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Ⅵ
、Ⅶ等顱神經(jīng)麻痹
,視網(wǎng)膜片狀出血和視乳頭水腫等。此外還可并發(fā)上消化道出血和呼吸道感染等
。
(五)實驗室檢查:腰穿顱內(nèi)壓多增高
,腦脊液早期為血性,3~4天后開始黃變
。發(fā)病初期部分患者周圍血中白細胞可增高
,且多伴有核左移。心電圖可有心律失常
,并以心動過速
、傳導阻滯較多見
。4天內(nèi)頭顱CT掃描,陽性率為75-85%
,表現(xiàn)為顱底各池
、大腦縱裂及腦溝密度增高,積血較厚處提示可能即系破裂動脈所在處或其附近部位
。
診斷與鑒別診斷
本病診斷較易
,如突發(fā)劇烈頭痛及嘔吐,面色蒼白
,冷汗
,腦膜刺激征陽性以及血性腦脊液或頭顱CT見顱底各池、大腦縱裂及腦溝中積血等
。少數(shù)患者
,特別是老年人頭痛等臨床癥狀不明顯,應注意避免漏診
,及時腰穿或頭顱CT檢查可明確診斷
。
通過病史、神經(jīng)系統(tǒng)檢查
、腦血管造影及頭顱CT檢查
,可協(xié)助病因診斷與鑒別診斷。除和其它腦血管病鑒別外
,還應與下列疾病鑒別:①腦膜炎:有全身中毒癥狀
,發(fā)病有一定過程,腦脊液呈炎性改變
。②腦靜脈竇血栓形成:多在產(chǎn)后發(fā)病或病前有感染史
,面部及頭皮可見靜脈擴張,腦膜刺激征陰性
,腦脊液一般無血性改變
。
病程和預后
腦蛛網(wǎng)膜下腔出血后的病程及預后取決于其病因、病情
、血壓情況
、年齡及神經(jīng)系統(tǒng)體征。動脈瘤破裂引起的蛛網(wǎng)膜下腔出血預后較差
,腦血管畸形所致的蛛網(wǎng)膜下腔出血常較易于恢復
。原因不明者預后較好,復發(fā)機會較少
。年老體弱者
,意識障礙進行性加重,血壓增高和顱內(nèi)壓明顯增高或偏癱、失語
、抽搐者預后均較差
。
治療與預防
絕對臥床休息至少四周。治療基本同腦出血
。為預防可能出現(xiàn)的遲發(fā)性血管痙攣
,可用尼莫地平 30mg,3/d口服或其它鈣通道阻滯劑
。頭痛難忍
,藥物療效不佳,又無局限性神經(jīng)體征者
,可行腰穿
,一次緩慢放出腰脊液8~15ml,必要時重復一次
。經(jīng)CT掃描或腦血管造影證實為血腫或腫瘤者
,及時作血腫或腫瘤摘除術;如為血管畸形或動脈瘤者
,可直接切除或行夾閉手術
,或通過導管向畸形血管注射硬化劑或栓塞物。
(一)
【辨證】肝腎陰虧
,肝陽化火上擾
。
【治法】平肝潛陽,滋陰熄風
。
【方名】降肝湯
。
【組成】羚羊角0.6克(沖服),生石決30克(先煎)
,生地18克
,白芍18克,炙甘草3克
,地龍9克,竹茹9克
,黃芩9克
,丹皮9克,郁金9克
,鉤藤12克(后下)
。
【用法】水煎,灌服或鼻飼
,每日1劑
。
【出處】張伯臾方。
(二)
【辨證】瘀血內(nèi)阻,經(jīng)隧不通
。
【治法】活血化瘀
,通經(jīng)止痛。
【方名】加減化瘀止痛湯
。
【組成】當歸10克
,赤芍9克,桃仁9克
,紅花9克
,川芎6克,丹參9克
,田七末3-6克(沖服)
,生地12克。
【用法】水煎服
,每日1劑
,日服2次。
【出處】謝桂權方
。
(三)
【辨證】風痰卒中臟腑
,蒙蔽清竅。
【治法】化痰祛瘀
,疏通經(jīng)絡
。
【方名】溫膽湯加減。
【組成】制半夏6克
,廣陳皮6克
,茯苓6克,甘草3克
,竹茹9克
,枳殼6克。
【用法】水煎服
,每日1劑
,日服2次。
【出處】黃政德方
。
【蛛網(wǎng)膜下腔出血的分證論治】
1.肝風內(nèi)動
,肝陽暴亢
(1)治法:鎮(zhèn)肝熄風,平肝潛陽
。
(2)方劑:鎮(zhèn)肝熄風湯加減
。
(3)組成:懷牛膝15g,代赭石15g(先煎)
,生龍骨20g(先煎)
,生牡蠣20g(先煎)
,生龜甲30g(先煎),白芍藥16g
,玄參10g
,天門冬15g,川楝子10g
,生麥芽20g
,茵陳20g,甘草5g
。
(4)備選方:羚角鉤藤湯
,適用于肝陽暴亢,兼見風火上擾
,口噤不開者
。山羊角30g(先煎),鉤藤6g(后下)
,白芍藥15g
,丹皮10g,菊花10g
,梔子10g
,黃芩10g,牛膝15g
,生地黃15g
,石決明30g(先煎),生甘草6g
。
(5)加減:神志不清
,表情淡漠者加石菖蒲、郁金
、天竺黃各12g
;譫語妄動者加黃連6g,竹葉
、蓮子心各12g
;大便秘結(jié)者加大黃6g、玄明粉15g(包煎)
;抽搐項強甚者加天麻12g
,全蝎、僵蠶各8g
,白附子10g,羚羊角粉4g
;若痰多黃稠者
,加膽南星12g
、竹瀝10ml。
(6)臨證事宜:本方重在鎮(zhèn)肝潛陽熄風
,對本型蛛網(wǎng)膜下腔出血療效尚好
,若頭痛甚劇,脅痛
,口苦面紅
,便秘溲赤,苔黃
,脈弦數(shù)
,肝火偏旺者,宜加用清肝泄火之品如龍膽草
、郁金等對癥治療
。
2.肝腎不足,虛火上擾
(1)治法:滋補肝腎
,清熱降火
。
(2)方劑:知柏地黃丸加減。
(3)組成:知母lOg
,黃柏10g
,山藥30g,山茱萸15g
,牡丹皮10g
,熟地黃20g,茯苓15g
,澤瀉15g
。
(4)備選方:杞菊地黃湯,適用于肝
。腎陰虛
,眼干目澀、頭部空痛者
。熟地黃20g
,枸杞子15g,菊花15g
,山茱萸15g
,山藥30g,丹皮10g
,澤瀉20g
,蒲黃10g,茯苓20g
,旱蓮草10g
,女貞子15g
。
(5)加減:目干眼澀,虛熱較甚者
,加大知母
、黃柏用量,并加用枸杞子10g
,菊花15g
,白薇、銀柴胡
、青蒿各15g
;頸項強直,四肢抽搐者
,加全蝎
、蜈蚣各6g,僵蠶8g
;心煩失眠
,夜寐不安者加柏子仁、炒棗仁各15g
,黃連4g
,阿膠 12g;血虛兼見血瘀
、舌質(zhì)黯或瘀點者
,加阿膠、當歸
、桃仁各12g
,川芎20g。
(6)臨證事宜:本方重在滋陰清熱降火
,若頭痛面白而惡寒
,四肢不溫,舌淡
,脈沉細而緩
,陰損及陽,治宜溫腎健脾
,回陽救逆
,養(yǎng)血填精。
3.痰濁內(nèi)阻
,清竅蒙蔽
(1)治法:滌痰通竅
,化濁開閉。
(2)方劑:滌痰湯加減
。
(3)組成:制南星lOg
,制半夏10g
,炒枳實15g,茯苓20g
,橘紅10g,石菖蒲10g
,人參10g
,竹茹10g,甘草5g
。
(4)備選方:溫膽湯
,適用于痰熱內(nèi)閉清竅者。法半夏10g
,陳皮10g
,膽南星10g,枳實15g
,黃芩10g
,生大黃6g(后下),鉤藤10g(后下)
,茯苓20g
,石菖蒲10g,生甘草5g
。
(5)加減:痰熱明顯者加黃芩12g
、生大黃6g、天竺黃12g
;納谷不香者加炒白術10g
、雞內(nèi)金4g、炒谷麥芽各15g
;痰多清稀者加蒼術
、厚樸各12g;頸項強直者
,加全蝎
、蜈蚣各6g,石決明30g(先煎)
,僵蠶8g
。
(6)臨證事宜:痰濁蘊久化熱,癥見口苦
,大便干結(jié)
,苔黃膩,脈滑數(shù)
,治宜清熱燥濕
,化痰行氣
。
4.肝郁氣滯,瘀血阻絡
(1)治法:疏肝解郁
,行氣活血化瘀
。
(2)方劑:血府逐瘀湯加減。
(3)組成:柴胡lOg
,枳殼15g
,桔梗10g,牛膝15g
,當歸15g
,川芎10g,赤芍10g
,生地黃15g
,桃仁10g,紅花15g
,甘草5g
。
(4)備選方:通竅活血湯,適用于瘀血阻竅
,頭痛部位固定如針刺者
,當歸15g,懷牛膝15g
,川芎10g
,赤芍1
預防常識:
蛛網(wǎng)膜下腔出血是常見的腦血管病之一,常見的病因是顱內(nèi)動脈瘤破裂和血管畸形
。一旦發(fā)生蛛網(wǎng)膜下腔出血應及時在當?shù)赜袟l件的醫(yī)院進行治療或轉(zhuǎn)送醫(yī)院搶救治療
,轉(zhuǎn)送病人時需注意以下幾點: 1.盡量讓病人保持頭高側(cè)側(cè)臥位,避免舌根后墜阻礙通氣
;2.及時清理患者口中的嘔吐物
,以免誤吸入氣道;3.盡量避免長途轉(zhuǎn)送
,選就近有條件的醫(yī)療單位治療
;4.轉(zhuǎn)運前應給予脫水、降壓等治療
;5.運送過程中盡量避免震動
;6.轉(zhuǎn)送病人時應有醫(yī)務人員護送并隨時觀察病情變化;7.有隨時進行搶救的基本設施
。蛛網(wǎng)膜下腔出血病人常因心
、肺、腎等臟器功能差而不能耐受“如此打擊”,可繼發(fā)呼吸道
、肺感染
、泌尿道感染等,抗感染治療
、降溫治療都十分重要
。若無禁忌應盡早行腦血管造影檢查,發(fā)現(xiàn)動脈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