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魚又名中華鱉,俗稱甲魚、水魚、王八。在中國除寧夏、新疆、西藏外,其他各省均有分布,越南、朝鮮、日本等國也有分布。鱉的外形呈橢圓形,比龜更扁平,從外形顏色觀察,鱉通常背際和四肢呈暗綠色,有的背面淺褐色,腹面白里透紅。
步驟/方法
甲魚池的建造
選環(huán)境安靜、無噪音,既交通方便、接近電源,又離水源近而無污染的地方。以東西向長方形為宜。 鱉喜靜怕聲、喜陽怕風、喜潔怕臟。建池地宜選擇環(huán)境幽靜、避風向陽、排灌方便的池塘作為養(yǎng)殖基地。如果是自繁、自育、自養(yǎng)的養(yǎng)鱉場就要考慮新鱉池、稚鱉池、幼鱉池、3齡鱉池、成鱉池5種鱉池配套建設。塘底沒沙性土的要摻一部分沙性土,塘邊和池邊分別建曬臺和餌飼臺供鱉曬背和攝食之用,四周建好防逃墻,磚砌、石棉瓦豎置均可,高度1m左右。
苗種放養(yǎng)
鱉苗來源,一是工廠化育苗和專業(yè)戶批量生產(chǎn)的,二是市場上大小不等的野生鱉。不管哪種鱉苗進池時一定要分級暫養(yǎng)15天左右,待適應環(huán)境后再投入養(yǎng)殖池。放養(yǎng)密度根據(jù)池塘和其他因素而定,畝投2~3齡幼鱉100~150kg,最多不得超過200kg。
飼料投放
以前養(yǎng)鱉業(yè)的所用飼料主要是以鮮活餌料為主(鮮魚、蝦等),但價格昂貴,且質量有的不合格,鱉吃后易患腸炎??茖W養(yǎng)鱉的方法是采用天然餌料。如可到附近飯店、食堂搜集丟棄的畜禽內臟、殘料、下腳料;在天然水域捕撈螺、蚌、小魚蝦、各種水蚤;利用天然或零星土地,養(yǎng)殖泥鰍、福壽螺;利用溝埂、池坡養(yǎng)殖蚯蚓;誘蠅育蛆;培育昆蟲等。在鱉喜食的餌料中,添加少量植物性餌料,如麩皮、玉米粉、豆渣及少量瓜類和微量元素,加工攪拌混合后投喂。
調節(jié)水質
鱉雖用肺呼吸,但大部分時間生活在水中,因而水質好壞對鱉生長仍十分重要。幼鱉宜保持水深0.3~0.4m,每隔3天換水1次,每次換水量1/3,水色以綠色狀態(tài)為好,使其相互隱蔽,減少互傷機會;亦可在水中放少量水浮蓮!水葫蘆等綠色植物,以利改善水質。成鱉池每4天換1次水,每次換水量1/4,保持水質清新,溶氧充足,肥度適當。
甲魚又稱鱉,甲魚的養(yǎng)殖方法簡單,對飼料要求不高,只要在堂前屋后開挖簡陋的池塘就可進行飼養(yǎng)。下面我們了解一下甲魚養(yǎng)殖技術的幾個相關問題。
一、對甲魚養(yǎng)殖池塘的要求
甲魚養(yǎng)殖池塘大小均可,但最好不要小于10平方米,池宜開挖在避風向陽、水源充足、水質清新、環(huán)境幽靜的地方,也可利用低洼的水坑作為甲魚池。為了防止甲魚的外逃,四周必須有防逃設施,特別是進、出水口要牢固。
池水深度要保持在0.8-1.2米。池底鋪以20-30厘米的沙土。池埂的坡度要大,便于甲魚的活動。
二、小甲魚的養(yǎng)殖方法
由于小甲魚的消化系統(tǒng)已較發(fā)達,對飼料要求沒有小甲魚那樣嚴格,因此可投喂魚、動物內臟、新鮮貝類、蚯蚓等動物性飼料,也可投喂瓜果、菜葉等植物性飼料以及人工配合飼料。因為小甲魚攝食量大,所以一定要定時、定量、定質、定點進行投喂。如果時饑時飽,就會互相搶食和爭斗,影響其生長。
在越冬前要多投喂動物內臟等脂肪含量較高的飼料,以利小甲魚在體內積蓄脂肪,利于越冬。
三、成年甲魚如何養(yǎng)殖
成年甲魚的攝食量大,糞便多,容易污染水體(富營養(yǎng)化),要加強對水質管理。飼料一是要投于食臺(或池邊斜坡)上,不能亂投,這樣可及時清除殘余飼料,減少對水質的污染。同時,每10天要加水一次。此外,每月每0.07公頃潑灑生石灰15千克(漿水),以調節(jié)水質和殺滅病菌。
為了保持適宜水溫,在不同季節(jié)調節(jié)不同水位。春季保持50-80厘米,有利于水溫提高,使成年甲魚早開食;夏季加深水位,起降溫防暑作用;秋季要保持高水位,減緩水溫下降,利于越冬時的保暖。
四、魚鱉能不能混養(yǎng) 魚鱉混養(yǎng)不但可以,而且還有互相促進作用。鱉是以底棲生活為主的水生動物,如池塘中單養(yǎng)鱉,則大部分水域空間被浪費了。因此,應在鱉池中混養(yǎng)一定數(shù)量的魚類,以發(fā)揮水域的潛在力。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zhongyaochangshi/101375.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轉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
上一篇: 蓽茇的種植技術
下一篇: 皂角刺栽培技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