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間苗定苗:蒼術(shù)直播苗高5~6厘米時(shí)間苗,苗高10~15厘米時(shí)按株距15~20厘米
、行距25厘米定苗
,穴播每穴留狀苗2~3株
,移栽的每畝地苗數(shù)一般在~株
。
藥用植物種類及其區(qū)域分布概況是什么?
中國幅員廣闊
,地形復(fù)雜,氣候多樣
,適宜各類植物生長繁衍
,有“植物王國”之譽(yù)。僅高等植物就有35000—45000種之多
,其中許多種類具有藥用價(jià)值
。據(jù)初步統(tǒng)計(jì)
,我國藥用植物達(dá)6000多種,居世界各國之首
,大部分種類已收載于《中藥志》
、《中藥大辭典》、《全國中草藥匯編》
、《原色本草圖鑒》
、《新華本草綱要》及其它一些藥用植物著作中。目前全國各地收購的中藥材達(dá)五百余種
,多系常用中藥
,現(xiàn)將其中重要的常用中藥列入圖3—1
。
圖3—1 重要常用中藥分布圖
1.人參 2.三七 3.大黃(3a掌葉大黃
,3b唐古特大黃) 4.山豆根(4a廣豆根,4b北豆根) 5.元胡(延胡索) 6.云木香 7.浙貝母 8.貝母(川貝
,平貝
,伊貝) 9.牛膝 10.附子(川烏) 11.白術(shù) 12.蒼術(shù)(12a茅蒼術(shù),12b北蒼術(shù)) 13.白前(柳葉白前) 14.白薇 15.白芍 16.黃連 17.天麻 18.巴戟天 19.丹參 20.玄參 21.甘草 22.白芷(22a祁白芷
,22b川白芷) 23.當(dāng)歸 24.麥冬 25.澤瀉 26.刺五加 27.胡黃連 28.秦艽 29.桔梗 30.射干 31.石菖蒲 32.水菖蒲 33.黃芩 34.葛根 35.硬紫草 36.軟紫草 37.天南星 38.半夏 39.玉竹 40.黃精 41.粉防己 42.廣防己 43.姜黃 44.郁金 45.莪術(shù) 46.黨參(46a潞黨
,46b川黨) 47.黃芪 48.山藥 49.川芎 50.龍膽 51.地黃 52.百合 53.防風(fēng) 54.遠(yuǎn)志 55.羌活(55a川羌,55b西羌) 56.川獨(dú)活 57.白前(白花白前) 58.北柴胡 59.南柴胡 60.砂仁 61.益智 62.陳皮 63.枳實(shí) 64.枳殼 65.佛手 66.香櫞 67.桔紅 68.苦杏仁 69.郁李仁 70.桃仁 71.山茱萸 72.北五味子 73.連翹 74.吳茱萸 75.使君子 76.栒杞子(寧夏枸杞) 77.梔子 78.檳榔 79.酸棗仁 80.石斛 81.肉蓯蓉 82.細(xì)辛 83.薄荷 84.藿香 85.大青葉(松青) 86.枇杷葉 87.金銀花 88.紅花 89.菊花 90.辛夷 91.肉桂 92.牡丹皮 93.杜仲 94.厚樸 95.關(guān)黃柏 96.川黃柏 97.鉤藤 98.桑寄生 99.安息香 100.阿魏 101.冬蟲夏草 102.茯苓 103.豬苓為了基本了解中國藥用植物種類的區(qū)域分布
,現(xiàn)根據(jù)中國綜合自然區(qū)劃所劃分的六個(gè)熱量帶和一個(gè)高寒區(qū)
,分別探討各帶、區(qū)的簡要?dú)夂蛱卣髋c藥用植物的分布概況
。
(一)寒溫帶
寒溫帶的范圍很小
,僅限于黑龍江西北隅,大興安嶺北端的漠河地區(qū)和內(nèi)蒙古鄂倫春以北地區(qū)
。此帶長冬(8個(gè)月以上)無夏
,春、秋相連
,生長季極短
,僅約3個(gè)月。年均溫為-2.2—-5.5℃
,最冷月均溫為-28—-38℃
,絕對最低溫為-50℃,最熱月均溫可達(dá)16—20℃
,年均溫較差近50℃
,全年無霜期80—100天。日均溫≥5℃的為130天
,≥10℃的少于120天
,年活動(dòng)積溫(一年內(nèi)日均溫≥10℃的持續(xù)期內(nèi)溫度的總和
,下同)為1100—1700℃。年降水量為350—500mm
,屬濕潤氣候型
。
在寒溫帶的自然植被中分布的藥用植物主要有北五味子、關(guān)蒼術(shù)
、北升麻
、西伯利亞橐吾、興安杜鵑
、東北延胡索
、毛百合、大葉龍膽
、關(guān)黃柏
、草麻黃,以及輪葉婆婆納
、齒葉鐵線蓮
、箭頭唐松草、紅花鹿蹄草
、百里香
、短瓣金蓮花、巖敗醬等
。
(二)中溫帶(溫帶)
中溫帶范圍很大
,從東北地區(qū)一直向西伸展到新疆,其中包括沈陽以北的松遼平原和東北東部
、燕山
、陰山山脈以北和北疆等地。年均溫2—8℃
,最冷月均溫為-2.5—-10℃
,絕對最低溫達(dá)-40℃左右,最熱月均溫21—24℃
,年均溫較差一般為30—40℃
,全年無霜期100—180天。日均溫≥5℃為150—180天
,≥10℃為120—150天
,年活動(dòng)積溫1600—3200℃。年降水量從東部濕潤區(qū)600—800mm以上到西部極干旱區(qū)50—60mm以下
,降水主要集中在7—8月
。
在中溫帶內(nèi)分布的藥用植物主要有:
1.根及根莖類
人參、刺五加
、關(guān)龍膽
、平貝母(一輪貝母)
、新疆貝母、東北天南星
、新疆延胡索
、關(guān)防風(fēng)、知母
、大葉柴胡
、北柴胡、興安柴胡
、長白柴胡
、北黃芪、膜莢黃芪
、芍藥
、甘草、東北延胡索
、天麻
、長白烏頭、黃花烏頭(關(guān)白附)
、細(xì)葉百合、手掌參
、藜蘆
、腎葉橐吾、小白花
、地榆
、東當(dāng)歸(延邊當(dāng)歸)、東北鐵線蓮(黑薇)
、紫草
、興安升麻、大三葉升麻
、興安白芷
、庫頁白芷、興安杜鵑
、北蒼術(shù)
、關(guān)木通(木通馬兜鈴)、高山唐松草
、東北雷公藤
、軟棗獼猴桃。
2.種子果實(shí)類
北五味子
、西伯利亞杏
、山楂
、越橘、蒙古扁桃
、寧夏枸杞
。
3.全草類
遼細(xì)辛、東北淫羊藿
、草蓯蓉
、肉蓯蓉、草麻黃
。
4.皮類
關(guān)黃柏
。
5.花類
短瓣金蓮花、長瓣金蓮花
、款冬
、紅花。
6.菌類
靈芝
、云芝
、豬苓、大馬勃
、側(cè)耳
、木耳。
(三)暖溫帶
這一熱量帶從長城以南到秦嶺以北的黃河中
、下游地區(qū)
,包括北京、山東
、遼東半島
、華北平原、黃土高原東南部
,以及西部的塔里木盆地和東北的遼南地區(qū)
。年均溫9—14℃,最冷月均溫-13—-2℃
,絕對最低溫-30—-20℃
,最熱月均溫24—28℃,年均溫較差30℃左右
。全年無霜期180—240天
。日均溫≥5℃為210—270天,≥10℃為150—220天
,年活動(dòng)積溫3200—4500℃
。在黃河、淮河、海河等河流域?qū)賮啙駶檸?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降水?00—600以至800—900mm
,降水集中在7—8月。在南疆一帶屬極干旱氣候
,年降水量50—60mm以下
。
在暖溫帶內(nèi)分布的藥用植物主要有:
1.根及根莖類
黨參、黃芪
、甘草
、貝母(平貝母)、懷地黃
、懷牛膝
、懷山藥、珊瑚菜(北沙參)
、東北天南星
、半夏、丹參
、牡丹
、芍藥、白芷
、黃芩
、防風(fēng)、戟葉牛皮消(白首烏)
、澤瀉
、秦艽、大黃
、黃精、玉竹
、紫草
、甘遂、菘藍(lán)
、四葉參(奶參)
、延胡索、盾葉唐松草
。
2.種子果實(shí)類
枸杞
、酸棗、山楂
、薏苡
、連翹、栝樓
。
3.全草類
肉蓯蓉
、鎖陽
、一枝黃花、地瓜兒苗(澤蘭)
、膜果麻黃
。
4.皮類
杜仲、黃柏
。
5.花類
忍冬(金銀花)
、紅花、款冬
、菊花
。
6.菌類
靈芝、茯苓
、脫皮馬勃
。
(四)北亞熱帶(半亞熱帶)
此熱量帶位于長江中、下游
,漢水流域
,貴州省中部和云南省北部高原地區(qū)。年均溫14—16℃
,最冷月均溫2.2—4.8℃
,最熱月均溫28—29℃,全年無霜期240—260天
,日均溫≥5℃為240—270天
,≥10℃為220—240,年活動(dòng)積溫4500—5000℃
。此帶內(nèi)全屬濕潤氣候型
;但滇北高原地區(qū)屬西部型亞熱帶,降水主要集中在6—9月
,氣溫年較差151
,極端最低溫-5—-10℃;東部年降水量900mm以上
,以至1400—1600mm
,降水往往集中在6—7月,氣溫年較差25—30℃
,極端最低溫-10—-20℃
。
在北亞熱帶內(nèi)分布的藥用植物主要有:
1.根及根莖類
天門冬、丹參
、白術(shù)
、芍藥、珊瑚菜(北沙參)、地黃
、浙貝母
、延胡索、遠(yuǎn)志
、懷牛膝
、射干、黃連
、沿階草(麥冬)
、薯蕷、獨(dú)活
、柴胡
、玉竹、半夏
、狗爪半夏(天南星)
、太子參、天麻
、烏頭(附子)
、澤瀉、姜
、黨參
、紫草、玄參
、纈草
、何首烏、百部
、前胡
、南沙參、黃獨(dú)(黃藥子)
、續(xù)斷
、獼猴桃、桔梗
、苦參、甘草
。
2.種子果實(shí)類
馬兜鈴
、木瓜、栝樓
、決明
、補(bǔ)骨脂、連翹、梔子
、薏苡
、單葉蔓荊、王不留行
、北五味子
、巴豆、使君子
、山楂
、吳茱萸。
3.全草
石斛
、薄荷
、荊芥。
4.葉類
木芙蓉
。
5.藤木
鉤藤
。
6.皮類
厚樸、杜仲
、川楝
。
7.花類
辛夷、菊花
、玫瑰
、款冬。
8.菌類
靈芝
、茯苓
、猴頭菌、豬苓
。
(五)中亞熱帶(亞熱帶)
這一熱量帶
,分東西兩部分。東部包括長江以南到南嶺之間的江南丘陵
,廣西壯族自治區(qū)中北部
,廣東省北部,以及四川盆地和部分云貴高原
。年均溫16—21℃
,最冷月均溫5—12℃,最熱月均溫28—29℃
,絕對最低溫-5—-10℃
,絕對最高溫38—41℃,年均溫較差17—23℃
,日均溫≥5℃為240—300天
,年活動(dòng)積溫5000—6500℃
。在中亞熱帶內(nèi)全屬濕潤氣候型江南區(qū)年降水量為1400—1800mm,以4—6月為多
;四川盆地年降水量為1000—1200mm
,以6—7月為多。西部包括云南高原和青藏高原東南部
。在海拔2000m的云南高原上
,年均溫15—16℃,最冷月均溫9.0℃
,最熱月均溫20.0℃
,年均溫較差僅10—11℃,全年無霜期250天
,年活動(dòng)積溫4000—5000℃
。由于海拔高,少受寒潮影響
,冬暖夏涼
。年降水量為700—1200mm。
在中亞熱帶內(nèi)分布的藥用植物主要有:
1.根及根莖類
川牛膝
、薯蕷(山藥)
、天門冬、天南星
、半夏
、丹參、白術(shù)
、地黃
、浙貝母、延胡索
、百合
、遠(yuǎn)志、蒼術(shù)
、菘藍(lán)
、澤瀉、射干
、黃連
、沿階草(麥冬)、玉竹
、白芷
、太子參、郁金
、黃常山
、明黨參、玄參
、戟葉牛皮消(白首烏)
、百部、前胡
、南沙參
、續(xù)斷、黃精
、黃獨(dú)(黃藥子)
、獼猴桃、桔梗
、龍膽
、芍藥(白芍)、三七
、天麻
、川芎、黨參
、柴胡
、升麻、當(dāng)歸
、黃芪
、獨(dú)活、南五味子
、秦艽
、短柄烏頭(雪上一枝蒿)。
2.種子果實(shí)類
馬兜鈴
、木瓜
、牛蒡子、巴豆
、栝樓
、芡實(shí)、吳茱萸
、使君子
、梔子、薏苡
、王不留行
、梅(烏梅)、續(xù)隨子
、酸橙(枳殼)
、香櫞
、蔓荊、銀杏
、羅漢果
、枸杞、棗
、山楂
、山茱萸、蓮
。
3.全草類
石斛
、荊芥、香薷
、薄荷
、筋骨草、紫蘇
、絞股藍(lán)
、夏枯草、淫羊藿
、細(xì)辛
、草珊瑚、4.皮類
杜仲
、厚樸
、牡丹(丹皮)、川楝
、刺黃柏(安徽小檗)
。
5.花類
辛夷、忍冬
、紅花
、藏紅花、菊花
。
6.藤木
鉤藤
、昆明雞血藤。
7.菌類
銀耳
、茯苓
、靈芝、雷丸
、豬苓
。
(六)南亞熱帶(半熱帶)
這一熱量帶屬半熱帶或準(zhǔn)熱帶,包括南嶺山脈以南地區(qū)
,臺(tái)灣省北部
、中部
,福建和廣東省東南部,珠江流域
,西江流域
,廣西壯族自治區(qū)中部,云南省中
、南部。氣候溫暖濕潤
,無霜期長
。年均溫20—22℃,最冷月均溫12—14℃
,最熱月均溫28—29℃
,年均溫較差12—16℃,日均溫≥5℃
、≥10℃全年有300天以上
,年活動(dòng)積溫6500—8000℃或8500℃。除金沙江河谷為亞濕潤氣候型外
,其余地區(qū)都是濕潤氣候型
;東部地區(qū)年降水量1600—2000mm,以5—6月為多
,年均溫較差15—20℃
,極端最低溫0—-5℃;西部地區(qū)(滇南區(qū))年降水量1000—1500mm
,年均溫較差10℃
,極端最低溫0—-2℃。
南亞熱帶分布的藥用植物主要有:
1.根及根莖類
山藥
、云木香
、蘿芙木(云南蘿芙木、中國蘿芙木
、海南蘿芙木)
、天門冬、天南星
、臺(tái)灣天南星
、丹參、千年健
、巴戟天
、百合、菘藍(lán)
、澤瀉
、夏天無
、黃連、沿階草(麥冬)
、白芷
、郁金、黃常山
、戟葉牛皮消(白首烏)
、何首烏、山柰
、獼猴桃
、百部、白花前胡
、臺(tái)灣前胡
、南沙參、續(xù)斷
、臺(tái)灣遠(yuǎn)志
、黃精、阿里山玉竹
、黃獨(dú)(黃藥子)
、薯蕷、山豆根
、瓜馥木
、海芋、莪術(shù)
、金果欖
。
2.種子果實(shí)類
八角茴香、木瓜
、巴豆
、栝樓、蓽茇
、芡實(shí)
、華南吳茱萸、使君子
、陽春砂仁
、鴉膽子、益智
、梔子
、薏苡、佛手、羅漢果
、蔓荊
、草果、補(bǔ)骨脂
、草蔻(草豆蔻)
、山雞椒。
3.全草類
廣藿香
、石斛
、穿心蓮、羅勒
、草珊瑚
、薄荷、甜葉菊
、長春花、夏枯草
、一枝黃花
、臺(tái)灣澤蘭。
4.皮類
大葉清化桂(肉桂)
、杜仲
、厚樸、刺桐(海桐皮)
、川楝
、云南美登木、廣西美登木
、密花美登木
、高山小檗。
5.藤木及樹脂類
兒茶
、劍葉龍血樹(血竭)
、蘇木、降香檀(降香)
、檀香
、龍腦香、忍冬
、白木香(土沉香)
、昆明雞血藤。
6.花類毛萼忍冬(山銀花)
、菊花
、藏紅花、紅花。
7.菌類
靈芝
、茯苓
、冬蟲夏草、雷丸
、豬苓
、銀耳。
此外
,還引種栽培有熱帶藥用植物
,如:白豆蔻、訶子
、檳榔
、肉豆蔻、印度馬錢
、金雞納樹
、丁香、蘇合香樹
、越南安息香
、斑紋蘆薈等。
(七)熱帶
此熱量帶包括廣東省雷州半島
、海南
、臺(tái)灣省南部、南海諸島
,以及云南省河谷區(qū)和西藏自治區(qū)東南緣的局部地區(qū)
。全年最低氣溫在0℃以上,終年為生長季
。年均溫22—26℃
,最冷月均溫16—21℃,最熱月均溫29℃
,年均溫較差12—8℃
,年活動(dòng)積溫8000—9000或9000℃以上。帶內(nèi)的東部地區(qū)年降水量1400—2400m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