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絲長短的不同,分為不同的類型
,常見的有:
1. 離生雄蕊 (stamen distinct) 一花中有多數(shù)雄蕊而彼此分離
,如蓮、小麥等花的雄蕊
。
2. 單體雄蕊 (monadelphous stamen) 一花中有10~多數(shù)雄蕊
,其花絲連合成一束
,組成花絲筒
,花藥分離,如棉
、紅麻
、錦葵、大花豬屎豆
、羽扇豆等花的雄蕊
。
3. 兩體雄蕊 (diadelphous stamens) 一花中10枚雄蕊的花絲連合成二束
,如蠶豆、豌豆的雄蕊
,其中9枚花絲連合成一束
,另一枚雄蕊單獨分離,或者每束5枚
。這種雄蕊為蝶形花科(或豆科)植物特有
。
4. 多體雄蕊 (polydelphous stamens) 一花中的多數(shù)雄蕊的花絲連合成數(shù)束,如金絲桃和代代花的雄蕊
。
5. 四強雄蕊 (tetradynamous stamen) 一花有6枚雄蕊
,外輪的2枚花絲較短,內(nèi)輪的4枚花絲較長
,如油菜
、蘿卜等花的雄蕊。此種雄蕊為十字花科植物特有
。
6. 二強雄蕊 (didynamous stamen) 一花有4枚雄蕊
,2枚較長,2枚較短
,如泡桐
、連錢草、益母草等花的雄蕊
。
7 .聚藥雄蕊(synantherous stamen) 一花中雄蕊的花絲分離
,花藥貼合成筒狀,如向日葵等菊科植物以及南瓜
、大巖桐等花的雄蕊
。
低等植物分為藻類 菌類 地衣
1.藻類植物: 藻類含葉綠素或其它光合色素,營獨立生活
。根據(jù)植物體的形態(tài)
,細胞壁的組成物質(zhì),色素體的形態(tài)和主要色素的種類
,繁殖方式
,貯藏物質(zhì)等的不同分為6門。
(1)綠藻門: 多生于淡水
,少數(shù)生于海水
,陸生者多分布于陰濕環(huán)境。植物體多種多樣
,有單細胞的
,如小球藻屬(cLlorella),單細胞群體的,如盤藻屬(GOnium)
;多細胞絲狀體而不分枝的
,如水綿屬(Spirogyra),多細胞絲狀體而分枝的
,如剛(Cladophora)
。此外還有膜狀的,如石zhuan屬(Ulva)或非細胞結(jié)構的
,如管藻目(Siphonales)
。
綠藻的細胞壁分內(nèi)外二層,外層由果膠質(zhì)組成
,內(nèi)層由纖維素構成
。每個細胞通常只有一個細胞核。色素體1~多個
,形狀有杯狀
,網(wǎng)狀、片狀
、帶狀等
。色素體主要含葉綠素,其它還有胡蘿卜素
、葉黃素等
。故呈草綠色。淀粉核埋在色素體里
,數(shù)目隨種類而不同
。貯藏之物是淀粉。繁殖時形成的游動孢子具有等長的鞭毛2或4條
。
(2)不等鞭毛藻門: 生于淡水
、土壤表面或土壤中。植物體的形態(tài)和組成與綠藻門相同
。 不等鞭毛藻的細胞壁通常是果膠質(zhì)或含有硅質(zhì)
,絲狀體者含纖維素。色素體盤狀
,1至多個
,含葉黃素比葉綠素多,故呈黃綠色
。淀粉核1個
,常裸露無淀粉包被或無淀粉核。貯藏物質(zhì)是脂肪和麥白蛋白
。多數(shù)種類每個細胞中只有一個細胞核
。游動孢子有不等長的鞭毛2條。
(3)硅藻門: 生于淡水及海水中
。一般是單細胞或單細胞的群體
。硅藻的細胞壁由硅質(zhì)和果膠質(zhì)組成,果膠層常相粘結(jié)
,形成群體
。壁分兩瓣套合,蓋合的一瓣稱為上殼
,被蓋合的一瓣稱為下殼
,瓣的上面稱為瓣面,瓣面上有左右對稱或輻射對稱的花紋
,兩瓣的側(cè)面
,套合成雙層的部分稱為帶面。有的硅藻
,兩瓣面的中部各有一條裂縫
,稱為脊,脊的兩端和中央各有一環(huán)狀增厚部分
,稱為節(jié)
。細胞中僅含一細胞核。色素體的形狀和數(shù)目隨種類而不同
,含葉黃素
、胡蘿卜素、葉綠素和藻黃素
,故呈黃褐色
、綠色或藍色。貯藏的物為脂肪和沃露?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olutin)
,散生在原生質(zhì)中。有性繁殖時
,配子同型
,具2條不等長的鞭毛。
(4)褐藻門: 多數(shù)生長于較寒冷的海水中
。植物體是藻類中分化最復雜和體形最大的種類
。高級的種類體形上有類似根、莖
、葉的分化形態(tài)
,內(nèi)部結(jié)構有同化、貯藏
、機械和分生細胞的初步分化
,低級的種類有分枝的絲狀體或片狀體
,分枝為二歧分枝式。有時植物體上有或大或小的囊狀物
,里面貯有氣體
,所以稱為氣囊。褐藻主要含褐色的褐藻素
,也含有葉黃素
、胡蘿卜素和葉綠素,故通常呈褐色
。色素體的形狀不規(guī)則
。不含淀粉核。光合作用產(chǎn)物有單糖類和多糖類
。游動孢子具不等長側(cè)生的鞭毛2條
。本門重要藥用植物有海帶Laminaria japonica Aresch.、昆布Eckloniakurome Okam
、海藻屬(Sargassum)植物等
。
(5)紅藻門: 生長于海水中。植物的外形和內(nèi)部構造似褐藻
,也有類似的分化
,但植物體較小。同一植物有三種植物體:孢子體
、雌配子體和雄配子體
,三種植物體在外形上沒有什么區(qū)別。
紅藻主要含有藻紅素和葉綠素
,也含有藻藍素
、胡蘿卜素和葉黃素,因而很多種類呈紅色
;光合產(chǎn)物為紅藻淀粉
,一般散生在原生質(zhì)里或呈顆粒狀,無淀粉核
;無著生鞭毛的游動孢子
。藥用植物有石花菜Gelidiun amansii lamx,海人草Digenea simplex(Wulf.)C.Agardh等
。
(6)藍藻門: 生于淡水
,海水及陸地上。植物體簡單
,最復雜的是沒有分化的絲狀體
。不產(chǎn)生游動孢子。
藍藻的細胞壁由纖維素層和果膠質(zhì)層組成
,果膠層很厚
,常呈鞘狀套于植物體表
。核質(zhì)集成一團而無核膜、色素散主在細胞質(zhì)里
,除了含葉綠素外
,還含有藍色的藻青素和少量的藻紅素,故一般呈藍綠色
。光合產(chǎn)物是肝糖和多糖類
。
2.菌類植物: 植物體的營養(yǎng)細胞內(nèi)無葉綠素及其它光合色素
,一般營寄生或腐生生活
,寄生就是從活的有機體中獲得營養(yǎng)物質(zhì);腐生就是從有機體的殘骸上獲得營養(yǎng)物質(zhì)
。也有兼營寄生和腐生的種類
。菌類植物共分三門:細菌門、粘菌門和真菌門
。
(7)細菌門: 分布很廣
,是一群低等的、微小的單細胞植物
,單獨生存
,有時成群體(菌落),存在
,沒有明顯的細胞核
。不含葉綠素,少數(shù)種類合有其它色素
,大多營寄生或腐生生活
。細菌的外部形態(tài)有三類:①球菌(Ccccus),常呈球形,直徑1-2μm,球菌又分細球菌
、雙球菌
、鏈球菌、四球菌
、八球菌和葡萄球菌
、②桿菌(Bacillus),桿形
,長1~4μm
,寬1/2~1μm,有者生有鞭毛
;③螺旋菌(Spirillum),細胞長形而彎曲
,略彎曲者稱為弧菌(vibrio),彎曲成幾個波紋者
,稱為螺旋菌和螺旋體(Spirochaeta)
,螺旋菌也有著生鞭毛者
。
(8)粘菌門: 粘菌的營養(yǎng)體是裸露的原生質(zhì)體,稱為變形體
。變形體通常是不規(guī)則的網(wǎng)狀
,直徑大者可達數(shù)厘米,灰色
、黃色
、紅色或其它顏色,無葉綠素
,內(nèi)含多數(shù)細胞核
。由于原生質(zhì)的流動,因而能蠕行在附著物上
,并能吞食固體食物
。變形體也有感光作用,平時移向避光的一面
,繁殖時移向光亮的地方
。粘菌營養(yǎng)體的結(jié)構,行動和攝食方式與原生動物相似
,其繁殖方式又與植物相同
,故粘菌兼有動物和植物的特性。除少數(shù)寄生在種子植物上外其余都是腐生
。
(9)真菌門: 多數(shù)種類營養(yǎng)體的構造為分枝或不分枝的絲狀體
,每一條絲稱為菌絲(Hypha),組成一個植物體所有的菌絲稱為菌絲體(Mycelium)
。高級的種類菌絲體在有性繁殖時形成各種子實體
,如常見的銀耳、菌靈芝
、蘑菇等都是子實體
。
真菌的細胞壁大多由幾丁質(zhì)構成,細胞內(nèi)常有多個細胞核
。不含葉綠素
。寄生或腐生或兼營寄生和腐生生活。貯藏物質(zhì)以肝糖為主
,也常含有油脂
,但不含淀粉。藥用植物較多
。
3.地衣類: 只有1門
。
(10)地衣門: 是植物界中最特殊的類型,是菌類和藻類的共生體
。共生體由藻類行光合作用制造營養(yǎng)物質(zhì)供給全體
,而菌類主要行吸收水分和無機鹽
。植物體主要由菌絲體組成,以子囊菌最多
;藻類多分布在表面以下的1至數(shù)層
,以綠藻或藍藻為多。
常見的地衣有:①殼狀地衣
,植物體緊貼子附著物上
,不能分離。這類地衣上層為交錯緊密的菌絲層
,中間為藻類和菌類混生
,最下面為疏松的菌絲貼在附著物上,②葉狀地衣
,植物體扁平
,由成束的菌絲與附著物相連
,能與附著物分離
。上層為緊密組合的菌絲,中層為藻菌混生
,下層與上層相同但較薄
。葉狀地衣可以長得很大,③枝狀地衣
,植物體直立或懸垂
,圓柱狀或扁平,有分枝
。其中心是菌絲
,、中間層為藻類
,最外層又為菌絲
。藥用有松蘿屬(Usnea)的植物。
高等植物分為苔蘚植物門
、蕨類植物門和種子植物門
種類
、分布約23000種。通常分為苔綱(Hepati-cae)和蘚綱(Musci)兩綱
。近年來不少學者主張將角苔從苔綱中分出
,設角苔綱(Anthocerotae),與苔綱和蘚綱并列
。遍布世界各地
,多數(shù)生長在陰濕的環(huán)境中,如林下土壤表面
、樹木枝干上
,沼澤地帶和水溪旁
、墻角背陰處等,尤以森林地區(qū)生長繁茂
,常聚集成片
。我國約有2800種。習見種類有葫蘆蘚(Funaria)
、地錢(Marchantia)
、泥炭蘚(Sphagnum)等。
植物體矮小
,一般高僅數(shù)厘米
。生于陰濕環(huán)境。雖有根
、莖
、葉的分化,但其根是由單細胞或多細胞構成的假根
,莖與葉分化雖明顯
,但僅有輸導細胞的分化、而無維管束及中柱
。生活周期中配子體占優(yōu)勢
。有性世代的植物體稱為配子體,就是我們所見的具有假根
、莖
、葉的植物體。在配子體上形成藏卵器或藏精器
,在藏卵器中產(chǎn)生雌配子(卵)
、在藏精器中產(chǎn)生雄配子(精子),精子具有鞭毛
,能游動于水中
。由于此時期的植物體產(chǎn)生配子,故此植物體稱為配子體
,這一世代為有性世代
。
無性世代的孢子體由受精卵經(jīng)胚發(fā)育而成。孢子體由孢蒴
、蒴柄及足三部分組成
,足伸入配子體中吸收營養(yǎng)物質(zhì),蒴柄連結(jié)足與孢蒴部分起支持作用
,孢蒴內(nèi)由孢子母細胞經(jīng)減數(shù)分裂和一次普通分裂形成孢子
。由于無性世代的植物體產(chǎn)生孢子,故稱為孢子體。孢子落人土壤中萌發(fā)成原絲體再長成新的配子體
。
這種有性世代與無性世代交替的現(xiàn)象稱為世代交替
。苔蘚植物的配子體具有假根、莖
、葉的分化
,能營獨立生活,生活時期也長
,而孢子體寄生在配子體上
,生活時期短,所以苔癬植物是配子體占優(yōu)勢
。這種情況
,在適應陸地上生長與繁茂要比孢子體占優(yōu)勢的蕨類和種子植物差得多。
在自然界中的作用和經(jīng)濟意義苔蘚植物是砂磧
、荒漠
、凍原和裸露巖石上首先出現(xiàn)的植物類群之一。他們在生長過程中所分泌的酸性物質(zhì)
,對巖石的緩慢溶解
,以及死亡后殘體的不斷堆積,年深日久
,有助于巖石上土壤的形成
,為其他植物的生存提供了條件
。故被稱為植物界的拓荒者
。苔蘚植物具有很強的適應水濕的特點,特別是泥炭蘚
、濕原蘚
、大濕原蘚等種類,對湖泊
、沼澤演替為森林有所影響
。苔蘚叢生時覆蓋在土壤、巖石
、林木及落葉層上
,對保持土壤水分,防止水土流失有一定意義
。有的種類可直接用于醫(yī)藥
。如金發(fā)蘚有清熱敗毒作用,其提取物對金黃色葡萄球菌和癌細胞有抑制作用
,泥炭蘚煎服可止血
,地錢可治黃膽性肝炎和肺結(jié)核等。在農(nóng)業(yè)和園藝上,利用泥炭蘚等作保鮮或保青花卉
、苗木
、鮮果和蔬菜的包裹運輸材料及種床的覆蓋物。由泥炭蘚等形成的泥炭
,可作燃料和肥料
。我國科研人員研究確定,有38種蘚類植物為五倍子蚜蟲的寄主
,可作為開發(fā)和擴大重要工業(yè)原料五倍子生產(chǎn)的資源
。由于苔蘚對大氣污染物比其他高等植物敏感,分布又廣泛
,且人工培育易于成活
,因此可作大氣污染的指示植物。20世紀60年代以來
,已有人采用移植法或制成苔蘚植物測定器
,定時定點監(jiān)測大氣污染。
[編輯本段]蕨類植物門
現(xiàn)存蕨類植物約12000種
,廣泛分布在世界各地
。大多為土生、石生或附生
,少數(shù)為濕生或水生
。喜陰濕溫暖的環(huán)境。高山
、平原
、森林、草地
、溪溝
、巖隙和沼澤中,都有蕨類植物生活
,尤以熱帶
、亞熱帶地區(qū)種類繁多。我國約有2400種
,主要分布在長江以南各省區(qū)
。對蕨類植物的系統(tǒng)分類,分類學家的觀點尚不一致
。我國植物學家秦仁昌1978年提出的觀點
,被認為是更接近真正系統(tǒng)發(fā)育的較新的分類系體。據(jù)此
,將蕨類植物分成5個亞門
,即:松葉蕨亞門(Psilophytina)、楔葉蕨亞門(Sphenophytina)、石松亞門(Lycophytina)
、水韭亞門(Isoephytina)和真蕨亞門(Filicophytina)
。
是具有維管束并以孢子繁殖的植物。陸生或附生
,少有水生
。多為多年生草本,但在古代很多是高大的木本植物
。孢子體發(fā)達
,具有根、莖和葉
。配子體退化成很小的原葉體
,具有假根,多營獨立生活
。莖多為根狀莖
,僅少數(shù)直立或匍匐。根狀莖常被有鱗片或鱗毛
,內(nèi)部構造具有原生中柱
,如松葉蕨屬(松葉蘭屬, Psi1otum)
;編織中柱
,如石松屬(LYcopodium),管狀中狀和網(wǎng)狀中柱,如真蕨綱植物
。
葉有小型葉和大型葉兩類
。小型葉類者,葉小形
,莖較葉發(fā)達
,如石松綱和木賊綱的植物,大型葉類者
,葉大形,單葉或分裂成羽片
,如蕨綱的植物,葉脈分離或聯(lián)結(jié)
,分離者有叉狀、扇狀或羽狀脈
;聯(lián)結(jié)者常交織成各式網(wǎng)狀
。有的種類,一部分葉片完全著生隱孢子囊群
,稱為孢子葉或能育葉
,而另一部分葉則不著生孢子囊群,稱為營養(yǎng)葉或不育葉。
孢子囊常集生成孢子囊群(堆)
。孢子囊群的著生方式有多種
,原始類型生于枝頂特化的孢子葉上而成穗狀或圓錐狀的孢子囊穗,進化的類型著方式有:邊生孢子囊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