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生白芨常生長于較濕潤的石壁、苔蘚層中,常與灌木相結(jié)合,或者生長于林緣。白芨也常生長于有山泉的地方,那里陰暗潮濕,空氣濕度也較高,比較適宜白芨的生長。白芨生長的石頭均是砂巖類,這樣白芨才能吸收到毛管水、才能牢牢地吸在上面。野生白芨是很好的藥材,其塊莖入藥,具有補肺止血、消腫生肌等功效。野生白芨的采收季節(jié)為秋末冬初,待地上莖枯萎時采挖。白芨塊莖數(shù)個相連,采挖時用尖鋤離植株30厘米處逐步向莖桿處挖取,摘去須根,除掉地上莖葉,去掉多余泥土,即可運回加工。但是近年來野生白芨遭受過度采挖,資源急劇減少,因此工人栽培是保護(hù)野生資源的有效途徑,一般栽后3―4年采挖。
白芨生長發(fā)育對環(huán)境條件的要求白芨喜溫暖、陰涼和較陰濕的環(huán)境,不耐寒。常常野生在丘陵和低山地區(qū)的溪河兩岸、山坡草叢中及疏林下。故應(yīng)選擇肥沃、疏松而排水良
陰暗潮濕,空氣濕度也較高,比較適宜白芨的生長。
多年生草本,高15-70cm。根莖(或稱假鱗莖)三角狀扁球形或不規(guī)則菱形,肉質(zhì),肥厚,富粘性,常數(shù)個相連。莖直立。葉片3-5,披針形或?qū)捙樞?,長8-30cm,寬1.5-4cm,先端漸尖,基部下延成長鞘狀,全緣??偁罨ㄐ蝽斏?,花3-8朵,花序軸長4-12cm;苞片披針形,長1.5-2.5cm,早落;花紫色或淡紅色,直徑3-4cm;萼片和花瓣等長,狹長圓形,長2.8-3cm;唇瓣倒卵形,長2.3-2.8cm,白色或具紫紋,上部3裂,中裂片邊緣有波狀齒,先端內(nèi)凹,中央具5條褶片,側(cè)裂片直立,合抱蕊柱,稍伸向中裂片,但不及中裂片的一半;雄蕊與雌蕊合為蕊柱,兩側(cè)有狹翅,柱頭頂端著生1雄蕊,花藥塊4對,扁而長;子房下位,圓柱狀,扭曲。蒴果圓柱形,長3.5cm,直徑約1cm,兩端稍尖,具6縱肋?;ㄆ?-5月。果期7-9月。
較濕潤的石壁、苔蘚層中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zhongyaochangshi/106982.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hù)作者版權(quán),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quán)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luò),轉(zhuǎn)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biāo)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quán)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
上一篇: 白及生長在哪些山區(qū)?
下一篇: 假白及是拿什么冒充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