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zhuǎn)自公眾號:東北弓長張
我樂張簡介:
據(jù)當?shù)乩先搜裕覙窂埵显轿骱槎?,后遷居河南,在遷居諸城城里鎮(zhèn)海門里定居,后人陸續(xù)遷到前我樂村附近居住。如今張氏族人遍布全國各地,在當?shù)匾彩且粋€枝葉繁茂的大家族。
我樂村修家譜時曾有這樣一個記錄到我樂村張氏與河南鞏義市河洛鎮(zhèn)神南村張氏信息相符。神南張氏四世祖名諱皆記錄我樂張氏始祖讓公、恭公且記載外出。然實際在我樂張氏始祖張讓、張恭中,讓公成為了一代進士,其履歷在當今信息化時代是可考可證的。那么,讓公的履歷是如何記錄的呢?他的原籍究竟是哪里,是不是河南呢?
諸城進士張讓簡介:
張 讓,字克讓,(約1485--1545年),號丹崖,明正德八年(癸酉年,1513年)舉人,嘉靖癸未(1523年)進士,在河南杞縣等縣當過縣官,官至南京太仆寺丞, 卒于官舍,共做官20多年,傳載縣志,葬于諸城城南三里莊西塋,甲山庚向。娶祝氏,封淑人,嗣子坤安。
《諸城縣志》載其小傳“張讓,字克讓,少孤,貧甚,與兄恭相依,勵志向?qū)W,書過目輒不忘。正德八年(1513年,癸酉年),舉于鄉(xiāng),登嘉靖二年(1523年)進士,授滎澤知縣,以才調(diào)杞縣再調(diào)榮河縣,擢南京太仆寺丞。丁內(nèi)艱歸,猶布衣徒步里巷間。起,復補北太仆寺丞。讓有志行,不可少屈,惡奔竟之習,故以甲科滯下僚二十余年,恬不為意,惟以無嗣為憂,盼得一子,不育,遂于官舍自徑死,人甚惜之”。
我們再查資料,《嘉靖二年鄉(xiāng)試錄》記載,張讓,字克讓,貫山東青州府諸城縣,軍校籍,生于1485年(時年三十八歲)十月二十六日,曾祖全,祖慶,父整,前母秦氏,母劉氏,繼母章氏,慈侍下。行三,兄良、恭。娶蔣氏,繼娶丁氏。國子生,治《書經(jīng)》,山東鄉(xiāng)試第53名,會試第103名,廷試3甲193名。
張讓的基礎信息就這么多啦,咱們再看我樂張氏記載的與河南神南張氏的對接,神南張氏記載“始祖兄弟三人明洪武初年(約1368年)從山西洪洞槐樹胡同外遷,長遷河南汜水,次遷河南溫縣,三遷河南鞏縣。而讓公為老三信香公曾孫。
信香公(1368年生活)→漸公→思禮公→讓公、恭公
而張讓的鄉(xiāng)試履歷記載:
全→慶→整→讓、良、恭
張讓的履歷資料完全顛覆了之前我樂張氏與神南張氏的對接。并且讓公履歷記載,其為軍校籍。明代將人戶分為民、軍、匠三等。在編輯戶籍中,以“辯貴賤、正名分”為宗旨,按照職業(yè)分為:宗室戶、官紳戶、民戶(農(nóng)戶、儒、醫(yī)、陰陽)、軍戶(校尉、力士、弓鋪手、軍匠)、匠戶(廚師、裁縫、馬船)、灶戶(鹽戶)、商戶、儒戶、驛戶等。除了上述人口外,還有宗室人口、蔭蔽人口、少數(shù)民族人口。其中匠籍全為手工業(yè)者。民戶務農(nóng),并向國家納農(nóng)業(yè)稅、服徭役;軍戶的義務是服兵役。戶籍世襲職業(yè),不容更改,農(nóng)民的子弟世代務農(nóng),工匠的子孫世代做工,軍戶的子孫世代從軍。
諸城進士張讓為軍校籍,意味著其先輩必定從軍,將戶籍沿襲下來。而神南張氏是由洪洞遷民過去,百分百是民籍。若為軍籍其家譜不可能記錄如此簡單。
張讓履歷:
正德八年中舉
嘉靖二年中進士
嘉靖二年滎澤知縣
嘉靖五年杞縣知縣
【版權(quán)聲明】轉(zhuǎn)發(fā)分享,傳播中華孝道宗祠文化,功德無量?。。∞D(zhuǎn)載自東北弓長張,版權(quán)歸原作者。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zswh/13248.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quán),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quán)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轉(zhuǎn)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quán)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
上一篇: 洪洞太康張氏始祖成公遷徙記
下一篇: 狀元張孝祥:悠然心會,妙處難與君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