而是胡黃連苦甙 i(picroside i)和胡黃連甙(kutkoside)的穩(wěn)定混晶。又含胡黃連苦甙 ⅱ。果實含抗壞血酸、糖類、淀粉和蛋白質。根莖含環(huán)烯醚萜甙成分為胡黃連甙ⅰ、ⅱ、ⅲ(picrosideⅰ、ⅱ、ⅲ),并含游離有機酸,主要為香草酸、桂皮酸、阿魏酸。
它最喜歡在平均氣溫只有6到7度的地方生長,而且這個地方的年降雨量最好是在750到1100毫米之間的。這種植物喜歡濕潤、喜歡冷涼的氣候,而且非常適應在維度高的、寒冷的、冷濕的、瘠薄的地方成長。作為一種入藥的植物,它的作用可大著呢
一.應用的地方1治療小孩子怎么吃都不長肉,還消瘦。
這種植物既能夠治療這種病癥的同時還能清除我們的胃腸的濕熱。通常情況下,最常用的方式是搭配白術、使君子、山楂一起煎服,常用藥物也可以看見肥兒丸;同時它也可以搭配蘆薈、朱砂、黃連一起用,例如是這種植物制成的丸子和豬膽汁、神曲、阿魏一起使用,這些搭配都可以用來治療小孩子因為這些病癥發(fā)熱、肚子大其他地方消瘦、飲食難以消化等癥狀。
2治療濕熱拉肚子。
這種植物比較苦寒,它的功效類似于黃連,能夠去除胃腸的濕熱,但是藥力要比黃連稍微差一點點。一般用來治療人體的濕熱、人體內氣的不通暢、大便出血、便秘等癥狀,可以用黃柏、木香、白頭翁等一起調配使用。
3還可以治療痔瘡的腫痛。
這種草藥味苦,性寒,適合清熱,尤其是最適合去除大腸的濕火積累,而且還是治療痔瘡的常用的藥物。例如把這種植物碾碎成末,加入鵝蛋汁然后涂在長了痔瘡的地方。
二.藥理的作用1保護肝臟,利膽。
這種植物的根部經(jīng)過提取后的物質對于我們的膽非常有好處。
2可以抵抗皮膚上的真菌。
這種植物連水浸劑大概以1:4的比例,這種物質對于多種的皮膚上的真菌由具有不同程度的抵制的作用。
三.用法用量1用于內服。
這種草藥如果是用來和水一起煎煮成汁液的話,大概的用量是6到12克,直接喝下去就好;或者可以制成丸子或者是藥散服用。
2用于外敷。
這種草藥如果是外敷,則用適量的草藥研磨成粉末調汁敷在有傷口的地方;或者是整棵草藥浸泡取其汁液。
胡黃連為玄參科多年生草本植物,與黃連名稱相似,且均為苦寒清熱燥濕之品,善除胃腸濕熱,同為治濕熱瀉痢之良藥。多年生草本,有毛。莖根圓柱形,稍帶木質,長15-20cm。胡黃連善退虛熱,除疳熱;而黃連則善清心火,瀉胃火,為解毒要藥。產(chǎn)于印度、印度尼西亞。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zhongyaochangshi/100288.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轉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
上一篇: 行氣活血三良藥-同根而生功效異
下一篇: 羌活與獨活之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