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芩黃芪湯的功效是什么
?
中藥材大全
2023-12-17 21:26:54
黃芩黃芪湯的功效是什么?
黃芪
又稱膜莢黃芪或黃耆。豆科
。多年生草本。主根長
,圓柱形,稍帶木質
,外質土黃色或棕紅色
。羽狀復葉
,小葉13~27
,卵狀披針形世橢圓形
,兩面有白色長柔毛
?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偁罨ㄐ?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蝶形花冠,淡黃色或白色
。莢果具黑色短毛?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ㄆ?~7月,果期8~9月
。喜干旱
,適應性強。分布河北
、山西、陜西
、甘肅
、青海
、遼寧
、吉林
、黑龍江、內蒙古等地
。
黃芪的根是著名的中藥。商品黃芪呈圓柱形
,略扭曲
,長20~60厘米
,以條粗長
、皺紋少
、質堅而綿
、粉性足、味甜者為好
。含香豆素、黃酮類化合物
、皂甙及微量葉酸和數種維生素等。味甘
,微溫
,具有補氣固表
,托瘡生肌
、利水的功效
,主治氣血虛弱
、自汗、久瀉脫肛
、子宮脫垂
、腎炎浮腫
、蛋白尿
、糖尿病
、慢性潰瘍等癥
。近年來臨床用來治療高血壓和急慢性腎炎
。著名的“補中益氣湯”就是黃芪配人參
、白術、升麻
、柴胡、甘草
、當歸、陳皮等組成
,對治療脾胃虛弱
、四肢倦怠
、懶言短氣
、中氣下陷有良好效果
。黃芪以西北及內蒙產的質是最好
,其質量好壞與微量元素硒有很大關系
,越是質地好的黃芪
,含硒量越高。另種多序巖黃芪的根
,商品名“紅芪”,在甘肅應用歷史悠久
,并銷廣東、福建及出口
。
黃芪湯
,功效:補氣養(yǎng)血,化痰通絡
,軟堅散結湯.黃芩功效:祛風散寒,利濕通絡
,活血化瘀
,消腫止痛
。
黃芪
,健脾補中
,升陽舉陷
,益衛(wèi)固表,利尿
,托毒生肌
黃芩:清熱燥濕
,瀉火解毒,止血安胎
白術:健脾補氣
,燥濕利尿
,止汗安胎
熟地:滋陰養(yǎng)血
,填精益髓
,
杜仲:補肝腎,強筋骨
,安胎.
黃芪和白術是補氣藥,黃芩屬于清熱燥濕藥
,熟地是補血,杜仲是補陽藥.
具體應用要看疾病
,黃芪一般用于氣虛
,子宮脫垂
,胃下垂
,也可以用于氣虛導致的自汗
,傷口不愈合等
黃芩一般就是濕熱證
,黃疸,還有就是熱癥導致的胎動不安.
熟地向我們常吃的六味地黃丸等就用此藥為主藥.
白術經常用于除濕
,還可以健脾.
黃芩的功效與作用
本篇文章給大家談談黃芩的功效與作用圖片
,以及黃芩的圖片功效與作用點對應的知識點
,希望對各位有所幫助
,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
本文目錄一覽:1
、黃芩的功效與作用及禁忌哪些人適宜食用黃芩2、黃芩的功效和作用是什么
?3
、黃芩的功效與作用4
、黃芩中藥的功效與作用5
、黃芩長啥樣6
、黃芩的功效
?黃芩的功效與作用及禁忌哪些人適宜食用黃芩黃芩的功效與作用
性味:苦
,寒
。
歸經:歸肺
、膽
、脾、胃[2]
、大腸、小腸經
。
主治功能:清熱燥濕,瀉火解毒
,止血
,安胎
,降血壓
。
用于濕溫、暑溫胸悶嘔惡
,濕熱痞滿
,瀉痢
,黃疸
,肺熱咳嗽
,高熱煩渴
,血熱吐衄,癰腫瘡毒
,胎動不安。
藥物禁忌
1
、保持良好的作息習慣,盡量避免熬夜
。
2
、少吃辛辣或者刺激性食物
。
擴展資料
其它作用
黃芩素10
,20mg/kg靜脈注射
,對麻醉犬有利尿作用。
黃芩煎劑4g/kg灌胃
,對大鼠半乳糖性白內障有防治作用,可延緩白內障的形成
。
黃芩甙對大鼠晶體醛糖還原酶有抑制作用
,其ID50為1.81×10(-3)mg/ml
。
黃芩甙150mg/kg灌胃
,對鏈黑霉素引起的糖尿病大鼠血糖水平無明顯下降
,但紅細胞山梨醇含量于治療后顯著降低
,提示在動物體內也有抑制醛糖酶的作用
,有可能用于糖尿病性并發(fā)癥的防治
。
參考資料來源:人民網-細說黃芩的功效與作用可抗癌降血脂
黃芩的功效和作用是什么
?性味:苦
,寒
。
歸經:歸肺
、膽
、脾
、胃
、大腸、小腸經
。
主治功能:清熱燥濕,瀉火解毒
,止血,安胎
,降血壓
。
用于濕溫
、暑溫胸悶嘔惡
,濕熱痞滿
,瀉痢
,黃疸,肺熱咳嗽
,高熱煩渴,血熱吐衄
,癰腫瘡毒,胎動不安
。
黃芩的根是一種草藥
,味苦
、性寒
,能清熱燥濕
、瀉火解毒
、止血、安胎
。
主治溫熱病
、上呼吸道感染
、肺熱咳嗽
、濕熱黃疸、肺炎
、痢疾、咳血
、目赤、胎動不安
、高血壓
、癰腫癤瘡等癥
。
擴展資料
【藥物禁忌】
1
、保持良好的作息習慣
,盡量避免熬夜
。
2
、少吃辛辣或者刺激性食物
。
3、積極參加戶外運動
,放松心情。
4
、不要給自己太大的壓力
,學會合理減壓
。
5
、本品苦寒傷胃
,脾胃虛寒者不宜使用。
凡中寒作泄
,中寒腹痛
,肝腎虛而少腹痛
,血虛腹痛
,脾虛泄瀉,腎虛溏瀉
,脾虛水腫,血枯經閉
,氣虛小水不利,肺受寒邪喘咳
,及血虛胎不安
,陰虛淋露
,法并禁用
。
參考資料來源:人民網——細說黃芩的功效與作用可抗癌降血脂
黃芩的功效與作用性味:苦
,寒
。
①《本經》:味苦
,平
。
②《別錄》:大寒,無毒
。
③《藥性論》:味苦甘。
歸經:入心
、肺、膽
、大腸經
。
①《品匯精要》:行手太陰
、陽明經
。
②《綱目》:入手少陰
、陽明
,手足太陰、少陽六經
。
③《雷公炮制藥性解》:入肺
、大腸、膀胱
、膽四經。
功能主治
瀉實火
,除濕熱,止血
,安胎
。
治壯熱煩渴
,肺熱咳嗽
,濕熱瀉痢
,黃疸
,熱淋
,吐
、衄、崩
、漏,目赤腫痛
,胎動不安,癰腫疔瘡
。
①《本經》:主諸熱黃疸
,腸_
,泄利
,逐水
,下血閉
,(治)惡瘡,疽蝕,火瘍
。
②《別錄》:療痰熱
,胃中熱,小腹絞痛
,消谷
,利小腸
,女子血閉
,淋露下血
,小兒腹痛
。
③陶弘景:治奔豚,臍下熱痛
。
④《藥性論》:能治熱毒,骨蒸
,寒熱往來,腸胃不利
,破壅氣
,治五淋
,令人宣暢
,去關節(jié)煩悶
,解熱渴
,治熱腹中_痛,心腹堅脹
。
⑤《日華子本草》:下氣,主天行熱疾
,疔瘡,排膿
。
治乳癰
,發(fā)背
。
⑥《珍珠囊》:除陽有余
,涼心去熱,通寒格
。
⑦李杲:治發(fā)熱口苦
。
⑧《滇南本草》:上行瀉肺火
,下行瀉膀胱火
,(治)男子五淋
,女子暴崩
,調經清熱,胎有火熱不安
,清胎熱,除六經實火實熱
。
⑨《綱目》:治風熱濕熱頭疼,奔豚熱痛
,火咳
,肺痿喉腥
,諸失血
。
⑩《本草正》:枯者清上焦之火
,消痰利氣
,定喘嗽,止失血
,退往來寒熱,風熱濕熱
,頭痛,解瘟疫
,清咽
,療肺痿肺癰
,乳癰發(fā)背
,尤祛肌表之熱
,故治斑疹
、鼠瘺
,瘡瘍
、赤眼
;實者涼下焦之熱
,能除赤痢,熱蓄膀胱
,五淋澀痛,大腸閉結
,便血
、漏血
。
⑾《科學的民間藥草》:外洗創(chuàng)口
,有防腐作用
。
擴展資料:
民間傳說
李時珍生于明朝嘉靖年間
,自幼聰明伶俐,好學上進
,小小年紀就立志考取功名。
光耀門庭
。
可是天有不測風云,在李時珍十
、六歲時
,他突患急病
,咳嗽不止
,并且久冶不愈
。
隨著病情加劇
,他每日吐痰碗余,煩
、渴引飲,骨蒸勞熱
,六脈浮洪,雖服用柴胡、麥冬
、荊芥、竹瀝等解表退熱
、潤肺清心
、清熱化痰之劑卻并無效果
。
方圓百里的名醫(yī)都束手無策
,認為其已無藥可救。
眼看小時珍生命危在旦夕
。
正在李時珍的父母悲傷絕望之際,村子里來了一位從遠方云游到此的道士
,這位道人白發(fā)長髯,頗有一種仙風道骨的味道
。
聞言道人專治疑難雜癥
,小時珍的父母急忙把道人請到家中給他看病
。
道士給小時珍號了脈象后
,捋捋長髯說:“不妨
,不妨
,此病只需服用黃芩30克,加水兩盅
,煎至一盅,服用半月即可痊愈
。
“
時珍的父母半信半疑地按方煎藥。
奇跡出現了
。
半月之后
,小時珍身熱全退
,痰多咳嗽的癥狀也消失了
,身體逐漸恢復健康
。
一味黃芩居然起到了立竿見影的治療效果
。
李時珍深感中國醫(yī)學的神奇
,更對這位身懷絕技的道士欽佩不已
,從此
,便跟隨道人刻苦鉆研醫(yī)學
,讀遍歷代醫(yī)書
,踏遍高山大川。
功夫不負有心人
,李時珍終于在醫(yī)學上取得了巨大的成就,成為醫(yī)林一代宗師
。
在他編著的《本草綱目》中
,李時珍對救了他性命的黃芩這味中藥推崇備加
,稱之為“藥中肯綮
,如鼓應桴
,醫(yī)中之妙,有如此哉
!
參考資料:黃芩(唇形科植物)_百度百科
黃芩中藥的功效與作用黃芩中藥的功效與作用
黃芩中藥的功效與作用,這種食物是大家所熟知的
,它可以幫助我們調理身體,平時我們也可以將它泡水喝
,了解一下它的功效和作用對我們有好處
,下面是黃芩中藥的功效與作用
。
黃芩中藥的功效與作用1
黃芩的功效與作用
1
、解熱
。
動物實驗證實有解熱作用
。
2、利尿
。
作用明顯,有效成分主要為黃芩素
。
煎劑也有利尿作用
。
3、抗菌
。
體外試驗黃芩對痢疾桿菌、傷寒桿菌
、綠膿桿菌
、葡萄球菌
、溶血性鏈球菌
、肺炎雙球菌等有較強的抗菌作用
,有效成分為黃芩
。
4、抗病毒
。
黃芩對甲型流行性感冒病毒PR3有抑制作用。
又發(fā)現動物(鼠)感染流感后
,黃芩可有一定治療作用。
5
、抗真菌
。
體外試驗黃芩煎劑對多種皮膚真菌(如腹股溝表皮癬菌)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
。
6
、鎮(zhèn)靜和降壓。
通過加強皮層抑制過程而鎮(zhèn)靜
,通過輕度擴張血管而降壓,其作用已經運動實驗和臨床觀察而證實
。
此外
,黃芩能使血糖上升,并有利膽
、抑制腸管運動和抗過敏的作用。
炮制:切片前用沸水湯10分鐘或蒸1小時悶軟切片
。
生用
、酒炒、炒炭
。
性味:苦寒
。
歸經:入肺
、脾
、膽
、大小腸徑
。
功能:清熱燥濕,止血安胎
。
主治:肺熱咳嗽,血熱妄行
,濕熱下痢,胎動不安
。
臨床應用:主要為清瀉肺火。
1
、用于治療肺熱咳嗽(上呼吸道炎、急性支氣管炎
、肺炎所致的'咳嗽)
。
配桑白皮
、浙貝母
、麥冬等
。
2
、用于治療急性炎癥性熱病。
在清熱方劑內
,黃芩廣泛應用。
3
、用于治療濕熱下痢。
有里急后重而屬菌痢或腸炎者
,配白芍
,方如黃芩湯,或配葛根
、黃連
。
4
、用于治療因有熱而致胎動不安
。
用黃芩配白術以清熱安胎
,如當歸湯
;偏血虛的或與四物湯同服。
5
、用于治療動脈硬化、高血壓
、植物神經官能癥。
屬肝陽亢盛
,有頭痛
、目赤
、口苦
、面紅、心煩等癥狀者
,可用黃芩清熱降壓,有助于消除頭痛
、失眠等癥狀,并可降壓
,即使長期服用也沒有什么毒性
。
常配菊花等同用
,方如黃芩夏菊湯
。
6、治療小腹絞痛而屬熱痛者
,配川厚樸、黃連
。
此外
,在治療由濕熱所致的便血、血淋(尿血)時
,在去濕清熱的方劑內,可加入黃芩
。
使用注意:1
、一般用嫩黃芩較多
。
嫩黃芩與枯芩(片芩)功效大同小異
。
一般治熱痢
,清內熱多用嫩黃芩
;瀉肺熱,清肌表之熱可用枯芩
。
2、小兒平日脾胃較弱者
,服苦寒之黃芩要防其對胃腸刺激過甚,可酌量配黨參同服
。
用量:6~15g
。
二歲以下小兒可用1.5g至4.5g
。
處方舉例:1、黃芩湯(《傷寒論》):黃芩9g
,白芍6g,甘草6g
,大棗5枚
,水煎服
。
2
、當歸湯(《金匱要略》):黃芩6g,當歸9g
,白芍6g,白術9g
,川芎1.5g
,水煎服。
3
、黃芩夏菊湯:黃芩9g,夏枯草15g
,菊花9g
,水煎服
。
注:
1
、以河北承德,內蒙古昭盟產品根條堅實
,色黃,較光滑
,習稱“熱河黃芩”質量最佳。
山東產品稱“東芩”根細長而堅實
,呈黃綠色
,江浙地區(qū)認為質佳
。
2
、黃芩由于生長年限不同,性狀大小不一
,商品分為四個等級:
(1)大枝芩:體形粗大,空心多
。
(2)枝芩:體型較小,空心少
。
(3)尖芩:體型細小及折斷的尾部
。
(4)瓣芩:破碎的片塊
。
3
、成分:含黃芩甙及黃芩素
。
4
、實驗證明:黃芩遇冷水變綠的原因,是由于黃芩中含有的酶
,在一定的濕度和濕度下
,可以酶解黃芩中兩種甙,即黃芩甙和漢黃芩甙
,產生葡萄糖醛酸與兩種甙元,即黃芩素與漢黃芩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