荼 [Tu]
①“茶”的假借字或古體字。清代郝懿竹《爾雅義疏》:“諸書說茶處,其字仍作荼,至唐陸羽著《茶經》,始減一畫作茶。”清代顧炎武《唐韻正》:“荼荈之荼與苦菜之荼,本是一字。古時未分麻韻,荼荈字亦只讀為徒?!阂韵率加薪褚?,又妄減一畫為‘茶,字?!薄墩f文解字》:“荼,苦茶也。從艸,余聲,同都切?!北彼涡煦C等校日:“此即今之茶字?!雹谠绮傻?strong >茶葉。
(本文來源:中國茶葉大辭典)
中國是茶的祖國,中國人最先發(fā)現(xiàn)和利用茶。世界各種語言中的"茶",均從中國對外貿易港口所在第廣東、福建一些地區(qū)"茶"的方言音譯轉變而來,在中國古代,表示茶的字有多個,"其字,或從草,或從木,或草木并。其名,一曰茶,二曰槚,三曰*,四曰茗,五曰荈。"(《茶經·一之源》)"茶"字是由"茶"字直接演變而來的,所以,在"茶"字形成之前,茶、槚、*、茗、荈都曾用來表示茶。 一"荼"是唐前茶的主要稱謂 (一)荼的含義
苦菜
《爾雅·釋草第十三》,"荼,苦菜"??嗖藶樘镆白陨嗄晟荼?,菊科?!对娊洝L·邶國之谷風》有"誰謂荼苦,其甘如薺",《詩經·國風豳國之七月》有"采荼樗薪",《詩經·大雅·綿》有"堇荼如飴",一般都認為上述詩中之"荼"是指苦菜。三國吳國陸璣《毛詩草木鳥獸魚疏》記苦菜的特征是:生長在山田或沼澤中,經霜之后味甜而脆。明朝李時珍《本草綱目》卷二十七"苦菜"條記:初春時生苗,莖中空,折斷時會流出白汁,開黃花和野菊相似,其種子附生白毛,能隨風飄揚。 苦菜是荼的本義,其味苦,經霜后味轉甜,故有"其甘如薺"、"堇茶如飴"。
茅秀
東漢鄭玄《周官》注云:"荼,茅秀",茅秀是芽草類種子上所附生的白芒?!对娊洝L·鄭國之出其東門》有"有女如茶",成語有"如火 如荼",上述之荼一般認為是指白色的茅秀。 茅秀是荼的引伸義,因苦菜的種子附生白芒,進而由苦菜白芒引伸為茅草之"茅秀"。
茶具苦澀味,所以,便用同樣具有苦味的荼(苦菜)來借指茶。
其他
由"茅秀"進一步引伸為"蘆葦花",還有解釋為"紫蓼"、"陸穢"的。
(二)荼何時被用來借指茶
《爾雅·釋木第十四》,"槚,苦荼"。槚從木,當為木本,則苦荼亦為木本,由此知苦荼非從草的苦菜而是從木的茶?!稜栄拧芬粫且蝗艘粫r所作,最后成書于西漢,乃西漢以前古書訓詁之總匯,由《爾雅》最后成書于西漢,可以確定以菜代茶不會晚于西漢。
西漢王褒《僮約》中有"烹茶盡具"、"武陽買茶",一般認為這里的"荼"指茶。因為,如果是田野里常見的普通苦菜,就沒有必要到很遠的外地武陽去買。王褒《僮約》定于西漢宣帝神爵三年(公元前59年),荼借指茶當在公元前59年之前。
(三)荼是唐前茶的主要稱謂
陸羽在《茶經》"七之事"章,輯錄了中唐以前幾乎全部的茶資料,經統(tǒng)計,荼(含苦荼)25則,荼茗3則,荼荈4則,茗11則,槚2則,荈詫3則,設1則。荼、苦荼、荼茗、荼荈共32則,約占總茶事的70%。槚、設都是偶見,茗、荈也較茶為少見。況茗是荼芽,荈是荼老葉,荼、茗、荈,其實是一。由此看來,荼是中唐以前對茶的最主要稱謂。
二、茶的其他稱謂 (一)槚
槚,又作榎?!墩f文解字》:"槚,楸也。""楸,梓也。"按照《說文》,槚即楸即梓?!钝拧罚?楸梧早晚,故楸謂之秋。楸,美木也。"則楸早在早秋落葉,故音秋,是一種質地美好的樹木?!锻ㄖ尽罚?梓與楸相似。"《韻會》:"楸與梓本同末異。"陸璣《毛詩草木鳥獸魚疏》:"楸之疏理白色而生子者為梓。"《埤雅》:"梓為百木長,故呼梓為木王。"綜上所述,槚(榎)為楸、梓一類樹木,且楸、梓是美木、木王。 "槚,苦茶"(《爾雅》)。槚為楸、梓之類如何借指茶?《說文解字》:"槚,楸也,從木、賈聲。"而賈有"假"、"古"兩種讀音,"古"與"茶"、"苦茶"音近,因茶為木本而非草本,遂用槚(音古)來借指茶。槚作楸、梓時則音"假" 因《爾雅》最后成書于西漢,則槚借指茶不晚于西漢。但槚作茶不常見,僅《爾雅》和南朝宋人王微《雜詩》兩見。
(二)茗
茗,古通萌?!墩f文解字》:"萌,草木芽也,從草明聲。""芽,萌也,從草牙聲。",茗、萌本義是指草木的嫩芽。茶樹的嫩芽當然可稱茶茗。后來茗、萌、芽分工,以茗專指茶(茶)嫩芽,所以,徐鉉校定《說文解字》時補:"茗,茶芽也。從草名聲。"] 茗何時由草木之芽演變而專指茶芽?舊題漢東方朔著,晉張華注《神異記》載:"余姚人虞洪入山采茗",晉郭璞《爾雅》"槚,苦茶"注云:"早取為茶,晚取為茗,或一曰荈,蜀人名之苦茶。"唐前飲茶往往是生煮羹飲,因此,年初正、二月采的是上年生的老葉,三、四月采的才是當年的新茶,所以晚采的反面是"茗"。以茗專指茶芽,當在漢晉之時。茗由專指茶芽進一步又泛指茶,沿用至盡。
(三)荈
《茶經》"五之煮"載:"其味甘,槚也;不甘而苦,荈也;啜苦咽甘,茶也。"陸德明《經典釋文·爾雅音義》:"荈、荼、茗,其實一也。"《魏王花木志》:"荼,葉似梔子,可煮為飲。其老葉謂之荈,嫩葉謂之茗。"南朝梁人顧野王《玉篇》:"荈,尺*切,茶葉老者。"綜上所述,荈是指粗老茶葉,因而苦澀味較重,所以《茶經》稱"不甘而苦,荈也。" 《茶經》"七之事"引司馬相如《凡將篇》中有"荈詫"。司馬相如是西漢著名文學家,其與哲學家、文學家楊雄及文學家王褒都是四川人,而四川是中國最早飲茶的地區(qū),"武陽買茶"的武陽就是現(xiàn)今四川彭山。荈不像、槚、荼等字是借指茶,只有茶一種含義,所以,《凡將篇》中的"荈"指茶是可能的。荈為茶的可靠記載見于《三國志·吳書·韋曜傳》:"曜飲酒不過二升,皓初禮異,密賜荼荈以代酒",荼荈代酒,荈應是茶飲料。 晉杜育作《荈賦》,五代宋初人陶谷《清異錄》中有"荈茗部"。"荈"字除指茶外沒有其他意義,可能是在"茶"字出現(xiàn)之前的茶的專有名字,但南北朝后就很少使用了。
(四)設
《說文解字》:"設,香草也,從草設聲。"段玉裁注云:"香草當作草香。"設本義是指香草或草香。因茶具香味,故用設借指茶。西漢楊雄《方言論》:"蜀西南人謂茶曰設。"但以設指茶僅蜀西南這樣用,應屬方言用法,古籍僅此一見。
三、茶字的出現(xiàn)及其由來
在荼、槚、茗、荈、設五種茶的稱謂中,以荼為最普遍,流傳最廣。但"荼"字多義,容易引起誤解。"荼"是形聲字,從草余聲,草字頭是義符,說明它是草本。但從《爾雅》起,已發(fā)現(xiàn)茶是木本,用荼指茶名實不符,故借用"槚",但槚本指楸、梓之類樹木,借為茶也會引起誤解。所以,在"槚,苦荼"的基礎上,造一"搽"字,從木茶聲,以代替原先的槚、荼字。另一方面,仍用"荼"字,改讀"加、詫"音。 陸德明《經典釋文》云:"荼,埤蒼作搽。"《埤蒼》乃三國魏張揖所著文字訓詁書,"搽"字至遲出現(xiàn)在三國初年。 南朝梁代顧野王《玉篇》"廿部"第一百六十二,"荼,杜胡切?!殖忧?。"隋陸德明《經典釋文·爾雅音義下·釋木第十四》:"荼,音徒,下同。埤蒼作搽。按:今蜀人以作飲,音直加反,茗之類。"初加切,直加切,音茶。"荼"讀茶音約始于南北朝時期。 "荼"(音徒)形改音未改,"荼"(音茶)音改形未改,所以,荼在讀音上及荼在書寫上還會引起誤解,于是進一步出現(xiàn)既改形又改音的"茶"(音茶)和"搽"。 隋陸法言《廣韻》"下平聲,莫霞麻第九;荼,春藏葉可以為飲,巴南人曰葭荼。""茶,俗"。"茶"字列入"麻韻",下平聲,當讀"茶",非讀"徒"。"茶"字由"荼"字減去一畫,仍從草,不含造字法,但它比"荼"書寫簡單,所以,所以"荼"的俗字,首先使用于民間。"荼"(音茶)和"茶"大約都起始于陳隋之際。 《茶經》注云:"從草當作茶,其字出《開元文字音義》。"《茶經》原注者認為"茶"字首見《開元文字音義》。《開元文字音義》系唐玄宗李隆基御撰的一部分,已失傳。 盡管《廣韻》、《開元文字音義》收有"茶"字,但在正式場合,仍用"搽"(音茶)。初唐蘇恭等撰的《唐本草》和盛唐陳藏器撰《本草拾遺》,都用"搽"而未用"茶"。直到陸羽著《茶經》之后,"茶"字才逐漸流傳開來。
“柴米油鹽醬醋茶”是所有人耳熟能詳?shù)囊痪渌渍Z,這就說明了“茶”是生活中最常見且不可缺少的一樣東西。中國人對茶的熱愛可是由來已久,據了解,“茶”的正名在唐代前期是“荼”,后來才演變?yōu)椤安琛?,除此之外還有很多別名和雅號。
據《茶經》記載:其字或從草,或從木,或草木并。其名一曰茶、二曰_、三曰_、四曰茗、五曰_。
中國人以“品茶”為雅事,還在詩文中為茶起了很多雅號,例如以下幾種:
1、甘露:此甘露也,何言茶茗?——出自《宋錄》
2、酪奴:惟茗不中,與酪作奴?!鲎浴堵尻栙に{記》
3、靈草:天賦識靈草,自然鐘野姿?!鲎浴恫枞恕?br>4、嘉草:靈山不可見,嘉草何由啜。——出自《試茗泉》
5、葉嘉:文中以物擬人,寓意茶為葉嘉。——出自《葉嘉傳》
6、瑤草:不與世人嘗,瑤草自年年。——出自《龍門茶屋圖》
7、瑞草魁:山實東吳秀,茶稱瑞草魁?!鲎浴额}茶山》
8、滌煩子:茶為滌煩子,酒為忘憂君?!鲎浴妒┘缥帷?br>9、不夜侯:沾牙舊姓余甘氏,破睡當封不夜侯?!鲎浴讹w龍澗飲茶》
茶的別名有荼、_、_、茗、_,雅號有皋蘆、瓜蘆、水厄、葭荼、苦荼、甘露、酪奴、靈草、嘉草、葉嘉、瑤草、瑞草魁、滌煩子、不夜侯等稱呼,直到現(xiàn)在茗和茶還通用。
喝茶的雅稱叫品茶、品茗、飲甘露、佳茗、沏香茗等。
一種茶樹,灌木或小型樹木,幼枝上沒有毛發(fā)。葉革質,長圓形或卵形,頂端鈍或鋒利,底部呈楔形,頂端光滑,下部沒有毛發(fā),初期有柔毛,邊緣有鋸齒,葉柄沒有毛發(fā)?;榘咨?,花柄較長,萼片寬卵形到球形,無毛;花瓣寬卵形,基部略微聯(lián)結,背面無毛,偶有短柔毛;子房密生白毛,花柱上沒有毛發(fā)。球狀或1至2個球狀的蒴果,高1.1~1.5cm,每一球有1-2個種子。
茶名考:茶在作物學上是特用作物為嗜好品類,在植物學上是種子植物,為常綠灌木。
唐代陸羽《茶經》曾說:“其字或從草,或從木,或草木并。其名茶”。農本草云:“苦茶”。又據《神農本草》曰:“一名茶,一名選,一名游,冬生盆州谷道旁,凌冬不死,三月三日采干?!笨梢姽艜r茶字在古書上的稱謂及意義不同,為便于考察,列舉如下:(1)詩經國風、邶有《谷風》一篇,其中有句:“誰謂荼苦,其甘如薺?!?br> “荼”就是現(xiàn)在的茶,古人叫做苦萊?!犊滴踝值洹吩疲骸笆乐^古之荼,即今之茶,不知茶有數(shù)種,惟荼,苦茶之茶,即今之茶?!笨芍骸拜薄弊譃楣糯安琛?,字的借用字。
(2)槚“槚”是茶的另一借用字,《爾雅》云:“生,可作羹飲,今呼早茶為茶,晚茶為茗,蜀人稱苦茶?!币饧床璺衷绮枧c晚茶,晚茶為“茗”這種記載,據史學家的意見,認為是最可靠的記錄,也是較合理的說法。
(3)漢代楊雄曾說:“蜀西南人謂茶日設,蜀人飲茶最早,題字為茶之俗名?!?br> (4)茗 茗為古代茶的另一名稱?!堵哟呵铩吩疲骸皨胂帻R景公時,食之粟這飲,灸三弋、五卵、茗菜而已?!笨梢娫诠灏倌昵?,“茗”就有作為湯食用的例子?!锻┤翰扇~錄》:“西陽、武昌、慶江、晉陵,如茗,皆東人作清茗。茗有悖,飲之宜人。凡可飲之物,皆多取其葉”。南宋鮑令輝《香茗賦》頌:“茶為芒茗”。所以,至今多沿用“茗”字代“茶”。
(5)水厄唐·溫庭筠《采延錄》:“晉時蒙好茶,人過車飲之,士大夫甚以為苦,每欲飲,蒙必云:‘今日有厄’”。洛陽《伽藍記》載:“魏彭城王勰見劉鎬慕王肅?!?,專習茗飲,謂鎬曰:“卿好蒼頭水厄,不好王侯八珍,如海上有逐臭之夫,里內有效顰之婦,以卿言之,即是也?!笨芍谀媳背瘯r,“水厄”二字已成為“茶”的有名代用語。
(6)豐富 慶世南北堂書抄引《斐洲南海記》云:“西平出豐富,茗之別名。葉大而味澀,南人以為飲?!薄掇o源》:“豐富系本名,葉大,味苦澀,似茗而非,南越茶難致,煎此代飲?!痹谶@里,豐富或為茶的別稱,或是茶的代用飲料,不一而是。
(7)苦萊《詩經》:“堇茶如飴,皆苦萊也?!痹S慎《說文》:“茶,苦萊也?!绷捍蘸刖耙圆枳骺嗳R也。唐·顏師古《匡謬正俗·苦菜篇》:“神農本草經中,苦菜名茶草,治療疾病,功效極多,陶弘景誤當為茗,茗豆有此效乎”。從此以后,茶與苦菜才知道是兩種東西。
由上面知道,茶的稱謂很多,不專是指茶樹上的茶來說。但到了唐代陸羽茶經問世,于是將數(shù)種不同意義的“荼”減去一劃,成為含一種意義的“茶”字。所以自中唐以后,一般學者因受陸羽的影響,逐漸將“荼”改寫為“茶”了。
茶的別稱:甘侯--故事出自唐·孫樵的《與焦刑部書》中。該書有一段記載:“晚甘侯十五人,遣侍齊閣。此徒皆請雷而沂,拜水而和,蓋建陽丹山碧水之鄉(xiāng),月澗龍之品,慎勿賤用之?!?/p>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cha/23379.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絡,轉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
上一篇: 品茶品的是韻;養(yǎng)壺養(yǎng)的是心
下一篇: 秋與茶都淡泊