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豆為大戟科巴豆屬植物巴豆樹的干燥成熟果實(shí),其根及葉亦供藥用
。巴豆樹為常綠喬木
,高6~10米
。幼枝綠色
,被稀疏星狀柔毛或幾無毛
;二年生枝灰綠色
,有不明顯黃色細(xì)縱裂紋。中藥材巴豆葉互生
;葉柄長2~6厘米
;葉片卵形或長圓狀卵形,長5~13厘米
,寬2.5~6厘米
,先端漸尖,基部圓形或闊楔形
,近葉柄處有2腺體
,葉緣有疏淺鋸齒,兩面均有稀疏星狀毛
,主脈3出
;托葉早落?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涡?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雌雄同株;總狀花序頂生
,上部著生雄花,下部著生雌花
,亦有全為雄花者
;花梗細(xì)而短,有星狀毛
;雄花綠色
,較小,花萼5裂
,疏生細(xì)微的星狀毛
,萼片卵形,花瓣5
,反卷
,內(nèi)面密生細(xì)的綿狀毛,雄蕊15~20
,著生于花盤邊緣上
,花盤盤狀;雌花花萼5裂
,無花瓣
,子房圓形,3室,密被短粗的星狀毛
,花柱3枚
,細(xì)長,每枚再2深裂
。蒴果長圓形至倒卵形
,有3鈍角。種子長卵形
,3枚
,淡黃褐色?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ㄆ?~5月
。果期6~7月。多為栽培植物
;野生于山谷
、溪邊、曠野
,有時亦見于密林中
。分布四川、湖南
、湖北
、云南、貴州
、廣西
、廣東、福建
、臺灣
、浙江、江蘇
。巴豆的花本植物的根(巴豆樹根)
、葉(巴豆葉)、種皮(巴豆殼)以及種仁之脂肪油(巴豆油)亦供藥用
,各詳專條
。功用主治瀉寒積,通關(guān)竅
,逐痰
,行水,殺蟲
。治冷積凝滯
,胸腹脹滿急痛
,血瘕,痰癖
,瀉痢
,水腫,外用治喉風(fēng)
,喉痹
,惡瘡疥癬。巴豆樹治冷積凝滯
,胸腹脹滿急痛
,血瘕,痰癖
,瀉痢
,水腫,喉風(fēng)
,喉痹
,惡瘡疥癬。1.峻下冷結(jié):適用于冷結(jié)便秘
,腹?jié)M刺痛
;或小兒乳食積滯,痰多驚悸
。2.攻痰逐水:可治水腫脹滿
,二便不通之癥;寒食結(jié)胸
,痰涎壅盛
,胸膈滯悶,肢冷汗出者
;以及痰迷清竅,精神錯亂
。3.用治癰腫膿成不潰
,本品有蝕瘡排膿之功。①《本經(jīng)》:"主傷寒溫瘧寒熱
,破癥瘕結(jié)聚堅(jiān)積
,留飲痰癖,大腹水腫
。蕩練五臟六腑
,開通閉塞,利水谷道
。去惡肉
。"②《別錄》:"療女子月閉
,爛胎,金瘡膿血不利
,丈夫陰頹
,殺斑螫毒。"③《藥性論》:"主破心腹積聚結(jié)氣
,治十種水腫
,痿痹,大腹
。"④《本草拾遺》:"主癥癖
,痃氣,痞滿
,腹內(nèi)積聚
,冷氣血塊,宿食不消
,痰飲吐水
。'⑤《日華子本草》:"通宣一切病,泄壅滯
,除風(fēng)補(bǔ)勞
,健脾開胃,消痰破血
,排膿消腫毒
,殺腹藏蟲。治惡瘡息肉及疥癩疔腫
。"⑥《醫(yī)學(xué)啟源》:"導(dǎo)氣消積
,去臟腑停寒,消化寒涼及生冷硬物所傷
,去胃中寒濕
。"⑦《湯液本草》:"可以通腸,可以止泄
。"⑧《綱目》:"治瀉痢
,驚癇
,心腹痛
,疝氣
,風(fēng)歪,耳聾
,喉痹
,牙痛,通利關(guān)竅
。"
巴豆的作用
對消化道
口服巴豆油l滴
,即能產(chǎn)生口腔
,咽部及胃部的灼熱感并有催吐作用。巴豆油在腸內(nèi)遇堿性腸液可經(jīng)水解后釋出巴豆酸
,能制激腸粘膜
,增加分泌,促進(jìn)蠕動而產(chǎn)生劇烈的腹瀉
,腹痛和里急后重
。
抗病原生物
巴豆煎劑對金黃色葡萄球菌,白喉?xiàng)U菌有較強(qiáng)的抑菌作用
,對流感桿菌
,綠膿桿菌也有一定抑菌作用。
抗感染作用
甘遂
、芫花
、大戟和大黃對革蘭氏陰性、陽性菌中的多種細(xì)菌有效
,且對某些病毒
、真菌以及有些致病性原蟲均有抑制作用。
抗腫瘤
實(shí)驗(yàn)室證明巴豆提取物有殺滅艾氏腹水癌和肝癌腹型細(xì)胞的作用
。并對小鼠肉瘤
,子宮頸癌,肝癌腹水型
,艾氏腹水癌皆有明顯抑制作用
。
抗炎
巴豆霜l.5g9/kg小鼠灌胃2次,可顯著抑制小鼠腹腔毛細(xì)血管的通透性及巴豆油誘發(fā)的耳廓腫脹
。巴豆霜3g/kg大鼠灌胃2次
,可使胸膜腔液白細(xì)胞數(shù)顯著減少。
鎮(zhèn)痛
巴豆霜l.5g/kg小鼠灌胃
,可顯著延長熱刺激疼痛反應(yīng)時間
,降低對熱刺激疼痛的反應(yīng)。
毒性作用及其它
巴豆在人體用之不當(dāng)可產(chǎn)生各種毒付作用
,甚則可致死
。對皮膚有較強(qiáng)的刺激作用,使其局部產(chǎn)生紅斑
,水皰、膿皰等
。實(shí)驗(yàn)證明
,小鼠皮膚長期與巴豆油接觸,可致乳頭狀瘤和癌
。
免疫抑制
巴豆霜l.5g/kg小鼠灌胃
,隔日一次
,共7次,可顯著降低胸腺指數(shù)
、脾指數(shù)
、腹腔巨噬細(xì)胞吞噬率、吞噬指數(shù)
、炭粒廓清率
,說明巴豆有抑制免疫功能的作用。
巴豆是一種毒藥
,也是治病的藥引
。為大戟科巴豆屬植物巴豆樹的干燥成熟果實(shí)。性味辛
,熱
,有大毒。食后引起口腔
、咽喉
、食道灼燒感,惡心
、嘔吐
、上腹部劇痛、劇烈腹瀉
、嚴(yán)重者大便帶血
、頭痛、頭暈
、脫水
、呼吸困難、痙攣
、昏迷
、腎損傷,最后因呼吸及循環(huán)衰竭而死
。孕婦食后可致流產(chǎn)
。人服巴豆油20滴可致死。接觸巴豆引起急性皮炎及全身癥狀
。功用主治:瀉寒積
,通關(guān)竅,逐痰
,行水
,殺蟲。治冷積凝滯
,胸腹脹滿急痛
,血瘕
,痰癖,瀉痢
,水腫
,外用治喉風(fēng),喉痹
,惡瘡疥癬
。
拼音名:Badou英文名:書頁號:2005年版一部本品為大戟科植物巴豆.的干燥成熟果實(shí)。秋季果實(shí)成熟時采收
,堆置2~3天
,攤開,干燥
?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拘誀睢勘酒烦事褕A形,一般具三棱
,長1.8~2.2cm
,直徑1.4~2cm。表面灰黃色或稍深
,粗糙
,有縱線6條,頂端平截
,基部有果梗痕
。破開果殼,可見3室
,每室含種子1粒
。種子呈略扁的橢圓形,長1.2~1.5cm
,直徑0.7~0.9cm
,表面棕色或灰棕色,一端有小點(diǎn)狀的種臍及種阜的疤痕
,另端有微凹的合點(diǎn)
,其間有隆起的種脊;外種皮薄而脆
,內(nèi)種皮呈白色薄膜
;種仁黃白色,油質(zhì)
。無臭
,味辛辣。【鑒別】取本品果仁
,研碎,取0.1g
,加石油醚(30~60℃)10ml
,超聲處理20分鐘,濾過
,濾液作為供試品溶液
。另取巴豆對照藥材0.1g,同法制成對照藥材溶液
。照薄層色譜法(附錄ⅥB)試驗(yàn)
,吸取上述供試品溶液1~3μl、對照藥材溶液2μl
,分別點(diǎn)于同一硅膠G薄層板上
,以三氯甲烷-石油醚(60~90℃)(2:1)為展開劑,展開
,取出
,晾干,噴以10%硫酸乙醇溶液
,在105℃加熱至斑點(diǎn)顯色清晰
。供試品色譜中,在與對照藥材色譜相應(yīng)的位置上
,顯相同顏色的斑點(diǎn)
。【檢查】水分照水分測定法(附錄ⅨH第一法)測定
,不得過12.0%
。總灰分不得過5.0%(附錄ⅨK)
。酸不溶性灰分不得過1.0%(附錄ⅨK)
。【含量測定】取本品粗粉1g
,精密稱定
,置索氏提取器中,加乙醚適量
,回流提?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小時)至脂肪油提盡,收集提取液
,置已干燥至恒重的蒸發(fā)皿中
,在水浴上低溫?fù)]去溶劑,在100℃干燥1小時,移置干燥器中
,冷卻30分鐘
,精密稱定,計(jì)算
,即得
。本品按干燥品計(jì)算,含脂肪油不得少于22.0%
?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九谥啤可投谷テと羧省
!拘晕杜c歸經(jīng)】辛
,熱;有大毒
。歸胃
、大腸經(jīng)?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竟δ芘c主治】外用蝕皰
。用于惡瘡疥癬,疣痣
?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居梅ㄅc用量】外用適量,研末涂患處
,或搗爛以紗布包擦患處
。【注意】孕婦禁用
;不宜與牽牛子同用
。【貯藏】置陰涼干燥處
。
()
(李秉滔)
學(xué)名:.
。因產(chǎn)自巴蜀,其種子如豆而名巴豆
。大戟科
,巴豆屬(該屬約750種,分布熱帶和亞熱帶
。中國約20種)
。常綠小喬木。嫩枝
、葉
、子房及果均疏被星狀毛
。葉互生,卵形或橢圓形
,長5~15厘米
,具疏鋸齒,齒端常有腺體
,近葉基兩側(cè)有2腺體
;基出脈3條,側(cè)脈2~3對
。花單性
,雌雄同序
,總狀花序頂生,雄花在上
,有花瓣
,雌花在下,無花瓣
;雄蕊多數(shù)
,生于花盤邊緣;子房3室
。蒴果倒卵形
,具三鈍角,3室
,每室1種子
;種子長卵形?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ㄆ?~5月
,果9~11月成熟。產(chǎn)中國南方各地
。印度
、緬甸、印度尼西亞
、菲律賓和日本也有分布
。生山谷溪邊、曠野及次生林中
。喜光
,喜溫暖濕潤氣候,不耐寒
。種子含巴豆油34~57%
,蛋白質(zhì)18%(包括毒蛋白及巴豆毒素)
,以及巴豆甙等,有劇毒
,中醫(yī)學(xué)以種子入藥
,主治寒結(jié)便秘、腹水腫脹
、痰疽
、喉痹等癥,為強(qiáng)烈瀉劑
,宜慎用
。全株可作農(nóng)藥殺蟲。種子稀薄浸出液可滅釘螺
。
巴豆
,為大戟科巴豆屬植物巴豆樹的干燥成熟果實(shí),其根及葉亦供藥用
。巴豆樹為常綠喬木
,高6~10米。生于村旁或山地疏林中
,或僅見栽培
。
喜溫暖濕潤氣候,不耐寒
,怕霜凍
。喜陽光,在氣溫17-19℃
、年雨量
、全年日照1000h、無霜期300d以上的地區(qū)適宜栽培
,當(dāng)溫度低于3℃時幼苗葉全部枯死
。以陽光充足、土層深厚
、疏松肥沃
、排水良好的砂質(zhì)壤上栽培為宜。
擴(kuò)展資料
巴豆的故事
李時珍是明代著名的中醫(yī)藥學(xué)家
。在李時珍的鄰縣
,有一位六十多歲的老太太,患腹痛溏瀉病已經(jīng)有五年多了
。平時
,只要一吃生冷或油膩的食物或瓜果梨,立即就肚子痛得受不了
,腹瀉更加加重而不止
。老人常年被病痛折磨
,身體也非常虛弱。
為了根治此病
,老太太看過許多醫(yī)生
,各位醫(yī)生都認(rèn)為是普通的腹瀉病,就都依從常理開方
,讓她服用“調(diào)脾”
、“升提”、“止瀉”
、“收澀”等功效的藥物治療
。老人遵從醫(yī)囑抓藥吃了之后,非但腹瀉未能消除
,反而更加嚴(yán)重
。難道沒有救了?老人和家里人深感絕望,抱頭痛哭
。
后來,有人告訴老婦人家人說蘄春縣李時珍大夫治療—些不治之癥常有妙方
。于是
,他們趕緊把李時珍請到家里看病。李時珍為老人把脈發(fā)現(xiàn)脈象沉滑
,斷定是“脾胃久傷
,冷積凝滯”之癥,老人的脾胃長時間受到傷損導(dǎo)致冷積凝滯
,才引起腹瀉不止
。
腹瀉僅僅是病癥的外在表現(xiàn),其主要原因是冷積凝滯
,只有去除冷積
,才能從根本上根治此病。李時珍大膽開出藥方
,讓病人服用50丸巴豆丸
。但在人們的觀念中,巴豆一直是一味辛熱而且有毒的瀉藥
,歷代本草書都說要慎用
。古代名醫(yī)陶弘景說,巴豆最能瀉人
。怎么治瀉反而用瀉藥
,這豈不是要出人命啊。
藥方一出
,許多老醫(yī)生立馬提出質(zhì)疑并強(qiáng)烈反對
,有人搬出醫(yī)書理論來責(zé)問李時珍:巴豆本為瀉藥
,老人家所患正是泄瀉,以攻下藥治瀉下病
,豈不怪異之極
!一時間大家都說他是胡鬧,病人親屬開始將信將疑
,對藥方很不放心
。
李時珍知道,巴豆雖然是一味具有強(qiáng)烈瀉下作用的藥物
,但行醫(yī)實(shí)踐卻發(fā)現(xiàn)它“峻用則有戡亂劫病之功
,微用亦有撫緩凋中之妙”。巴豆用量小能止瀉
,關(guān)鍵在于“配合得宜”把握用量
,而且它能祛除冷凝結(jié)滯在腸道里的停積物,而這個病人正是由于腸道里的“冷積凝滯”才造成腹瀉的
,所以他選擇用熱下的辦法除寒止瀉
。
李時珍經(jīng)過反復(fù)試驗(yàn),甚至有時自己親自試吃巴豆
,已經(jīng)掌握了用藥的度
,因此他對自己的藥方很有信心,并—再堅(jiān)持和勸說老婦人的家人
。老太太膽戰(zhàn)心驚地服用了這味有爭議四起的藥
。
沒想到服藥后,病人連續(xù)兩天沒有腹瀉
,氣色也一天好過一天
,慢慢的油膩和瓜果蔬菜也可以自由食用了,最后奇跡般地痊愈了
。一時間
,謠言自動消除,人們奔走相告
,大家對李時珍不得不佩服得五體投地
。李時珍的名氣越來越大。
巴豆(原變種)灌木或小喬木
,高3-6米
;嫩枝被稀疏星狀柔毛,枝條無毛
。
橢圓形
,長7-12厘米,寬3-7厘米
,頂端短尖
,稀漸尖
,有時長漸尖,基部闊楔形至近圓形
,稀微心形
,邊緣有細(xì)鋸齒,有時近全緣
,成長葉無毛或近無毛
,干后淡黃色至淡褐色;基出脈3(-5)條
,側(cè)脈3-4對
;基部兩側(cè)葉緣上各有1枚盤狀腺體;葉柄長2.5-5厘米
,近無毛
;托葉線形,長2-4毫米
,早落
。
總狀花序,頂生
,長8-20厘米
,苞片鉆狀,長約2毫米
;雄花:花蕾近球形,疏生星狀毛或幾無毛
;雌花:萼片長圓狀披針形
,長約2.5毫米,幾無毛
;子房密被星狀柔毛
,花柱2深裂。
蒴果橢圓狀
,長約2厘米
,直徑1.4-2厘米,被疏生短星狀毛或近無毛
;種子橢圓狀
,長約1厘米,直徑6-7毫米花期4-6月
。
巴豆
,是大戟科常綠灌木或小喬木巴豆的成熟果實(shí),壓榨去油
,碾細(xì)為巴豆霜
,性味辛
、熱,有大毒
,入胃
、大腸經(jīng),具有瀉寒積
、破癥瘕
、逐水消腫、劫痰
、蝕瘡的功效
,有如下用途:1、冷食積滯
,腹痛便秘等證
,常與大黃、干姜等藥物配伍
。2
、小兒痰食壅滯、疳積等證
,可以與膽南星
、神曲等同用。3
、腹水鼓脹
,焦巴豆90枚、炒杏仁60枚
、共搗為丸
,每次1~2分,開水送服
,以下為度
。4、肺癰之咳嗽胸痛痰多腥臭等證
,常與桔梗
、貝母配伍。5
、小兒痰癰咽喉
,氣急喘促,窒息欲死
,證情危機(jī)者
,可以單用巴豆霜灌服,促使吐出痰涎而通閉塞。6
、痰迷心竅
,癲癇癡狂,可以與朱砂
、牛黃等同用
,以祛痰而開竅閉。7
、瘡瘍膿輸而未潰破者
,常與乳香、沒藥
、木鱉子等制成膏劑
,外貼患處,促使破潰
。
巴豆為大戟科巴豆屬植物巴豆樹的干燥成熟果實(shí)
,其根及葉亦供藥用。巴豆樹為常綠喬木
,高6~10米
。
幼枝綠色,被稀疏星狀柔毛或幾無毛
;二年生枝灰綠色
,有不明顯黃色細(xì)縱裂紋。中藥材巴豆葉互生
;葉柄長2~6厘米
;葉片卵形或長圓狀卵形,長5~13厘米
,寬2.5~6厘米
,先端漸尖,基部圓形或闊楔形
,近葉柄處有2腺體,葉緣有疏淺鋸齒
,兩面均有稀疏星狀毛
,主脈3出;托葉早落
?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涡裕菩弁?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總狀花序頂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