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張姓發(fā)展在張姓的發(fā)展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張姓朋友們都知道張姓在歷史上沒有建立過封建王朝,也沒有受封或創(chuàng)建過比較有影響力的諸候國,但張姓卻發(fā)展成為當今中國的第三大姓是與一時期的發(fā)展有密切關(guān)系的,正是因為有了先秦時期的發(fā)展基礎(chǔ)才奠定了兩漢時期張姓的望族地位。
先秦時期是張姓發(fā)展的重要階段,尤其是春秋時期各大諸侯國連年戰(zhàn)爭,互相攻伐,都想吞掉其他的國家,從而統(tǒng)一中國。為此各國統(tǒng)治階級極力籠絡(luò)人才為自己服務(wù)。張姓便在這一時期進入了歷史的舞臺,先秦時期張姓涌現(xiàn)出很杰出的人物,如以孝友著稱的張仲,以謙讓著稱的張老,雄辯六國的張儀等等。下面根據(jù)《史記》《莊子》《旬子》《呂士春秋》《戰(zhàn)國策》《左傳》等史書及一些考古發(fā)現(xiàn)的資料記載對先秦張姓的發(fā)展情況進行初步探索。
?春秋初期疆域圖
?據(jù)《莊子.雜篇.徐無鬼.二十四》有“黃帝將見大隗乎俱茨之山,方明為御,張若、諧朋前馬”的記載。其大意是:黃帝要見大隗于具茨山,方明為黃帝駕車,張若和諧朋為向?qū)?。這是史書記載的張姓第一人,盡管可信度很低,但他體現(xiàn)了張姓歷史的悠久。清代著名學(xué)者張澍在《姓鄖》中也曾引用了這句話。又根據(jù)張氏譜書的記載,黃帝孫揮賜姓張姓,則張若之等人也有可能存在。繼張若之后,第一個有確切時間記載的張姓人物就是周初的張仲,據(jù)《詩經(jīng).小雅.六月》載“侯誰在矣,張孝孝友”。這句詩說的是周宣王五年(公元前823年),宣王派尹吉甫征討?yīng)濁竦脛龠€朝后,從都城鎬京(今咸陽)回到其駐地中都邑(今山西平遙)時宴請好友時的情景,其中以孝友著稱的張仲就在場。此外《新唐書.宰相世系》、張澍的《姓鄖》和《歷代鐘鼎彝器款識》中都有關(guān)于張仲的記載,張澍《姓鄖》還說張仲字忠嗣,可見張仲在歷史上是確有其人,這是無庸質(zhì)疑的。那么張姓的歷史可追溯到2800多年前,而張仲是有確切記載的張姓第一人。
戰(zhàn)國疆域圖
自張仲輔佐宣王中興周室,張姓便登上了歷史的舞臺,此后張姓人物不絕于史。西周末東周初(幽王、平王之間),周王室日衰,秦晉等國開始強大起來,張氏有去周仕晉者,晉悼公時有張老(字孟)歷中軍侯庵、中軍司馬等官,平公時有中軍司馬張君臣,將軍張骼、張趯等。自昭公后有六卿(三晉、中行、范、智)開始強大,晉室衰微,張姓有仕六卿者。又有去晉仕宋者,宋元公時少司馬華?有家臣張匄;晉定公時范昭子使家臣張柳朔為柏人(今河北柏鄉(xiāng)縣)邑宰,定公二十二年(前490年)范氏和中行氏作亂,趙簡子圍攻范氏,中行氏于柏人,二子奔齊,張姓或有隨二子奔齊者。晉出公時智伯瑤家臣張武勸智伯聯(lián)合韓、魏滅趙氏,結(jié)果反被趙襄子謀臣張孟談聯(lián)合韓魏滅掉,智氏公族智開、智寬為避難分別于出公二十五年(前452年),二十九年(前448年)率邑奔秦國,張姓或于此時隨智氏入秦。
張孟談勸說趙襄子功成身退
趙國張姓:自張孟談之后,趙武靈王時有使者張勤;悼襄王時有張相國(官相國,名不詳)。
韓國張姓:有相國張遣、張開地、張平(開地子),張平是就張良之父;又有大臣張去疾,張翠等。
魏國張氏:有魏人張儀入秦相惠文王;安厘王時有大臣張旄,魏昭王時有使者張倚。
秦國張氏:自隨智氏入秦之后,昭襄王時有將軍張?zhí)?,歷仕昭襄、孝文、莊襄和秦始皇,始皇三年(前244年),奉命相燕王喜;此外昭襄王時還有張若,秦滅蜀以若為蜀守,是為后來蜀郡張氏之祖,這是后話。
齊國張氏:自隨范氏、中行氏奔齊后,威王、宣王時時有善于外交的張丑和張丐(一說丑與丐是同一人)。
燕國張氏:燕昭王時有將軍張魁,蓋出自趙國張氏之后。
魯國張氏:戰(zhàn)國時有魯有好禮之人張毅,蓋出自齊國張氏之后。
中山張氏:有善于外交的大臣張登,蓋出自韓國張氏之后,公元前323,齊國欲伐中山,中山王命登出使齊國,使中山免于滅頂之災(zāi)。
綜上所述,張姓在先秦時期的發(fā)展大致可分為三個階段。第一階段:(1046-771)西周時期開始登上歷史舞臺,拉開走向全國的序幕;第二階段:(770-476)春秋時期在晉宋等國的初步發(fā)展;第三階段:戰(zhàn)國時期(475-221)從晉國向各個諸侯國播遷并向邊遠的巴蜀地區(qū)移動。
【注】本文是我2005年寫過的一篇小文章,由于受當時資料和學(xué)識所限,一些結(jié)論未必正確,還請各位同宗批評指正,轉(zhuǎn)載時請注明出處和作者。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zswh/13332.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quán),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quán)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luò),轉(zhuǎn)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quán)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
上一篇: 海鹽張世禎及張氏后裔
下一篇: 奚人張姓后裔在山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