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zhuǎn)自公眾號:東北弓長張
□張炳旭
“觀今宜鑒古,無古不成今。”家族文化是一面鏡子,從家族歷史中,能夠更好看清世界、參透生活、認(rèn)識自己;家族文化也是一位智者,讓我們能夠更好認(rèn)識過去、把握當(dāng)下、面向未來。近代以來的文化家族如梁啟超家族、俞平伯家族、陳寅恪家族等,由于在復(fù)雜的社會政治環(huán)境之下,薪火不絕,因此更是發(fā)人深思。
樹有根,水有源;人有祖,知淵源。歷經(jīng)數(shù)百年,滄桑幾經(jīng)變幻,時代沉浮更新。家族文化不但能夠記錄每個人的生前身后,還記載族人的嘉言善行,用以激勵后人,把良好的家風(fēng)傳承下去。也是一個家族發(fā)展發(fā)展繁榮變遷的文獻(xiàn)史,也是一部教育后人的教科書。家族文化是一個家族歷史的沉淀和經(jīng)驗的積累與升華,文化的發(fā)展需要有歷史的沉淀。家族文化見證了人們耕讀傳家、生生不息的精神、繁衍出千千萬萬個后代,是一個家族引以為傲并值得世代傳承的“珍寶”。在尤其重視家庭教育的中國,文化傳承對于一個家族的影響無疑是巨大的,因此,做好家庭教育和文化積淀是從一個家庭升華到一個家族并且長盛不衰的最重要原因。
考證青島松山張氏是奚人后裔,首先要把松山張氏,與北宋初期大臣、文學(xué)家、御史中丞,加工部尚書張宏(939-1001年)連接起來。
青島松山張,明初由濰縣遷到膠州南鄉(xiāng)松山子村,稱松山張。這個家族遷膠650余年,支系龐大,主要分布青島膠州市、西海岸新區(qū)、黃島區(qū)、城陽區(qū)、即墨區(qū)、平度市、諸城市、高密市、安邱市,以及吉林省,遼寧省、黑龍江省、內(nèi)蒙古等地200余個村莊、社區(qū),現(xiàn)已達(dá)10多萬人口,并有大批在國外的僑民。
松山張成為明清時期膠州的名門望族,先后出5進士,舉人16人,貢生、秀才二百余人,這個家族出現(xiàn)張銘、張汝元、張懋熺,張大年等歷史文化名人,這個家族影響最大的是康熙年間在經(jīng)學(xué)家、文學(xué)家、詩論家、志書家、古文家、詩人等方面頗有貢獻(xiàn)的,擔(dān)任雍正的老師張謙宜。
康熙26年松山張八世祖懋煌頓首撰中記載松山張氏,“我張氏,自濰陽馬按濰之,張初分脈于青州,相傳為棗國張丞相后代,系不可考,不知何年一支入遼東,張登舉、張登選兩進士,是其后裔;另一支入濰土著,張中丞爾忠孝廉率祖嫡派,元末居濰,到明而遷膠。…”由此可見松山張,是張中丞后代。
棗國張丞相是誰?要考證到濰坊松山張氏關(guān)聯(lián)家族。
在濰坊市高新區(qū)十甲譜,光緒28年清明前二日,十七世有道、十八世志千,謹(jǐn)識;“我祖譜序,相傳,山西小云南人,寬、宏、海、量四祖,自宋朝遷濰,居城東南白楊埠。寬祖又自白楊埠移居膠州松山子,海無傳,量祖移居京東。惟有宏祖在此。”作者到過十甲村,這個村原在鳳凰山北麓,張面河以南。張氏家族遷入后,分居為十甲、九甲、三甲等等,現(xiàn)在同宗很多。譜書序中的小云南,應(yīng)該指河南宋代開封府,張宏做官之地,也可能是奚人在云岡以南奚人主要生活活動的地方。
十甲張氏譜書記載:村周圍筑有高八米,頂寬約三米的圍墻,村內(nèi)有兩條大路,全村有四個圍墻大門樓,并按有大門大門上面還修了炮樓。每個炮樓有兩門火炮(土鎦子)長約1.3米,炮身底座粗約0.3米,大炮口徑 約6公分,用生鐵鑄成。四個圍墻大門都有命名,東門“望溪”,門外有溪河和大灣,西門“映日”門外有大灣,南門“朝風(fēng)”面朝鳳凰山,后街北門“涌泉”,門外有眼八米的大井。大門名字用楷書書寫,寬約1.2米,高約0.6米的拋光方石雕刻而成,鑲嵌在拱形大門上端中央門內(nèi)門外各有一塊,遠(yuǎn)遠(yuǎn)就能望見??梢娛讖埵蟿萘艽蟆,F(xiàn)在此地成為濰坊市高新區(qū)繁華街道,濰坊中心地段。
寒亭區(qū)一空橋譜書,是中華民國三十八年歲次己丑仲春夏歷二月,十八世孫國卿謹(jǐn)志,張氏通譜聯(lián)宗考中記載;“常疃先祠立于清初,以始祖文友為始祖,以白羊埠始祖諱宏為遠(yuǎn)祖,蓋宏祖自宋由青州遷濰,雍熙間官至樞密副使。白羊埠墓碑載有‘相府張公諱宏之墓’字樣。不知幾世傳至。文友祖于洪武初年遷居常疃,福祿坦三祖遷居省莊一帶。文友祖后代,彥禮祖遷居壽光泊頭子,彥成祖遷昌邑密城,士寬祖遷居膠州松山子莊。皆以常疃文友祖為第二世。自壽光以西,博興、陽信、海豐、滄州、南皮、河間皆系宏祖之系。昌邑以東平度、掖縣、萊陽、皆密城外遷,膠州以西若高密、安丘、皆自膠州外遷。…?!?/strong>
一空橋譜書說的省莊指的是十甲、九甲、三甲、省莊等村莊,是文友的兄弟遷入此地。
張氏通譜聯(lián)宗考中又記載:“考宏祖為懋昭之五世孫?!辈⒂袕埿⒅?、張懋昭、張宏祖的簡要介紹。
寒亭區(qū)常疃張氏乾隆重修譜書載有:“以史記考,我常疃張氏之源,遠(yuǎn)祖為宏公,宏祖乃宋太宗時(976年-997年)為樞密使,以丞相致仕,由青州府遣濰東南鄉(xiāng)隱居白羊埠,歷傳十?dāng)?shù)代,至我祖文友,文友兄弟五人,文友居常疃、文舉從軍不記,文全、文伸、文明分別居省莊、河北、河南等地。我祖文友公,自邑東南白羊埠遣居常疃,二世祖兄弟三人,士禮公居常疃,彥禮公遣居北京海岱門,彥成公遣居昌邑墨城,凡居南皮、壽光與我同族的,皆彥禮后裔,凡居墨城以及自墨城外遷,與我同祖的皆彥成的子孫,昔鍵堂公黨東至昌邑墨城,膠州松山等處,西至壽光、博興以及南皮等縣,….?!?/strong>
明初省莊以后分甲,后有十甲、九甲、三甲、省莊等村莊。明初河北、河南是現(xiàn)濰坊高新區(qū)省莊附近的幾個村莊。
以上譜書載明,這幾支都是張宏之后。
以上譜書載明,青島松山張與十甲張、寒亭區(qū)常疃張是同宗并很近的關(guān)系。常疃張確定從白羊埠遷入。白羊埠分東白羊埠、西白羊埠,現(xiàn)為濰坊市坊子區(qū),坊子區(qū)政府機關(guān)大樓坐在東白羊埠的地盤上,在白羊埠社區(qū)辦公樓前,濰坊市人民政府立張宏碑記。
張宏墓地,現(xiàn)地址在濰坊高新區(qū)鳳凰山北麓。乾隆40年冬中旬,寒亭區(qū)常疃十一世孫緒英,十四世孫戒三在譜書中記載重修遠(yuǎn)祖墓說:遠(yuǎn)祖遷到白羊埠,不知多少年墓依然存在,在村西約有里許,墓地四畝,當(dāng)?shù)匦锗嚾思?,將其墓地占用,破壞墓碑,九世祖張順率眾多家人,讓其賠還,修復(fù)。并立墓志,刻有始祖相府張公之墓,張順、張整、張秉正、張爾鑒、張爾鍇、張則民、張尊圣、張說、張盡美、張欽、張虎同立,順治18年3月初四。在一側(cè)又一石刻,癢生諱峨四祖張公之墓,張秉度、張尊圣、張度、張化龍(化龍系白羊埠派)等同立。順治18年三月季春吉旦。旁邊碑刻,墓地四大畝,不許地鄰侵占,峨乃七世祖,自常疃還葬….。
以上可以看出張宏墓地,清初后人重新修復(fù),解放以后張宏墓地依然存在,濰坊張宏后代經(jīng)常去祭祖。
從以上譜書記載看出,張宏后人在濰坊眾多,張宏墓地在濰坊確鑿。
寒亭區(qū)常疃張、一空橋張家譜中記載,北宋張宏的上五代高祖是張懋昭,天祖張孝忠。
下面分列張孝忠、張懋昭、張宏史書傳記。
《唐書列傳·張孝忠傳》這樣記載,譯文:
“張孝忠,原本出身于奚人種族。開元年間率領(lǐng)部隊歸順朝廷。授予鴻臚卿同正,因為張孝忠顯貴,又授予戶部尚書。張孝忠因為勇敢在燕、趙一帶聞名,身材高大健壯,身高六尺多,性格寬厚,侍奉父母恭敬孝順。天寶末年,因為擅長射箭授官內(nèi)供奉。擔(dān)任副將,攻破九姓突厥,沖鋒陷陣,因為軍功授予果毅折沖。
上元年間,李寶臣上奏朝廷任命他為左領(lǐng)軍郎將。李寶臣認(rèn)為張孝忠謹(jǐn)慎穩(wěn)重,勇猛善戰(zhàn),委以重任很信任他,將妻子的妹妹昧谷氏嫁給他,還將易州各鎮(zhèn)兵馬全部交給他統(tǒng)領(lǐng)。在城鎮(zhèn)先后任職十多年,聲威惠政都十分聞名。
田承嗣進犯冀州的時候,李寶臣派張孝忠率領(lǐng)精銳騎兵數(shù)千人抵御他。田承嗣看到張孝忠的軍隊陣容整齊嚴(yán)肅,感嘆道:“張孝忠在這里,冀州不容易謀取了?!庇谑菬龤I寨連夜逃跑了。
不久,李寶臣死了。他的兒子李惟岳擁兵自重不接受朝廷的命令,朝廷命令幽州節(jié)度使討伐他。朱滔認(rèn)為張孝忠是一名有經(jīng)驗的老將,善于作戰(zhàn),又在易州統(tǒng)領(lǐng)八千精兵,擔(dān)心興兵之后張孝忠從背后襲擾,于是派判官蔡雄勸說張孝忠說:“李惟岳這小子位尊而驕橫,不懂人情世理,總是抗拒朝廷命令。使君如果能夠離開李惟岳效忠朝廷,必定受到朝廷重用,并有率先歸國的功勞?!睆埿⒅屹澩囊庖姡谑桥汕惭霉俑S蔡雄報告朱滔,又派遣易州錄事參軍董稹入朝。德宗嘉獎他,授予張孝忠檢校工部尚書,還賞賜實封二百戶。
等到朱滔叛亂,將要到魏州去救田悅,擔(dān)憂張孝忠背后襲擊,朱滔的軍隊將要出發(fā),又派遣蔡雄前往勸說。張孝忠說:“李惟岳背棄朝廷叛亂,孝忠選擇歸順朝廷,現(xiàn)在是朝廷忠臣。孝忠生性正直,已經(jīng)選擇效忠朝廷,不會去幫助叛臣了?!敝焯嫌钟媒鸩T他,(他)始終拒絕不聽。易定處于兩個叛賊的轄地之間,四面受敵,張孝忠深挖壕溝、高筑堡壘,感召激勵將士,最終沒有受到兩個叛賊的誘惑,議論的人稱贊他。
貞元二年,河北發(fā)生蝗害旱災(zāi),一斗米售價一千五百文,又經(jīng)戰(zhàn)爭之后,百姓沒有糧食儲備,餓死的人到處都是。張孝忠的飯食,也只有磨碎的豆子而已,其部下都甘心吃粗糧,人們都佩服他的勤儉,張孝忠堪稱一代賢將。貞元三年,加封檢校司空,并讓他的兒子張茂宗娶了義章公主。張孝忠遣其妻子鄧國夫人昧谷氏入朝,奉行親自迎接的禮儀,皇帝贊賞他,賞賜非常豐厚。七年三月去世,享年六十二歲,朝廷停止朝會三天,追封為上谷郡王,追贈太傅,再次追贈魏州大都督,冊贈太師,謚號為貞武?!?/strong>
“張茂昭本名升云,德宗時賜給今名,字豐明。年輕時沉著剛毅,很精通書傳。張孝忠在世時,幾次升遷擔(dān)任檢校工部尚書。張孝忠去世后,皇帝授任邕王李諒為義武軍節(jié)度大使,以張茂昭為留后,封為延德郡王。兩年以后,任節(jié)度使。他的弟弟張昇璘鄙視王武俊的為人,在座上謾罵,王武俊大怒,襲擊義豐、安喜、無極,擄掠一萬多人,張茂昭環(huán)城固守,派人用重禮謝罪,王武俊才停止。過了很久,張茂昭入朝,向皇帝從容談?wù)摵铀返氖虑?,皇帝聽到很震動,說:“只恨見卿太晚了!”在麟德殿設(shè)宴召見他,賜他良馬、上等宅第、優(yōu)美的器用珍幣,詔令他的兒子張克禮娶晉康郡主為妻?;实壅揽克y(tǒng)管北方,適逢皇帝去世,因此張茂昭每次入朝,總是哀痛不能自禁。
順宗即位,張茂昭升任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又派遣他去節(jié)鎮(zhèn),賜給他女樂二人,他堅決推辭,送女樂的車到了家門口,張茂昭對詔使推辭說:“天子的女樂,不是臣下所應(yīng)見的。過去汾陽王、咸寧王、西平王、北平王都立有大功,所以應(yīng)當(dāng)接受這樣的賞賜。如今臣下在朝廷供職,怎么能濫用賞賜呢?以后有立功之臣,陛下用什么獎賞他們?”又賜給安仁里宅第,他也辭讓不接受。憲宗元和二年,張茂昭請求朝見,五次上奏才被允許。請求留在京城,皇帝不允許,加兼太子太保。
張茂昭回到節(jié)鎮(zhèn)后,王承宗反叛,皇帝下詔河?xùn)|、河中、振武、義武合并軍力為恒州北道招討,張茂昭修治糧倉馬廄,建立驛亭候館,平整道路,以等待西軍。王承宗派騎兵兩萬越過木刀溝逼近官軍交戰(zhàn),張茂昭披上甲胄作為前鋒,命令兒子張克讓、侄子張克儉與諸軍分左右翼包圍賊兵,大敗賊兵,王承宗幾乎覆滅。正值有詔令班師,張茂昭加任檢校太尉,兼太子太傅。
張茂昭于是請求讓自己整個家族還朝,表章幾次遞上,皇帝才允許。北方軍鎮(zhèn)派人私下游說,他都不聽從。下詔左庶子任迪簡為行軍司馬,從驛道乘馬前往替代張茂昭。張茂昭奉上兩州符節(jié)、鑰匙、圖書簿籍交給他。張茂昭先讓妻子、兒女上路,告誡說我讓你們離開容易,希望后代不被污俗熏染?!弊叩桨肼?,朝廷派人迎接他授任兼中書令,充任河中晉絳慈隰節(jié)度使。到了京城,(皇帝破例)雙日開延英殿,接見張茂昭五刻才停止。張茂昭又上表請求將祖墳遷到京兆,得到允許。第二年,他頭上患瘡疽去世,終年五十歲,冊命追贈太師,謚號叫獻(xiàn)武。皇帝思念他的忠誠,將他的兒子們都提拔擔(dān)任重要職務(wù),每年贈給絹兩千匹?!?/strong>
“張宏,字臣卿,是青州益都人。他的高祖張茂昭,曾任唐朝易,定節(jié)度使。他的曾祖張玄,曾任易州刺史。他的祖父張持,曾任蒲城令。他的父親張崤,以傳授《春秋》為業(yè),第一次參加科舉沒考中,退居丘園。后唐天成中以賢帥后補協(xié)律郎,知道任平利令。張宏,太平興國二年(977年),考中進士,任將作監(jiān)丞,赴宣州任通判。改任太子中允,直史館。升任著作郎,賜緋魚(官服式樣),參與修訂《太平御覽》,歷任左拾遺。(太平興國)六年,(張宏)出任峽路轉(zhuǎn)運副使,就加左補闕,會省副使,任遂州知州,憑借勉政干練聞名,入京城任度支員外郎。
雍熙中(984-993年),呂蒙正、李至、張齊賢、王沔推薦張宏的文章和德行,改任主客郎中、史館修撰。幾天后,憑借本官充任樞密直學(xué)士,皇帝賞賜紫金官服。太宗在便殿召見他對話,對張宏說:“成都是重地,請你替我鎮(zhèn)守這個地方?!庇谑秦S厚的賞賜(給他)禮物,派遣他(去成都)。到達(dá)鄭州緊急召見他回京城,任命他為右諫議大夫、樞密副使。恰逢太宗親自面試?yán)舨坎缓细竦呢暽?,讓樞密院給出文書。于是對張宏說:“我自登上帝位以來,親自選拔諸多人才,大才者成為國家棟梁,小才者成為國家支柱(與棟梁相對)。你和呂蒙正都符合我的選拔標(biāo)準(zhǔn),但當(dāng)時大臣們有一些阻擋與非議。如果不是我力排眾議,(你)怎能到這個職位呢?”張宏叩頭感謝。當(dāng)時對河朔一帶用兵,張宏居位沒有什么建樹。御史中丞趙昌言多談?wù)撨吺?,就任命趙昌言為副樞密使,張宏任御史中丞,兩人更換了任職。
端拱初(988年),(張宏)改任工部侍郎,第二入次任樞密副使。淳化二年(901年),在吏部侍郎職位上罷職。不久擔(dān)任判吏部銓一職,代理開封府知府。宋太宗親自在便殿訊察記錄囚犯的罪狀,因為開封府的案件有很多懸而未決,詔令彈劾開封府的官屬,張宏等人叩頭請罪,宋太宗才釋放了他們。真宗任京城府尹,張宏免于定期參加朝會。至道初(995年),出京任潞州知州。二年,就轉(zhuǎn)任右丞。真宗即位,加領(lǐng)工部尚書。咸平初(998年),張宏還朝,掌管審官院、通進銀臺封駁司。二年,宋真宗因為宋太宗封賞的官員太多,考慮他們的考核留任,命令張宏和王旦掌管登聞鼓院,第二次掌管吏部欽選。四年,張宏去世,年六十二。真宗廢朝表示紀(jì)念,還贈張宏右仆射,讓中使親臨葬事。錄用他兒子張可久任大理評事,張可道任太祝,張可度任奉禮郎。張宏循謹(jǐn)慎堅守本職,不謀求顯赫的聲譽。歷次親任通達(dá)顯位,從沒有敗事。張可久后來任職到虞部員外郎,張可道任國子博士,張可度任太子中舍。”
查證,張孝忠、張茂昭家族墓志中明確記載家世。
河北收藏唐代墓志“唐易州都鉀衙朝散大夫檢校太子賓客上谷郡故張府君墓志序”;西安市博物館收藏有一方墓志,墓志主人為張茂宣,墓志文標(biāo)題為“唐故銀青光祿大夫檢校戶部尚書兼 光祿卿上柱國上谷郡開國贈陜州大都督上谷張府君墓銘并敘”。
陜西師范大學(xué)教授李宗俊、首都師范大學(xué)教授張?zhí)旌鐚iT對兩墓志進行考究。
張孝忠八代祖---奇,北齊時代的右北平太守、右北平王,齊季喪亂,開邊隙,代有長技,軼於外區(qū)(根據(jù)張孝忠張茂昭墓志銘)。
曾祖:張靖,契丹乙失活部節(jié)度使。
祖父:張遜,契丹乙失活部節(jié)度使。
父親:張謐,鴻臚卿,贈吏部尚書、右仆射。
兄弟:張孝節(jié)、張孝義,被李惟岳殺害。
妻子:昧谷氏,鄧國夫人。
兒子:張茂昭,檢校太尉兼中書令、太子太傅、義成節(jié)度使、延德郡王。
兒子:張茂宗,左衛(wèi)將軍、兗海節(jié)度使。
兒子: 張茂和,左武衛(wèi)將軍。
從《宋史》記載中,清楚記載張宏的家世。
他的高祖張茂昭,曾任唐朝易,定節(jié)度使。
他的曾祖張玄,曾任易州刺史。
他的祖父張持,曾任蒲城令。
他的父親張崤,以傳授《春秋》為業(yè),第一次參加科舉沒考中,退居丘園,后唐天成中以賢帥后補協(xié)律郎,知道任平利令。
兒子張可久任大理評事。
兒子張可道任太祝。
兒子張可度任奉禮郎。
通過唐史、宋史,明確了濰坊張姓家族的遠(yuǎn)祖張孝忠、張懋昭、張宏的重要人物。
從南北朝到唐末,再到元代,有大量的奚族人融入中華文明中。
張孝忠、張懋昭家族在奚族中,可以說是一個最強盛的家族,這個家族是奚人中可考的世系最長的,從北齊張奇開始,到唐代中期成德軍、義武軍節(jié)度使張孝忠、張茂昭家族(在今天河北中部、北部,正定縣、定縣、易州),以及北宋張宏多達(dá)15代之多。
從《唐書列傳·張孝忠傳》中明確定位,張孝忠在唐朝中后期的歷史上是個舉足輕重的人物,兩唐史都用濃重的筆墨為他及其兒子立傳。安史之亂后,掌兵的將帥們雄鎮(zhèn)一方,形成藩鎮(zhèn)割據(jù)、藩鎮(zhèn)林立的局面。他們爭斗,內(nèi)訌,反復(fù)無常,有的死無葬身之地,都成了歷史的過客,張孝忠卻以自己的睿智和忠誠最大限度地實現(xiàn)了自己的人生價值。在河北,張孝忠的義武軍一直在擔(dān)當(dāng)唐王朝遏制“河北三鎮(zhèn)”橋頭堡的作用。
從張孝忠和張茂昭的傳記中可以清楚看到:唐朝后期皇帝唐德宗(李適)的女兒鄭國莊穆公主,唐德宗愛女,初封義章公主,貞元十三年八月下嫁張孝忠兒子張茂宗。唐順宗(李涌)的女兒襄陽公主(晉康公主),下嫁義武軍節(jié)度使張茂昭三子張克禮。
在家天下的時代,公主的婚姻不僅僅是兩姓結(jié)好、兩情相悅那樣簡單,往往有政治因素參與其中。唐公主出嫁功臣張孝忠家族,其目的在于加強李唐皇室與張氏家族之間休戚與共的關(guān)系,鞏固大唐王朝的統(tǒng)治基礎(chǔ)。特別安史之亂打破了公主們優(yōu)裕恬靜的生活,作為李唐皇室的家庭成員,她們要以女性特有的方式嫁給大臣為國分憂。以自己一生的幸福為代價,為維系大唐帝國的安危盡一份力。
唐書傳記中載有對張孝忠家族評價:
唐德宗李適:恨見卿之晚?。ā杜f唐書》引)
白居易:陛下討伐,本委承璀(吐突承璀),外則盧從史、范希朝、張茂昭。(《再言承璀疏》)卿親率勁兵,誓平妖寇,竭股肱之力,中有奇謀,勵父子之軍,前無強敵,故能深入賊境,大破兇徒,殺傷既多,俘獲亦廣,具詳奏報,備見忠勞,眷屬之懷,發(fā)於寤嘆。(《與茂昭書》)
唐朝宰相李絳:伏以茂昭舉家朝覲,河北都無此例,雖本情自任不得,在外體殊可嘉稱,須降恩榮,以存激勸。[(《李相國論事集·張茂昭 》)
唐憲宗李純:張茂昭立功河朔,舉族歸朝,義烈之風(fēng),史冊攸載。如聞身歿之後,家無馀財,追懷舊勛,特越常典。(《追(闕)張茂昭敕》)
領(lǐng)銜撰唐書劉昫評價張孝忠:
“朝廷治亂,在法制當(dāng)否,形勢得失而已。秦人叛上,法制失也;漢道勃興,形勢得也。臣觀開元之政舉,坐制百蠻;天寶之法衰,遂淪四海。玄宗一失其勢,橫流莫救,地分于群盜,身播于九夷。河朔二十余州,竟為盜穴,諸田兇險,不近物情。而弘正、孝忠,頗達(dá)人臣之節(jié),沂國力善無報,殆天意之好亂惡治歟!”[
縱觀張孝忠一生,可以說以民族利益為重、以國家利益為重、顧大局、識大體,明方向,消除戰(zhàn)亂給人民帶來的災(zāi)難和痛苦。這對今天的人有很強的借鑒教育意義。一個少數(shù)民族首領(lǐng),在戰(zhàn)亂中,順應(yīng)歷史潮流站穩(wěn)腳,不被潮流裹脅,實現(xiàn)自己的價值。可以說是典型所在。
為了研究奚人文化,中國社會科學(xué)院、北京大學(xué)、人民大學(xué)、首都師范大學(xué)、內(nèi)蒙古大學(xué)、陜西師范大學(xué)、河北民族師范學(xué)院、曲阜師范大學(xué)、赤峰學(xué)院的教授、專家對奚人遺址、環(huán)境、變遷文化進行挖掘和考證較多。中國民間藝術(shù)家協(xié)會授予青龍縣為中國奚人之鄉(xiāng)。
日本學(xué)者對唐代及唐代張孝忠家族研究頗深。但我國學(xué)者對奚人后裔的研究缺乏。
奚是中國北方古代民族名。南北朝時自號庫莫奚,六世紀(jì)下半葉(隋代),省去庫莫,單稱“奚”。自公元四世紀(jì)的北魏時期起,直至十三世紀(jì)的元代消失,在歷史上活動近千年之久,一直是我國北方一個重要的民族,對中國歷史做出過突出貢獻(xiàn)。
奚與契丹同是源出鮮卑宇文部的一支。早期為宇文部所控制,是個相對弱小的部落。東晉建元二年(344)﹐鮮卑慕容部北攻宇文部﹐俘其民5000余落,宇文部單于逸豆歸走死漠北,其殘部分為契丹與奚。
宇文部被擊潰及東部鮮卑主力相繼遷離故地后,奚逐漸壯大。契丹也源于東胡之鮮卑,奚與契丹語言相通、文化和生活習(xí)俗相近,是同族異部的兄弟關(guān)系。
奚人駐地大多處于契丹的南部,處于漢文化的影響之下,普遍采用漢姓漢名、使用漢文字等。因此奚人在遼文化中居于主導(dǎo)地位。奚人張姓從這個時期開始形成雛形,由誰開始張姓需要進一步考證。在音樂領(lǐng)域,奚人發(fā)明的樂器“奚琴”,即為如今著名的“二胡”,在唐代時期已傳入中原,這與張孝忠家族近皇宮有很大關(guān)系。
在濰坊昌邑密城新修張氏家譜序中手寫稿,提到:“相傳天授年間契丹南畧,兄弟四人各遷一方…. ?!?契丹南畧應(yīng)該指奚人在契丹族南面,靠近漢族人。
奚人善于造車并以此見稱于歷史。奚族屬東胡一支,隋唐時活動在今該區(qū)西拉木倫河上游一帶(古時稱饒樂水)。奚人以游獵、畜牧為主,兼營少量農(nóng)業(yè)。唐時,奚族人首領(lǐng)曾被冊封為王,還有少數(shù)人在唐政權(quán)及地方上做過官并立有戰(zhàn)功。唐末時,有部分奚人西徙媯州(即今河北省懷來縣),史稱西奚,仍駐牧在原地的奚人稱為東奚。
以上考證,張孝忠是奚人,張宏后代都是奚人后裔,自北宋到現(xiàn)在1000多年間,分支龐大,可以說遍布山東中部、北部、東部、河北、河南各地,民國以前在各地做官的難以統(tǒng)計,常疃、一空橋、松山、十甲譜書記載大量歷史文化名人,如:寒亭區(qū)一空橋始祖布政使張西亭、膠州市的明代河間府知府張銘、寒亭區(qū)的明末將領(lǐng)張爾忠、昌邑市康熙年間都察院監(jiān)察史張志棟,更有昌邑“一門四進士、四世七舉人“美談等等。民國以后,張宏后代各支人口眾多,人才更旺,如:中國九三學(xué)社發(fā)起人、基督教領(lǐng)袖張雪巖等等。
常疃譜書說明張宏隱居白羊埠的原因:張宏被罷官,己任寇準(zhǔn),在宋太宗在任時,要官撤官頻繁,曾出現(xiàn)“三日換三相“之事,致使忠心耿耿的為其賣命的近臣也難免遭遇不測,期間遇夏入侵頻繁,君臣不睦,政局不和,張宏官居青州,當(dāng)被罷樞密副使之后,為防朝廷復(fù)用遭不測。故隱居濰坊白羊埠,省莊、河北、河南等同族皆為宏祖之后裔…。
由于歷史久遠(yuǎn),宋、元、明、清時期戰(zhàn)亂不斷,特別南宋、到1206年,成吉思汗建立大蒙古國,山東戰(zhàn)亂更多,張宏家族后代不敢承認(rèn)自己的身份,到處躲藏,死亡人口眾多,大部分譜書遺失,家祖宗親難以確認(rèn)。
龐大的奚人張姓,山東只是張孝忠后裔一支,上千年來張孝忠后裔,忠誠于民族國家,傳承至今日,成為中華民族和國家的堅實凝聚。
注:轉(zhuǎn)發(fā)分享,傳播中華孝道宗祠文化,功德無量?。?!載自東北弓長張,版權(quán)歸原作者,若有不當(dāng),請及時聯(lián)系我們處理。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zswh/13334.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quán),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quán)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luò),轉(zhuǎn)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biāo)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quán)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
上一篇: 先秦時期張姓發(fā)展概況
下一篇: 張治國收藏赤峰地區(qū)家譜45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