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貝母有哪些生物學特性?
(1)分布區(qū)域的生態(tài)條件
平貝母分布地域較廣,東北三省均有零散分布
。主要分布于長白山山脈,東經(jīng)123°~135°
,北緯40°~48°范圍內(nèi)濕潤的山腳坡地闊葉林帶及河谷兩岸
,海拔多在1000米以下
。產(chǎn)地氣候寒冷
,年平均氣溫2~5℃,1月份平均氣溫-20~17℃
,7月份平均氣溫為20~23℃;溫度年較差為40℃左右
,終霜期5月中
、下旬
,初霜期9月中
、下旬,無霜期110~120天左右
,年平均降水量750~1000毫米,多集中在7
、8
、9月3個月
。平貝母多生長在土層較厚
,質(zhì)地疏松,結(jié)構(gòu)良好
,富含腐殖質(zhì)棕色森林土或山地黑鈣土上。土壤含水量多在20%~30%左右
。
(2)物候期與溫度關系
①種子出苗期
。種子成熟后當年播種并不出苗
。在完成形態(tài)后熟后尚需經(jīng)過一定的低溫階段
,于第二年4月中旬方能出苗。出苗所需溫度大約為3~5℃左右
。
②鱗莖出苗期。吉林省
、黑龍江省為4月1日至4月5日出苗
;遼寧省在3月28日至4月1日出苗
,一般為3月下旬至4月上旬
。出苗所需溫度為2~4℃。
③展葉期
。一般為4月上旬至4月中旬。此時溫度為3~5℃
。
④開花期
。平貝母在越冬芽分化過程中就已形成明顯的莖、葉
、花蕾,因此出苗后便頂著花蕾生長
,直到5月上旬
,當溫度達到10~14℃時開始開花,花期7~15天
。
⑤結(jié)果期
。由開花
、結(jié)果到果實成熟約需1個月左右時間
,于6月上旬至6月中旬陸續(xù)成熟。此期日平均溫度約為17~19℃左右
。
⑥枯萎期。5月末至6月上旬
,當日平均溫度達20℃左右時
,地上植株便進入枯萎期,此時便可以起收作貨或移植
。
⑦更新芽分化期。8月上旬以后氣溫逐漸開始下降
,更新芽便開始迅速分化
,至10月上旬更新芽已形成
,高1~1.5厘米
,同時形成新根和子貝。
(3)生長發(fā)育規(guī)律
平貝母從種子播種到開花結(jié)果需5~6年時間
,期間經(jīng)過四個生長發(fā)育階段。
①“線形葉”階段
。種子采收后
,于當年7月份播種
,于9月份伸出初生根
,至第二年6月上旬苗枯為止,只生長一片線形葉
,葉片先端常彎曲成半環(huán)狀,長約5厘米
,寬約0.05~0.1厘米
,基部具明顯葉柄
,深入土中與圓球形小鱗莖相接
;鱗莖很小
,直徑約0.2厘米左右,鮮重0.025克
。
②“雞舌頭”葉階段。2~3年生平貝母仍是一片葉
,但比第一年寬。二年生葉長10厘米以上
,寬約0.3厘米;地下鱗莖開始膨大
,直徑可達0.4厘米左右
。3年生為披針形葉
,長10~15厘米
,寬0.4~1.0厘米,地下鱗莖如玉米粒大小
,鮮重0.9克左右。因此
,階段植物形態(tài)狀如“雞舌頭”
,故名之
。
③“四平頭”階段
。4~5年生植株開始形成明顯的地上莖,高約8~20厘米
,葉為披針形,長8~10厘米
,寬0.6~0.8厘米
,無柄,3~9片葉互生
,上部葉較密,狀如十字
,故名之
。此期鱗莖迅速膨大
,扁球形如榛粒大小
,直徑可達1~1.5厘米
,鮮重約0.8~1.5克左右
。
④“燈籠桿”階段
。5~6年生后開始開花,株高可達30~60厘米
,中下部葉輪生,上部葉互生或?qū)ι?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先端葉呈卷須狀
,葉腋生出1~3朵鐘形花,頗似燈籠桿
,故名之。地下鱗莖扁圓盤狀
,直徑約1.5~2.5厘米
,鱗莖重約3~6克
,鱗莖大量形成子貝
,通常10~30個不等。此階段為平貝母成齡期
,根、莖
、葉
、花
、果實
、種子均已齊備,既可采收種子播種
,又可收獲鱗莖加工入藥。七年生植株的新鱗莖開始減小
,其重量也相應減輕
。九年生的植株,可能不形成新鱗莖而只形成一些小子貝
。
(4)種子生理特性
平貝母果實成熟時,種胚尚未發(fā)育完全,僅在種子先端鈍尖處有少數(shù)未分化的胚原細胞
。采種后隨即播種
,當濕度為30%~40%
,溫度降至20℃以下時
,胚原細胞方開始分化,逐漸形成線形胚
,此期約經(jīng)60~80天,稱為胚后熟期
。當種子層土溫降至10℃左右時
,線形胚充滿種子
,下胚軸迅速伸長,種子萌發(fā)
。胚根從種子尖端種孔伸出
,至結(jié)凍前
,初生根長可達2厘米以上
。由于平貝母種胚有上胚軸生理休眠特性,當年并不發(fā)芽出土
。經(jīng)過晚秋或早春一定的低溫階段,待翌年4月初
,溫度達2.5℃以上時開始生長
;于4月15日至4月20日,氣溫達6℃以上時
,第一片葉出土。由此可知
,低溫是平貝母種子上胚軸發(fā)育的主要條件
。
浙貝母生物學特性如何?
(1)生長發(fā)育規(guī)律
浙貝母為多年生草本植物,從種子播種到產(chǎn)生新的種子需5~6年時間
。一年生實生苗為1片披針形小葉(但葉片較平貝母、川貝母寬大),地下鱗莖直徑約3毫米
,鮮重0.15克左右
;二年生小苗多數(shù)仍為1片披針形小葉
,但葉片較寬大
,少數(shù)為2片披針形小葉,俗稱“雙飄帶”
,地下鱗莖直徑為6~8毫米,鮮重0.4~1.3克
;3~4年生實生小苗開始抽莖
,莖上有葉4~12片,無花
,俗稱“四平頭”、“樹枝兒”
,三年生地下鱗莖為12~29毫米
,鮮重2~10克
;四年生地下鱗莖直徑為20~40毫米
,鮮重8~20克,最大者可達35克
;5~6年生植株開始開花結(jié)實,俗稱“燈籠桿”
、“八卦錘”
,五年生以上地下鱗莖直徑為50~60毫米,鮮重40克左右
,最大達60克。成齡浙貝母鱗莖中心有2個芽
,每年生長出2個地上莖
,雙莖率在90%以上
,地下形成2個地下鱗莖
。
(2)種子生理特性
浙貝母的種子具有形態(tài)后熟和生理后熟的特性。如自然成熟的浙貝母種子
,長3~4毫米
,厚1毫米,種胚處于球形胚或心形胚初級階段
,播種后或沙藏處理
,在適宜的溫濕度條件下(13~14℃)需50~60天才能萌發(fā)生根
。胚根生出后
,胚芽漸漸分化并長大,完成了形態(tài)后熟階段
。但由于上胚軸需要的低溫生理休眠沒有得到滿足,胚芽長到一定長度就停止生長
,待胚軸經(jīng)過生理低溫后才能萌發(fā)
。據(jù)報道
,浙貝母種子在5~10℃條件下60天可完成生理后熟
。
(3)對環(huán)境條件的要求
①溫度。浙貝喜溫涼的氣候條件
。在出苗前10天內(nèi),平均地溫在6~7℃時才能出苗
。根的生長適溫要求在7~25℃之間,以15℃左右為最宜
,6℃以下根停止生長
,25℃以上因溫度過高而抑制生長
。浙貝母地上部分正常生長發(fā)育的溫度范圍在4~30℃之間
,在這個范圍內(nèi),氣溫越高
,生長速度越快。
②水分
。浙貝母喜歡濕潤的土壤環(huán)境
。據(jù)試驗,土壤含水量達27%左右時最利于浙貝母生長
,含水量為6%時,植株就不能生長
。發(fā)根時土壤水分含量以20%~28%為宜
,土壤水分含量在10%以下就不能發(fā)根。浙貝母在各個不同生長階段對水分要求不同
,一般出苗前需水量較少
,出苗后到植株生長停止(即2月初到4月初)需水量最多,若這個時期月平均降水量在40毫米以下
,浙貝母生長就受到影響,應采取澆灌措施
。
③光照
。浙貝母要求有充足的陽光
,如果在生長期搭棚遮蔭要比正常生長情況下的產(chǎn)量下降30%~50%
。
④土壤。浙貝母對土壤要求比較嚴格
,其產(chǎn)地所以這樣集中,與土壤條件限制有很大關系
。浙貝母宜生長在透水性好的沙質(zhì)壤土中
,這種土壤應是“抓起來手握成圓,放之即散”
。
黏性土壤不宜種浙貝母,特別不宜作種子地(鱗莖在土中越夏)
,因黏性土壤容易積水或透水不良
,造成鱗莖腐爛。含沙在90%以上的沙性土壤
,保肥、保水能力差
,也不能滿足浙貝母耐高肥的要求
,生長同樣受到影響
,不宜選用
。土層深度在40~50厘米以上,才能滿足其根系發(fā)育和鱗莖膨大的要求
,土層過淺
,植株生長不良
,會提早枯萎。
浙貝母要求微酸性或中性土壤
,在pH5~7的土壤中生長較好。
關于貝母的知識
1. 小貝母知識
小貝母知識 1.中藥貝母的種類和藥性
【川貝母的功效介紹】: 川貝母 (《滇南本草》) 【異名】虻(《詩經(jīng)》)
,黃虻(《管子》)
,苘(《爾稚》),貝母
、空草(《本經(jīng)》),貝父
、藥實(《廣雅》)
,苦花、苦菜
、勤母(《別錄》)。
【來源】為百合科植物卷葉貝母
、烏花貝母或棱砂貝母等的鱗莖
。 【植物形態(tài)】①卷葉貝母多年生草本
,高15~55厘米
。
鱗莖圓錐形或近球形,直徑5~12毫米
。 莖直立,綠色或微帶褐紫色
,具細小灰色斑點。
葉片著生在莖上部1/3或1/5的部分
,通常下端對生
,上端3葉輪生
,少為互生
;葉片線形,長5~12厘米
,寬2~10毫米,先端卷曲呈卷須狀
。 花單生于莖頂
,少有2朵
,下垂
,鐘狀
;花被6片,菱狀橢圓形
,長2.5~3厘米,外輪3片較挾
,先端鈍圓或梢尖
,黃綠色,具紫色方塊紋及脈紋:雄蕊6
,長1~1.5厘米;子房3室
,花柱較粗
,柱頭3歧而外反。
蒴果六角矩形
,長7~20毫米,徑達12毫米
。 種子薄而扁平
,半圓形,黃色
。
花期6月
。 果熟期8月。
生于高山草地或濕潤的灌木叢中
。 分布四川
、 ***
、云南
、甘肅、青海等地
。
形態(tài)與卷葉貝母相似,惟本種鱗莖圓錐形
,直徑6~8毫米
。 葉下部的常對生,上部的互生或近對生
,線形或線狀披針形
,長4~6.5匣米,寬3~5毫米
,先端不卷曲
。
花被片長2~2.5厘米
,外輪長橢圓形
,內(nèi)輪矩狀倒卵形,外面濃紫色
,內(nèi)面黃綠色并帶不規(guī)則的紫色斑點及脈紋;花絲密被短毛
。 生高山陽光充足的草坡上
。
分布四川和青海交界處。 ③棱砂貝母
,又名:雪山貝。
多年生草本
,高25~40厘米
。 鱗莖圓錐形,徑1.5~2厘米
,鱗葉6~10片。
莖綠褐色.葉互生
,少有對生
,無柄,基部稍抱莖
,綠褐色或紫褐色:葉片長卵圓形,長4厘米左右
,寬5~20毫米
,先端不卷曲,上方葉窄小,頂生葉披針形
。 花單生于莖頂
;花被長卵形,長3~4厘米
,黃綠色
,并有深色的平行脈紋及紫褐色的標點,基部中央具長6毫米
,寬2毫米的腺穴
;雄蕊6
,花絲無毛
。
蒴果長16毫米。 種子橢圓形
,具翅,大小約2~3毫米
;花期5月
。
果期7月。 生于高寒地帶
。
分布云南、四川
、 *** 等地
。 【藥材】川貝母的商品主要有松貝、青貝
、爐貝3類。
松貝
、青貝的原植物為卷葉貝母
、烏花貝母;爐貝的原植物為棱砂貝母
。 ①松貝干燥鱗莖,全體呈圓錐形
,頂端尖或微尖
,直徑4~12毫米,顆粒最小者稱珍珠貝
。
表面白色誠淡黃色,外圍為2瓣鱗葉
,1瓣大
,略呈馬蹄形,1瓣小
,略呈披針形
,相對抱合,其內(nèi)包有小鱗葉數(shù)枚
。 底部中央
,有一細小而堅硬的鱗莖盤
,其下殘留少數(shù)須根痕
。
不論顆粒大小,均能端正起立
,頂端均不開裂。 質(zhì)硬而脆
,富粉性
,斷面白色,呈顆粒狀
。
氣微弱,味微苦
。 以質(zhì)堅實
,顆粒均勻整齊、頂端不開裂
、色潔白、粉性足者為佳
。
主產(chǎn)四川(阿壩藏族自治州)
,為川貝中之最優(yōu)品。 ②青貝干燥鱗莖
,呈扁球形或略呈圓錐形,顆粒多歪曲
,高5~10毫米
,直徑1~1.6厘米。
外表色白微黃
,頂端開裂,平或略尖
,外層2鱗葉大小幾乎相等
,墓部常殘留須根。 斷面粉白色
,顆粒性,富粉性而堅實
。
氣無
,味淡。 以粒小均勻
、色潔白、粉性足者為佳
。
主產(chǎn)青海
、四川和云南交界處,品質(zhì)亦優(yōu)
。 ③爐貝干燥鱗莖,呈長圓錐形如馬齒
,頂端尖
,高1~2厘米,直徑約1~1.5厘米
。
外表白色或黃白色而有深黃色斑點,形成虎紋
,習稱虎皮貝
。 外層2鱗葉大小相等,頂端開裂
,基部較尖或圓。
斷面均顯粉白色
,粉質(zhì)而較堅
。 氣微弱,味淡
。
以質(zhì)堅實、色白者為佳
。 主產(chǎn)四川(昌都)
、云南(德欽
、大理)
,品質(zhì)次于松貝、青貝。
此外
,尚有下列幾種,亦作川貝母使用: ①岷貝
,為植物甘肅貝母的干燥鱗莖
。 鱗莖圓錐形。
葉生于下部的對生
,披針形至線形,長5~9厘米
,寬5~10毫米
,先端鈍;上部的葉互生
,對生,或3葉輪生
,多成線形
,先端不彎曲。 花鐘形
,下垂,花被片長3~4.5厘米
,黃色
,有淡紫小斑點,花絲具 *** 狀突起
。
主產(chǎn)甘肅。 藥材性狀似青貝
,但色澤較白
。
②平貝,為植物平貝母的干燥鱗莖
。 鱗莖圓而扁平。
下部葉輪生
,上部葉對生或互生
,線形,長9~12厘米
,寬2~6毫米
,先端漸尖,呈卷須狀
。 花單生葉腋
,狹鐘形,下垂
,花被片長2~3厘米,紫黃色
,具多數(shù)黃色斑痕。
藥材圓而扁平
,高5~8毫米,直徑1~2厘米
。 表面類白色或微棕黃色
,外層2鱗片較厚,大小相似
,互相合抱,頂端常開裂
。
斷面顆粒性
,粉質(zhì),堅實
。 氣微酸,味苦
。
主產(chǎn)黑龍江
、吉林、遼寧等地
。 ③生貝,為植物伊貝母(又名:西貝母)的干燥鱗莖
。
伊貝母鱗莖卵圓形
。 葉互生或?qū)ι瑹o柄
,下部葉廣披針形至橢圓形,長4~11厘米
,寬22~30毫米
,頂葉輪生
,線形至披針形,先端不呈卷須狀
。
花單生或2~6朵成束狀,頂生
,鐘形
,長3~4.5厘米,寬2~2.5厘米
,花被片黃色或白綠色,內(nèi)面有不明顯的暗色斑點
。 藥材扁圓球形或類扁圓錐形
,大小及形態(tài)極不整齊,高1~2厘米
,直徑1.5~2.5厘米。
表面黃白色
,有深黃色斑點
,頂端尖或平,開裂或不開裂
,基部扁平而凹入,外層鱗片有的似浙貝母而較薄
,內(nèi)表面棕黃色
。 質(zhì)輕而疏松,折斷面顆粒性
,微帶灰質(zhì)。
氣微弱
,味微苦或帶咸
。 以堅實而有粉性、不帶咸味者為佳
。
主產(chǎn)新疆。 ④北貝
,為植物一輪貝母的干燥鱗莖
。
2.貝母的鑒別方法有哪些
貝母始載于《
神農(nóng)本草經(jīng)》,列入中品
。
具有清熱潤肺
、化痰止咳的功效。清
?《本草綱目拾遺》始將浙貝與川貝明確分開
。
川貝為貴重藥材之一,又稱尖貝
,不僅包括質(zhì)優(yōu)的川貝,而且泛指多種尖形小粒的貝母
。川貝母:來源:為百合科植物川貝母Fritillaria Cirrhosa D.Don.暗紫貝母F.unibracteata Hsiao et K.C.Hsia.甘肅貝母F.przewalskii.Maxim或梭砂貝母F.delavayi Franch的干燥鱗莖
。
前三者習稱“松貝”或“青貝”,后者習稱“蘆貝”
。產(chǎn)地與分布:1.松貝:主產(chǎn)四川阿壩自治州的松潘、黃勝關
、毛爾蓋等地。
2.沖松貝:主產(chǎn)四川理縣
、小金及茂汶羌族自治縣等地。3.青貝:主產(chǎn)青海玉樹
、四川甘孜及云南德欽等地
。
4.岷貝:主產(chǎn)甘肅岷縣等地。5.爐貝:主產(chǎn)于青海
、四川和云南毗鄰地區(qū)。
產(chǎn)于青海玉樹
、四川甘孜一帶為北路貨
;產(chǎn)于四川昌都地區(qū)云南金砂江、中甸
、麗江等處為南路貨
。過去多在康定(打箭爐)集散
,故名“爐貝”
。
鑒別要點:鑒別川貝可概括為松貝(含沖貝、岷貝)
、青貝和爐貝三類。其特征是:松貝鱗片兩片大小懸殊
,緊抱似新月形
,呈“懷中抱月”狀
;沖貝岷貝均似松貝,而沖貝則抱合不緊有裂隙
;岷貝則有“珍珠貝”,青貝似桃形
,兩鱗片幾相等
。
爐貝形似“馬牙齒”,黃白色或具虎皮斑紋
。總之
,松貝
、青貝味甘微苦,而爐貝則較淡
。
名典鑒別: ①梁?《名醫(yī)別錄》曰:“……貝母生晉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