鮮地黃的葉子還做成各種保健食品,療效一點也不比地下部分的地黃根差,而且味道還很好
。由于地黃花
、種子屬于溫性
,地黃根屬于寒性
,所以地黃葉子介于兩者之間
,就比較平和
,適合大多數(shù)人食用
。地黃葉入肺、肝
、腎經(jīng)
,具有走表入肺、潤膚止癢
、滋陰補腎
、涼血止血之功。在我國最早的一部種植中藥的專著《山居錄》(唐代)云:地黃嫩苗摘其旁葉作菜甚益
。從現(xiàn)在地黃的有效成份來分析
,有效成份主要成份主要是梓醇,還有很多的微量元素?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F(xiàn)代醫(yī)學(xué)工作者做了大量的研究
,結(jié)果表明,地黃葉與塊根中均含有梓醇
。地黃葉在前期生長的過程中
,梓醇含量迅速上升,最高時期是地下部分梓醇含量的兩倍以上
。一直持續(xù)到采收期之前
,也就是地黃葉要枯萎的時候,地黃葉中都含有大量梓醇
,由些可見我國古代醫(yī)藥學(xué)都對地黃研究之透徹
。臨床中總結(jié)發(fā)現(xiàn),地黃葉對肺纖維化等慢性肺病
、老年癡呆
、腦萎縮、糖尿病
、皮膚病有很好的治療作用
。地黃的種植對于土壤有特別的要求?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侗静莩搜虐胭省罚悍N植地黃后其土便苦
,次年可種牛膝,再二年可種山藥
,足十年土味轉(zhuǎn)甜
,始可復(fù)種地黃
,否則味苦形瘦不堪藥也。種植地黃這塊地8年到15年都不能種植地黃
,所以地黃都是一年一熟
,第二年就要重新?lián)Q土再種。
地黃的栽培技術(shù)
地黃喜疏松肥沃的沙質(zhì)壤土
,黏性大的紅壤土
、黃壤土或水稻土不宜種植。地黃是喜光植物
,植地不宜靠近林緣或與高稈作物間作
。當(dāng)土溫在11~13℃,出苗要30~45天
,25~28℃最適宜發(fā)芽
,在此溫度范圍內(nèi)若土壤水分適合,種植后一星期發(fā)芽
,15~20天出土
;8℃以下根莖不能萌芽。 從種植到收獲需150~160天
。 根莖繁殖為主
。種子繁殖多在培育新品種時應(yīng)用。種用根莖來源于倒栽法
、窖藏及春地黃露地越冬等
,但以倒栽法的地黃種產(chǎn)量高、質(zhì)量好
。
具體方法是:7~8月在當(dāng)年春季栽種的良種地黃地內(nèi)
,選生長健壯、無病蟲的根莖
,挖起折成4~5cm短節(jié)
,稍風(fēng)干后,按行距10~30cm
,株距5~10cm
,重新種到一塊充分施足底肥的地里,適當(dāng)除草
,追肥
,雨后注意排水,第2年春季隨挖隨栽
。栽種地黃一般在日平均溫度為18~21℃時最好
。如北京在4月上、中旬
,重慶在2月下旬至3月下旬
,河南早春地黃在4月上
、中旬;晚地黃(或麥茬地黃)
,在5月上旬至6月上旬
。栽種時在壟或畦上開溝,溝距33cm
,每隔15~20cm
,放種栽一節(jié),覆土3~4cm
,壓實表土后澆水
。每壟種2行,每畦3~4行
,苗出齊后,選陰雨天補苗
,栽后1月左右勻苗
,每穴留1株健苗,封行前
,淺薅2-3次
,并鏟去陸續(xù)生出的多余苗。 每次中耕后都要追肥1次
,可施人畜糞水或餅肥
,多雨季節(jié),要注意排水防澇
,使地?zé)o積水
,出現(xiàn)花蕾時,要隨時摘除
。
地黃栽培時
,不宜選曾種植過棉、芝麻
、豆類
、瓜類等的土地,否則病害嚴(yán)重
。如要混種
,應(yīng)選禾本科作物;地黃有“三怕”
,即怕旱
、怕澇和怕病蟲害。因其根系少
,吸水能力差
,稍微干旱即易凋萎
;土壤水分過多則肉質(zhì)根莖易腐爛。所以得適當(dāng)?shù)墓喔取?來源:玄參科植物地黃 的新鮮或干燥塊根
。秋季采挖
,除去蘆頭、須根及泥沙
,鮮用
;或?qū)⒌攸S緩緩烘焙至約八成干。前者習(xí)稱鮮地黃
,后者習(xí)稱生地黃
。
炮制:(熟地黃)⑴取凈生地黃,照酒燉法燉至酒吸盡
,取出
,晾曬至外皮黏液稍干時,切厚片或塊
,干燥
,即得。每100kg生地黃
,用黃酒30~50kg
。⑵取凈生地黃,照蒸法蒸至黑潤
,取出
,曬至約八成干時,切厚片或塊
,干燥
,即得。
性味:鮮地黃:甘
、苦
,寒。生地黃:甘
,寒
。 熟地黃:甘,微溫
。
歸經(jīng):歸心
、肝、腎經(jīng)
。
功能主治:地黃性涼
,味甘苦,具有滋陰補腎
、養(yǎng)血補血
、涼血的功效
。凡陰虛血虛腎虛者食之,頗有益處
。此外
,地黃有強心利尿、解熱消炎
、促進血液凝固和降低血糖的作用
。
鮮地黃:清熱生津,涼血
,止血
。用于熱病傷陰,舌絳煩渴
,發(fā)斑發(fā)疹
,吐血,衄血
,咽喉腫痛
。
生地黃:清熱涼血,養(yǎng)陰
,生津。用于熱病舌絳煩渴
,陰虛內(nèi)熱
,骨蒸勞熱,內(nèi)熱消渴
,吐血
,衄血,發(fā)斑發(fā)疹
。
熟地黃:滋陰補血
,益精填髓。用于肝腎陰虛
,腰膝酸軟
,骨蒸潮熱,盜汗遺精
,內(nèi)熱消渴
,血虛萎黃,心悸怔忡
,月經(jīng)不調(diào)
,崩漏下血,眩暈
,耳鳴
,須發(fā)早白
。
用法用量:鮮地黃:12~30g。生地黃
、熟地黃:9~15g
。
貯藏:鮮地黃埋在砂土中,防凍
;生地黃置通風(fēng)干燥處
,防霉、防蛀
。
常用配方
⑴治傷寒及溫病應(yīng)發(fā)汗而不汗之內(nèi)畜血者
,及鼻衄吐血不盡,內(nèi)余瘀血
,面黃
,大便黑,消瘀血:犀角一兩
,生地黃八兩
,芍藥三兩,牡丹皮二兩
。右四味細(xì)切
,以水九升,煮取三升
,分三服
。(《千金方》犀角地黃湯)
⑵治暑溫脈虛夜寐不安,煩渴舌赤
,時有嚴(yán)語
,目常開不閉,或喜切不開:犀角三錢
,生地五錢
,元參三錢,竹葉心一錢
,麥冬三錢
,丹參二錢,黃連一錢五分
,銀花三錢
,連翹二錢(連心用)。水八杯
,煮取三杯
,日三服。舌白滑者,不可與也
。(《溫病條辨》清營湯)
⑶治陽乘于陰
,以致吐血、衄血:生荷葉
、生艾葉
、生柏葉、生地黃各等分
。上研
,丸雞子大。每服一丸
,水煎服
。(《婦人良方》四生丸)
⑷治吐血經(jīng)日:生地黃汁一升,川大黃一兩(銼碎
,微炒末)
。上藥相和,煎至半升
,分為二服
,溫溫食后服。(《圣惠方》)
⑸治肺損吐血不止:生地黃八兩(研取汁)
,鹿角膠一兩(炙燥
,研為末)。上二味
,先以童子小便五合
,于銅器中煎,次下地黃汁及膠末
,打令勻,煎令熔
,十沸后
,分作三服。(《圣濟總錄》地黃飲)
⑹補虛除熱
,去癰癤痔疾:生地黃隨多少
,三搗三壓,取汁令盡
,銅器中湯上煮
,勿蓋,令泄氣
,得減半
,出之,布絞去粗碎結(jié)濁滓穢,更煎之令如餳
,酒服如彈丸許
,日三。(《千金方》地黃煎)
⑺治勞瘦骨蒸
,日晚寒熱
,咳嗽唾血:生地黃汁二合。煮白粥
,臨熟人地黃汁攪令勻
,空心食之。(《食醫(yī)心鏡》)
⑻治產(chǎn)后崩中
,下血不止
,心神煩亂:生地黃汁半小盞,益母草計半小盞
。上藥
,入酒一小盞相和,煎三
、五沸
,分為三服,頻頻服之
。(《圣惠方》地黃酒)
⑼治消渴:生地黃三斤(細(xì)切)
,生姜半斤(細(xì)切),生麥門冬二斤(去心)
。上三味一處于石臼內(nèi)搗爛
,生布絞取自然計,慢火熬
,稀稠得所
,以磁盒貯,每服一匙
,用溫湯化下
,不拘時。(《圣濟總錄》地黃煎)
⑽治墜馬傷折手足
,痛甚:生地黃一斤
,生姜四兩。搗細(xì)末
,入糟一斤同炒勻
,乘熱以布裹罨傷處,冷即易之
,先能止痛
,后整骨。(《夷堅志》)
中成藥:六味地黃丸、六味地黃膠囊
、九子地黃丸
、干地黃丸
臨床應(yīng)用
⑴導(dǎo)赤散(《小兒藥證直訣》)主治心經(jīng)火熱證。生地黃6g
,木通6g
,生甘草梢6g。上藥為末
,每服9g
,水一盞,入竹葉同煎至五分
,食后溫服
。方中地黃入心腎經(jīng),甘涼而潤
,清心熱而養(yǎng)血養(yǎng)陰
,用以為臣。
⑵清胃散(《蘭室秘藏》)主治胃火牙痛
。生地黃6g
,當(dāng)歸身6g,牡丹皮9g
,黃連6g
,升麻9g。上藥為末
,都作一服
,水盞半,煎至七分
,去滓放冷服之
。方中生地涼血滋陰。
⑶當(dāng)歸六黃湯(《蘭室秘藏》)主治陰虛火旺盜汗
。當(dāng)歸
、生地黃、黃芩
、黃柏、黃連
、熟地黃各6g
,黃芪12g。上藥為粗末
,每服15g
,水二盞,煎至一盞,食前服
,小兒減半服之
。方中當(dāng)歸、生地
、熟地入肝腎而滋陰養(yǎng)血
,陰血充則水能制火,為方中君藥
。
⑷六味地黃丸(《小兒藥證直訣》)治腎陰虛證
。腰膝酸軟,頭暈?zāi)垦?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耳鳴耳聾,盜汗,遺精
,消渴
,骨蒸潮熱,手足心熱
,舌燥咽痛
,牙齒動搖,足跟作痛
,以及小兒鹵門不合
,舌紅少苔,脈沉細(xì)數(shù)
。熟地24g
,山萸肉、干山藥各12g
,澤瀉
、牡丹皮、茯苓各9g
。上為末
,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
。每服三丸(6~9g)
,空心溫水化下。方中熟地味甘純陰
,主入腎經(jīng)
,長于滋陰補腎,填精益髓
,為君藥
。
⑸泰山磐石散(《古今醫(yī)統(tǒng)大全》)治氣血虛弱
,胎元不固證。胎動不安
,墮胎
,滑胎,面色淡白
,倦怠乏力
,不思飲食,舌淡苔薄白
,脈滑無力
。人參、黃芪各3g
,白術(shù)
、炙甘草各1.5g,當(dāng)歸3g
,川芎
、白芍藥、熟地黃各2.4g
,續(xù)斷3g
,糯米一撮,黃芩3g
,砂仁1.5g
。水煎服。方中熟地補血滋陰以養(yǎng)胎元
,配伍人參以復(fù)沖任氣血不足之本
,為君藥。
⑹左歸丸(《景岳全書》)治真陰不足證
。腰酸腿軟
,頭暈眼花,耳聾失眠
,遺精滑泄
,自汗盜汗,口燥舌干
,舌紅少苔
,脈細(xì)。大懷熟地240g
,山藥120g
,枸杞120g,山萸肉120g
,川牛膝120g
,菟絲子120g,鹿膠120g
,龜膠120g
。上先將熟地蒸爛杵膏,煉蜜為丸
,如梧桐子大
。每服9g,食前用滾湯或淡鹽湯送下
。亦可水煎服
,用量按原方比例酌減。方中重用熟地滋陰補腎
,填精益髓
,為君藥。
文獻論述
⑴《本草衍義》:地黃
,《經(jīng)》只言干
、生二種,不言熟者
,如血虛勞熱
,產(chǎn)后虛熱,老人中虛燥熱
,須地黃者
,若與生、干
,常慮大寒
,如此之類,故后世改用熟者
。
⑵張元素:熱地黃補腎
,血衰者須用之。又臍下痛
,屬腎經(jīng)
,非熟地黃不能除,乃通腎之藥也
。
⑶李杲:生地黃
,治手足心熱及心熱,能益腎水而治血
,脈洪實者宜此
。若脈虛,則宜熟地黃
。地黃假借火力蒸
,故能補腎中元氣
。
⑷《綱目》:按王碩《易簡方》云:男子多陰虛,宜用熟地黃
,女子多血熱
,宜用生地黃。又云
,生地黃能生精血
,天門冬引入所生之處,熟地黃能補精血
,用麥門冬引入所補之處
。虞摶《醫(yī)學(xué)正傳》云:生地黃生血,而胃氣弱者服之恐妨食
。熟地黃補血
,而痰飲多者服之恐泥膈?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蛟?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生地黃酒炒則不妨胃,熟地黃姜汁炒則不泥膈
,此皆得用地黃之精微者也
。
⑸《本草匯言》:熟地稍溫,其功更溥
。久病陰傷
,新產(chǎn)血敗,在所必需者也
。但二地之性
,涼而泥膈,凡產(chǎn)后惡食作瀉
,雖見發(fā)熱
、惡露作痛,不可用
,誤用則泄不止
。凡陰虛咳嗽,內(nèi)熱骨蒸
,或吐血等侯
,一見脾胃薄弱,大便不實
,或天明溏泄
,產(chǎn)后泄瀉,產(chǎn)后不食
,多病不食
,俱禁用地黃
。凡胸膈多痰,氣道不利
,升降窒塞
,藥宜通而不宜滯,湯丸中亦禁入地黃
。設(shè)有氣證當(dāng)用而不可無者,則以桂心少佐可也
。痰證當(dāng)用而不可少者
,則以姜汁拌炒可也。
⑹《本草正》:熟地黃性平
,氣味純靜
,故能補五臟之真陰,而又于多血之臟為最要
,得非脾胃經(jīng)藥耶
?且夫人之所以有生者,氣與血耳
。氣主陽而動
,血主陰而靜,補氣以人參為主
,而芪
、術(shù)但可為之佐輔;補血以熟地為主
,而芎
、歸但可為之佐。然在芪
、術(shù)
、芎、歸
,則又有所當(dāng)避
,而人參、熟地
,則氣血之必不可無
,故凡諸經(jīng)之陽氣虛者,非人參不可
,諸經(jīng)之陰血虛者
,非熟地不可。凡諸真陰虧損者
,有為發(fā)熱
,為頭疼
,為焦渴,為喉痹
,為嗽痰
,為喘氣,或脾腎寒逆為嘔吐
,或虛火載血于口鼻
,或水泛于皮膚,或陰虛而泄利
,或陽浮而狂躁
,或陰脫而仆地,陰虛而神散者
,非熟地之守不足以聚之
;陰虛而火升者,非熟地之重不足以降之
;陰虛而躁動者
,非熟地之靜不足以鎮(zhèn)之;陰虛而剛急者
,非熟地之甘不足以緩之
;陰虛而水邪泛濫者,舍熟地何以自制
;陰虛而真氣散失者
,舍熟地何以歸源;陰虛而精血俱損
,脂膏殘薄者
,舍熟地何以厚腸胃,且猶有最玄最妙者
,則熟地兼散劑方能發(fā)汗
,何也以汗化于血,而無陰不作汗也
。熟地兼溫劑始能回陽
,何也?以陽生于下
,而無復(fù)不成乾也
。然而陽性速,故人參少用
,亦可成功
,陰性緩,熟地非多,難以奏效
。而今人有畏其滯膩者
,則崔氏何以用腎氣丸而治痰浮
;有畏其滑澤者
,則仲景何以用八味丸而醫(yī)腎泄。又若制用之法
,有用姜汁拌炒者
,則必有中寒兼嘔而后可;有用砂仁制者
,則必有脹滿不行而后可
;有用酒拌炒者,則必有經(jīng)絡(luò)壅滯而后可
。使無此數(shù)者,而必欲強用制法
,是不知用熟地者正欲用其靜重之妙
,而反為散動以亂其性,何異畫蛇而添足
。今之人即欲用之補陰而必兼以滲利
,則焉知補陰不利水,利水不補陰
,而補之法不宜滲
;即有用之補血而復(fù)疑其滯膩,則焉知血虛如燥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