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德昭)
白屈菜(L.)別名山黃連、土黃連、牛金花、八步緊、斷腸草。為罌粟科多年生草本。全國大部分地區(qū)有分布,野生或栽培。以全草入藥。全草含白屈菜堿、白屈菜紅堿、普魯托品、血根堿、甲氧基白屈菜堿、α、β、γ高白屈菜堿、金雀花堿等與白屈菜酸、蘋果酸等合成鹽。此外,尚有別克利托品堿、隱品堿、α-別隱品堿、小檗堿、黃連堿、膽堿、組織胺、酪胺、皂甙、黃酮醇、維生素C、胡蘿卜素等,乳汁中含白屈菜堿、白屈菜紅堿、鷹爪豆堿,幼苗含白屈菜醇,為正廿九烷-10-醇。藥理試驗表明白屈菜堿對中樞神經(jīng)系統(tǒng)的作用類似嗎啡,有抑制痛覺神經(jīng)作用,并有麻醉知覺神經(jīng)末梢作用;對卡它球菌、白色葡萄球菌、甲型溶血性鏈球菌、金黃色葡萄球菌、大腸桿菌等有抑制作用。味苦,性涼,有毒。有清熱解毒、止痛、止咳功能。主治胃炎、胃潰瘍、腸炎、痢疾、黃疸、慢性氣管炎、百日咳等癥。外用水田皮炎、毒蟲咬傷。
一、形態(tài)特征
株高50—80cm。莖直立,多分枝,嫩綠色,外面被白粉,全株被白色長柔毛,折斷有黃色液汁流出。葉互生,1—2回羽狀分裂,基生葉較大,小葉5—8對,由上而下漸小,頂端小葉廣倒卵形,上部三裂,每裂又2—3淺裂,基部呈楔形而下延,終與兩側(cè)小葉基部相連;莖生葉較小,小葉3—4對,上面綠色,下面粉白色。傘形花序頂生或腋生;萼片2,橢圓形,早落;花瓣4,黃色,倒卵形或長倒卵形;雄蕊多數(shù);子房條形,心皮2,花柱短,柱頭頭狀。蒴果條狀圓柱形,成熟時由基部向上開裂。種子細小,卵圓形,有網(wǎng)紋(圖16—13)。
圖16—13白屈菜形態(tài)圖
1.花果枝2.根莖
二、生物學特性
多生于山谷、河溝的濕潤地帶,村邊、路旁及水溝邊。喜濕潤、排水良好、肥沃的土:地。耐寒花期5—7月,果期6—9月。
種子發(fā)芽適溫15—20℃。
三、栽培技術(shù)
(一)選地與整地
選土層深厚、排水良好、肥沃的土地,施適量基肥,翻耕,整平。
(二)繁殖方法
用種子繁殖。春、夏、秋季均可播種。在整好的地上,按行距100cm開淺溝,進行條播。播種前,將種子與倍量細砂混拌均勻。播后覆土5cm,輕輕鎮(zhèn)壓。春、秋季播種的約15天出苗。苗出齊后,過密處應(yīng)適當間拔,并除去雜草。幼苗出現(xiàn)5—6片葉時,按株距25—30cm定苗。開花前,澆水2—3次,追肥1次。
(三)蟲害及其防治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zhongyaochangshi/123643.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quán),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quán)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luò),轉(zhuǎn)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quán)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
上一篇: 白屈菜有什么特征?
下一篇: 白屈菜有哪些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