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個人比較喜歡拍攝和收藏富源縣境內(nèi)百八十年或上百年的老木屋照片。趁工作之便,或走親訪友之機,遇見保存完好或者門窗有特點的老木屋我都會停下來拍幾張照片,也不管同行的人拿什么眼光看我。以往拍攝的多是單獨一幢或者一兩間老木屋連體,形成合院的比較少見。2018年1月,下村工作之際偶遇營上鎮(zhèn)下海戛村尹家老宅院。這個老宅院是富源縣境內(nèi)比較傳統(tǒng)的民居式樣,俗稱“一顆印”。遺憾的是關(guān)于這個老宅院建筑的年代及家族歷史,當?shù)卮甯刹空f不清楚。因為尹家后人不在本村居住,關(guān)于這座老宅院的歷史我也無從打聽。拍下照片幾個月了,除了偶爾翻出來欣賞一下,一時難以成文。這種對一座老宅院的歷史不能做詳盡了解的郁悶和心慌,就像面對一個珠寶盒卻怎么也打不開的那種感覺。這種感覺,在參觀多樂張氏宅院后得到緩解。
4月21日下午,我與曲靖M《富源文旅》的幾位文友慕名去參觀富源縣勝境街道多樂張氏宅院。在當?shù)卮逦瘯刹繋ьI(lǐng)下,我們一行人興沖沖地朝張家大院走去。到了張家大院門口,看著院門緊鎖,院墻高聳,心里不由嘆了一口氣:真是不巧!我們一行人在院墻外面拍了幾張外觀圖片后,好奇地往門縫里想看個清楚??上ВT縫里看得見的范圍很小。沮喪之余,我們還是閱讀了院墻外關(guān)于這座老宅院的介紹文字,大體意思是該宅院于2013年5月2日被公布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該宅院位于多樂村西邊,1938年由多樂村村民張東紅建蓋,20世紀70年代部分板壁及門窗曾做修葺。建筑由正廳、耳房、廂房、碉樓組成,建筑面積736平方米……正在我們拍照之時,房屋的女主人回來了。我們一行人興奮地看著女主人打開院門。
院門一開,我們?nèi)讲⒆鲀刹骄涂邕M院子。一進院門,我就留意到腳下青石板鑲嵌的地面,經(jīng)過幾十年的風雨洗刷后顯得光滑、圓潤,和走在水泥地面上的感覺截然不同。走在這種青石板上,不由得想起小時候在老學校里讀書時雨天赤著腳走在青石板路面上那種滑爽的親切感覺。抬頭環(huán)視院子里一圈,建筑坐西南朝東北,由正廳和兩邊的耳房加院門圍墻構(gòu)成一個封閉的廊院。房屋主體框架為單檐硬山頂穿斗式石木結(jié)構(gòu),屋頂為瓦屋面。一樓回廊為石柱支撐石拱,石柱上均刻著楹聯(lián)。正廳為3層樓3開間;二樓回廊外側(cè)用石砌封檐并設(shè)歐式拱形窗。這些石柱、石窗和高大的石墻,讓走進去的人有個直觀的感覺——莫非走進西方的一個石頭城堡了?
走進正廳,經(jīng)過右邊隔墻上開通的小門就看見一個封閉的小院子,俗稱天井。據(jù)說這座老宅院正廳左右兩邊各有一個小天井,我們那天參觀的只是其中一個。另外一個小天井被主人家堵起來了,走不通就沒參觀。這個小天井和外面的大天井相比顯得更加小巧與傳統(tǒng)。說它小巧,是從建筑規(guī)模上而言。說傳統(tǒng),是因為小天井的回廊上面有木質(zhì)的吊腳樓和欄桿,還有用木料裝飾的板壁。從外觀看,房屋因年久失修顯得很破舊,一兩處樓板看起來要垮塌了。盡管如此,這一發(fā)現(xiàn)還是讓我們眼前一亮,有一種別有洞天的感覺。也許是身為女人,我從內(nèi)心更偏愛這個小閣樓一些。竊以為,當年張家小姐和女眷住在這樣的小天井里會更加自在與安逸一些。天晴時可以在小天井里看花、賞月,下雨天可以安靜地在回廊里繡花或者讀書寫字,還可以靜靜地聽雨打屋檐的聲音,真是很讓人羨慕的時光!
從小天井出來,我們沿著木樓梯上到二樓。二樓是純木料裝飾,從樓板到板壁與門窗全是木質(zhì)的材料。走在高低不平的樓板上咚咚作響,想起高中時我們家在文廟大成殿二樓居住的日子,心里不由得感到親切與踏實。二樓上的門窗和一樓一樣,都是比較普通的玻璃窗。聽說這些玻璃窗不是原裝的,是上世紀70年代辦學校時更換過的。聽以前到過張家大院的平原姐說:原裝的門窗式樣和后面另一戶張家人沒有蓋完就因故停下來的門窗一樣,都是雕著窗花格子的老式門窗。說著還翻出以前她拍照的一張窗花格子照片給我看。從照片看,窗花格子花樣復雜,雕工精美,比我以前見過的窗花格子漂亮多了。想到這里,我就想去后面那家看窗花格子,聽多樂村委會的人說:那家的老房子已經(jīng)拆除了,老門窗也拆下來了,有人想買。聽到這話,我心里別提有多難受了,不看也罷!
和門窗相反,房屋里面的板壁和樓楞看起來有明顯的煙熏火燎痕跡。在二樓的正堂屋里,張家的后人也就是現(xiàn)任的房屋主人設(shè)了供桌和天地。雖然看起來簡陋些,與整個房間里的格局倒也協(xié)調(diào)。摸著板壁上厚厚的鍋煙子,看著烏黑油亮的板壁,我心里沒有嫌棄,只有對過去住戶的理解。從正堂屋出來,走在二樓回廊上,我們邊走邊和女主人聊天。從二樓厚厚的石墻上留出來的拱形窗戶看向院墻外面,下午的陽光強烈地照在雕刻著花草紋的院墻花邊上,院墻上面的云很白,天也很藍,雖然是在這種百八十年的老宅院里,心情也不顯得壓抑。將視線收回來,不由地停留在耳房的瓦屋面上那些枯黃的植物上,如果是雨季,這些瓦上植物綠油油的,一眼看上去更有一種老瓦房特有的古樸之美。我還看到在耳房與院墻相接的屋檐下面,陽光投下的陰影旁邊有一片斑駁的墻面,給人一種滄桑與厚重之感。
正在我思緒漫游之際,聽見同行的文友秦科叫海麗走到小閣樓二樓的欄桿旁邊,他從正面給海麗拍照。因為擔心樓板年久失修不安全,海麗小心翼翼走到秦科指定的位置站好。我從海麗的背后與側(cè)面,從不同角度給海麗拍照。雖然由于角度和二樓上光線不充足,拍出來的照片效果不怎么理想。不過,也正因為在小閣樓這個特殊環(huán)境的襯托下,個人感覺還是拍到一兩張比較有感覺的照片。海麗自身的形象和氣質(zhì)好,加上那天穿的衣服是比較時尚的淡藍色裙子,手里提著的包也很時尚,長發(fā)簡單的盤在頭頂。這樣一個漂亮模特,站在古樸小閣樓上給人一種很清新的感覺。因為是側(cè)逆光,把女性柔美的曲線和面部輪廓也勾勒出來了。拍照時,聯(lián)系到這座宅院建蓋的年代是1938年,再聯(lián)系以前從影視上看過的那個年代女主角的穿著,我猜想當年的張家小姐和海麗的著裝也差不多吧?
小閣樓上拍照完,我們一行人下到一樓院子里。我們幾個手持相機的人尋找各自感興趣的拍照對象,幾個沒有帶相機的文友和女主人聊天。在一樓,最吸引我注意力的是那些刻著楹聯(lián)的石柱。這些石柱上的雕刻字跡工整,功力深厚,無論楷書還是行書,經(jīng)過幾十年風雨的洗禮后依然透著陽剛、古樸的石雕藝術(shù)之美。到過多樂張家大院的人很多,注意到石柱上刻著楹聯(lián)的人也應(yīng)該不少。拍照那天我就發(fā)現(xiàn)除了正堂屋門口兩邊石柱上的楹聯(lián)成一對,左右兩邊耳房石柱上的楹聯(lián)并不成對。奇怪的同時,我用相機一根石柱一根石柱分別拍照。回家后認真看照片才發(fā)現(xiàn)左右兩邊耳房石柱上的楹聯(lián)也是成對的,不是像正堂屋門口上下聯(lián)在門的左右兩邊石柱上成對,而是上下聯(lián)分別刻在左邊耳房與右邊耳房的石柱上。內(nèi)容是勸兒孫多讀書、勤儉持家、謹言慎行、寬厚待人的家訓。有一兩根石柱上的內(nèi)容不完整,從網(wǎng)上查詢比對后我才知道缺損的是些什么字??淘谑系拈郝?lián)中有部分字詞和我網(wǎng)上查到的不一樣,而且石柱上的楹聯(lián)改動后對仗不工整了。不知是當年張家前輩的意思還是后人改的?
現(xiàn)將我抄錄、整理的石柱上楹聯(lián)發(fā)出來,請行家指正:1、創(chuàng)業(yè)維艱我生倍當辛苦,守成不易吾兒應(yīng)戒奢華。2、一粥一飯當思來處不易,半絲半縷恒念物力維艱。3、一勤天下無難事,百忍堂中有太和。4、積金積玉不如積書傳家,有田有地莫若寬懷待人。5、言易招尤勸親朋少說兩句,書能益智教兒孫多讀幾行。從這些刻在石柱上的家訓來看,雖然不是張家前輩原創(chuàng)楹聯(lián),都是引用或者略為修改古代名家的楹聯(lián),也足以看出房屋建蓋者張東紅是一個注重傳統(tǒng)文化教育的有眼光之人。據(jù)說,張東紅當年是靠在個舊開辦錫礦發(fā)家的。用當下的說法,作為一個錫礦老板有這種眼光也算是難得了!
從張家大院出來,回看高大氣派的院墻和主建筑,我心里被這個80年前建蓋的老宅院的美深深打動了。這座建筑門、窗、拱、柱采用歐式建筑風格,屋頂、屋架為中國傳統(tǒng)建筑式樣,集堅實、典雅為一體。該建筑體現(xiàn)了當?shù)氐臍v史發(fā)展情況,在文化內(nèi)涵上蘊藏著深厚的積淀,在藝術(shù)處理上為中華鄉(xiāng)土建筑中的瑰寶。不必考證這座老宅院的建蓋者是怎么發(fā)家致富的,作為一個喜歡地方歷史和本地傳統(tǒng)民居建筑的人,我們要深深感謝張家前輩張東紅和那些不知名的工匠為我們留下如此珍貴的文化遺產(chǎn)!希望相關(guān)部門和文物保護組織攜起手來,為保護這一珍貴的文化遺產(chǎn)共同努力!
— END —
【版權(quán)聲明】轉(zhuǎn)發(fā)分享,傳播中華孝道宗祠文化,功德無量?。?!轉(zhuǎn)載自文化富源。版權(quán)歸原作者,若有不當,請及時聯(lián)系我們處理。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zswh/13072.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quán),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quán)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luò),轉(zhuǎn)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quán)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
上一篇: 從家譜看華夏張氏的尋根情結(jié):我從哪里···
下一篇: 日本張姓,源自中華張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