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ul id="s6iya"><pre id="s6iya"></pre></ul>
    • <kbd id="s6iya"><pre id="s6iya"></pre></kbd>
    • 登錄
      首頁 >> 中醫(yī)基礎(chǔ)常識 >> 中藥常識

      甘遂怎么讀

      藥哥明白 2023-12-17 11:58:12

      甘遂怎么讀

      甘遂,讀作gānsuí

      ,聲母g、s
      ,韻母an
      、ui,聲調(diào)一聲
      、二聲

      甘遂,別名主田

      、重澤
      、甘藁、陵藁
      、甘澤
      、苦澤、白澤
      、鬼丑
      、陵澤,為中國的特有植物
      。分布于中國河南
      、山西、陜西
      、甘肅和寧夏
      。生長在荒坡、沙地
      、田邊
      、低山坡、路旁等

      甘遂的根可藥用

      ,味苦寒有毒,具除水
      、利尿功效
      ;主治各種水腫等。

      擴(kuò)展資料

      藥用價值

      【性味】味苦

      ;性寒
      ;有毒

      【歸經(jīng)】脾經(jīng);肺經(jīng)

      ;腎經(jīng)
      ;膀胱經(jīng);大腸經(jīng)
      ;小腸經(jīng)

      【功能】瀉水逐腫,消腫散結(jié)

      【主治】水腫

      ;腹水;留飲結(jié)胸
      ;癲癇
      ;喘咳;大小便不通

      【用法用量】內(nèi)服:宜入丸散

      ,每次0.5-1g。外用:適量
      ,研末調(diào)敷
      。內(nèi)服宜用炮制品。

      甘遂的功效與作用

      ……

      其他作用

      生甘遂小量能使離體蛙心收縮力增強(qiáng)

      ,但不改變其頻率
      ,大量則抑制。

      甘遂治病驗方


      水腫氣喘用甘遂

      、大戟各30克
      ,慢火炙后,共研末
      。每取6 克
      ,加水半碗,煎開幾次.待溫服下

      耳卒聾閉用甘遂半寸.棉裹插耳內(nèi)

      ,口中嚼少許甘草。

      麻木疼痛用甘遂60克

      、蓖麻子仁120克
      、樟腦30克.共搗作餅.貼患處。

      腳氣腫痛甘遂15克.木鱉子仁四個

      ,共研為末
      。每取12克.放入豬腎中.濕紙包好煨熟.空心吃.米湯送下。

      【附方】

      治卒腫滿

      ,身面皆洪大:甘遂一分
      ,粉之
      ,豬腎一枚,分為七臠
      ,入甘遂于中
      ,以火炙之令熟。日一食
      ,至四
      ,五,當(dāng)覺腹脅鳴
      ,小便利。(《補缺肘后方》)

      治水腫腹?jié)M:牽牛子半兩(生用)

      ,甘遂(微炒)一錢
      。上二味粗搗篩,分作二服
      。每服
      ,水一盞,煎至五分
      ,放溫細(xì)呷
      ,不計時。(《圣濟(jì)總錄》二氣湯)

      治卒身面浮腫

      ,上氣喘息:甘遂半兩(煨令微黃)
      ,蒜瓣半兩(煨熟,研)
      ,黑豆半兩(炒熱)
      。上藥除蒜外,搗羅為末
      ,用蒜并棗肉和丸
      ,如梧桐子大。每服以木通湯下十丸
      ,日二服
      。(《圣惠方》甘遂丸)

      治太陽中風(fēng),下利

      ,嘔逆
      ,表解里來和,其人漐漐汗出
      ,發(fā)作有時
      ,頭痛,心下痞粳滿
      ,引脅下痛
      ,干嘔短氣
      ,汗出不惡寒:芫花(熬)、甘遂
      、大戟
      。上三味,等分
      ,各別搗為散
      ,以水一升半,先煮大棗肥者十枚
      ,取八合
      ,去滓,納藥末
      。強(qiáng)人服一錢匕
      ,羸人服半錢,溫服之
      ,平且服
      。若下少,病不除者
      ,明日更服
      ,加半錢,得快下利后
      ,糜粥自養(yǎng)
      。(《傷寒論》十棗湯)

      治病者脈伏,其人欲自利

      ,利反快
      ,雖利,心下續(xù)堅滿
      ,此為留飲欲去故也:甘遂(大者)三枚
      ,半夏十二枚(以水一升,煮取半升
      ,去滓)
      ,芍藥五枚,甘草如指大一枚(炙)
      。上四味
      ,以水二升,煮取半升
      ,去滓
      ,以蜜半升,和藥汁煎取八合
      ,頓服之
      。(《金匱要略》甘遂半夏湯)

      治風(fēng)熱喘促

      ,悶亂不安,俗謂之馬脾風(fēng)者:辰砂二錢半
      ,輕粉半錢
      ,甘遂一錢半(面襄煮,焙干)
      。上為細(xì)末
      ,每服一字,用溫漿水少許
      ,上滴油一小點
      ,抄藥在上,沉下去
      ,卻以漿水灌之
      。(《田氏保嬰集》無價散)

      治風(fēng)痰迷心癲癇,及婦人心風(fēng)血邪:甘遂二錢

      ,為末,以豬心取三管血
      ,和藥
      ,入豬心內(nèi),縛定
      ,紙裹煨熟
      ,取末,入辰砂末一錢
      ,分作四丸
      。每服-丸,將心煎湯調(diào)下
      ,大便下惡物為效
      ,不下再服。(《濟(jì)生方》遂心丹)

      治膈氣哽噎:甘遂(面煨)五錢

      ,南木香一錢
      ,為末,壯者一錢
      ,弱者五分
      ,水酒調(diào)下。(《怪證奇方》)

      婦人少腹?jié)M如敦狀

      ,小便微難而不渴
      ,生后者,此為水與血俱結(jié)在血室也:大黃四兩
      ,甘遂二兩
      ,阿膠二兩
      。上三味,以水三升
      ,煮取一升
      ,頓服之,其血當(dāng)下
      。(《金匱要略》大黃甘遂湯)

      治宿食結(jié)于腸間

      ,不能下行,大便多日不通
      。其證或因飲食過度
      ,或因恣食生冷,或因寒火凝結(jié)
      ,或因吐瀉既久
      ,胃氣沖氣,皆上逆不下降:生赭石二兩(軋細(xì))
      ,樸硝五錢
      ,干姜二錢,甘遂錢半(軋細(xì)藥汁送服)
      。熱多者
      ,去干姜;寒多者
      ,酌加干姜數(shù)錢
      ;嘔多者,可先用赭石一兩
      ,干姜半錢煎服
      ,以止其嘔吐。嘔吐止后
      ,再按原方煎湯
      ,送甘遂末服之。(《醫(yī)學(xué)衷中參西錄》)

      治二便不通:甘遂末以生面糊調(diào)

      ,敷臍中及丹田內(nèi)
      ,仍艾灸三壯,飲甘草湯
      ,以通為度
      。(《圣惠方》)

      治小便轉(zhuǎn)脬:甘遂末一錢,豬苓湯調(diào)下

      。(《衛(wèi)生雜興》)

      治麻木疼痛:甘遂二兩

      ,蓖麻仁四兩,樟腦一兩。搗作餅貼之
      ,內(nèi)飲甘草(湯)
      。(《摘元方》萬靈膏)

      治消渴:甘遂半兩(用麩炒透里黃褐色),黃連(去須)一兩

      。上件為細(xì)末
      ,水漫蒸餅為丸,如綠豆大
      。每服二丸
      ,薄荷湯下,不拘時候
      。忌甘草三日
      。(《楊氏家藏方》縮水丸)

      治偏腫:茴香、甘遂

      。上二味
      ,各等分,為末
      。酒調(diào)二錢
      ,食前服之。(《儒門事親》)

      治腳氣腫痛

      ,腎臟風(fēng)氣
      ,攻注下部瘡癢:甘遂半兩,木鱉子四個
      。為末,豬腰子一個
      ,去皮膜
      ,切片,用藥四錢
      ,摻在內(nèi)
      ,涅紙包,煨熟
      ,空心食之
      ,米飲下,服后須伸兩足
      ,大便行后
      ,吃白粥二、三日為妙
      。(《本事方》)

      【配伍應(yīng)用】


      配甘草

      ,“十八反”曰:甘遂反甘草。然現(xiàn)代藥理研究,尚未就此定論
      ,正反結(jié)果
      ,皆有報導(dǎo)。況二藥伍用
      ,古有方證
      。《金匱要略》甘遂半夏湯
      ,即為二藥相配之例
      ,取其相反相成而具下水去飲,攻破利導(dǎo)之效
      ?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夺t(yī)宗必讀》講:“仲景治心下留飲,與甘草同行
      ,取其相反而立功也
      。”

      配牽牛子逐水泄熱通便

      。牽牛子性清降
      ,走氣遭,通三焦
      ,瀉水利尿
      。二藥相須,則逐水通便之力大增
      ,使水熱壅實之邪由二便分消
      。故《圣濟(jì)總錄》二氣湯以此二藥為方,專治水腫腹?jié)M
      ,二便不通等證

      配大黃瀉熱逐水散結(jié)。大黃氣味俱厚

      ,長于瀉實熱不通
      。二藥配合,相須相使
      ,既大增攻破散結(jié)之功
      ,又倍添逐水瀉熱之效,為治水熱內(nèi)壅
      ,水飲結(jié)胸等證的常用對藥

      配芫花、大戟攻逐水飲

      。大戟善泄臟腑水濕
      ,芫花善消痰癖水飲。三藥合用,其逐水飲
      、除積聚
      、消腫滿之功甚著,經(jīng)隧
      、臟腑
      、胸脅等積水皆能攻逐,故《圣濟(jì)總錄》名此為“三圣散”

      配白芥子祛痰逐飲

      。白芥子辛溫走散,專入肺經(jīng)
      ,善治皮里膜外及胸膈痰涎
      。二藥合用,則能祛逐停于胸膈
      ,肋間之痰涎水飲
      ,相得益彰。

      配朱砂逐痰定癲

      。朱砂專入心經(jīng)
      ,質(zhì)重可鎮(zhèn)怯,有鎮(zhèn)心神
      、治驚癇之功
      ,二藥相合,善治風(fēng)痰閉竅
      ,癲癇驚狂
      ,如《濟(jì)生方》遂心丹,以二藥為伍
      ,共奏逐痰定癲之效

      配芒硝逐水破結(jié)。芒硝成寒

      ,善能軟堅散結(jié)瀉熱,二藥伍用
      ,能破固結(jié)
      ,逐水飲,瀉實熱
      ,對水熱互結(jié)
      ,結(jié)胸腑實之證,尤為相宜

      【臨床體會】


      關(guān)于治療腹水

      對于腎功能正常的腹水病人

      ,制甘遂能引起水瀉,尿量也同時增多,對于頑固的肝硬化腹水或腹腔腫瘤腹水
      ,制甘遂9g水煎服
      ,只有部分病人大小便增多而減少腹圍,部分病人不一定能使大便和尿量增多
      。生甘遂的作用強(qiáng)烈
      ,0.5g吞服,病人即有劇烈的腹痛和水瀉
      ,能取得一時之效
      。 對心源性腹水、腎源性腹水
      ,一般不用甘遂治療
      ,以免藥物對心、腎的毒性作用加重心腎功能衰竭
      。對低蛋白血癥引起的腹水辨證為脾腎兩虛證者
      ,沒必要使用瀉藥。 對于常見的浮腫和腹水
      ,現(xiàn)臨床大多使用西藥利尿藥
      ,已經(jīng)很少使用中藥峻瀉劑。只有在西藥出現(xiàn)耐藥失效時才會用中藥利尿

      關(guān)于治療腸梗阻

      腹腔晚期腫瘤引起的腸梗阻

      ,已經(jīng)失去了手術(shù)的機(jī)會,用了大黃
      、芒硝
      ,大便仍然不通,加甘遂為大陷胸湯
      ,宜再加理氣和胃藥
      ,如木香、厚樸
      、大腹皮
      、半夏等,以減輕胃腸道反應(yīng)
      。 對于非腫瘤的腸梗阻
      ,現(xiàn)臨床大多手術(shù)治療。手術(shù)后再以中藥調(diào)理
      。 急性胰腺炎采用中西醫(yī)結(jié)合治療
      ,在大柴胡湯基礎(chǔ)上加甘遂以瀉下,控制炎癥
      ,并使胰液
      、膽汁
      、腸液、炎癥滲出液等迅速排出體外
      ,即保守治療是有可能獲得成功的
      。但必須在嚴(yán)密觀察之下進(jìn)行,并隨時做好手術(shù)準(zhǔn)備

      關(guān)于治療積液

      胸膜轉(zhuǎn)移性癌癥

      ,有頑固的胸腔積液;類風(fēng)濕關(guān)節(jié)炎
      、骨關(guān)節(jié)炎
      ,合并膝關(guān)節(jié)滑囊積液,病程時間長
      ,曾經(jīng)反復(fù)穿刺
      ,滑膜增厚,積液很難吸收
      。對這些用了蠲飲的中藥治療無效
      ,才可以考慮使用峻瀉藥,如甘遂
      、商陸等
      ,內(nèi)服和外敷可同時進(jìn)行。 在治療哮喘
      、慢性支氣管炎的復(fù)方白芥子泥外敷藥中
      ,有少量制甘遂,用以增效

      甘遂的副作用


      甘遂為中國植物圖譜數(shù)據(jù)庫收錄的有毒植物

      ,其毒性為全株有毒,根毒性較大
      。對皮膚和粘膜有刺激作用
      ,食用過量出現(xiàn)腹痛、下瀉
      、嘔吐
      、脫水、嚴(yán)重時呼吸困難
      、循環(huán)衰竭而死亡
      。小鼠口服10—50g/kg生甘遂或炙甘遂的乙醇浸膏,半數(shù)動物有明顯腹瀉
      ,生甘遂作用強(qiáng),毒性也大
      ,58只小鼠服藥后死亡11只
      。熱水提取物有劇瀉作用

      甘遂的毒理作用類似巴豆酸和斑蝥素,對腸黏膜有強(qiáng)烈刺激作用

      ,引起炎癥充血及蠕動增強(qiáng)
      ,并有凝聚、溶解紅細(xì)胞及麻痹呼吸和血管運動中樞的作用

      甘遂中毒的潛伏期為0.5~2小時

      ,中毒表現(xiàn)為: 腹痛、峻瀉
      、里急后重
      ,或出現(xiàn)霍亂樣米湯狀大便,嘔心
      、劇烈嘔吐, 脫水
      ,頭痛、頭暈
      ,心悸
      ,血壓下降,呼吸困難
      ,脈搏細(xì)弱
      ,最后因呼吸麻痹而死亡。

      傳統(tǒng)文獻(xiàn)

      《本草綱目》:有毒

      毒理試驗

      LD50 :本品醇浸物小鼠腹腔注射的LD50為0.346g/kg

      。甘遂萜酯A小鼠腹腔注射的LD50為30mg/kg。

      病理損害:本品每天10mg/mg兔靜注連續(xù)一周后

      ,檢查心
      、肝、腎有中毒性病理改變
      ,并有很強(qiáng)的溶血作用

      本品有胚胎毒性,能引起死胎和流產(chǎn)

      ,但對存活的胎仔無致畸作用
      ,對母鼠再受孕也無影響。

      臨床觀察

      甘遂有毒

      ,屬峻瀉劑
      。制甘遂常規(guī)劑量水煎服,即能引起劇烈腹痛腹瀉
      ,甚至惡心嘔吐反應(yīng)
      。生甘遂末少量吞服,其反應(yīng)更為強(qiáng)烈
      。對腎病患者
      ,有可能加重腎臟病變

      宜忌配伍

      瓜蒂為之使,惡遠(yuǎn)志

      ,反甘草
      。(《本草經(jīng)集注》)。

      凡氣虛

      、陰傷
      、脾胃虛弱,久病形衰及孕婦等皆當(dāng)忌用

      用法用量

      內(nèi)服:入丸

      、散,0.5-1克
      。外用:適量
      ,研末調(diào)敷。內(nèi)服宜用炮制品

      0.5~1.5g

      ,炮制后多入丸散用,粉劑每次0.3~0.6g
      ,最多0.9~1.5g
      ,裝入膠囊內(nèi)吞服,否則易發(fā)生惡心
      、嘔吐
      。也可用水煎(常用量1.5~3g),但效果一般不理想
      ,有時用到4~12g也不一定有瀉下作用?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F(xiàn)代實驗已證實甘遂的有效成分難溶于水,故前人不以甘遂入湯劑是有科學(xué)根據(jù)的
      。 ?

      炮制方法

      甘遂:揀去雜質(zhì)

      ,用水漂凈,撈出
      ,曬干

      醋甘遂:取凈甘遂,用醋拌勻

      ,置鍋內(nèi)用文火炒至微干
      ,取出晾干,(每甘遂100斤
      ,用醋30-50斤)

      煮甘遂:取凈甘遂與豆腐同放銅鍋內(nèi),加水煮透

      ,取出
      ,除去豆腐
      ,曬至八成干,切碎曬干
      。(每甘遂100斤,用豆腐50斤)

      煨甘遂:取凈甘遂置鍋內(nèi)

      ,加入麥麩同炒至焦黃色,取出
      ,篩去麩皮
      。(每甘遂100斤,用麥麩30-40斤)

      土制:先將細(xì)土炒熱

      ,加入甘遂用微火炒至膨脹發(fā)黃時,篩去黃土即得

      《雷公炮炙論》:采得(甘遂)后

      ,去莖,于槐砧上細(xì)銼
      ,用生甘草湯
      ,小蕎苨自然汁二味,攪浸三日
      ,其水如墨汁
      ,更漉出,用東流水淘六
      、七次
      ,令水清為度,漉出
      ,于土器中熬令脆用之

      《本草匯言》:甘遂用甘草水浸三日,曬干

      ,再以面裹煨熟用

      甘遂半夏湯

      【處方】甘遂3克 半夏9克(以水200毫升,煮取100毫升

      ,去滓)芍藥15克 甘草6克(炙)

      【功能主治】治留飲脈伏

      ,其人欲自利,利后雖自覺輕快
      ,但心下仍然堅滿者

      【用法用量】上四味,以水600毫升

      ,煮取200毫升
      ,去滓
      。以蜜100毫升和藥汁,煎取200毫升
      ,頓服之

      甘遂半夏湯的運用思路

      【方藥歌訣】 ?甘遂半夏湯芍草,加蜜煎煮效果好

      ,主治下利續(xù)堅滿
      ,藥用相反效果高。

      【學(xué)用導(dǎo)讀】 ?運用甘遂半夏湯主治病證

      ,因方中既用甘遂又用甘草
      ,所以臨證應(yīng)當(dāng)權(quán)衡病變證機(jī)而謹(jǐn)慎用之。

      【中醫(yī)辨證】 ?大腸飲結(jié)證:下利膠結(jié)不暢

      ,雖利后反覺舒服
      ,但心下仍堅滿,按之似有物
      ,腸間瀝瀝有水聲
      ,或便結(jié)不通,苔滑膩
      ,脈沉滑或伏

      用方思路:正確使用甘遂半夏湯,以主治大腸飲結(jié)證為基礎(chǔ)方

      ,以主治胸中水結(jié)證為臨床擴(kuò)大應(yīng)用

      病變證機(jī):邪熱內(nèi)結(jié),濁飲內(nèi)生

      ,熱飲相搏
      ,以此而演變?yōu)榇竽c飲結(jié)病理病證。

      審證要點:根據(jù)利下膠結(jié)不爽

      ,心下堅滿
      ,按之似有物,舌質(zhì)淡
      ,苔滑
      ,脈緊或弦為用方審證要點。

      【西醫(yī)辨病】 ?腸結(jié)核

      ,腸粘連
      ,骨結(jié)核,肺結(jié)核
      ,結(jié)核性腹膜炎
      ,肝硬化腹水,腹壁脂肪增多癥,慢性腸炎等

      【衷中參西】 ?合理運用甘遂半夏湯指導(dǎo)中醫(yī)辨證與西醫(yī)辨病

      ,無論是治療消化疾病,還是治療泌尿疾病等
      ,都必須符合甘遂半夏湯主治病變證機(jī)與審證要點
      ,以此才能取得治療效果。臨證選用甘遂半夏湯治療西醫(yī)疾病還可用于:乳糜尿
      ,慢性前列腺炎
      ,腎積水,慢性腎炎等

      【中醫(yī)治法】 ?攻逐水飲,潔凈腸腑

      【方藥西用】 ?具有強(qiáng)心利尿

      、促進(jìn)腸胃蠕動、抗菌
      、抗炎
      、抗病毒、抗結(jié)核
      、增強(qiáng)機(jī)體免疫能力等作用

      制作方法

      【處方用藥】 ?甘遂大者,三枚(5g) ?半夏以水一升

      ,煮取半升
      ,去滓,十二枚(8g) ?芍藥五枚(15g) ?甘草炙
      ,如指大一枚(3g)

      隨證加減用藥:若大便不暢者

      ,加大黃、芒硝
      ,以瀉下通便
      ;若胃脘痞硬者,加桂枝
      、萊菔子
      ,以通陽下氣;若腸鳴明顯者
      ,加茯苓
      、澤瀉,以滲利水濕等

      【煎服方法】 ?上四味

      ,以水二升,煮取半升,去滓
      。以蜜半升
      ,和藥汁煎服八合。頓服之
      。(現(xiàn)代研究甘遂主要成分難溶于水
      ,故可煮余藥,沖服甘遂末
      。)

      【方證研究】 ?水飲下注

      ,膠結(jié)不解,則下利膠結(jié)不暢
      ;水飲壅滯
      ,濁氣不降,則利后心下堅滿不除
      ,或心下堅滿按之似有物
      ;水飲逆亂腸間,則腸間瀝瀝有水聲
      ,或便結(jié)不通
      ;苔滑膩,脈沉滑或伏均為大腸飲結(jié)之征
      。其治當(dāng)攻逐水飲
      ,潔凈腸腑。

      方中甘遂降逆

      ,攻逐飲邪
      ,善行腸間經(jīng)隧之飲邪。半夏醒脾燥濕
      ,化飲降逆
      ,宣暢氣機(jī)。芍藥補血益陰緩急
      。甘草益氣和中
      。蜜性甘緩,益氣和中
      ,緩和甘遂與甘草之相反
      ,并調(diào)和諸藥。

      【使用禁忌】 脾胃虛弱證

      ,慎用本方

      上一頁 全文完(共 20781 字) 展開全部內(nèi)容

      讀中藥書有得
      、使、畏
      、惡
      、反等關(guān)于用藥禁忌的字,請問專家這是什么意思

        你說的是藥物配伍關(guān)系

      ,以下是復(fù)制的有關(guān)藥物配伍關(guān)系的介紹,希望有幫助:
        中藥學(xué)上根據(jù)病情需要和藥物性能
      ,有選擇地將兩種以上的藥物結(jié)合在一起
      。藥物配伍會出現(xiàn)一定的相互作用關(guān)系。前人把草味藥的應(yīng)用同藥與藥之間的配伍關(guān)系總結(jié)為七個方面
      ,稱為藥物的七情
      ,即單行、相須
      、相使、相畏
      、相殺
      、相惡、相反
      。其中除單行是指單味藥治病外
      ,其他都是藥物的配伍關(guān)系。相須是指性能功效相似的藥物配合應(yīng)用
      ,可以明顯地增強(qiáng)原有療效
      。如石膏與知母配合,能增強(qiáng)清熱瀉火的作用
      。相使是指性能功效有某種共性的藥物主輔配合
      ,輔藥能助主藥提高療效。如黃芪配茯苓
      ,可增強(qiáng)黃芪利水消腫的作用
      。相畏是指兩藥配合,一種藥物的功能和毒副作用能被另一種藥物所抑制
      。如生姜可以抑制生半夏或生南星的毒副作用(見十九畏)
      。相殺是指一種藥物能減輕或消除另一種藥物的毒副作用。如防風(fēng)能緩解消除砒霜的毒性
      。相殺和相畏實際是同一種配伍關(guān)系的兩種提法
      。相惡是指兩種藥物配合能相互牽制或破壞而使作用降低,甚至喪失功效。如黃芩能削弱生姜的溫中作用
      。相反是指兩種藥物合用能產(chǎn)生毒副作用
      。如甘草與甘遂配伍可產(chǎn)生副作用(見十八反)。

        內(nèi)容

       ?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ㄒ唬┢咔榕湮?br>
        1.含義

        所謂”七情配伍”
      ,又稱配伍七情、藥物七情
      。除“單行”外
      ,皆外雙元配伍用藥角度,論述單味中藥通過簡單配伍后的性效變化規(guī)律
      。它高度概括了中藥臨床應(yīng)用的七種基本規(guī)律
      ,是中醫(yī)遣藥組方的基礎(chǔ)。

        2.內(nèi)容

        1
      。單行:即應(yīng)用單味藥主能發(fā)揮預(yù)期治療效果
      ,不需其它藥輔助。如獨參湯
      ,單用人參一味補氣固脫等


        2。相須:即性能相類似的藥物合用
      ,可增強(qiáng)原有療效
      。如石膏配知母可增強(qiáng)清熱瀉火效果等。

        3
      。相使:即性能功效有某種共性的兩藥同用
      ,一藥為主,一藥為輔
      ,輔藥能增強(qiáng)主藥的療效
      。如以補氣利水的黃芪為主,配以利水健脾的茯苓為輔
      ,茯苓能增強(qiáng)黃芪的補氣利水效果等


        4。相畏:即一種藥物的毒烈之性
      ,能被另一種藥物減輕或消除
      。如生半夏的毒性能被生姜減輕或消除,故云半夏畏生姜


        5
      。 相殺:即一種藥物能減輕或消除另一種藥物的毒烈之性。如生姜能減輕或消除生半夏的毒性
      ,故習(xí)云生姜殺半夏


        6.
      。相惡:即兩藥合用,一種藥物能使另一種藥原有功效降低
      ,甚至喪失
      。如人參惡萊菔子,因萊菔子能削弱人參的補氣作用


        7
      。相反:即兩種藥物合用,能產(chǎn)生或增強(qiáng)毒副反應(yīng)
      。如烏頭反半夏
      、甘草反甘遂等。

        如上所述
      ,在藥物七情中
      ,論述藥物基本配伍關(guān)系的只有六項。其中相須
      、相使表示增效
      ,相畏、相殺表示減毒
      ,相惡表示減效
      ,相反表示增毒。

       ?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ǘ┚甲羰?br>
        1. 所謂“君臣佐使”
      ,即從多元用藥的角度,論述各藥在方中的地位及配伍后的性效變化規(guī)律


        2. 內(nèi)容

        1.君藥:即對處方的主證或主病起主要治療作用的藥物
      。它體現(xiàn)了處方的主攻方向
      ,其它力居方中之首
      ,是方劑組成中不可缺少的藥物。

        2.臣藥:意義有二
      ,一是輔助君藥加強(qiáng)治療主病和主證的藥物
      ,二是針對兼病或兼證起治療作用的藥物。

        3. 佐藥:意義有三
      ,一為佐助藥
      ,即協(xié)助君、臣藥加強(qiáng)治療作用
      ,或直接治療次要兼證的藥物
      ;二為佐制藥,即用以消除或減緩君
      、臣藥的毒性或烈性的藥物
      ;三為反佐藥
      ,即根據(jù)病情需要,使用與君藥藥性相反而又能在治療中起相成作用的藥物


        4. 使藥:意義有二
      ,一是引經(jīng)藥,即引方中諸藥直達(dá)病所的藥物
      ;二是調(diào)和藥
      ,即調(diào)和諸藥的作用,使其合力祛邪


        配伍禁忌:十八反

        十八反列述了三組相反藥
      ,分別:甘草反甘遂、京大戟
      、海藻
      、芫花;烏頭(川烏
      、附子
      、草烏)反半夏、瓜蔞(全瓜蔞
      、瓜蔞皮
      、瓜蔞仁、天花粉)
      、貝母(川貝
      、浙貝)、白蘞
      、白及
      ;藜蘆反人參、南沙參
      、丹參
      、玄參、苦參
      、細(xì)辛
      、芍藥(赤芍、白芍)


        十九畏

        十九畏列述了九組十九味相反藥
      ,具體是:硫黃畏樸硝,水銀畏砒霜
      ,狼毒畏密陀僧
      ,巴豆畏牽牛,丁香畏郁金
      ,川烏
      、草烏畏犀角
      ,牙硝畏三棱,官桂畏石脂
      ,人參畏五靈脂

        除寒、熱
      、溫
      、涼四種藥性之外,還有一部分性質(zhì)平和
      ,稱之為平性的藥物
      。由于平性藥物的作用沒有寒涼藥或溫?zé)崴巵淼蔑@著,所以在實際上雖有寒
      、熱
      、溫、涼
      、平五氣
      ,而在習(xí)慣上仍叫做四氣。平性的藥物
      ,因為它作用緩和
      ,一般說來,不論是寒性的或熱性的病癥
      ,都可配合應(yīng)用

        味,就是藥物的滋味
      。五味
      ,就是辛、甘
      、酸
      、苦、咸五種不同的滋味

        辛
      ,就是辛辣(如生姜)或辛涼(如薄荷
      、冰片)的滋味
      ,能發(fā)散、能解氣
      。一般發(fā)汗的藥物和解氣的藥物
      ,大都有辛味。
        甘
      ,就是甜的滋味
      ,有緩和
      、滋補等作用。一般能調(diào)和藥性的藥物及滋補性的藥物
      ,大都有甘味

        酸,有收斂作用
      。一般能夠止汗
      、止瀉等的藥物,大都帶有酸味

        苦
      ,有瀉火(就是指清火作用很大的意思)、清熱
      、燥濕(指苦味燥性的藥物
      ,能化去濕氣)、通泄等作用
      。一部分清熱藥和瀉下藥
      ,多有苦味。
        咸
      ,有瀉下
      、軟堅(能消散軟化堅硬的結(jié)塊)等作用。一般能消散結(jié)塊的藥物和一部分瀉下通便的藥物多帶有咸味

        此外
      ,還有一種淡味。所謂淡味
      ,就是淡而無味
      。因為淡味的藥物沒有顯著的滋味,所以實際上雖有辛
      、甘
      、酸、苦
      、咸
      、淡六味,習(xí)慣上仍叫做五味

        每個藥物的治療作用
      ,對臟腑經(jīng)絡(luò)有明顯的選擇性
      ,所謂歸經(jīng)就是藥物發(fā)揮治療作用的具體部位。治某經(jīng)或某幾經(jīng)的病
      ,就歸這經(jīng)或這幾經(jīng)
      。歸是作用的歸屬,經(jīng)是臟腑經(jīng)絡(luò)的統(tǒng)稱


        歸經(jīng)是以臟腑
      ,經(jīng)絡(luò)理論為基礎(chǔ)
      ,以所治具體病證為依據(jù)來確立的。因為經(jīng)絡(luò)起著溝通人體表里內(nèi)外的作用
      ,生理上相互協(xié)調(diào)
      ,發(fā)病時也相互影響。所以
      ,表證可以影響到臟腑
      ,里證又可反映到體表。通過系統(tǒng)的歸納分析
      ,四診合參
      ,確定病變所在的臟腑經(jīng)絡(luò),通過藥物的治療作用
      ,便可得出歸經(jīng)所在


        掌握歸經(jīng),有助于提高用藥的準(zhǔn)確性
      。但運用歸經(jīng)理論
      ,必須考慮到臟腑經(jīng)絡(luò)間的關(guān)系。由于臟腑經(jīng)絡(luò)在生理上相互關(guān)聯(lián)
      ,在病理上相互影響
      ,因此,在臨床用藥時往往不單純使用某一經(jīng)的藥物
      。還須注意
      ,勿將中醫(yī)臟腑經(jīng)絡(luò)定位與現(xiàn)代醫(yī)學(xué)的解剖部位混為一談。再者
      ,歸經(jīng)所依據(jù)的是用藥后的機(jī)體效應(yīng)所在
      ,而不是指藥物成分在體內(nèi)的分布。

      如何看待中藥的十八反、十九畏

      中藥可以預(yù)防和治療疾病

      ,只是需要注意 某些藥物不宜在同一處方中同時應(yīng)用, 否則會對人體產(chǎn)生不利的一面
      。如降低藥效或失效
      ,甚至藥物配伍后產(chǎn)生毒性反應(yīng),所以應(yīng)避免合用
      。歷代關(guān)于配伍禁忌的認(rèn)識
      ,并不一致
      。影響較大的為 金元時期所概括的“十八反”和“十九畏”

      十八反: 甘草反甘逐

      、大戟、海藻
      、芫花
      ;烏頭反貝母、瓜蔞
      、半夏
      、白蘞、白及
      ;藜蘆反人參
      、沙參、丹參
      、玄參
      、細(xì)辛、芍藥

      十九畏: 硫黃畏樸硝

      ,水銀畏砒霜,狼毒畏密陀僧
      ,巴豆畏牽牛
      ,丁香畏郁金,川烏
      、草烏畏犀角
      ,牙硝畏三棱,官桂畏石脂
      ,人參畏五靈脂

      要想讀懂這個內(nèi)容,先來回顧下中藥配伍“七情”的相關(guān)內(nèi)容

      ,參照《神農(nóng)本草經(jīng)》原意
      ,也是當(dāng)今教材之意。

      “相畏” 是指:一種藥物的毒副作用

      ,被另一種藥物所抑制
      ,使其毒副作用減輕或消失的配伍方法稱為相畏。如半夏畏生姜
      ,即生姜可抑制半夏的毒副作用

      “相殺” 是指:一種藥物能夠清除另一種藥物毒副作用的配伍為相殺。如金錢草殺雷公藤毒

      ,防風(fēng)殺砒霜毒
      ,綠豆殺巴豆毒,麝香殺杏仁毒等。

      “相惡” 是指:一種藥物能破壞另一種藥物的功效

      ,使其作用減弱
      ,甚至消失的一種配伍謂相惡。如生姜惡黃芩
      ,黃芩能削弱生姜的溫胃止嘔作用

      “相反” 是指:兩種藥物配伍應(yīng)用后,產(chǎn)生毒性反應(yīng)或副作用

      ,即謂之相反
      。如“十八反”、“十九畏”

      按照我們常規(guī)的理解

      ,十八反、十九畏應(yīng)當(dāng)屬于“相惡”
      、“相反”的意思
      ,這是正確的。筆者多方論證 十九畏之“畏”
      ,考慮是由于從宋代開始
      ,一些醫(yī)藥著作中,出現(xiàn)畏
      、惡
      、反名稱使用混亂的狀況,與《神農(nóng)本草經(jīng)》“相畏”的原義相悖
      。作為配伍禁忌的“十九畏”就是在這種情況下提出的
      后蜀醫(yī)家韓保升修訂《蜀本草》時,首先統(tǒng)計七情數(shù)目
      ,提到“相惡者六十種
      ,相反者十八種”,今人所謂“十八反”之名
      ,蓋源于此

      中藥既然要配伍,就是有目的選擇藥物

      ,就應(yīng)當(dāng)是對人體有利的方面
      ,而在用藥禁忌中首先列舉的卻是配伍禁忌“十八反”和“十九畏”,即七情中屬于相惡和相反的關(guān)系
      。這樣一來
      ,就使得關(guān)于“配伍”的定義、“配伍七情的內(nèi)容”和配伍禁忌之間形成了悖論
      為了避免這種定義混亂
      ,應(yīng)急需將現(xiàn)行“中藥配伍七情”的說法,改稱為“中藥七情”或“中藥單行與藥物合用的關(guān)系”
      ,以防發(fā)生誤解。

      回過頭來繼續(xù)說十八反

      、十九畏本身,對于這種配伍禁忌
      ,歷代醫(yī)藥學(xué)家雖然遵信者居多
      ,但亦有持不同意見者
      ,有人認(rèn)為十八反
      、十九畏并非絕對禁忌;有的醫(yī)藥學(xué)家還認(rèn)為
      ,相反藥同用
      ,能相反相成產(chǎn)生較強(qiáng)的功效。尚若運用得當(dāng)
      ,可愈沉疴痼疾
      。 《太平圣惠方》說:“反惡藥同用,病既不瘳
      ,遂傷患者”
      。朱丹溪《本草衍義補遺》說:“ 人參與藜蘆相反,若服一兩參
      ,入藜蘆一錢
      ,其一兩參虛費
      ”。由此可見
      ,相反的涵義在這種說法中世代相傳
      ,影響可深遠(yuǎn),成為醫(yī)家臨床處方禁忌的“規(guī)范”

      其實

      ,歷代本草醫(yī)籍多有藥物相反相畏的記載。比如《潔古珍珠囊》的相反藥物達(dá)59種
      ;《本草綱目》有36種
      ;《本草分經(jīng)》有45種;《景岳全書》有土貝母反烏頭
      ;《羅氏約醫(yī)鏡》有黃芪反防風(fēng)
      ,柴胡反藜蘆等; 《中國藥典》第2版中有 不宜同用藥 41種
      ;獸醫(yī)草藥專書中列舉的相反藥多達(dá)56種等

      近代有關(guān)文獻(xiàn)報導(dǎo)藥物相反配伍的毒性實驗發(fā)現(xiàn),當(dāng) 甘草劑量成倍大于芫花時

      ,家兔呈中毒性癥狀
      ,甚至死亡
      ;反而是 家畜山羊、耕牛僅見腸胃蠕動增強(qiáng)
      。利用這一作用
      ,先后用芫花與甘草配伍或甘遂、大戟與甘草配伍治療耕牛腸胃弛緩
      ,獲得滿意療效
      甘草與甘遂、大戟
      、芫花配伍
      ,隨著配伍比例的不同,或者沒有明顯作用
      ,或者表現(xiàn)毒性強(qiáng)或減弱毒性
      。細(xì)辛和藜蘆配伍實驗,對于豚鼠有“相反”反應(yīng)
      ,并且有一匹病馬引起死亡

      前人不拘泥清規(guī)戒律的也不少見,如《金匱要略》中的赤丸和《千金方》中的五噎丸方

      ,半夏與烏頭同用
      ;《金匱》中的甘遂半夏方,《涸方》中的大豆散方
      ,甘遂與甘草同用等等
      。根據(jù)統(tǒng)計,含相反藥物的內(nèi)服方
      ,《千金方》有46方
      ,《外臺秘要》有45方,《太平圣惠方》有46方
      ,《圣濟(jì)總錄》有58方
      ,《普濟(jì)方》有248方。至今《全國中藥成藥處方集》中有相反內(nèi)服方34個
      ,外用方68個等
      。相畏的配伍使用也有很多,如生姜和黃芪配伍
      ,人參和五靈脂配伍運用等等
      ,充分反映了前人敢于打破陳規(guī),樹立新風(fēng)的可貴精神

      現(xiàn)代有不少相反或相畏的藥物配伍應(yīng)用

      ,收到良好療效的報導(dǎo)。 如支氣管哮喘患者服用含貝母的復(fù)方中加附子而獲顯效
      。烏頭與半夏同用治療破傷風(fēng)亦有良效
      。甘遂半夏湯(方中有甘草)對咳嗽
      、痰喘,痛引胸脅
      ,脈沉實有力的胸膜炎
      、支氣管炎大多有效,從未發(fā)現(xiàn)中毒現(xiàn)象
      。用加半夏的烏頭湯治療痹癥
      ,療效滿意。 由此可知
      ,中藥十八反
      、十九畏學(xué)說,由于 歷史 條件的限制
      ,會有一定的局限性的
      ,古人對于某些部分的認(rèn)識是不全面的
      ,甚至是錯誤的
      。但是,在沒有得到可靠的科學(xué)實驗證實以前
      ,為了對病人的負(fù)責(zé)
      ,對于十八反,十九畏應(yīng)持慎重態(tài)度
      ,以免發(fā)生不良后果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zhongyaochangshi/108288.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hù)作者版權(quán),注重分享

      ,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
      ,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quán)異議的
      ,請聯(lián)系管理員
      ,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luò)
      ,轉(zhuǎn)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biāo)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quán)益
      ,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
      ,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
      ,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

      上一篇:

      下一篇: 、大戟、芫花可以治療肝腹水嗎其作用原理是什么

      ?" rel="prev"> 甘遂
      、大戟
      相關(guān)文章
      胖大海不能隨便泡,注意事項要了解
      胖大海是什么呢?它是一種保健茶品哦,它的功效是可以有去火的作用
      ,特別適合肺炎啊或者是咳嗽咳痰的情況哦
      ,有生津止渴的作用和效果。你知道胖大海的一些飲用禁忌嗎
      ,可不能隨便喝的哦
      金銀花三種不同炮制法
      金銀花又名忍冬花、雙花
      、銀花等
      ,自古被譽為清熱解毒的良藥。其藥用可分為生藥
      、炒藥和炭藥3種
      ,炮制不同,功效也不同
      。生藥是把鮮金銀花經(jīng)過日曬
      、陰干等方法而獲得的干品。生藥味甘微苦
      當(dāng)歸能否長期進(jìn)行服用
      當(dāng)歸可以說是我們最常見的一種中藥材
      ,大家在平時就完全可以通過服用當(dāng)歸來促進(jìn)健康,特別是可以幫助我們滋補
      ,特別可以很好的增強(qiáng)我們身體素質(zhì)
      三七粉的服用方法有哪些
      三七粉的服用方法有哪些三七作為我們?nèi)粘3R姷囊环N中藥藥材,對于我們?nèi)梭w的許多的疾病都是有著極好的治療作用的
      ,另外
      ,三七粉也是一種非常不錯的保健功效哦,但是許多人對于三七粉的服用方法還不是非常的了解了
      白背三七茶能治三高嗎
      現(xiàn)在越來越多的人不重視自己的身體健康,特別是生活方式的不同
      ,尤其是偏胖
      幾道高麗參的特色保健食譜推薦
      高麗參是非常有名的中藥材
      ,不僅可以用來治療一些病癥入藥
      ,做成一些藥膳方,而且還可以做成一些保健的食譜
      ,這對于我們的健康是有很大補益作用的
      白術(shù)祛斑的危害是什么
      白術(shù)祛斑的危害是什么說到祛斑,很多人就會聯(lián)想到采取很多的方法
      ,都是為了達(dá)到美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