桑螵蛸:又名螳螂子、尿唧唧,為螳螂科昆蟲大刀螂、小刀螂等的干燥卵鞘。每年深秋至翌年春季均可采收。采得后,除去樹枝,上籠屜蒸30~40分鐘,殺死蟲卵,曬干即可入藥。其性平,味咸甘,入肝、腎經(jīng),具有補腎助陽、固精縮小便的功效,用于治療遺精、白濁、小便頻數(shù)、遺尿、赤白帶下、陽痿、早泄等癥?!?a href="/ddjy_99/221.html">神農(nóng)本草經(jīng)》將其列為上品,曰:“主傷中,疝瘕,陰痿。益精,生子,女子血閉,腰痛。通五淋,利小便水道。”臨床報道,與益智仁配伍治療遺尿癥顯效。一般用量為3~10克。
海螵蛸:又名烏賊魚骨,為烏鲗科動物無針烏鲗或金烏鲗的內(nèi)殼,性微溫,味咸,入肝、腎經(jīng),具有除濕、制酸、止血、斂瘡的功效,用于治療胃痛吞酸、吐衄、嘔血、便血、崩漏帶下、血枯經(jīng)閉、腹痛癥瘕、虛瘧瀉痢、陰蝕爛瘡等癥。臨床報道以海螵蛸為主,配合其他藥物內(nèi)服,治療胃、十二指腸潰瘍及其引起的出血、穿孔,均有較好的療效;用其治療瘧疾、哮喘及拔牙、鼻部手術(shù)出血等都收到明顯效果。一般用量在3~10克。
桑螵蛸和海螵蛸兩味中藥雖然都是動物類的藥物,但一個是陸上的昆蟲,一個是海洋中的軟體動物,生活的環(huán)境各不相同,故功效各異,桑螵蛸補腎助陽為主,海螵蛸止血、收斂見長,二者不可互相代替使用。
使用過多導(dǎo)致的。桑螵蛸屬于一種藥性比較溫和的中藥材,不會給患者的身體帶來特別大的副作用。但在使用這種藥物治療腎陽虛引起的相關(guān)癥狀時,也需要嚴格的控制劑量,不要過量使用,也不要長期使用,否則可能會使患者出現(xiàn)小便困難、大便干燥等一系列上火現(xiàn)象,因桑螵蛸具有固精止尿的功效。
荊芥和薄荷的區(qū)別
荊芥跟薄荷是兩種十分之相似的草本植物,如果不了解這兩種植物的還真的不容易分清楚哪個是哪個,這兩種草本植物都有很好的清熱解毒作用,那么荊芥和薄荷的區(qū)別在哪里。
荊芥和薄荷的區(qū)別
1、藥性不同
荊芥的藥性是溫和的,在日常生活中也是常用的一種中草藥,一般用來治療頭痛發(fā)熱,嘔吐等疾??;也有人常常用荊芥來做涼拌;而薄荷的藥性是涼的,一般用來祛濕、醒神、驅(qū)除蚊蟲等;夏季用薄荷可以起到清涼的作用。
2、味道不一樣
荊芥的味道與薄荷的味道不一樣,荊芥的味道微苦偏辣;薄荷的味道也是微苦,但是清涼。
3、外形不同
荊芥與薄荷的外形其實是不一樣的;荊芥和薄荷的莖部都是四棱形的,這是它們外形的相同,但是荊芥的葉子,與花序跟薄荷的不一樣,荊芥的花序是聚傘狀的,而薄荷的不是。如果不能從外形分別出來,最簡單的方法就是把荊芥或薄荷的葉子撕開,用鼻子問一下,有一股清涼味的就是薄荷。
荊芥和薄荷的區(qū)別基本是從味道就可以分辨出來的,雖然兩種中草藥的藥性不一樣,但是只要注意用法就不會有什么大問題的。
1 秋梨膏和枇杷膏的區(qū)別
2 秋梨膏和枇杷膏哪個止咳效果好 因人而異。
枇杷膏和秋梨膏都是常見的潤肺止咳膏方,因為兩者原料、藥性、功效有所差別,不能盲目地說哪個更好,但從止咳效果來說,兩者各有優(yōu)勢,針對的人群各不相同,如秋梨膏適合出現(xiàn)因熱燥傷津所致的肺熱煩渴、便干燥悶、勞傷肺陰、咳吐白痰、久咳咯血等呼吸道病癥的人群服用止咳效果好,而枇杷膏可潤肺化痰、止咳平喘、護喉利咽、生津補氣、調(diào)心降火,適用于傷風(fēng)咳嗽、痰稠、痰多氣喘、咽喉干癢及聲音嘶啞的人群服用,最好是根據(jù)自己的咳嗽的情況來選擇適合自己的膏方,才能起到更好的效果。
3 秋梨膏和枇杷膏可以一起吃嗎 根據(jù)情況決定。
秋梨膏和枇杷是兩種不同的配方制成的止咳藥膏,所針對的止咳癥狀也有所區(qū)別,一般情況下是對癥服用為好,但有時候咳嗽的病情是較為復(fù)雜的,有的人剛開始是寒咳,后轉(zhuǎn)為熱咳,或干咳等,在不同的病因下會表現(xiàn)為不同的癥狀,有時候使用單一的一種藥物并不能起到良好的治療效果,需要復(fù)合用藥,只要在對癥的情況下,秋梨膏和枇杷膏也可以一起吃,彼此并沒有藥物沖突,根據(jù)需求選擇即可。
4 哪種咳嗽不能喝枇杷膏 寒性咳嗽不能喝枇杷膏。
枇杷膏是治療肺熱咳嗽的疾病的一種藥物,單純的用于咽喉腫痛、咳吐黃痰、鼻流黃涕等疾病,癥狀效果比較好,但是如果有肺寒性的咳嗽,是不可以用這種藥物來進行治療的,因為枇杷膏是寒涼性的,在有寒性咳嗽期間再吃寒涼食物可能會使病情得到加重,如果見到患者鼻流清涕、咳吐稀痰,或者咳嗽聲音比較小,就很可能是由于肺寒咳嗽導(dǎo)致的,要及時的改變治療的方法,不要喝枇杷膏。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zhongyaochangshi/100316.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quán),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quán)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luò),轉(zhuǎn)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quán)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
上一篇: 山茱萸與吳茱萸鑒別
下一篇: 葫蘆巴不等同于葫蘆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