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吃黃芪有什么好處?
黃芪,又名綿芪。多年生草本,高厘米。主根肥厚,木質,常分枝,灰白色。莖直立,上部多分枝,有細棱,被白色柔毛。產(chǎn)于內蒙古、山西、甘肅、黑龍江等地。黃芪的藥用迄今已有2000多年的歷史,其有增強機體免疫功能、保肝、利尿、抗衰老、抗應激、降壓和較廣泛的抗菌作用。但表實邪盛,氣滯濕阻,食積停滯,癰疽初起或潰后熱毒尚盛等實證,以及陰虛陽亢者,均須禁服。產(chǎn)東北、華北及西北。生于林緣、灌叢或疏林下,亦見于山坡草地或草甸中,全國各地多有栽培,為常用中藥材之一。原蘇聯(lián)有分布。
由于長期大量采挖,近幾年來野生黃芪的數(shù)量急劇減少,若不加強保護和人工繁殖,有趨于絕滅的危險。為此確定該植物為漸危種,國家三級保護植物。并發(fā)現(xiàn)黃芪與瓊珍靈芝搭配煮水喝可治療糖尿病,身體虛弱等病癥。
中文學名:黃芪
拉丁學名:(Fisch.)Bunge.
別稱:棉芪,黃耆,獨椹,蜀脂,百本,百藥棉,黃參,血參,人銜等
二名法:
界:植物界
門:被子植物門
綱:雙子葉植物綱
亞綱:原始花被亞綱
目:薔薇目
亞目:薔薇亞目
科:豆科
亞科:蝶形花亞科
族:山羊豆族
屬:黃芪屬
亞屬:黃耆亞屬
種:黃耆
分布區(qū)域:華北、東北、內蒙古和西北,主產(chǎn)于山西、黑龍江、遼寧、河北等省
英文名:
保護級別:3級
命名者及年代:Bunge.1868.
滿意請好評!
黃芪具有補氣固表,利尿托毒,排膿,斂瘡生肌的功效。用于氣虛乏力,食少便溏,中氣下陷,久瀉脫肛,便血崩漏,表虛自汗,癰疽難潰,久潰不斂,血虛萎黃,內熱消渴。
補氣生肌特別是氣虛無力感冒之人是好東西
黃芪:性味:甘,微溫。
歸經(jīng):歸肺、脾、肝、腎經(jīng)。
功效主治:黃芪有益氣固表、斂汗固脫、托瘡生肌、利水消腫之功效。用于治療氣虛乏力,中氣
下陷,久瀉脫肛,便血崩漏,表虛自汗,癰疽難潰,久潰不斂,血虛萎黃,內熱消
渴,慢性腎炎,蛋白尿,糖尿病等。炙黃芪益氣補中,生用固表托瘡。
用法用量:煎服10~30g。大劑量時用到120g。
補中益氣:1)脾胃虛弱、食欲不振、食少便溏、肢倦無力等癥,常與黨參、白術、山藥同用;2)氣虛下陷、內臟下垂,如脫肛、子宮脫落、胃下垂等,常與黨參、升麻、柴胡等
同用,方如補中益氣湯。
固表斂汗:1)表虛自汗,多用于體虛表弱所致的自汗。如表氣不固,外感風寒而汗出,用黃芪
配白術、防風治之,久服必效。方如玉屏風散;也可配浮小麥、麻黃根等。
2)陰虛盜汗,可與生地、麥冬等滋陰藥同用。
利水消腫:1)急性腎炎水腫,用于陽氣不足所致的虛性水腫,并常與防已、茯苓、白術等合而
用之,方如防己黃芪湯;
2)慢性腎炎水腫、脾腎虛者,常與黨參、白術、茯苓同用。
托瘡排膿:1)陽氣虛弱,用于瘡瘍久不潰破而內陷,有促進潰破及局限作用。癰疽久不穿頭,
常與穿山甲、皂角刺、當歸、川芎同用;
2)瘡瘍久潰不愈,用于瘡瘍潰破后,久不收口,有生肌收口之作用,且常配銀花、
皂刺、地丁等。膿液清稀,常與黨參、肉桂等同用。
此外,黃芪還應用于糖尿病、腦血管意外后遺癥、高血壓病、風濕病、多發(fā)性神經(jīng)炎、肌無力癥等多種疾病。
配伍禁忌:表實邪盛,氣滯濕阻,食積停滯,癰疽初起或潰后熱毒尚盛等實證,以及陰虛陽亢
者,均須禁服。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zhongyaochangshi/122288.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轉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