蒲黃又名蒲花、蒲棒花粉、蒲草黃。載《神農(nóng)本草經(jīng)》。系香蒲科植物水燭香蒲Typha angustifolia L.、東方香蒲T.orientalis Presl或同屬植物的干燥花粉。夏季采收蒲棒上部的黃色雄花序,曬干后碾軋,篩取花粉。
【炮制方法】1.蒲黃《簡要濟眾方》:“細研?!皳v為散。”《本經(jīng)逢原》:“羅去粗筋取粉。”現(xiàn)行,取原藥材,揉散結(jié)塊,除去花絲及雜質(zhì),過篩。
2.炒蒲黃《經(jīng)效產(chǎn)寶》:“安石器內(nèi)炒赤色?!薄短绞セ莘健罚骸拔⒚??!薄缎l(wèi)生家寶產(chǎn)科備要》:“銀石器內(nèi)微炒令赤”、“以紙襯,銚子內(nèi)炒,紙黃為度?!爆F(xiàn)行,取凈蒲贊置熱鍋內(nèi),用文火加熱炒至贊褐色時,出鍋,攤開,晾涼。
3.蒲黃炭《普濟方》:“銀器中炒墨紫色用?!薄遏敻健罚骸俺春??!薄秴蔷贤ㄡt(yī)案》:“炭?!爆F(xiàn)行,取凈蒲黃,置熱鍋內(nèi),用中火加熱炒至黑褐色,噴淋清水少許,滅盡火星,取出晾干,將成團塊者揉散,涼透。
4.酒制蒲黃:取凈蒲黃5kg,加酒0.625kg,噴酒拌勻,文火炒干,取出,放涼。
5.醋制蒲黃:取凈蒲黃5kg,加醋0.625kg,噴醋拌勻,文火炒干,取出,放涼。
修制是最簡單的炮制方法,也可以說是種藥物進行炮制的準(zhǔn)備階段,主要通過修治,以除去雜質(zhì),并將大塊段變?yōu)樾K小段,便于再加工。炮制。
修制的方法包括揀、摘、揉、擦、磨、刷,刮、鎊、刨、剝、切、搗、敲,碾、簸、籮、篩、劈、鋸、扎、榨等項目。
1、揀:用于揀去不入藥的部分和雜質(zhì),一般是除凈核粒、果柄,枝梗、皮殼、蟲蛀、霉粒、走油種仁(油粒)、泥塊、沙石等,如棗仁、柏子仁揀凈核殼,連翹揀去果柄,杏仁揀凈油粒,佩竺、荊芥揀去須根和雜草,乳香、沒藥揀去木屑、五靈脂揀去泥沙。
2、摘:將根莖、花葉等類藥物的殘莖、葉柄摘除,使藥純凈,夏枯草摘梗柄,川連摘除絨根及時葉柄等。
3、揉:對某些藥物須揉碎后,再通過篩、簸除去莖梗雜質(zhì),如桑葉、臭梧桐葉等;某些質(zhì)地松軟而呈條狀的藥物,須揉搓成團,便于調(diào)配和煎煮,如竹菇、谷精草等。
4、擦:用二塊木板,將藥物置于中間來回唐擦,達到除去外皮和擦碎,如萊菔子、火麻仁、牛蒡子等。
5、磨:用石磨墊高磨芯,把藥物磨去外皮、殼、刺等,如扁豆衣、刺蒺藜、蒼耳子。
6、刷:用刷子刷去藥物表面的灰塵或茸毛,如枇杷葉、石葦須刷去葉背的絨毛;瓦楞子、牡蠣刷去沙土。
7、刮:用鐵刀、竹刀或瓷片刮去藥材外面的粗皮或青苔,如杜仲、肉桂、厚樸、黃柏等;刮去茸毛的如金狗脊、毛知平等。
8、鎊、刨:用鎊刀或木刨,將藥物鎊刨成薄片,便于入藥煎汁,如鹿角片、羚羊角片、檀香片,蘇木片等。
9、剝:將藥物敲擊后,取殼去種仁,或取仁去殼,如蔻仁、蔻殼、草果仁、砂仁殼、使君子仁、石蓮肉、白果、桃仁、杏仁等。
10、切:切法廣泛應(yīng)用于根莖、藤木、皮殼、葉、草類藥材,將原藥或潤軟后的藥材,按不同的藥物用刀或切片機切成片或小塊。一般分橫切的園形、咀片,斜切的斜片,直切成順片,橫或直切成絲、方塊等,切片的厚薄長短,簡介如下:
(1)根、根莖和藤類:質(zhì)地比較硬的切薄一些,約1.5mm左右,如獨活、川芎等;質(zhì)地比較疏松的切厚一些,約3mm左右,如肉蓯蓉、鎖陽等,形狀細長的可切成小段,約長1—1.5cm,如茅根、蘆根,夜交藤等。
(2)皮類:質(zhì)地堅硬而厚可切成絲絲,寬約6mm,如厚樸、黃柏;質(zhì)地較疏松而薄的可切成寬絲,寬約1—1.5cm,如杜仲;質(zhì)地松脆者可不切,如地骨皮、遠志等。
(3)葉類:質(zhì)地厚而韌者,不易碎者,切成寬約o.3-1.5cm的絲,如枇杷葉、石葦?shù)取?br> (4)全草類:莖較細一般可切成長1.5cm的段,如麻黃、薄荷等,較粗的一般可切成長O.6-lcm的段,如藿香,佩蘭等。
(5)花、果實和種子類:較大的或難以干燥的果實可切成片,約切成3—4片,如山楂,木瓜等;有些果皮可切成絲,寬約o.5-lcm,如瓜蔞;花和較小的果實,種子一般不切。
由于藥物軟硬不一,大小不一,除了少藥材可以干貨直接切制外,一般都須通過不同程度的水浸、水洗,噴灑淋水等法,使其濕潤回軟后才可切制,也有需要先經(jīng)烘煨、蒸軟后才能切制的。
潤藥的辦法可歸納為:水浸法,如檳榔等;水洗法,如威靈仙等;沉水法,如桂枝等;噴水法,如枳殼、薄荷等;淋水法,如荊芥、藿香等。潤切法,如三棱、莪木等;蒸切法,如雞血藤、肉蓯蓉、黃芩等;煨切法,如木香、肉豆蔻等;烘切法,如獨活、當(dāng)歸等。
總之,切片既利于藥材的干燥和制劑時的粉碎,又便于配方時的稱量和煎藥時有效成分的煎出。
11、搗:是將藥物打碎或打爛的方法。量多者放石臼內(nèi)搗,量少者置沖筒內(nèi)沖擊搗碎,如生姜搗汁、鮮生地搗汁、砂仁搗碎等。
12、敲:用鐵錘或木錘將堅硬的藥物敲擊成小塊或碎粒.如磁石、牡蠣、石決明,海蛤殼等。杏仁、桃仁、蔞仁以手工或機械敲壓扁,麥冬可敲后去心。
13、碾:將藥材置碾槽(鐵船)中碾碎或成粉。
14、簸、籮、篩:都是用來除凈藥物中的非藥用部分和雜質(zhì),去掉葉屑可用簸法,除去枝??捎煤Y法,除凈灰屑可用籮法,一般都是同時采用的凈雜方法。
15、劈,鋸: 將粗、大長枝,難以切片的藥物,先行劈小或鋸短,如松節(jié)、茯神木、雞血藤,鹿角、柘木等。
16、軋、榨法: 軋法現(xiàn)將藥物軋成二片,或軋曲在一起,如川楝子、枳殼,現(xiàn)已改機械切片。榨法,用榨床榨去藥物中之油質(zhì),以減去毒性和刺激性,如巴豆霜、千金子霜、蔞仁霜;生姜搗爛后榨取姜汁,煎膏滋藥時榨取藥汁。
水制
將藥材用水洗、浸泡等方法加以處理,稱水制法,其目的是使藥物達到潔凈(除去雜質(zhì)、異物、非藥用的鹽分、泥沙、穢惡氣味等),使植物類藥物變軟,便于切片;使礦物類藥物質(zhì)地純凈,細膩、同時能降低毒性、減少副作用。水制法包括洗,淘、浸、潤、漬、腌、提、水飛等項目。
1、淘洗: 用水洗漂去藥物表面的泥土、雜質(zhì)。淘法適用于種子、果實,比較細小的塊根、根莖類藥材,操作時藥在水中攪拌,除去浮起雜質(zhì),反復(fù)淘洗至水清藥凈為度,如菟絲子、王不留行等。此法適用于較大的根和根莖,洗去泥沙為主,洗的時間不宜過長,以免損失藥效,如羌活、防風(fēng)要動作快,水中洗滌時間短、又稱“搶水洗”;有些含多量粘液成分的種子,水洗粘結(jié)成團,不宜水洗,如車子、葶藶于;對貝殼及某些動物藥材,如牡蠣、石決明、刺猬皮等臟垢較多,洗的時間要長一些。
2、淋潤: 藥材不直接放入水中,而用水或其它溶液(酒、醋)反復(fù)淋灑,并乘濕用草包或蒲包包裹,使藥材軟化,便于加工切制,如薄荷、佩蘭等。
3、浸泡: 浸是將藥材用于或酒,醋短時間浸漬,以溶液為藥材吸盡為度,能使藥材軟化,便于切制,如威靈仙、常山。
泡是將藥物較長的伺浸在水中,它能減除藥材的毒性物質(zhì),如半夏、南星,能除去動物藥材附著的不潔物,如龜版、鱉甲、驢皮,虎骨等。浸泡的時間長短、應(yīng)隨地區(qū)、氣候、季節(jié)不同而異,校情況須定期換水和不斷攪拌,防止藥材發(fā)霉、腐爛,變質(zhì);氣溫較高的季節(jié)浸泡時間宜短、氣溫較低的季節(jié)浸泡時間可稍長,一般浸泡至七八成透即可撈去,悶潤至全部軟透,動物之甲骨需將其附著物泡至腐敗,能與骨甲分離為度。
4、水漂:將藥物浸于清水中,反復(fù)清洗,利用水來溶解、清除某些藥材的毒性,鹽分及腥臭味等,便于服用和增強療較。
水漂必須注意季節(jié)、時間以及水的多少和換水次數(shù)等,最好的季節(jié)是春秋兩季,此時溫度適宜,夏季氣溫高,易腐爛,冬季低溫,易凍結(jié),都可能致使藥材變質(zhì)影響藥效。漂的時間,天涼稍長,天暖較短,并宜按不同的藥物和藥用部分而定,最好在流水中漂洗,半夏、南星等有毒根莖類,漂藥時間可長些,海藻、昆布等無毒物,漂洗時間可短些。
5、漬: 其目的和方法和浸、潤近似,適用于根莖類藥材,浸潤一般用清水,潰法既可用清水,也可用酒、醋,如大黃、黃連用酒漬。
6、腌: 腌法是用食鹽或生姜、明礬等浸漬藥材,能達到解毒、防腐的目的,如鮮附子以鹽鹵水腌制,鮮半夏以鮮生姜、白礬腌制。
7、提: 提煉,主要使結(jié)晶體鹽類藥物通過水溶、沉淀濾去雜質(zhì),重結(jié)晶使藥物純凈,如樸硝得煉成芒硝。
8、水飛: 系借藥物的微粒大小不同,在水中有不同的沉降速度,以制取微細粉末的一種方法。一般常用于礦物類藥材,操作時把已經(jīng)粉碎的藥物加水共研,研至乳缽底部無響聲時,再加較多的清水?dāng)嚢瑁瑯铀幉淖匀患毟〈殖?,傾倒出上部的混懸液,然后再將剩下的粗末繼續(xù)加水研磨,如此反復(fù)操作,至全部藥材都變成混懸液為止。將混懸液合并靜置沉淀,傾出清水,將沉淀物曬干研細備用。
水飛能防止藥材研磨粉末時飛揚損耗,能將原藥中可溶于水的鹽類分離,能使藥物特別細膩,內(nèi)服時易于吸收,不致?lián)p傷腸胃,外用時可減少刺激,可提高療效,故不溶性的礦物、貝殼類藥材,如朱砂、雄黃、爐甘石、珍珠層粉、珍珠等,用作軟喉、點眼、制丸劑的掛衣,均可采用水飛法制備。
火制
凡將藥材直接或間接(或加入其他輔料)放置火上加熱處理的方法,統(tǒng)稱為火制法,本法使用廣泛,其目的除把質(zhì)地堅硬的藥物,使之脆、酥便于制劑,使不易煎出有效成分的藥物容易發(fā)揮藥效,防止藥物的霉蛀。此外,尚有少數(shù)藥物有毒或藥性猛烈者,火制后可降低或消除毒性和副作用。
火制法的適用范圍雖廣,然某些芳香性藥物如薄荷,香薷、白蔻仁、砂仁等不能應(yīng)用,火制會使芳香的有效成分揮發(fā),損失藥效,礦物中的雄黃、朱砂不能火制,見火便有毒成分砷、汞分解,加劇毒性。
根據(jù)藥物的性質(zhì),以及臨床的需要,使藥物干燥、酥松、焦黃或炭化,主要采用炒(炙)煨、炮、煅、煉、烘、焙、烤、燎等火制方法。
1、炒:經(jīng)過修制或加工切制的干燥藥材,置于鍋內(nèi)用火加熱,不斷翻動至一定程度稱為炒,是常用的一種火制法,又分清炒和加輔料炒兩類:
(1)清炒: 根據(jù)炒的程度不同,分炒黃、炒焦、炒炭。
?、俪袋S 將藥材置于鍋內(nèi),以微火短時間加熱翻動,炒至表面黃色,內(nèi)部基本無變化,并能嗅到藥材所散發(fā)出的固有氣味,外部鼓起爆裂。炒黃是使藥材膨脹,易于煎出有效成分,能矯臭,能使含甙類藥材中之酶被破壞,有利于藥材的保存。如炒白芍、炒黨參、炒杏仁、炒棗仁、炒王不留行。
?、诔唇梗? 將藥材置于鍋內(nèi)以較強的火力加熱,炒至外面焦黃或焦褐,內(nèi)部淡黃并有焦香氣味為度。如焦六油、焦山楂,此類藥物炒焦,可增強健脾消食作用。
?、鄢刺浚簩⑺幉闹糜阱佒幸晕浠鸺訜?,炒至表面枯黑,內(nèi)部焦黃或褐為度,此謂炒炭存性。為防止炒后全部炭化而失去藥性,出鍋后及時翻動,促使熱量散發(fā),如地榆炭、槐花炭,炒炭可增強止血、收斂作用。
(2)輔料炒: 根據(jù)所加輔料不同,分麩炒、土炒、米炒等,加液體輔料(蜜、酒、酷等)炒稱炙。
?、冫煶矗? 利用麥麩加熱時發(fā)生的煙以薰黃藥材的方法稱為麩炒。麩炒藥物多能增強健脾和胃之功,并能減少藥物中的不良刺激性,或起到矯味、矯臭作用。
操作方法:先將鍋加熱,將干麩皮適量散布于鍋內(nèi),麩皮遇熱即發(fā)煙,待起濃煙時,放入藥材,不斷炒拌,以將藥材薰黃為度,炒好立即出鍋,傾入鐵篩中,篩除炒焦的麩皮及灰末,晾涼即可,如出鍋色澤淺者,可將出鍋之藥材和麩皮一起燜一些時間,如要求色淺些,過篩除去麩皮即可。
所用麥麩之量,一般十公斤藥材用麩皮一公斤,以將藥材薰黃為度,如麩炒白術(shù)、枳殼、僵蠶、椿白皮等。
?、谕脸矗? 用灶心土與藥材同炒,使藥材成焦黃色或土黃色的方法。因灶心土性味辛溫,有溫中、止血、止嘔之效,井能中和胃酸,與藥材同炒可增強補脾和胃、止嘔止瀉功能。
操作方法:先將灶心土研成細婁,置于鍋內(nèi)拌炒,等土熱并驅(qū)除一些揮發(fā)物后,再將欲炒之藥材倒入,炒拌至焦黃色,并可嗅到藥材的焦香味時,出鍋,篩去灶心土即可。
土炒所用灶心土之量,無嚴(yán)格規(guī)定,與藥材炒拌后,使能均勻地掛上一層即可。如土炒白術(shù)、山藥、白芍等。
?、勖壮矗? 將藥材同大米同炒,借助熱力與米的煙氣將藥材薰黃,這樣能使藥材增強補中益氣的作用,并能降低藥材的燥性、毒性。
操作方法:米和藥材同置鍋中,文火炒至米呈深黃色,藥物亦薰至黃色,出鍋,篩去米,放涼即得,如米炒黨參、山藥,斑蝥米炒去毒(其米有毒應(yīng)棄去,并深埋之,以免雞鴨等食之中毒。)
?、苊壑?炒): 用蜜炒藥材的方法。蜂蜜性味甘平,有補中潤肺,緩急寧嗽、解毒矯味的作用,所以蜜炙的藥物,能增強補中潤肺之作用。操作方法 先將蜂蜜置鍋中用文火熬煉至沸,去雜質(zhì),即得煉蜜。蜜炙的方法有蜜拌后炒,炒后加官蜜、先下蜜后下藥物,常用者為煉蜜略加適量開水和勻于鍋中,然后倒入藥物,不斷翻炒,使蜜與藥物攪勻,蜜汁吸入藥中,炒至色黃不粘手為度,然后出鍋晾晾。煉蜜要注意適度,太老質(zhì)稠不易炒拌,色澤不艷;太嫩則水分不易干燥、藥物易粘手。
蜜炙后增加滋補、潤肺作用的藥物有炙黃氏,炙甘草、炙麻黃、炙紫菀、炙桑皮等。
一般用蜜量,多為每公斤藥物用400克左右,體輕質(zhì)松之花、草類用蜜多一些,體質(zhì)較硬的極莖種子類藥材,用蜜量可少一些。
?、菥浦?炒):藥物加酒炙炒的一種方法。酒甘辛大熱,能引藥上行、活血通絡(luò)。藥材經(jīng)酒炙后可緩和寒性,增強活血通絡(luò)作用,有助于生物堿、揮發(fā)油的溶解煎出以提高療效,也有矯臭矯味之作用,如酒炒黃芩、川連、當(dāng)歸、桑寄生、牛膝等。
操作方法:將藥材用黃酒或白酒適量噴灑拌勻稍燜后,置熱鍋內(nèi)炒至黃色或深黃色時取出。亦可將藥材先于鍋中炒熱,再于藥料上徐徐噴灑定量的酒,使其吸入藥材,炒至有藥材香氣,藥色微黃,立即出鍋,涼后備用。
用酒量隨各藥而異,一般每公斤藥材用酒200至300毫升。炒時要掌握火候,以藥材不能聞到焦味,藥材內(nèi)部不變色為宜。
?、薮壮矗? 藥材與米醋同拌炒的一種方法。醋酸苦微溫,能引藥入肝,增強行氣止痛作用,能與藥物中游離生物堿結(jié)合成可溶性鹽,使有效成分易于煎出,并有矯味除腥除臭之作用。
操作方法:將藥物與一定量的米醋拌勻,等醋被吸收后,置熱鍋內(nèi),文火炒至藥物微黃、藥香逸出(也可先炒熱藥材,后噴一定量的醋,邊炒邊噴使之均勻吸收)取出攤晾。每公斤藥材用醋200毫升左右。如延胡索、香附、青皮、三棱、莪術(shù)均用醋炙炒。
?、啕}炒: 將食鹽或鹽水與藥材拌炒的一種方法。鹽味咸寒,能清熱涼血,入腎軟堅、防腐、矯臭矯味。
操作方法:將食鹽置鍋內(nèi)文火炒熱,將藥物倒人拌炒,炒至藥物發(fā)胖呈黃色為度,如炒懷牛膝,灶杜仲等。也可以將食鹽化水,先將藥材于鍋內(nèi)炒熱,噴灑鹽水,炒至干燥,取出攤晾,如鹽水炒補骨脂、黃柏、川斷等。每公斤藥材用鹽50克。
?、嘟矗? 藥物加姜汁拌炒的方法,生姜辛溫,有驅(qū)寒性、健胃止嘔、解毒之作用。
操作方法:生姜搗爛,榨取其汁,與藥材拌勻燜潤使姜汁吸盡,置鍋內(nèi)文火炒至微黃或黃色,略見焦斑時取出,如姜汁炒黃連、厚樸、竹茹、半夏等,增強藥物的溫散、止嘔作用。
姜汁用量,各地略異,一般為每公斤藥材用姜汁100—250毫升。
⑨油炙:用油炸或油拌炒藥材的方法,常用芝麻油、羊脂油,使藥材炙后酥脆、易于粉碎,有效成分易煎出,并可祛毒。
操作方法:將油置鍋中熬至微沸,投入藥材,隨時翻動,炙炸至酥脆變黃,取出晾涼。如炙虎骨(使酥脆)、羊脂油炙淫羊藿(炒,可增強補腎壯陽作用),油炸馬錢子(去毒,油含毒應(yīng)棄去,不供食用)。
用油量視炸炙藥材多少而定。
?、怊M血拌炒: 用新鮮鱉魚拌炒藥材,可增強退虛熱、止瘧的作用。 操作方法:將活鱉砍頭取血,用清水、黃酒稀釋,拌入藥物內(nèi),稍潤,置文火炒至微具焦斑時,取出攤晾。如鱉血拌炒柴胡、青蒿。
2、煨:將藥材用濕紙、面團包裹置于炭火中,烘房中烘烤,或放于鍋內(nèi)燙炒的方法,以除去不利于治療的油脂、揮發(fā)性物質(zhì),達到緩和藥性的目的。煨法可分為下列幾種:
?、倜婀校? 將面粉加水和成團塊,包裹藥材,放鍋內(nèi)以熱沙土燙煨,或直接放人炭火中,煨至面黃黑為度,除皮備用。如煨訶子、肉豆蔻等。
?、诩垵{煨: 利用粗草紙將藥物包裹三層以上,放入水中濕透,置鍋內(nèi)熱沙中或炭火中煨至焦黃為度,如煨甘遂、煨生姜。
?、鄹艏堨校簩⑺幉那谐娠嬈戒佋诓菁埳?、藥片上又鋪紙,紙上又鋪藥,這樣層層堆起,置爐火旁烘烤,使部分揮發(fā)性成分及油脂,受熱滲到草紙中,以減低烈性和副作用,如煨肉豆蔻、煨木香。
?、葜苯屿校簩⑺幬镏苯勇裼跓o焰之灰火中,使藥物受熱而發(fā)泡或近裂,質(zhì)地松脆,如煨牙皂等。
以上諸煨法,常致藥物焦化或煨制不勻,亦不適合現(xiàn)在配方需要,目前改為將藥物置鍋內(nèi)清炒或麩炒,同樣可達到吸去油脂及揮發(fā)性物質(zhì)、麟少副作用的目的,如煨木香、煨葛根、煨肉豆蔻等。
3、炮(燙): 將藥物用武火急炒,或同沙子、蛤粉、滑石粉、蒲黃粉一起拌炒的方法,炮與炒只是火候上之區(qū)別,實質(zhì)相同,炮燙用武火,炒炙用文火,炮燙后使藥材酥脆易粉碎,有效成分易煎出,以提高藥效。
(1)炮: 藥材用武火急炒,迅速取出,使表面焦黑爆烈,內(nèi)部成分未散失,如炮姜,用干姜炮制后起到溫中祛寒、止血止瀉、守而不走的作用。
(2)沙燙: 選取顆粒均勻潔凈之粗砂,置鍋內(nèi)加熱至100℃以上,放入藥材翻炒,使藥材均勻受熱,表面逐漸鼓起,內(nèi)部組織由堅硬轉(zhuǎn)為松脆,直至表面焦黃,倒入鐵篩中篩去沙粒。需要醋淬者,可乘熱傾入醋中,取出晾干使用,如炮穿山甲片、刺猥皮、馬錢子、雞內(nèi)金等。
(3)蛤粉燙: 蛤粉受熱傳熱較沙慢,燙藥不易焦。動物膠類常用蛤粉燙,使內(nèi)外受熱均勻,質(zhì)堅韌轉(zhuǎn)為松脆。操作方法同砂燙,如阿膠珠(蛤粉炒阿膠珠),鹿膠等。此外,還有用滑石粉炒燙、蒲黃燙炒者,其燙制方法同上。
4、煅: 用強火燒制藥物的方法,使藥材松脆、性能改變、有效成分易于煎出,藥材易于加工粉碎。煅可分為明煅、暗煅兩類:
(1)明煅:將藥材直接置火上或鍋內(nèi)煅燒。直火煅燒至藥材紅透為止,如磁石、自然銅、礞石、牡蠣、石決明等;或?qū)⑺幬镏蜜徨亙?nèi)煅,使熔化、發(fā)生氣泡,待完全冷卻后取出,如白礬煅后為枯礬,硼砂(月石)煅后為煅月石等;亦有將直火煅紅之藥材,迅速投入醋或藥汁盆中,使其酥脆易碎,可反復(fù)煅淬,如煅磁石,煅自然銅.煨爐甘石等。
(2)暗煅:(燜煅或干餾): 將藥材放于鍋中,上蓋一小鍋,合縫處以黃泥封固,上壓一重物,小鍋上放數(shù)粒米,以文火烤燒,等米變焦黃,停火后取出藥材,本法適于煅炭,如血余炭、艾葉炭、陳棕炭,蓮房炭等。
各種煅法要按具體品種來掌握操作過程和煅的時間,如礦石類要煅到紅透為度,時間宜長;貝殼類只要煅至微紅為度,時間宜短,煅得不透,不能使藥疏松,煅得太過,使之灰化,則失去藥效。
5、煉: 藥材放入坩鍋中,經(jīng)加熱提煉,使藥物純凈或變化稱煉,其主要內(nèi)容一是化學(xué)方法提煉,使幾種藥物混合一起加熱煉制,使升華或化合為另一種物質(zhì),如煉制升丹;一為凈化藥物,使能久藏,如芒硝煉制,失水及雜質(zhì)而成純凈之玄明粉。
6、烘、焙、烤: 此三法都是把原生藥或半成品,經(jīng)加熱,使藥物干燥,便于保貯、粉碎制劑。烘焙烤一般在烘房進行或用爐灶之余熱來干燥藥材,為了不致影響藥材質(zhì)量,必須掌握好溫度,一般干燥,溫度不超過80℃,烘焙時間在半小時之內(nèi),含發(fā)揮油及芳香性生藥,溫度應(yīng)控制在50℃以下。
7、燎: 是用炭火將藥物的外刺、毛、須根燒去的方法,如金毛狗脊、升麻、刺猥皮等。鹿茸的茸毛,一般用燎法將毛燎焦,再用利刃刮凈。
水火共制
凡將藥物通過水、火共同加熱,由生變熱,由硬變軟,由堅變酥,以改變性能,減低毒性和烈性,增強療效,同時也起矯味作用的制法,統(tǒng)稱水火共制法。本法包括蒸、煮、蟬。
1、蒸: 將藥材置于蒸罐或籠中隔水加熱的方法,能改變藥性,增強療效,便于加工切片,利于保存。如酒蒸熟地、酒蒸大黃等。
2、煮:將藥材置于水或藥液中加熱煮的方法,以消除藥物的毒性、刺激性或副作用,如醋煮芫花等。
3、蟬: 藥物在沸水中短時間處理的方法,有助于除去非藥用部分,及破壞酶的活性,使有效成分得以保存,如杏仁、桃仁蟬后搓去皮尖,并破壞其苦杏仁甙酶,以保存有效成分甙。
有些藥物的炮制,并不單純運用以上各種操作方法,有一些特殊品種,需用下列諸法:
1、發(fā)酵: 將藥物加水加溫,在一定溫濕度條件下,使其發(fā)酵生上菌絲。如六神曲、半夏曲做成小塊后,用草或麻袋蓋緊,待其發(fā)酵生上菌絲后取出曬干。此法在通過發(fā)酵,能增強藥物健脾胃,助消化、散風(fēng)寒之作用。其它有豆豉亦通過發(fā)酵制造。
2、發(fā)芽: 將燦稻、大夏、黑大豆等用水浸濕潤,在一定溫度下使其發(fā)芽。發(fā)芽之目的,主要在于增加藥物的健脾和胃,助消化,解表邪的作用。如谷芽、麥芽、大豆卷等。
3、制霜:將含油脂的藥物去殼研碎.用數(shù)層草紙紗布包裹、壓榨去其油脂,反復(fù)數(shù)次至無油為度,所得粉末稱“霜”。制霜的目的可減低毒性,緩和藥性,如巴豆霜、千金子霜、蔞仁霜、蘇子霜等。此外,鹿角熬膠后之殘角亦稱鹿角霜;西瓜去瓤,中置芒硝,將其封固于黃砂罐中,放陰涼通風(fēng)處,數(shù)日后罐外有白色如霜的結(jié)晶物析出,掃下即稱西瓜霜。
4、染衣: 藥物的外表,拌上另—種藥粉,以加強主藥的作用。如朱砂拌茯苓、茯神、朱砂拌燈芯、青黛拌燈芯,稱朱茯苓、朱茯神、朱燈芯、黛燈芯。
5、制曲:按曲方配全藥材,分別或混合加工研成粉末,用面粉調(diào)糊作粘合劑,做成方形小塊,再通過發(fā)酵法,以制成曲,如六神曲、采蕓曲、范志曲、半夏曲等。
從以上各種炮制方法說明,藥物療效的高低,不但取決于藥物本身,而且與炮制的好壞有很大關(guān)系,正如明代陳嘉謨所說:“制藥貴在適中,不及則功效難求,太過則氣味反失”。也就是說炮制一定要適度.
目錄 1 拼音 2 英文參考 3 概述 4 蒲黃的別名 5 蒲黃的處方用名 6 來源 7 原植物形態(tài) 8 蒲黃的生境分布 9 采收與初加工 10 生藥性狀 11 蒲黃的炮制 11.1 蒲黃的炮制方法 11.1.1 蒲黃 11.1.2 蒲黃炭 11.2 成品形狀 11.3 炮制作用 11.4 炮制研究 11.5 貯存方法 12 性味歸經(jīng) 13 蒲黃的功效與主治 14 使用禁忌 15 蒲黃的化學(xué)成分 16 蒲黃的藥理作用 17 蒲黃的藥典標(biāo)準(zhǔn) 17.1 品名 17.2 來源 17.3 性狀 17.4 鑒別 17.5 檢查 17.5.1 雜質(zhì) 17.5.2 水分 17.5.3 總灰分 17.5.4 酸不溶性灰分 17.6 浸出物 17.7 含量測定 17.7.1 色譜條件與系統(tǒng)適用性試驗 17.7.2 對照品溶液的制備 17.7.3 供試品溶液的制備 17.7.4 測定法 17.8 蒲黃飲片 17.8.1 炮制 17.8.1.1 生蒲黃 17.8.1.1.1 性狀、鑒別、檢查、浸出物、含量測定 17.8.1.2 蒲黃炭 17.8.1.2.1 鑒別 17.8.1.2.2 浸出物 17.8.2 性味與歸經(jīng) 17.8.3 功能與主治 17.8.4 用法與用量 17.8.5 注意 17.8.6 貯藏 17.9 出處 18 參考資料 附: 1 用到中藥蒲黃的方劑 2 用到中藥蒲黃的中成藥 3 古籍中的蒲黃 1 拼音 pú huáng
2 英文參考 pollen typhae, typha [朗道漢英字典]
cattail pollen [湘雅醫(yī)學(xué)專業(yè)詞典]
longbract cattail pollen [湘雅醫(yī)學(xué)專業(yè)詞典]
TYPHAE POLLEN [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典(2010年版)]
Pollen Typhae(拉) [中醫(yī)藥學(xué)名詞審定委員會.中醫(yī)藥學(xué)名詞(2004)]
cattail pollen [中醫(yī)藥學(xué)名詞審定委員會.中醫(yī)藥學(xué)名詞(2004)]
3 概述
蒲黃
蒲黃為中藥名,出《神農(nóng)本草經(jīng)》。為香蒲科植物水燭香蒲Typha angustifolia L.、東方香蒲Typha orientalis Presl或同屬植物的干燥花粉[1]。黃色粉末。體輕,放水中則漂浮水面,手捻有滑膩感,易附著手指上。氣微,味淡。蒲黃炭形如蒲黃,顏色呈棕褐色[2]。
蒲黃味甘,性平[2]。歸肝、心包經(jīng)[2]。具有行血化瘀、利尿通淋的功能[2]。用于吐血,衄血,咯血,崩漏,外傷出血,經(jīng)閉通經(jīng),胸腹刺痛,跌撲腫痛,血淋澀痛[3]。蒲黃生品用于瘀血阻滯的心腹疼痛,痛經(jīng),產(chǎn)后瘀痛,跌打損傷,血淋澀痛[2]。蒲黃炭性澀,止血作用增強,常用于咯血、吐血、衄血、尿血、便血、崩漏及外傷出血[2]。
《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典》(2010年版)記載有此中藥的藥典標(biāo)準(zhǔn)。
4 蒲黃的別名 水蠟燭、毛蠟燭、蒲黃、蒲棒。
蒲棒花粉、蒲草黃[4]。
5 蒲黃的處方用名 蒲黃、生蒲黃、炒蒲黃、蒲黃炭[2]。
6 來源 蒲黃為香蒲科植物水燭香蒲Typha angustifolia L.、東方香蒲Typha orientalis Presl或同屬植物的干燥花粉[1]。
蒲黃為香蒲科植物水燭香蒲Typha angustifolia L. 或?qū)捜~香蒲T. latifolia L. 等的花粉[4]。
蒲黃為香蒲科植物水燭香蒲Typha angustifolia L. 的花粉。東方香蒲T.orientalis Presl和同屬植物的花粉亦作蒲花入藥。
7 原植物形態(tài) 沼澤多年生草本,高1~2m。根莖匍匐,有多數(shù)須根。葉扁平,線形,寬4~10mm,質(zhì)稍厚而柔,下部鞘狀,穗狀花序圓柱形,長30~60cm,雌雄花序間有間隔1~15cm;雄花序在上,長20~30cm,雄花有早落的佛焰狀苞片,花被鱗片狀或茸毛狀,雄蕊2~3。雌花序長10~30cm,雌花小苞片較柱頭短,匙形,花被茸毛狀與小苞片等長,柱頭線頭圓柱形,小堅果無溝?;ㄆ?~7月,果期7~8月。
8 蒲黃的生境分布 生于池、沼、淺水中。分布幾遍全國。
全國大部分地區(qū)均產(chǎn)蒲黃[4]。
9 采收與初加工 夏季采收蒲棒上部的黃色雄花序,曬干后碾軋,篩取花粉[2]。剪取雄花后,曬干,成為帶有雄花的花粉,即為草蒲黃[2]。
10 生藥性狀 蒲黃為黃色粉末。體輕,放水中則漂浮水面,手捻有滑膩感,易附著手指上。氣微,味淡。
11 蒲黃的炮制 南北朝劉宋時代有蒸、焙法(《雷公炮炙論》)[2]。
唐代有炒黃(《經(jīng)效產(chǎn)寶》)的方法[2]。
宋代仍用炒法,并有微炒(《太平圣惠方》),紙包炒(《蘇沈良方》)[2]。
清代則沿用炒黑(《醫(yī)宗說約》)和蒸法(《本草述鉤元》)[2]。
現(xiàn)在主要的炮制方法有炒炭等[2]。
11.1.2 蒲黃炭 取凈蒲黃,置炒制容器內(nèi),用中火加熱,炒至棕褐色,噴淋少許清水,滅盡火星,取出晾干[2]。
蒲黃為花粉類藥物,質(zhì)輕松,炒制時火力不可過大,出鍋后應(yīng)攤晾散熱,防止復(fù)燃,檢查確已涼透,方能收貯[2]。如噴水較多,則須晾干,以免發(fā)霉[2]。
蒲黃炭形如蒲黃,顏色呈棕褐色[2]。
蒲黃炭性澀,止血作用增強[2]。常用于咯血、吐血、衄血、尿血、便血、崩漏及外傷出血[2]。如治崩中漏下的蒲黃丸(《圣濟總錄》);治療崩漏下血的五灰散(《沈氏尊生方》)[2]。
蒲黃具有降血脂、抗動脈粥樣硬化、保護心肌、抗炎、影響免疫、興奮子宮及腸平滑肌和促進凝血等藥理作用[2]。其生、炒品均有止血作用,但蒲黃炭具有加快血小板凝聚速度的作用,能縮短出血時間和凝血時間[2]。以水浸出物、醇浸出物、鞣質(zhì)含量、微量元素為成分指標(biāo),以小鼠凝血時間為藥理指標(biāo),對蒲黃的炮制工藝進行了優(yōu)選[2]。結(jié)果表明:在140℃烘制4.3分鐘最好[2]。而控制蒲黃雜質(zhì)的理想方法是用100目篩振搖10分鐘過篩效果較好,時間較短[2]。
12 性味歸經(jīng) 蒲黃味甘,性平;歸肝、心包經(jīng)[2]。
蒲黃味甘,性平;入肝、心經(jīng)[4]。
蒲黃炭性澀[2]。
13 蒲黃的功效與主治 蒲黃具有行血化瘀、利尿通淋的功能[2]。用于吐血,衄血,咯血,崩漏,外傷出血,經(jīng)閉通經(jīng),胸腹刺痛,跌撲腫痛,血淋澀痛[3]。
蒲黃具有活血祛瘀,止血,收斂的功效[4]:
蒲黃治瘀血阻滯,心腹刺痛,經(jīng)閉腹痛,痛經(jīng),產(chǎn)后瘀滯作痛,跌打瘀痛,瘡癤腫毒,小便不利:煎服,4.5~9g[4]。
蒲黃炒黑治吐血,衄血,尿血,便血,崩漏,帶下:煎服,4.5~9g[4]。
蒲黃治重舌,口瘡,聤耳流膿,創(chuàng)傷出血,陰囊濕癢:撒患部[4]。
蒲黃現(xiàn)用于治高脂血癥、特發(fā)性潰瘍性結(jié)腸炎[4]。
蒲黃用于瘀血阻滯的心腹疼痛,痛經(jīng),產(chǎn)后瘀痛,跌打損傷,血淋澀痛[2]。如治療心腹疼痛、產(chǎn)后惡露不行或月經(jīng)不調(diào)、少腹急痛的失笑散(《太平惠民和劑局方》);治療血淋澀痛的蒲黃散(《證治準(zhǔn)繩》)[2]。
蒲黃炭性澀,止血作用增強[2]。常用于咯血、吐血、衄血、尿血、便血、崩漏及外傷出血[2]。如治崩中漏下的蒲黃丸(《圣濟總錄》);治療崩漏下血的五灰散(《沈氏尊生方》)[2]。
蒲黃為眼科常用止血藥,具有收斂止血,行血祛瘀的功效:
(1)用于眼內(nèi)外各種出血。本品既能止血,又能行血,止血而不留瘀,臨床應(yīng)用廣泛,常與牡丹皮、地黃等伍用,如生蒲黃湯。
(2)用于活血祛瘀止痛,本品性平和,常與五靈脂配伍。
14 使用禁忌 孕婦慎服蒲黃[4]。
15 蒲黃的化學(xué)成分 蒲黃含柚皮素(naringenin)、異鼠李素(isorhamin)、槲皮素(quercetin)、β谷甾醇及棕櫚酸、琥珀酸、氨基酸和20余種微量元素[2]。
蒲黃含n二十五烷(npentacosane)、硬脂酸、黃酮類。
水燭香蒲和寬葉香蒲的花粉均含黃酮苷(苷元為異鼠李素)、β谷甾醇、脂肪油等[4]。
香蒲還含α香蒲甾醇(αTyphasterol)[4]。
16 蒲黃的藥理作用 蒲黃具有降血脂、抗動脈粥樣硬化、保護心肌、抗炎、影響免疫、興奮子宮及腸平滑肌和促進凝血等藥理作用[2]。
蒲黃煎劑對動物子宮有興奮作用[4]。
蒲黃水或醇浸液可使兔凝血時間縮短,降低實驗動物血脂,減輕動脈粥樣硬化病變,縮小實驗性心肌梗死范圍[4]。并有抗炎、興奮動物子宮平滑肌等作用[4]。
蒲黃煎劑在體外對結(jié)核桿菌有抑制作用,對豚鼠實驗性結(jié)核病也有一定療效[4]。
17 蒲黃的藥典標(biāo)準(zhǔn)
Puhuang
TYPHAE POLLEN
(2)取本品粉末2g,加80%乙醇50ml,冷浸24小時,濾過,濾液蒸干,殘渣加水5ml使溶解,濾過,濾液加水飽和的正丁醇振搖提取2次,每次5ml,合并正丁醇液,蒸干,殘渣加乙酸乙酯2ml使溶解,作為供試品溶液。另取異鼠李素3O新橙皮苷對照品、香蒲新苷對照品,加乙醇分別制成每1ml各含1mg的溶液,作為對照品溶液。照薄層色譜法(附錄VI?B)試驗,吸取上述三種溶液各2μl,分別點于同一聚酰胺薄膜上,以丙酮水(1:2)為展開劑,展開,取出,晾干,噴以三氯化鋁試液,置紫外光燈(365nm)下檢視。供試品色譜中,在與對照品色譜相應(yīng)的位置上,顯相同顏色的熒光斑點。
17.5.2 水分 不得過13.0%(附錄IX H第一法)。
17.5.3 總灰分 不得過10.0%(附錄IX K)。
17.5.4 酸不溶性灰分 不得過4.0%(附錄IX K)。
17.7.1 色譜條件與系統(tǒng)適用性試驗 以十八烷基硅烷鍵合硅膠為填充劑;乙腈-0.05%磷酸溶液(15:85)為流動相;檢測波長為254nm。理論板數(shù)按異鼠李素-3-O-新橙皮糖苷峰應(yīng)不低于5000。
17.7.2 對照品溶液的制備 取異鼠李素-3-O-新橙皮苷對照品、香蒲新苷對照品適量,精密稱定,加甲醇分別制成每1ml各含50μg的溶液,即得。
17.7.3 供試品溶液的制備 取本品約0.5g,精密稱定,置具塞錐形瓶中,精密加入甲醇50ml,稱定重量,冷浸12小時后加熱回流1小時,放冷,再稱定重量,用甲醇補足減失的重量,搖勻,濾過,取續(xù)濾液,即得。
17.7.4 測定法 分別精密吸取上述兩種對照品溶液與供試品溶液各20μl,注入液相色譜儀,測定,即得。
本品按干燥品計算,含異鼠李素3O新橙皮苷(C28H32O16)和香蒲新苷(C34H42O20)的總量不得少于0.50%。
17.8.1.1.1 性狀、鑒別、檢查、浸出物、含量測定 同藥材。
17.8.1.2 蒲黃炭 取凈蒲黃,照炒炭法(附錄II D)炒至棕褐色。
本品形如蒲黃,表面棕褐色或黑褐色。具焦香氣,味微苦、澀。
17.8.1.2.1 鑒別 本品粉末棕褐色?;ǚ哿n悎A形,表面有網(wǎng)狀雕紋。
17.8.1.2.2 浸出物 同藥材,不得少于11.0%。
17.8.2 性味與歸經(jīng) 甘、平。歸肝、心包經(jīng)。
17.8.3 功能與主治 止血,化瘀,通淋。用于吐血,衄血,咯血,崩漏,外傷出血,經(jīng)閉通經(jīng),胸腹刺痛,跌撲腫痛,血淋澀痛。
17.8.4 用法與用量 5~10g,包煎。外用適量,敷患處。
17.8.5 注意 孕婦慎用。
17.8.6 貯藏 置通風(fēng)干燥處,防潮,防蛀。
蒲黃為香蒲科植物狹葉香蒲、寬葉香蒲、東方香蒲和長苞香蒲的花粉。我國各地均產(chǎn),以浙江、江蘇、山東、安徽、湖北等地產(chǎn)量為多;5-6月花剛開放時,采收花序上的雄花,曬干碾壓,篩取粉末,生用或炒用。
蒲黃植物狹葉香蒲、寬葉香蒲、東方香蒲、長苞香蒲等同屬數(shù)種植物的花粉,均作藥材蒲黃使用。藥品為黃色細粉,質(zhì)輕松,易飛揚,手捻之有潤滑感,入水不沉,無臭,味淡。以色鮮黃,潤滑感強,純凈者為佳。
根據(jù)炮制方法的不同分為蒲黃、蒲黃炭、炒蒲黃、酒蒲黃、醋蒲黃,炮制后貯干燥容器內(nèi),蒲黃炭、酒蒲黃、醋蒲黃密閉,置通風(fēng)干燥處,防潮,防蛀。防止蒲黃炭復(fù)燃。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zhongyaochangshi/102154.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quán),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quán)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luò),轉(zhuǎn)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biāo)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quán)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
上一篇: 葛花的炮制方法
下一篇: 槐花的炮制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