麥粒腫指眼部腺體的化膿性炎癥,因其紅腫似麥粒,因此稱為麥粒腫,麥粒腫有外麥粒腫和內(nèi)麥粒腫之分,外麥粒腫多為葡萄球菌感染所致,表現(xiàn)為睫毛周圍皮脂腺的化膿性炎癥,起初為紅腫、酸痛,幾日后會出現(xiàn)黃色膿點;內(nèi)麥粒腫癥狀較為劇烈,表現(xiàn)為瞼板腺的化膿性炎癥,化膿后可見膿點。
小偏方
金銀地黃外敷方消炎燥濕
原料
生地黃、金銀花各15克,白菊花10克,大黃5克,枯礬1克,雞蛋1個
制法
將上述藥材研成細末,加入蛋清調(diào)成糊狀,敷在患處,每日3次
功效
枯礬味酸,性寒,具有消炎、燥濕、殺菌止瀉、止血、解毒、殺蟲的功效。
麥粒腫即眼瞼腺體的急性化膿性炎癥。中醫(yī)稱為針眼。為葡萄球菌感染所致。屈光不正、糖尿病、消化功能紊亂、體質(zhì)虛弱及不良衛(wèi)生習,慣者易患此病。有內(nèi)外之分,發(fā)生于睫毛、毛囊或周圍的皮脂腺者,稱為外麥粒腫;發(fā)生于瞼板腺者,稱為內(nèi)麥粒腫。本病為常見病,多見于青少年,預后較好,無損于視力。但反復或多發(fā)者,日后可能影響眼瞼外觀或功能。 [臨床表現(xiàn)]
初起有眼瞼癢、痛、脹等不適感覺,之后以疼痛為主,少數(shù)病例能自行消退,大多數(shù)患者逐漸加重。檢查見患處皮膚紅腫,觸摸有綠豆至黃豆大小結節(jié),并有壓痛。如果病變發(fā)生在近外眼角處,腫脹和疼痛更加明顯,并伴有附近球結膜水腫。部分患者在炎癥高峰時伴有惡寒發(fā)熱、頭痛等癥狀。外麥粒腫3~5日后在皮膚面,內(nèi)麥粒腫2~3日后在結膜面破潰流膿,炎癥隨即消退。也有部分麥粒腫既不消散,也不化膿破潰,硬結節(jié)長期遺留者。 [診斷]
根據(jù)臨床癥狀即可確診。 [治療]
1.西醫(yī)藥治療
(1)局部濕熱敷,用干凈毛巾或紗布,每日2~3次,每次15~30分鐘。
(2)抗菌素眼藥水如氯霉素或利福平或氧氟沙星點眼,每日4~6次??咕喲鄹嗳缃鹈顾鼗蚣t霉素涂眼,每日1~2次。一般不需要全身使用抗生素。個別重癥,可肌注青霉素或口服抗生素。
(3)膿腫成熟,出現(xiàn)黃色膿頭,可切開排膿。但切忌擠壓局部。 2.中醫(yī)藥治療
(1)外治法:外涂玉樞丹或清火眼丸。取藥研磨成汁,涂于結腫部位。
(2)內(nèi)治法:
①風熱外侵:瞼部腫物初起,局部微有紅腫癢痛,伴頭痛,發(fā)熱,全身不適等,舌苔薄白,脈浮數(shù)。
治法:疏風清熱。
方藥:金銀花、連翹15克、桔梗12克、薄荷6克(后煎)、淡竹葉10克、甘草6克、防風10克、大花 粉12克、牛蒡子10克、蘆根10克。
中成藥:銀翹解毒丸。
②熱毒壅盛:眼瞼紅腫痛難睜。兼有口干,頭痛,發(fā)燒,尿黃,便秘,舌苔黃、舌質(zhì)紅,脈數(shù)有力。
治法:瀉火解毒。
方藥:穿山甲12克、梔于10克、連翹15克、黃連10克、黃芩10克、白芷10克、天花粉12克、皂角刺12克、歸尾12克、甘草6克、赤芍12克、金銀花各15克、大黃5克、芒硝10克。
中成藥:連翹敗毒丸或牛黃解毒丸。 [預防與調(diào)養(yǎng)]
本病局部切忌擠壓,以免炎癥擴散,甚至造成海綿竇栓塞,危及生命。
中藥治療麥粒腫共18方
方劑1
金銀花、地丁、蒲公英各15克,連翹、赤芍、夏枯草各10克,黃連6克,生苡仁20克
制用法:水煎服。
適應癥:麥粒腫早期
方劑2
生地黃、金銀花各30克,白菊花20克,大黃10克,枯礬2克
制用法:取上藥一半劑量水煎頓服。取另一半劑量研末,用蛋清調(diào)成膏狀,外敷患處,每日3次。
適應癥:麥粒腫早期
方劑3
生芪12克,當歸10克,金銀花15克,川芎、白芷、陳皮、皂角刺、山甲各6克
制用法:水煎服。
適應癥:麥粒腫化膿期
方劑4
黃連3克
制用法:泡入人乳內(nèi),2小時后即可用消毒棉簽蘸藥液涂紅腫處,每日6 -8次,兩天即可消散。
適應癥:麥粒腫
方劑5
芙蓉花、薄荷葉各5克
制用法:共搗爛。外敷患處,每日2-3次。
適應癥:麥粒腫
方劑6
鮮生地50克
制用法:搗爛取汁,與醋同量調(diào)勻。外敷患處。
適應癥:麥粒腫
方劑7
黃柏、大黃、生地各2份,紅花、白芷各1.5份,薄荷葉0.8份,冰片0.2份
制用法:先將生地用竹刀切片曬干研粉,再將紅花、大黃、黃柏、白芷、薄荷葉研極細末,后田中冰片混和均勻,瓶裝
適應癥:麥粒腫
方劑8
甲珠、金銀花、天丁各12克,僵蠶、白芷、丹皮各9克,酒洗全蝎、甘草各6克,生地15克,細辛3克
制用法:水煎服,每日1劑。風熱重加連翹12克,牛蒡子9克;口渴加花粉15克,葛根12克;大便干結加大黃6克,枳實6
適應癥:麥粒腫
方劑9
木通3克,滑石、瞿麥各15克,黃芩9克,連翹12克,大黃(后下)、生甘草各6克,蟬衣4克
制用法:水煎服。
適應癥:頑固性、屢發(fā)性麥粒腫
方劑10
黨參、黃芪、銀花、赤芍各15克,連翹、防風、皂刺各10克,白芷、川芎各6克,蒲公英25克
制用法:水煎服。
適應癥:頑固性、屢發(fā)性麥粒腫
方劑11
羌活、防風、荊芥、白芷、歸尾、川芎、甲珠、酒大黃各10克,生地、赤芍各15克,金銀花20克,皂角刺12克,黃連3克,生甘草6克
制用法:水煎服。
適應癥:麥粒腫
方劑12
黃芪、皂刺、銀花、桔梗、白芷、川芎、當歸、白術、白芍、茯苓、人參、炙甘草各10克
制用法:水煎服。
適應癥:老年麥粒腫
方劑13
荊芥3克,蟬蛻6克,桑葉、菊花、忍冬藤、敗醬草、蒲公英、赤芍、決明子、白蒺藜、女貞子各9克
制用法:水煎服。
適應癥:麥粒腫反復發(fā)作
方劑14
夏枯草、蒲公英各20克,穿心蓮、野菊花各15克,魚腥草25克
制用法:煎液。熏洗患處。
適應癥:麥粒腫
方劑15
白菊花10克
制用法:頭煎內(nèi)服,第2煎洗眼,每日2劑,分早晚用。
適應癥:麥粒腫
方劑16
玉樞丹9克
制用法:醋調(diào)成膏狀。涂患處。
適應癥:麥粒腫
方劑17
枯礬5克
制用法:研末,用雞蛋清調(diào)勻。涂患處。
適應癥:麥粒腫
方劑18
薄荷、甘草、枳殼、陳皮、藿香各10克,防風、梔子、赤芍、黃芩各15克,石膏30克
制用法:水煎服。
適應癥:麥粒腫
你說的是瞼板腺囊腫,是瞼板腺特發(fā)性無菌性慢性肉芽腫性炎癥,它由纖維結締組織包裹,囊內(nèi)含有瞼板腺分泌物及包括巨細胞在內(nèi)的慢性炎癥細胞的浸潤.由于瞼板腺出口阻塞,腺體的分泌物潴留在瞼板內(nèi),對周圍組織產(chǎn)生慢性刺激而引起.
多見于青少年或中年人,可能與其瞼板腺分泌功能旺盛有關.一般發(fā)生于上瞼,也可以上,下眼瞼或雙眼同時發(fā)生.病程進展緩慢.表現(xiàn)為眼瞼皮下圓形腫塊,大小不一.小的囊腫經(jīng)仔細觸摸才能發(fā)現(xiàn).較大者可使皮膚隆起,但與皮膚無粘連.大的腫塊可壓迫眼球,產(chǎn)生散光而使視力下降.一般無疼痛感,腫塊也無明顯壓痛.一些患者開始時可有輕度炎癥表現(xiàn)和觸痛,但沒有瞼腺炎的急性炎癥的表現(xiàn).小的囊腫可自行吸收.但多數(shù)長期不變,或逐漸長大,質(zhì)地變軟.也可自行破潰,排出膠樣內(nèi)容物,在瞼結膜面形成肉芽腫.也可以在皮下形成暗紫紅色的肉芽組織.
對于復發(fā)性或老年人的瞼板腺囊腫,應將切除物進行病理檢查,以除外瞼板腺癌.
你說的是麥粒腫嗎麥粒腫又稱瞼腺炎,俗稱針眼,是眼瞼腺體組織由細菌感染引起的一種急性化膿性炎癥,最常見的致病菌為金黃色葡萄球菌。麥粒腫起病急,以睫毛根部的局限性紅腫和疼痛為特征,早期可有硬結并有壓痛,數(shù)日后硬結軟化,睫毛根部可看到黃白色膿頭,可自行潰破排出膿液,紅腫則迅速消退。病情較重的病人可出現(xiàn)全身發(fā)熱,耳前淋巴結腫大。
為什么會得麥粒腫呢?這主要與局部或全身抵抗力下降有關,如經(jīng)常用臟手或不干凈的手帕擦眼或眼局部慢性炎癥,其次與屈光不正、過度勞累、糖尿病等有關。
得了麥粒腫該怎么辦?早期熱敷很重要,可點抗菌素眼藥,重者可口服抗菌素。一旦出現(xiàn)膿頭,千萬不要自己用針挑或用手擠壓,以免炎癥擴散,引起眼眶蜂窩織炎、海綿竇栓塞或敗血癥等,后果不堪設想。待膿腫成熟后到醫(yī)院進行排膿處理,很快就會痊愈。
麥粒腫該怎么預防呢?一、注意眼部衛(wèi)生,保持眼部清潔,不用臟手或臟物揉擦眼睛。二、注意休息,看電視、打電腦、寫作業(yè)時間不宜太長,增加睡眠,避免過度疲勞。三、積極治療眼部慢性炎癥,四、對反復發(fā)作的麥粒腫,應注意檢查是否有屈光不正,若患有屈光不正應及時矯正。
外麥粒腫:睫毛的毛囊部的皮脂腺受葡萄球菌感染,叫瞼緣癤,俗稱“針眼”,衛(wèi)生條件差、體質(zhì)弱或屈光不正的人,易得此病。得病時,眼瞼局部紅腫、充血和觸痛,近瞼緣部位可觸到硬結,有時耳前淋巴結腫大并有觸痛,甚至有怕冷、發(fā)熱、全身不適等癥狀。數(shù)日后毛囊根部出現(xiàn)黃色膿點,膿排除后癥狀逐漸好轉(zhuǎn)而痊愈。外麥粒腫化膿后如任其自破排膿,常因疤痕收縮而引起眼瞼變形、外翻、上下瞼裂閉合不全等后遺癥,所以應引起注意。
內(nèi)麥粒腫:又稱瞼板炎。開始眼瞼紅腫,但因瞼板較深,新的疼痛較重。膿腫未潰破時在瞼結膜上常露出黃色膿頭,成熟后可自行穿破排膿而愈。
無論內(nèi)外麥粒腫,如果加壓擠膿,細菌、毒素容易倒流到顱內(nèi),引起眼眶蜂織炎、海綿栓塞的嚴重并發(fā)癥,重者可危及生命,所以長“針眼”時,切忌擠壓。
麥粒腫初期或膿腫未形成時,都可局部濕熱敷,每日3次,每次20分鐘。熱敷能加快眼部的血液循環(huán),有消腫止痛的作用。結合膜囊內(nèi)涂0.&127;5%金霉素藥膏或其他抗生素藥膏等。每日2~3次。有全身癥狀者,可服抗生素或磺胺藥,也或肌注青霉素。
外麥粒腫局部明顯軟化,但尚未潰破時,可不用麻醉,與瞼緣平行切開排膿;內(nèi)麥粒腫結合膜面上有明顯膿頭時,可滴0.5%的卡因3次,待表面麻醉后,用刀尖與瞼緣垂直切開排膿。
治療期間注意休息,不吃刺激食物,多次水并保持大便通暢。如果麥粒腫長期未退留下硬結,在急性炎癥消退后,可在瞼結合膜面切開刮除內(nèi)容物,并剪除殘囊及肉芽腫。
中藥治療麥粒腫共18方
方劑1
金銀花、地丁、蒲公英各15克,連翹、赤芍、夏枯草各10克,黃連6克,生苡仁20克
制用法:水煎服。
適應癥:麥粒腫早期
方劑2
生地黃、金銀花各30克,白菊花20克,大黃10克,枯礬2克
制用法:取上藥一半劑量水煎頓服。取另一半劑量研末,用蛋清調(diào)成膏狀,外敷患處,每日3次。
適應癥:麥粒腫早期
方劑3
生芪12克,當歸10克,金銀花15克,川芎、白芷、陳皮、皂角刺、山甲各6克
制用法:水煎服。
適應癥:麥粒腫化膿期
方劑4
黃連3克
制用法:泡入人乳內(nèi),2小時后即可用消毒棉簽蘸藥液涂紅腫處,每日6 -8次,兩天即可消散。
適應癥:麥粒腫
方劑5
芙蓉花、薄荷葉各5克
制用法:共搗爛。外敷患處,每日2-3次。
適應癥:麥粒腫
方劑6
鮮生地50克
制用法:搗爛取汁,與醋同量調(diào)勻。外敷患處。
適應癥:麥粒腫
方劑7
黃柏、大黃、生地各2份,紅花、白芷各1.5份,薄荷葉0.8份,冰片0.2份
制用法:先將生地用竹刀切片曬干研粉,再將紅花、大黃、黃柏、白芷、薄荷葉研極細末,后田中冰片混和均勻,瓶裝
適應癥:麥粒腫
方劑8
甲珠、金銀花、天丁各12克,僵蠶、白芷、丹皮各9克,酒洗全蝎、甘草各6克,生地15克,細辛3克
制用法:水煎服,每日1劑。風熱重加連翹12克,牛蒡子9克;口渴加花粉15克,葛根12克;大便干結加大黃6克,枳實6
適應癥:麥粒腫
方劑9
木通3克,滑石、瞿麥各15克,黃芩9克,連翹12克,大黃(后下)、生甘草各6克,蟬衣4克
制用法:水煎服。
適應癥:頑固性、屢發(fā)性麥粒腫
方劑10
黨參、黃芪、銀花、赤芍各15克,連翹、防風、皂刺各10克,白芷、川芎各6克,蒲公英25克
制用法:水煎服。
適應癥:頑固性、屢發(fā)性麥粒腫
方劑11
羌活、防風、荊芥、白芷、歸尾、川芎、甲珠、酒大黃各10克,生地、赤芍各15克,金銀花20克,皂角刺12克,黃連3克,生甘草6克
制用法:水煎服。
適應癥:麥粒腫
方劑12
黃芪、皂刺、銀花、桔梗、白芷、川芎、當歸、白術、白芍、茯苓、人參、炙甘草各10克
制用法:水煎服。
適應癥:老年麥粒腫
方劑13
荊芥3克,蟬蛻6克,桑葉、菊花、忍冬藤、敗醬草、蒲公英、赤芍、決明子、白蒺藜、女貞子各9克
制用法:水煎服。
適應癥:麥粒腫反復發(fā)作
方劑14
夏枯草、蒲公英各20克,穿心蓮、野菊花各15克,魚腥草25克
制用法:煎液。熏洗患處。
適應癥:麥粒腫
方劑15
白菊花10克
制用法:頭煎內(nèi)服,第2煎洗眼,每日2劑,分早晚用。
適應癥:麥粒腫
方劑16
玉樞丹9克
制用法:醋調(diào)成膏狀。涂患處。
適應癥:麥粒腫
方劑17
枯礬5克
制用法:研末,用雞蛋清調(diào)勻。涂患處。
適應癥:麥粒腫
方劑18
薄荷、甘草、枳殼、陳皮、藿香各10克,防風、梔子、赤芍、黃芩各15克,石膏30克
制用法:水煎服。
適應癥:麥粒腫
麥粒腫即眼瞼腺體的急性化膿性炎癥。中醫(yī)稱為針眼。為葡萄球菌感染所致。屈光不正、糖尿病、消化功能紊亂、體質(zhì)虛弱及不良衛(wèi)生習,慣者易患此病。有內(nèi)外之分,發(fā)生于睫毛、毛囊或周圍的皮脂腺者,稱為外麥粒腫;發(fā)生于瞼板腺者,稱為內(nèi)麥粒腫。本病為常見病,多見于青少年,預后較好,無損于視力。但反復或多發(fā)者,日后可能影響眼瞼外觀或功能。 [臨床表現(xiàn)]
初起有眼瞼癢、痛、脹等不適感覺,之后以疼痛為主,少數(shù)病例能自行消退,大多數(shù)患者逐漸加重。檢查見患處皮膚紅腫,觸摸有綠豆至黃豆大小結節(jié),并有壓痛。如果病變發(fā)生在近外眼角處,腫脹和疼痛更加明顯,并伴有附近球結膜水腫。部分患者在炎癥高峰時伴有惡寒發(fā)熱、頭痛等癥狀。外麥粒腫3~5日后在皮膚面,內(nèi)麥粒腫2~3日后在結膜面破潰流膿,炎癥隨即消退。也有部分麥粒腫既不消散,也不化膿破潰,硬結節(jié)長期遺留者。 [診斷]
根據(jù)臨床癥狀即可確診。 [治療]
1.西醫(yī)藥治療
(1)局部濕熱敷,用干凈毛巾或紗布,每日2~3次,每次15~30分鐘。
(2)抗菌素眼藥水如氯霉素或利福平或氧氟沙星點眼,每日4~6次??咕喲鄹嗳缃鹈顾鼗蚣t霉素涂眼,每日1~2次。一般不需要全身使用抗生素。個別重癥,可肌注青霉素或口服抗生素。
(3)膿腫成熟,出現(xiàn)黃色膿頭,可切開排膿。但切忌擠壓局部。 2.中醫(yī)藥治療
(1)外治法:外涂玉樞丹或清火眼丸。取藥研磨成汁,涂于結腫部位。
(2)內(nèi)治法:
①風熱外侵:瞼部腫物初起,局部微有紅腫癢痛,伴頭痛,發(fā)熱,全身不適等,舌苔薄白,脈浮數(shù)。
治法:疏風清熱。
方藥:金銀花、連翹15克、桔梗12克、薄荷6克(后煎)、淡竹葉10克、甘草6克、防風10克、大花 粉12克、牛蒡子10克、蘆根10克。
中成藥:銀翹解毒丸。
②熱毒壅盛:眼瞼紅腫痛難睜。兼有口干,頭痛,發(fā)燒,尿黃,便秘,舌苔黃、舌質(zhì)紅,脈數(shù)有力。
治法:瀉火解毒。
方藥:穿山甲12克、梔于10克、連翹15克、黃連10克、黃芩10克、白芷10克、天花粉12克、皂角刺12克、歸尾12克、甘草6克、赤芍12克、金銀花各15克、大黃5克、芒硝10克。
中成藥:連翹敗毒丸或牛黃解毒丸。 [預防與調(diào)養(yǎng)]
本病局部切忌擠壓,以免炎癥擴散,甚至造成海綿竇栓塞,危及生命。
中藥治療麥粒腫共18方
方劑1
金銀花、地丁、蒲公英各15克,連翹、赤芍、夏枯草各10克,黃連6克,生苡仁20克
制用法:水煎服。
適應癥:麥粒腫早期
方劑2
生地黃、金銀花各30克,白菊花20克,大黃10克,枯礬2克
制用法:取上藥一半劑量水煎頓服。取另一半劑量研末,用蛋清調(diào)成膏狀,外敷患處,每日3次。
適應癥:麥粒腫早期
方劑3
生芪12克,當歸10克,金銀花15克,川芎、白芷、陳皮、皂角刺、山甲各6克
制用法:水煎服。
適應癥:麥粒腫化膿期
方劑4
黃連3克
制用法:泡入人乳內(nèi),2小時后即可用消毒棉簽蘸藥液涂紅腫處,每日6 -8次,兩天即可消散。
適應癥:麥粒腫
方劑5
芙蓉花、薄荷葉各5克
制用法:共搗爛。外敷患處,每日2-3次。
適應癥:麥粒腫
方劑6
鮮生地50克
制用法:搗爛取汁,與醋同量調(diào)勻。外敷患處。
適應癥:麥粒腫
方劑7
黃柏、大黃、生地各2份,紅花、白芷各1.5份,薄荷葉0.8份,冰片0.2份
制用法:先將生地用竹刀切片曬干研粉,再將紅花、大黃、黃柏、白芷、薄荷葉研極細末,后田中冰片混和均勻,瓶裝
適應癥:麥粒腫
方劑8
甲珠、金銀花、天丁各12克,僵蠶、白芷、丹皮各9克,酒洗全蝎、甘草各6克,生地15克,細辛3克
制用法:水煎服,每日1劑。風熱重加連翹12克,牛蒡子9克;口渴加花粉15克,葛根12克;大便干結加大黃6克,枳實6
適應癥:麥粒腫
方劑9
木通3克,滑石、瞿麥各15克,黃芩9克,連翹12克,大黃(后下)、生甘草各6克,蟬衣4克
制用法:水煎服。
適應癥:頑固性、屢發(fā)性麥粒腫
方劑10
黨參、黃芪、銀花、赤芍各15克,連翹、防風、皂刺各10克,白芷、川芎各6克,蒲公英25克
制用法:水煎服。
適應癥:頑固性、屢發(fā)性麥粒腫
方劑11
羌活、防風、荊芥、白芷、歸尾、川芎、甲珠、酒大黃各10克,生地、赤芍各15克,金銀花20克,皂角刺12克,黃連3克,生甘草6克
制用法:水煎服。
適應癥:麥粒腫
方劑12
黃芪、皂刺、銀花、桔梗、白芷、川芎、當歸、白術、白芍、茯苓、人參、炙甘草各10克
制用法:水煎服。
適應癥:老年麥粒腫
方劑13
荊芥3克,蟬蛻6克,桑葉、菊花、忍冬藤、敗醬草、蒲公英、赤芍、決明子、白蒺藜、女貞子各9克
制用法:水煎服。
適應癥:麥粒腫反復發(fā)作
方劑14
夏枯草、蒲公英各20克,穿心蓮、野菊花各15克,魚腥草25克
制用法:煎液。熏洗患處。
適應癥:麥粒腫
方劑15
白菊花10克
制用法:頭煎內(nèi)服,第2煎洗眼,每日2劑,分早晚用。
適應癥:麥粒腫
方劑16
玉樞丹9克
制用法:醋調(diào)成膏狀。涂患處。
適應癥:麥粒腫
方劑17
枯礬5克
制用法:研末,用雞蛋清調(diào)勻。涂患處。
適應癥:麥粒腫
方劑18
薄荷、甘草、枳殼、陳皮、藿香各10克,防風、梔子、赤芍、黃芩各15克,石膏30克
制用法:水煎服。
適應癥:麥粒腫
麥粒腫又叫“針眼”,是眼瞼的一種急性化膿性炎癥。在開始的時候,局部會有紅腫、病痛,隨后眼瞼會隆起一個比米粒小的皰,觸壓時會感到疼痛。紅腫后經(jīng)過一段時間會化膿,數(shù)天后會穿破出膿。護理方法:在麥粒腫剛起來時,可以采用以下方法。1、可以用干凈的熱毛巾濕敷,每次15分鐘,每天3次。2、可用一根線扎在孩子患眼對側的中手指指根處,即:當孩子右眼患病后,扎左手的食指根部,左眼患病扎右手。注意,線不能太緊,以防影響孩子手指的血液循環(huán)。3、在患處涂眼藥膏或滴眼藥水。4、當膿腫成熟時,小膿腫的自行破潰后,用消毒紗布拭去膿液;大的需要到醫(yī)院切開排膿。膿出后再涂上抗生素眼藥水或眼膏。
患了麥粒腫后要及時治療,因為早期癥狀輕微,通過局部治療往往就能控制其發(fā)展,炎癥可很快消退而治愈。治療時一般白天滴消炎眼藥水,如利福平、托白士、泰力必妥等,每3~4小時1次。晚上入睡前涂消炎眼膏,如金霉素、紅霉素眼膏等。如果患兒能很好配合,還可輔以溫水熱敷治療。熱敷能擴張血管,改善局部的血液循環(huán),對促進炎癥吸收、縮短病程很有幫助。具體的做法是,用清潔毛巾浸熱水后稍擰干直接敷在患眼皮膚上,每天2~3次,每次20~30分鐘。熱毛巾的溫度約45˙C左右,家長可先用手背或自己的眼瞼皮膚試溫,以患兒能接受為度。如治療不及時,除局部出現(xiàn)紅腫外,還伴有發(fā)熱、怠倦等全身癥狀時,應該加用抗生素,如阿莫西林、紅霉素,或肌肉注射青霉素等。對已經(jīng)出現(xiàn)膿頭的麥粒腫,可待膿腫成熟后,進行切開排膿治療。那么,怎樣預防麥粒腫呢?由于麥粒腫是由細菌感染引起的疾病,所以,首先要注意眼部衛(wèi)生,告訴孩子不可用臟手揉眼;其次要加強體育鍛煉,增強身體抵抗力;還要注意休息,保證足夠的睡眠,避免過度疲勞。最后,值得提醒的是,如果反復發(fā)生或出現(xiàn)多發(fā)性麥粒腫,也就是一只眼睛上長2~3個麥粒腫,應當全面檢查身體,查明病因,要知道因眼部的慢性炎癥,如結膜炎、瞼緣炎或屈光石正面造成的眼疲勞都可成為麥粒腫的重要誘因。此外,因糖尿病或消化道疾病時,因血糖升高或身體抵抗力弱,細菌在人體內(nèi)容易繁殖,這也是易引起眼部化膿性感染的因素。
治療麥粒腫需要注意什么問題
麥粒腫是一種常見的眼病,有關防治方法前面已經(jīng)提到了。但是在治療過程中還有一些值得家長注意的問題。大多數(shù)家長知道,患麥粒腫時大約在3~4天后,在紅腫的中央往往出現(xiàn)量白色的膿頭,隨后可形成膿腫。這時應該到醫(yī)院進行膿腫切開引流,膿液引流干凈后,麥粒腫就會很快疹愈。有時麥粒腫可能自行破潰,但最好還是請醫(yī)生治療,以利于充分引流。由于膿液引流不暢,常會形成肉芽組織,使麥粒腫經(jīng)久不愈,最后在皮膚上留下癲痕,影響孩子的外貌,嚴重的還會造成眼瞼畸形,如瞼外翻診眼瞼閉合不良。有一部分人認為,麥粒腫不是什么了不起的大病,只要將膿頭挑出來,讓它自己出膿就會好。在此我們要提醒家長:麥粒腫成熟后出現(xiàn)膿頭時,千萬不要用手擠它或用針挑膿頭,這是十分危險的行為。為什么這么說它,因為面部的血管十分豐富,向上互相交通,眼部的血管又與顱內(nèi)的血管相通;另外,面部的靜脈血管沒有瓣膜,不能阻止血液返流,所以,如果擠壓或用針挑麥粒腫,很容易將含有大量細菌的膿腋擠入血液并流入顱內(nèi),引起腦膜炎,腦逐腫以及敗血癥等,嚴重者常可危及生命。醫(yī)學上將眼瞼、鼻翼以上唇邊一三角原稱為“危險三角”,所以,盡管麥粒腫是眼部的小疥腫,也不可疏忽大意,千萬不要用手擠壓或用針挑膿頭。
治麥粒腫驗法
□ 張世紅 河南省安陽市眼科醫(yī)院
麥粒腫俗稱針眼,是眼科臨床常見多發(fā)病。常規(guī)治療方法為口服藥物,靜脈滴注抗生素,局部熱敷及敷藥消炎。嚴重者,待其癤腫化膿成熟后,手術切開排膿或待其自破潰流出膿汁。
筆者根據(jù)中醫(yī)“痛則不通,通則不痛”的理論,對其采用簡便易行的療法,經(jīng)三十多年數(shù)百例臨床實驗證明,療效頗佳,且絕大多數(shù)患者可以一次治愈,現(xiàn)介紹如下。
適應癥 麥粒腫初起者,表現(xiàn)為眼部麥粒腫紅腫嚴重,甚至已化膿但未破潰者。
治療方法 醫(yī)者用溫淡鹽水清洗患者眼睛的患處后,用溫毛巾熱敷患眼約6~8分鐘,用干凈的小鑷子拔掉麥粒腫中點的病眼睫毛一根,如麥粒腫長的偏,正中沒有眼睫毛,可拔接近麥粒腫中區(qū)的眼睫毛二根,拔掉的病眼睫毛上,可清晰地看見眼睫毛根節(jié)處有明顯的膿點。最后,再用溫淡鹽水清洗患眼局部(麥粒腫處)。輕者一天,重者三天,即可見效,腫痛消失,或病告痊愈。紅腫嚴重、化膿者,在按上述方法治療的同時加服活血化瘀藥物,如三七粉每次1.5g,一日兩次;三焦火大,或大便燥結者,可口服三黃片,一次4~6片,一日3次。
治療過程中,未見不良現(xiàn)象出現(xiàn),該法簡便易行,且安全高效,故值得推廣。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zhongyaochangshi/2107.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轉(zhuǎn)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
下一篇: 殺菌消暑,金銀花擁有美麗傳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