烏頭堿類藥物中毒烏頭堿類藥物有川烏、草烏、附子、雪上一枝蒿等。川烏、草烏、附子是中醫(yī)臨床常用中藥,性味辛、甘,大熱有毒,川烏、草烏可溫中散寒、祛風止痛,附子能回陽救逆,補火助陽。臨床用之恰當,可起沉疴,救危逆。因其毒性大,用之不慎,中毒者亦屢見不鮮。烏頭類藥物均含烏頭類生物堿,對心臟毒性大。其中以雪上一枝蒿毒性最劇烈,口服150ml即可中毒,是川烏、草烏毒性的幾十倍。草烏的毒性大于川烏,附子為川烏的子根加工品,其毒性小于川烏。附子藥用有三種規(guī)格,鹽附子毒性大于蒸制過的黑附片、白附片。烏頭堿對中樞神經(jīng)有強烈興奮作用。直接作用于心肌,先興奮,后抑制,用量過大可導(dǎo)致心肌麻痹而死亡。中毒表現(xiàn)為唇、舌、顏面、四肢麻木及流涎、嘔吐、煩燥、心慌、心率減慢或心動過速、膚冷、血壓下降、早期瞳孔縮小/后放大、肌肉強直、呼吸痙攣、窒息而危及生命。中毒原因大體如下:煎煮時間太短烏頭類入煎劑,一般要求久煎,即煎煮1小時以上,可減低其毒性。烏頭類藥物含有毒性大的雙酯型生物堿,烏頭堿化學性質(zhì)小穩(wěn)定,經(jīng)加熱、水煮后,易水解成毒性較小的單酯型烏頭原堿,烏頭原堿的毒性只有烏頭堿的1/200~1/500。由于病者忘記醫(yī)囑,或中藥調(diào)劑人員交代不清,或病者煎藥嫌麻煩等,以至煎煮此類藥物時間太短,服后出現(xiàn)中毒。用藥過量《中國藥典》規(guī)定川烏、草烏常用量是1~3g,附子3~10g,最大可用30g,而某些高等院校中藥學教材上記載的川烏、草烏用量比《中國藥典》大1~3倍,開方醫(yī)生或使用者超量,出現(xiàn)中毒。配伍不當川烏、草烏、附子藥學成分相似,如川烏、草烏、附子同用,易中毒。用藥時間過長。長期服用含烏頭類的中藥湯劑和中成藥,易蓄積中毒。藥物炮制不當烏頭類禁生用,生用多指外用。因而要求正確炮制,如炮制未達到合格要求,易引起中毒反應(yīng)。服藥時間不當藥物動力學研究表明,等量的烏頭類藥品在不同時間服用,測其烏頭堿的在體內(nèi)的血液濃度有顯著差異,上午高于下午,中午最高,晚上則最低。故服用烏頭類的中藥,下午、晚上較為安全,中午服用則增加其中毒機率。個體差異由于病者休質(zhì)不同,耐藥能力不一樣,年輕人比老年人強;體健者比弱者強。因此體弱者、老年人要慎用。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zhongyaochangshi/114847.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quán),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quán)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luò),轉(zhuǎn)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quán)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
上一篇: 生地、川芎、乳香、冰片、蒼術(shù)、桂支、···
下一篇: 馬錢子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